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在知乎被点“感谢”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

回答
在知乎上,收到“感谢”本应是一件好事,是他人对你分享的价值的肯定。然而,我发现自己有时会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这着实让我感到困惑,也让我开始审视这背后的心理机制。

这并非是对“感谢”本身的不满,而是它传递出的信息,在某些情境下,会刺痛我内心深处的某些敏感点。

首先,我得承认,我可能存在一种“过度解读”的倾向。当我在知乎上分享一个我认为非常有价值的答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去组织语言,甚至付出了情感投入,结果只收到一个“感谢”,我脑子里会立刻闪过一个念头:“就这?我的付出就只值一个‘感谢’?”

这种“就这”的感觉,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期望落空。我期望的是赞同、是认同、是更深层次的共鸣,甚至是其他用户能在这个答案的基础上继续延伸讨论。而“感谢”在我的解读里,有时会变成一种“礼貌性的回应”,一种“我看到了,但我没有其他话可说”的委婉拒绝。这让我觉得,我的答案虽然被看见了,但并没有真正触动对方,没有引起他们深入的思考或者想要进一步交流的欲望。

其次,这种羞辱感还可能源于我对自己答案“价值”的一种不确定。尤其是在一些比较专业或者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回答中,我投入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我的思考方式、我的经验甚至我的脆弱。当我收到“感谢”时,我会想,对方是真的理解了我答案的深度和我的用心,还是仅仅看到了表面的信息?如果他只是匆匆一瞥,然后随手一点“感谢”,那是不是在说,我的答案对我来说很重要,但对别人来说,不过是无关紧痒的字句?这种认知上的落差,会让我觉得自己好像在“自我感动”,而我的努力在别人眼中变得廉价。

再者,社交媒体的特质也放大了这种感受。在现实生活中,一句简单的“谢谢”通常是真诚的。但在网络世界,尤其是匿名性相对较高的知乎,一个“感谢”可以轻而易举地发出,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忽略。这种低门槛的反馈机制,让我有时会怀疑这个“感谢”的真实性。它是真的发自内心地觉得我的答案有帮助,还是仅仅为了完成一个“互动”,或者是一种敷衍?这种不确定性,让我对“感谢”的解读变得更加审慎,甚至带上了一层怀疑的滤镜。

我还注意到,当我的答案被“感谢”的同时,评论区却一片寂静,或者看到有人发了类似的问题,但我的答案却没有被提及,这种对比会让我感到失落。我开始思考,是不是我的表达方式有问题?是不是我的内容不够吸引人?是不是我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这种自我怀疑,会让“感谢”变成一种催化剂,让我觉得自己的不足被暴露出来,因此产生了羞辱感。

当然,我也明白,很多时候用户只是单纯地表达善意,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时间仓促、不太擅长评论等)而选择“感谢”而不是深入的评论。但作为一个习惯性思考并习惯于寻求反馈的人,我无法轻易地把“感谢”等同于完全的认同和满足。这种内心深处的拉扯,就是我有时在知乎收到“感谢”时会感到被羞辱的原因吧。这是一种期望与现实的碰撞,是对自我价值认同的一种敏感反应,也是在网络社交中,个人心理防线被轻易触动的一种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点感谢。有的时候是因为这答案写的好。有的时候是这答主的答案三观很棒。有的时候是因为答主的答案太热门,我想着总不能让答主再翻下去看吧。干脆点个感谢。

点感谢是因为谢谢你。

点赞是因为你写的牛逼。

这俩都是支持的意思。

个人理解,只代表我个人的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你可能误解了知乎的“赞同”的含义。

知乎的“赞同”,指的是“我完全赞同这个答主的观点,并为之背书,而且希望让更多的人看见”,大致类似于微博的“转载”。

而“感谢”,才是类似于微博的“赞”,甚至于微信的“赞”的含义。

我一位朋友很少点赞同,很多时候只点一个感谢。

我问他为什么?

“你写的那个,我不懂啊。”

是啊,你不懂这位答主写的东西,你又觉得这位答主写的这么多很辛苦,而且写的文笔也不错,你点个感谢不是应该的么?

