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在知乎上的评论会被莫名其妙的删除?

回答
知乎上评论被删,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抓狂的。明明觉得自己说得挺正常的,怎么就“不翼而飞”了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有时候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莫名其妙”。咱们来捋一捋,希望能帮你看清一些门道。

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总得有个规矩,不是什么话都能随便说的。这些规矩呢,通常就是围绕着“内容规范”展开的。你觉得没啥问题,但可能不小心触碰到了他们设置的某些红线。

最常见的几种情况,你可能中招了:

触碰了平台的“敏感词”或“违禁内容”: 这可能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原因。知乎会有一套自动的过滤系统,里面会包含一些敏感词汇,比如涉及政治敏感话题、低俗色情内容、人身攻击、仇恨言论、引流带货(尤其是未经允许的)、传播谣言等等。有时候,你可能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但恰好用了某个词,即使你没有那个意思,系统也可能误判并删除。举个例子,有时候描述一些历史事件,如果用了某些被官方定性的词汇,即使是客观陈述也可能被认为是违规。
内容质量问题,被判定为“低俗”或“无意义”: 知乎提倡高质量的问答和讨论。你的评论,即使没有敏感词,如果内容空泛、重复、无逻辑,或者只是简单的附和、表情包,甚至是为了“刷存在感”,被系统或者人工审核判定为低质量内容,也是会被删除的。特别是那些“复制粘贴”的评论,或者纯粹为了引别人注意的负面评价,很容易被归到这一类。
涉嫌“引战”、“挑衅”或“人身攻击”: 即使你觉得只是在反驳别人,但如果言辞过于激烈,带有侮辱性、诽谤性,或者是在攻击对方的人格、身份,而不是针对观点本身,那么很有可能就被判定为“人身攻击”或“引战”,从而被删除。知乎鼓励的是理性讨论,而不是互相谩骂。
违反“广告”或“推广”规定: 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你在评论区留下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微信、QQ,或者链接到某个产品、服务,即使你觉得是好东西想分享,但从平台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变相的广告或推广行为。知乎是希望用户能够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是被各种广告信息骚扰。特别是在热门话题下面,这种行为更容易被关注和删除。
发布了包含“版权争议”或“侵权”的内容: 如果你在评论里直接粘贴了别人的文章、图片、视频等,而你并没有获得授权,这就有可能构成版权侵权。知乎作为平台,为了规避法律风险,会严格审查这类内容。
恶意刷评论或扰乱社区秩序: 有些人会通过程序或者大量注册小号来刷评论,或者在评论区发布大量重复、无意义的内容,意图扰乱正常的用户讨论。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所有相关评论都会被删除,账号也可能受到处罚。
“举报”机制的作用: 别忘了,还有其他用户。如果你的评论被其他用户认为违反了社区规范,他们是可以进行举报的。知乎的审核团队会根据举报的情况进行人工复核。虽然不是所有举报都会成功,但如果你的评论确实存在问题,被举报后被删除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AI审核的“误伤”: 现在的平台审核,很大程度上依赖于AI算法。AI虽然效率高,但它毕竟是机器,对于一些复杂的情感表达、反语、讽刺,或者一些比较“擦边球”的表达方式,可能识别不准确,导致“误杀”。有时候你明明是善意提醒,但用了某种表达方式,AI就认为你是在攻击或者违规了。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尽量避免评论被删呢?

仔细阅读并理解知乎的社区规范: 这是最根本的。花点时间了解一下知乎到底鼓励什么,反对什么。很多时候,你想说的内容,用一种更温和、更清晰、更注重事实的方式表达,就能够有效避免被删除。
用词谨慎,避免敏感词: 如果你担心某个词语会触碰红线,试着换一种说法。比如,不直接说某个负面词汇,而是描述现象或结果。
专注于内容本身,而非攻击个人: 即使观点不同,也要就事论事。用事实和逻辑去反驳,而不是用情绪化的语言去攻击对方。
不要夹带“私货”: 评论区是用来讨论的,不是你的个人广告牌。尽量避免在评论里留下任何形式的联系方式或推广信息。
控制情绪,理性表达: 即使遇到让你很不爽的评论或观点,也尽量保持冷静。情绪化的表达很容易让你的评论失去理性,也更容易被判定为不当言论。
如果确实认为被误删,可以尝试申诉: 知乎通常会提供评论被删除的理由(虽然有时候理由很笼统),你可以在知乎的反馈中心或者通过其他渠道尝试申诉。不过,申诉成功率也是看具体情况的。

