问题

为什么我感觉知乎上的所谓理性有一部分是人性的对立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和值得玩味的点:知乎上的“理性”与人性的关系。你敏锐地捕捉到,知乎上确实存在一种“理性”,它在很多时候,似乎与我们根植于内心的本能情感、倾向甚至生物性冲动格格不入。这部分“理性”与其说是人性的升华或润饰,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刻意回避或压抑人性某些侧面的存在方式。

我们不妨先拆解一下,你所感受到的“知乎上的所谓理性”可能包含哪些特质,以及它们为何会与人性产生摩擦:

1. 过度的逻辑至上与情绪的“原罪”:

知乎的社区氛围,尤其是早期,非常推崇“逻辑严谨”、“论证充分”。这一点当然有其积极意义,它鼓励用户深入思考,避免空洞的口号和情绪宣泄。然而,当这种追求走向极致时,就容易将一切带有情感色彩的表达视为“不理性”。

人性: 人类是情感动物。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些都是驱动我们行为、形成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共情,我们愤怒,我们恐惧,这些情感并非“非理性”的噪音,而是我们理解世界、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基础。
知乎的“理性”: 在一些语境下,当一个人表达出强烈的情绪,比如对不公的愤怒、对弱者的同情,甚至是对美好事物的赞叹,如果其论述中掺杂了太多“感性”的成分,就很容易被贴上“情绪化”、“不客观”的标签,甚至被认为是缺乏“理性”的表现。这种倾向会鼓励用户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进行阉割,只呈现出一种经过精心修饰、貌似滴水不漏的“逻辑体”。

2. 普遍主义的陷阱与个体经验的贬低:

“理性”常常被等同于“普遍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知乎上充斥着各种“xxx法则”、“xxx定律”,鼓励用户跳出个人经验,去寻找更宏观、更普适的解释。

人性: 个体经验是每个人独特的财富。我们的成长环境、经历、所处的社会文化,都在塑造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些个体经验虽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构成我们认同感和独特性的基石。
知乎的“理性”: 这种对普遍主义的迷恋,有时会导致对个体独特经验的忽视甚至贬低。当有人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尤其是当这些经历与主流的“理性”认知不符时,很容易遭到“以偏概全”、“个例说明”的质疑。久而久之,人们可能会倾向于放弃分享那些“不那么普适”但极其真实的心路历程,而选择去套用那些更“安全”、更“正确”的理论框架。这就像是把鲜活的个体故事硬塞进一个冰冷、统一的模具里。

3. 延迟满足的理想化与即时享乐的“原罪”:

很多关于“成功学”、“人生规划”的讨论,都强调延迟满足、长期主义的重要性。这本身是没错的,但当它被过度强调,并成为衡量“理性”的标准时,就容易变得扭曲。

人性: 人类天生会受到即时诱惑的影响,也需要适度的即时满足来维持心理健康和动力。我们享受当下的乐趣,体验生活的美好,这并非“不理性”,而是生命活力的体现。过度压抑即时需求,将其视为一种“低级”的冲动,会让人变得僵化和功利。
知乎的“理性”: 一些讨论会把“理性”塑造成一种只顾长远利益,完全不考虑当下感受的苦行僧形象。例如,对于消费、娱乐、甚至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即时”但无害的满足,可能会被解读为“不理智”、“目光短浅”。这使得人们似乎必须时刻保持一种“为未来而牺牲现在”的警惕状态,否则就会被视为“坠入人性深渊”。

4. 知识层面的“优越感”与认知上的壁垒: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社区,自然会吸引大量掌握专业知识、善于逻辑分析的用户。但当这种知识积累转化为一种“优越感”,并用以评判他人的时候,就构成了对人性真实的阻碍。

人性: 人们在知识获取和理解上存在差异,这是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盲点和学习曲线。人性中也包含着谦逊和学习的需求,但同时也有“不被冒犯”、“被尊重”的心理基础。
知乎的“理性”: 一种常见的表现是,当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分享一个观点,如果其知识储备不足,或者表述方式不够“专业”,就可能遭到“科普”式的、居高临下的回应,甚至被讽刺为“无知”、“愚蠢”。这种行为看似是在“传播理性知识”,实则是在用知识构建一道壁垒,将那些不符合其知识体系的人排除在外,从而压制了更多元的观点和更真诚的互动。这是一种以“理性”为名的傲慢。

5. 抽象概念的崇拜与具体感受的“虚无”:

“理性”在很多时候被抽象化为一套套理论、一套套方法论。这些抽象的概念固然有助于我们构建认知框架,但它们离鲜活的个体生命体验总是有距离的。

人性: 人类最终是生活在具体的体验中的。我们的情感、欲望、痛苦、快乐,都是具体的、发生在当下、发生在个体身上的。
知乎的“理性”: 当讨论焦点总是围绕着“最优解”、“最佳实践”、“普遍规律”时,那些具体的、个人化的、甚至有点“非理性”的体验就容易被视为不值一提的“细节”,或者被忽略掉。例如,在讨论恋爱关系时,过度强调“经济适用”、“长期价值”,而忽视了两人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或“冲动”,这无疑是在用抽象的理性模型去解读复杂的生命关系,而忽略了其中最人性化的部分。