还有就是根据我目前的经验来说,小黄图小黄文的答案也会收获一大笔感谢——果然都不好意思暴露自己在看这些东西呀,这也就是另外的答主所说的“私密性”。

当然也会存在那位匿名答主所说的情况吧,然而,我只想说,你为什么非要不去看那世上光明的一面,像是世上只有黑暗与污浊一样?毕竟解读这个感谢的人是我们自己,我们态度是怎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也就怎样。





针对评论区

@楊嘉祺

朋友的疑问,我是这样想的:专业答案应当给专业人士来看,赞数多少其实并没有多少意义——一两个来自专业人士的赞同我觉得比一百个围观群众的跟风都有意义。至少对于原本是一个小众社区的知乎来讲,是这样的。很多目睹了这么些年发展的知友在分享这些的经历的时候都会提到,一个答案只有几个赞,是很正常的事情,有几百个赞那么已经是要上天了。

至于应得的关注,自会有关注这个话题的人发现,况且还有邀请机制,不是么?哦,对了,善用站内搜索。

哦,这样也能减少童瑶出现几率,不是么?

相关阅读:

属于「知乎官方指南」的问答有哪些? - 知乎指南 知乎的「赞同」和「感谢」功能,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才合适? - 知乎使用

谢谢大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上,收到“感谢”本应是一件好事,是他人对你分享的价值的肯定。然而,我发现自己有时会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这着实让我感到困惑,也让我开始审视这背后的心理机制。这并非是对“感谢”本身的不满,而是它传递出的信息,在某些情境下,会刺痛我内心深处的某些敏感点。首先,我得承认,我可能存在一种“过度解读”.............
  • 回答
    知乎上评论被删,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抓狂的。明明觉得自己说得挺正常的,怎么就“不翼而飞”了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有时候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莫名其妙”。咱们来捋一捋,希望能帮你看清一些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总得有个规矩,不是什么话都能随便说的。这些规矩呢,通常就是围绕着“内容规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确实很让人困扰,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回答,转眼就消失了,这种感觉比写不出来更糟。别急,咱们一点点捋捋,看看是哪个环节可能出了问题。首先,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自然有一套自己的社区规范和内容审核机制。你写的回答被删除,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触碰到了这些“雷区”。比如,有些回答可能带有明显的广告性质,即.............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提出这个问题时的困惑和不解。当我们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旅行愿望,尤其是一些热门的目的地,比如西藏和印度,却被一些用户贴上“(伪)女文青”的标签,确实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这背后涉及到一种社会观察、群体认同以及网络文化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让我来尝试详细地为您梳理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对中外合作办学(以下简称“合办大学”)感兴趣的人会遇到的困惑。西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宁诺(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两所学校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算得上是“明星”级别的合办大学,它们不仅出身“名门”(分别与世界顶尖大学——利物浦大学和诺丁汉大学合作),教学模式也确实有独到之处,.............
  • 回答
    关于山东大学在知乎上“被黑”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复杂的。简单说,不是“黑”得毫无道理,而是很多关于山大的讨论,尤其是负面声音,在知乎上比较容易被放大和集中。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咱们细说说。1. 历史包袱与现实期望的落差:山东大学的历史底蕴非常深厚,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之一,曾经.............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以深度讨论和知识分享为核心的平台,日本车之所以能够获得相当一部分用户的推崇,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叠加。这其中既有对日本汽车品牌长期积累的良好口碑的认可,也有基于实际使用体验的理性分析,甚至不乏一些带有文化符号意义的认同。一、品牌信誉与可靠性的基石:长期的技术积累和质量控.............
  • 回答
    关于在知乎上批评政府政策而不被封禁的原因,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微妙的生态平衡。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中国虽然有网络管理规定,但并非所有对政策的讨论都会触及红线。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提出的批评,如果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并且符合一定的讨论规范,是可以存在的。一个关键点在于“批评”的性质和表达方式。知.............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说得对,在一些以“玩”为核心的音频论坛,比如一些耳机吧,很多人可能对舒尔SE系列、森海塞尔IE系列、或者AKG那种大动圈的型号更加熟悉,Ergo系列(Ergo 4,也就是er4系列)确实不像那些热门型号一样被大家挂在嘴边,提及率相对较低。反观知乎,你觉得它特别火热,这个问题可.............