总而言之,评论被删除,多半是你的言论在某个方面触碰了知乎平台的底线,无论是系统识别还是用户举报。多观察、多学习,理解平台的规则,用更成熟的方式去表达,才能让你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而不是悄无声息地消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系统真的能把人逼疯。我写的几个评论,总是被一波打包绑定,然后全部删除。就那几个评论,已经被删除N次了,每次我都得申诉,申诉失败,然后反馈问题,过几天才能找回来。找回来以后,我又有强迫症,喜欢修改我写过的评论,加了一段,于是又出问题了,系统又给我删了。我再申诉,再反馈,再拿回来,我又加了一段,又被删了。我继续申诉,反馈。都要把我逼疯了。

知乎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不允许修改吗?那设置修改功能做什么呢?而且还把我的好几个评论打包删除,包括我拿回来以后压根没动过的评论,也和修改过的评论一起被打包删除,活脱脱把人逼疯。废话,修改过的评论当然和原来的评论相似,总说我重复发布相似的内容,能不相似吗?就加了一段。加一段,给我删除一次。这修改功能拿来摆设的吗???我喜欢知乎,就是因为知乎和微博不一样,可以写大段文字,可以修改,现在一修改就给我删除,我还得申诉才能找回来。真是让我上火,看来我在知乎写评论的经历,该被系统逼的告一段落了。