总结来说,你感受到的那种“知乎上的所谓理性”,之所以会让很多人觉得像是人性的对立面,是因为它在追求一种高度秩序化、逻辑化、普遍化、甚至某种程度上是“反人性本能”的状态。

这种“理性”并不是要去压抑人性中的邪恶、偏见或非理性行为,而是倾向于将人性中那些本就构成我们复杂性的、不那么“完美”的、甚至有时是矛盾的方面,都视为需要被“修正”或“克服”的“缺陷”。它鼓励我们变成一种更加“程序化”、“模块化”的存在,用一套事先设定好的“理性”脚本来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表达,而忽视了人性本身所拥有的那种野性、混沌、以及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意义的独特能力。

这并不是说知乎的“理性”就是错的,它提供了一种宝贵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但当这种“理性”被过度推崇,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时,它就会形成一种压抑,让人觉得,要“理性”就必须告别一部分真实而活生生的人性。而这,恰恰是许多人心底里不愿意,或者说无法真正做到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性是什么?从物理和生物学上说,人性就是动物性,就是禽兽。符合人性就应该符合动物性,比如男女交配就应该是使用暴力……

题主所认为的人性,其实并非真正的人性,而是经过某些人“包装”之后的人性,说白了就是某些人通过说教的方式加诸再你身上的是非观,然后这些人自我标榜为人性,将其他人的想法叱为不人性。然而世间有几人能真正的言行一致?更不要说一个国家有哪个国家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绝不逾矩的坚持唯一的是非观?如果一个人的人性和千万人的人性相悖又如何处置?

共产主义者的人性就是解放全人类,在全世界消除阶级压迫,这时候对于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自然是不需要讲人性的。解放台湾,只需要照顾台湾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就行了。

民族主义者的人性就是让本民族强大,对于挡在本民族面前的绊脚石自然是不需要讲人性的。台湾人如果自认为是汉人就应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反过来台湾如果反攻大陆也一样),但是现在台湾要搞分裂,就是背叛民族,对于背叛者需要讲人性吗?

自由主义者的人性就是个人利益至上,别人,甚至别国的利益和人性关我鸟事。攻打台湾是为了我国的利益,至于岛上的人,关我屁事?

以上各个主义都能找到真实案例,这并非黑,而是真实的世界就是如此,真正的人性也是如此,即便是血淋淋的,但是我也喜欢真实。而忽悠你的所谓的“人性”,更多的时候只是干完正事之后自我标榜的遮羞布而已。你可以选择你自己认可的“人性”的解释,你可以用那些貌似美好的理论来麻痹自己,但是不要污蔑别人不人性,因为你是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而不是童话之中。