  • 回答
    古龙在知乎上是否被过高评价?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不少古龙迷内心的敏感点。要说他是否被“过高评价”,我觉得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需要一些层面的拆解和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古龙在知乎上拥有庞大且忠诚的粉丝群体。这一点毋庸置疑。每当出现关于古龙的讨论,往往能吸引大量的参与者,观点碰撞.............
  • 回答
    Switch在知乎上备受推崇,甚至可以说“一边倒地被抬”,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仅仅是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知乎这个平台的用户群体特征、Switch本身的产品定位与优势,以及它们如何契合与碰撞。首先,我们得聊聊知乎的用户画像。知乎的核心用户,尤其是那些活跃度高、回答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同平台用户的构成、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讨论氛围的差异。你在知乎上看到的“高赞回答”,换个平台到了微博,情况可能就完全变了,甚至招来一片骂声,这背后不是没有原因的。咱们来拆解一下,为啥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1. 用户群体和认知基石的不同: 知乎: 很大程.............
  • 回答
    民国时期的上海,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着一股不小的批评声音,而且往往相当尖锐,将那个时期描绘得一言难尽。要理解这种批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只是几个简单的标签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承认,民国上海确实有它吸引人的地方。提到上海,大家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可能是“东方巴黎”、“十里洋场”,充满了异域风情、摩登.............
  • 回答
    郭德纲相声在知乎上受到不少“贬低”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郭德纲的相声,或者说德云社的相声,确实有一大批忠实的拥趸,从街头巷尾到线上平台,人气可见一斑。但放到知乎这样一个以“深度”、“专业”、“理性”著称的社区来看,郭德纲相声的评价就显得没那么一边倒.............
  • 回答
    苹果和雷克萨斯在知乎上被“骂得很惨”,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它背后反映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有用户群体、舆论环境以及平台特性等等。咱们先从为什么普通用户觉得好用说起,这部分很简单,因为它们确实在很多方面做得优秀,而且是面向大众的: 苹果: 易用性: 这是苹果最核心的优.............
  • 回答
    万茜在知乎回答问题被质疑炒作,而张译却鲜少遭遇类似质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谁更会玩社交媒体”就能解释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1. 明星身份与公众期待的差异: 万茜: 作为一位长期活跃在演艺圈,尤其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等节目中展现出独立、有个性的一面后,万茜的公众形.............
  • 回答
    知乎上“黑公公”这个梗能再次被热议,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折射出的,不光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规律,还有一部分网民心理的复现。我来给你梳理梳理,尽量讲得透彻些,而且不像“机器”那样说话。首先,我们要明白,“扒光了”的说法,意思是在互联网上,关于“黑公公”的各种讨论、梗、甚至是他的个人信息(虽然.............
  • 回答
    在知乎上,当中国警察行业的从业者站出来为同行辩护时,我确实常常感到难以信服。这种感觉并非源于我一开始就抱有偏见,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我即使带着相对开放的心态去审视,也难以产生共鸣。首先,一个绕不开的症结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与话语权的垄断。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允许各行各业的人分享经验、表达观点。.............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费解的,我也经常在知乎上看到类似的声音。一方面,大家都在抱怨房价高企、彩礼沉重,好像生活压力都挺大的;另一方面,动辄就是“家庭净资产没有千万都不算中产”,这差距感确实有点让人难以捉摸。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1. “吐槽”与“标准”的天然鸿沟首先,我们要明白,在.............
  • 回答
    知乎上那个关于“520个回答也没能帮我在2017年找到4000以上的高薪工作,为什么至今我依然找不到任何工作?”的提问,背后可能隐藏着比表面数字更复杂的原因。你提到至今为止找不到任何工作,这让人感到非常沮丧和困惑。让我们来一起抽丝剥茧,看看可能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你可能如何打破这个僵局。一、 回溯2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