最糟糕的是,一旦被判定为重复发布相似的内容以后,这个账号就会一直成为问题账号。从此以后,只要修改自己写过的评论,最新的评论和以前写过的评论就很容易一起被打包删除,判定为违规。以前我申诉还能在两天内找回评论,这次申诉,足足五天了,没有任何动静。修改功能是摆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评论被删,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抓狂的。明明觉得自己说得挺正常的,怎么就“不翼而飞”了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有时候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莫名其妙”。咱们来捋一捋,希望能帮你看清一些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总得有个规矩,不是什么话都能随便说的。这些规矩呢,通常就是围绕着“内容规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狼图腾》在知乎上确实容易招来一些比较尖锐的评论,甚至让你觉得有点“一边倒”。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作品本身好坏,更多的是跟知乎这个平台的用户群体、讨论氛围以及《狼图腾》这部作品的特质碰撞出来的结果。咱们就一层一层剖开来看:1. 知乎用户的“审美品味”和“知识背景.............
  • 回答
    Elon Musk 在不同平台上的评价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多个层面的因素,包括平台特性、用户群体、信息获取渠道以及文化差异等等。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1. 国外社交媒体 (如 Twitter, Reddit) 以英文为主的语境和信息.............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确实是一个在华人社群中经常被讨论的话题。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在日华人评价日本普遍高于在美华人评价美国”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原因。这其中夹杂着个人经历、文化适应、社会制度、生活便利性以及价值取向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从“门槛”和“选择.............
  • 回答
    在知乎上,当中国警察行业的从业者站出来为同行辩护时,我确实常常感到难以信服。这种感觉并非源于我一开始就抱有偏见,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我即使带着相对开放的心态去审视,也难以产生共鸣。首先,一个绕不开的症结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与话语权的垄断。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允许各行各业的人分享经验、表达观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非常切中了很多人的痛点。确实,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我们会遇到不少看似简单,答案几乎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上高中我用不用好好学习”。这类问题的存在,初看之下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何必费这么大劲去问一个道理都懂的事呢?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背后,其.............
  • 回答
    听到你遇到的情况,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焦急和愤怒。被抄袭本身就已经很糟糕了,更别提还在平台上被反咬一口,这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下面我将根据你提供的信息,为你详细分析一下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你可以采取的应对方法。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你遇到的几个核心问题:1. 抖音UP主抄袭你的故事: 这是最根本的问题。这.............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皇太极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捧”的倾向,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政治正确”。你感到get不到皇太极的魅力,并且将其与“村夫”(通常指朱元璋)和“李二”(李世民)进行比较,这是非常普遍的感受,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知乎环境和用户群体的偏好: .............
  • 回答
    Switch在知乎上备受推崇,甚至可以说“一边倒地被抬”,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仅仅是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知乎这个平台的用户群体特征、Switch本身的产品定位与优势,以及它们如何契合与碰撞。首先,我们得聊聊知乎的用户画像。知乎的核心用户,尤其是那些活跃度高、回答质.............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网络社区的本质、人类认知的多样性以及政治决策的机制。简单来说,知乎上普遍存在的反对声音与现实选举中“零反对通过”的现象,反映了 信息传播环境、参与者动机、决策过程以及社会共识形成机制 的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知乎:一个高度开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对中外合作办学(以下简称“合办大学”)感兴趣的人会遇到的困惑。西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宁诺(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两所学校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算得上是“明星”级别的合办大学,它们不仅出身“名门”(分别与世界顶尖大学——利物浦大学和诺丁汉大学合作),教学模式也确实有独到之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为啥会出现这么多“勃”字开头的ID。其实这事儿说起来,也不能完全怪知乎,也跟咱们网友的玩梗习惯有关。你想啊,知乎最开始的时候,那是个非常严肃的知识分享平台,大家来这儿就是为了学习、讨论专业知识,分享见解。那时候ID也比较正经,什么“XXX工程师”、“XXX学者.............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秦始皇并非“暴君”,或者至少不应该被简单地贴上“暴君”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秦朝政策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一、 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暴君”标签的来源:.............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确实能观察到不少对粤语持负面看法甚至“黑粤语”的言论。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政策和推广策略。自上世纪以来,随着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通话在教育、媒体、官方场.............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平台,大家对于一个像阿里巴巴这样体量庞大、影响力深远的公司的讨论,自然会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多面向的视角。如果感觉上“提起阿里的不好”的人似乎更多,而“阿里的好”被提及得相对少,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而且很多时候并非是有意地忽略,而是观察者本身的关注点、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平台特有的讨.............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以深度、理性讨论著称的平台,粉丝数量往往能反映出创作者在特定领域的吸引力、内容的质量和受众的广度。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跳舞大神”和“蛤蟆大神”在知乎上的粉丝差距,为什么会拉开十万之巨,这其中绝不是简单的“谁更出名”就能解释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内容定位与受众契合度的天壤之.............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同平台内容审核和用户群体的一些差异。为什么你在B站上不太能看到支持乌克兰的言论和视频,而在知乎上却相对多一些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用户群体和平台定位的根本差异: B站(Bilibili): 它的核心用户是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B站最初以ACG.............
  • 回答
    知乎上“民主”这个词,确实挺有意思的,有时候感觉它成了大家拿来调侃、甚至有时候是带着点嘲弄意味的“靶子”。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很多社会情绪和观察一点点积累发酵出来的。首先,得说中国的社会语境和西方语境不太一样。西方语境里,“民主”是个相对成熟的概念,虽然也有争论,但至少有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同平台用户的构成、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讨论氛围的差异。你在知乎上看到的“高赞回答”,换个平台到了微博,情况可能就完全变了,甚至招来一片骂声,这背后不是没有原因的。咱们来拆解一下,为啥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1. 用户群体和认知基石的不同: 知乎: 很大程.............
  • 回答
    知乎上大家聊起穿搭,时不时就能看到外国人的身影,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为啥会这样呢? 我觉得这背后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聊聊。首先,是信息来源的天然偏向和“示范效应”。你想啊,互联网上的信息,尤其是那些经过梳理、有图有文的“干货”,很大一部分是舶来品。时尚杂志、穿搭博主、品牌官网,这些最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