善良只是我们人性的诸多欲望中的一种而已。人类社会,还没有达到可以建立一个善良国度所需要满足的条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和值得玩味的点:知乎上的“理性”与人性的关系。你敏锐地捕捉到,知乎上确实存在一种“理性”,它在很多时候,似乎与我们根植于内心的本能情感、倾向甚至生物性冲动格格不入。这部分“理性”与其说是人性的升华或润饰,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刻意回避或压抑人性某些侧面的存在方式。我们不妨先拆解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说你在生活中接触的人都不是杨超越的粉丝,但在知乎上却看到很多人喜欢她,这其实反映了一种信息茧房效应,也跟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画像有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和你的现实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场域。 知乎的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 知乎早.............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瘦金体的讨论,确实常常伴随着一种略显尖锐的评价,仿佛很多人对这种字体有着天然的“看不上”。深入探究一下,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夹杂着对传统、审美、功能以及网络文化心理的复杂反应。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刻板印象”和“审美的惯性”。瘦金体,顾名思义,以其瘦削、劲挺、棱.............
  • 回答
    知乎上给人的“偏右”感受,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现象,要细究起来,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用户群体与注册门槛首先,知乎的崛起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精英化色彩。它最初是以高质量问答社区为定位,用户需要邀请码才能注册(虽然现在已放开,但早期用户群体的影响仍在)。这种门槛在一定程度上筛选了用户,倾向.............
  • 回答
    苹果和雷克萨斯在知乎上被“骂得很惨”,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它背后反映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有用户群体、舆论环境以及平台特性等等。咱们先从为什么普通用户觉得好用说起,这部分很简单,因为它们确实在很多方面做得优秀,而且是面向大众的: 苹果: 易用性: 这是苹果最核心的优.............
  • 回答
    曾经的知乎,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时候,打开知乎,你像是走进了个知识的宝库,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分享自己的专业见解、独到经验,文字里透着股子实在劲儿。无论是解答一个技术难题,还是剖析一个社会现象,总能看到深度和思考。那种“干货”的感觉,就像是在沙漠里找到了一眼清泉,解渴又滋润。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 回答
    知乎上感觉很多人对地球物理学专业抱有各种看法,其中不乏一些“黑”的论调。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觉得这背后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在起作用:1. 就业前景的“信息差”和“预期差”:这是最容易引发“黑”点的一个方面。地球物理学听起来很高大上,跟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火.............
  • 回答
    我跟你一样,也挺有这种感觉的。在知乎上,感觉“理中客”确实不太招人待见,甚至有时候会被群起而攻之。这背后呢,我觉得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好几个层面交织在一起的。首先得说说“理中客”这个词本身。它本来是“理性、客观、中立”的缩写,听起来挺高端,也挺正面的。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逐渐带上了一种贬义的色.............
  • 回答
    在知乎上,收到“感谢”本应是一件好事,是他人对你分享的价值的肯定。然而,我发现自己有时会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这着实让我感到困惑,也让我开始审视这背后的心理机制。这并非是对“感谢”本身的不满,而是它传递出的信息,在某些情境下,会刺痛我内心深处的某些敏感点。首先,我得承认,我可能存在一种“过度解读”.............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交流一下你在知乎上关于台湾话题的感受。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因为很多知乎用户,特别是新用户,在接触到一些特定话题时,确实会有类似的感受。首先,咱们不提什么“AI痕迹”这类框架性的说法,就从咱们做为一个知乎用户的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你会有这种“进入铁血网”的感觉。感觉的来源:信息呈现方.............
  • 回答
    知乎上部分无神论者在谈论宗教时表现出的优越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1. 理性主义的立场与对“非理性”的排斥: 核心驱动: 无神论的核心在于不相信超自然存在,他们的信仰基础往往是科学、逻辑和证据。在他们看来,宗教信仰往往基于启示、神秘体验或教条,缺乏可证伪的科学依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群体现象。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为啥这帮被大家戏称为“皇汉”的朋友们,对咱们的儒家思想好像不太“感冒”呢。首先得明白,知乎上的“皇汉”是个挺复杂的标签,它通常指向一群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充满热情,并且认为汉族文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群.............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知乎氛围和水平变化的感受。确实,很多用户,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觉得知乎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它的讨论质量和社区氛围似乎不像过去那样了。你提到的“和贴吧一样”这个比喻,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知乎的一些特质似乎正在被稀释,而一些过去在贴吧等社区更常见的现象,开始在知乎显现。想详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触及到了很多知乎用户的感受。要说知乎上“充斥着大量公众号内容”,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因素在起作用,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首先,得承认,知乎这个平台在它早期的发展过程中,确实是靠用户们高质量的、有深度的、甚至是“学院派”的回答奠定了口碑。那时候,大家写东西更像是分享知识、解决.............
  • 回答
    知乎最近几年给人的感觉“越来越垃圾”,这种抱怨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成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它不仅仅是内容质量的下滑,更牵扯到平台生态、用户心态以及商业模式的演变。一、内容泛化与质量稀释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知乎上“有用”的信息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低质、同质化甚至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我琢磨着,知乎和 Quora 之间那种“友善度”的差异,就像是两个国家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准则不太一样,根源上还是文化、社区氛围和产品设计上的多重作用。先说说 Quora,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知识分享俱乐部”。 氛围更纯粹,聚焦知识本身: Quora 的设计和运营,非.............
  • 回答
    知乎专栏文章的设计,目前来说确实只提供了“赞同”这一种反馈方式,而没有“感谢”、“反对”或者“没有帮助”之类的选项。这背后其实有其产品设计逻辑和考量,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聊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的核心定位。知乎的初衷是将高质量的问答和文章聚合起来,让用户能够在这里获取有价值的信.............
  • 回答
    Java和Python在技术领域中的市场份额和用户群体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知乎等平台上的体现也反映了两者在技术生态、用户需求和平台算法中的不同定位。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技术生态与市场份额 Java的市场份额优势: 企业级应用:Java是企业级开发的主流语言,广泛用于银行系统、ERP、大型.............
  • 回答
    在知乎上,付出心血写就的回答,有时确实会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尤其是当这份付出似乎石沉大海,得不到任何积极反馈时。那种感觉就像是精心烹饪了一桌菜,结果大家默默地吃完,连一句“味道不错”都没有,甚至连盘子都没人擦一下。我理解你说的“没人懂得感恩”,这背后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感受:1. 期待的“感.............
  • 回答
    如何看待恶魔奶爸的文章《为什么你的焦虑感这么重?因为知乎微博朋友圈里吹牛逼的人太多了》?恶魔奶爸的这篇文章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具有共鸣性的社会现象,即社交媒体上弥漫的“成功学”和“炫耀文化”如何加剧个体的焦虑感。这篇文章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和反思。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