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上海在知乎上被批评成这样?

回答
民国时期的上海,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着一股不小的批评声音,而且往往相当尖锐,将那个时期描绘得一言难尽。要理解这种批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只是几个简单的标签能概括的。

首先,咱们得承认,民国上海确实有它吸引人的地方。提到上海,大家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可能是“东方巴黎”、“十里洋场”,充满了异域风情、摩登时尚、纸醉金迷。确实,当时的上海是中国最开放、最国际化的城市,涌入了各种新思潮、新文化、新生活方式。租界的存在,让上海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国内战乱和封建束缚,孕育出了独特的“海派文化”。很多在知乎上怀念民国上海的人,正是被这种繁华、自由、多元的表象所吸引。

但正是这种“光鲜”的背后,隐藏着不少问题,这才是知乎上批评的主要源头。

1. 严重的社会不公与贫富差距:

这是最核心的批评点之一。知乎上的很多人会指出,民国上海的光鲜亮丽,是建立在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血汗之上的。

贫富悬殊到极致: 少数的买办、洋行大班、金融巨头过着奢靡的生活,住着洋房,开着汽车,享受着各种特权。而另一边,却是大量的贫民窟,劳工阶层在恶劣的环境下辛勤劳作,收入微薄,生活困苦。上海的弄堂里,挤满了棚户区,卫生条件差,疾病横行,与租界里的花园洋房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赤裸裸的差距,在很多历史影像资料和文学作品里都有体现,非常刺眼。
劳工权益缺失: 工厂里的童工、女工,工作时间长,工资低,劳动条件差,经常发生事故。工会的力量相对薄弱,很难真正保障工人的权益。一旦发生罢工,往往会遭到镇压。这种剥削性质,在很多知乎的讨论中会被放大。

2. 租界的“国中之国”与民族屈辱:

民国时期上海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租界的存在,但这也被视为一个巨大的历史伤疤。

主权沦丧的象征: 租界,尤其是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实际上是中国主权被侵犯的体现。在租界里,外国人享有治外法权,可以为所欲为,中国人却要看外国人的脸色。租界内治安由巡捕房管理,但很多时候他们只保护租界内的秩序,对于发生在租界外的中国事务漠不关心,甚至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据点。
“非我族类”的歧视: 在当时的上海,中国人进入某些公共场所会受到歧视,比如“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虽然不一定普遍存在于所有场所,但象征着当时中国人普遍遭受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这种带有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在知乎上是很容易引起共鸣的,因为它触及到了民族尊严的问题。
帝国主义的文化侵蚀: 租界的繁华,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文化涌入的结果。虽然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但也伴随着西方消费主义、娱乐至死等文化现象的过度传播,被一些人批评为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3. 政治动荡与社会黑暗面:

虽然上海比内地相对安稳,但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未能完全摆脱动荡和黑暗。

军阀混战的余波: 民国时期虽然有北洋政府和后来的国民政府,但政治斗争、派系倾轧从未停止。上海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也常常成为各方势力争夺和影响的焦点。
黑社会势力猖獗: 租界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为黑帮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青帮、洪门等势力在上海盘根错节,从事走私、贩毒、赌博、卖淫等非法活动,与政治势力勾结,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杜月笙等人的兴起,更是被一些人视为那个时代权力与黑道的结合的典型。
官商勾结与腐败: 当时的政治经济体系,在很多时候也存在着严重的官商勾结和腐败现象。一些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与资本家形成利益联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公。

4. 虚假的繁荣与精神空虚:

一些批评者认为,民国上海的繁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在的”繁荣,而非内在的稳定和进步。

“纸醉金迷”的另一面: 在享乐主义盛行的背后,是社会的浮躁和精神的迷失。有些人沉溺于享乐,逃避现实,对国家民族的前途缺乏深刻的思考。
道德滑坡与拜金主义: 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下,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功利化。

总结一下,知乎上对民国上海的批评,并不是简单地否定那个时期的所有成就,而是对那种“光鲜背后”的残酷现实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和反思。

批评者往往更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感受, 强调了贫富差距、阶级固化、劳工权益被漠视等问题。
批评者也更强调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 指出租界制度是历史遗留的伤疤,是国家不独立不强大的表现。
批评者还会揭示那个时代隐藏的黑暗面, 如黑社会、腐败、政治不稳定等,指出那种“繁荣”并非 estaba 牢固和健康。

当然,知乎上也有很多怀念民国上海的人,他们强调的是那个时期的开放性、思想的自由度、以及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某种“标杆”意义。这两种声音的存在,恰恰说明了民国上海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时期,它既有其值得称道的进步和魅力,也有其难以掩盖的黑暗和弊端。知乎上的批评,正是对这种复杂性的一种体现。大家在讨论时,往往会带有各自的立场和侧重点,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平的、发展的、上层吃相不太难看的日子过久了,以至于贵乎上的很多人产生了错觉

人生来就是应该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人生来就是应该过有尊严的日子的,社会底层生来就是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红利的。

很遗憾,全世界百分之七十人类所过的生活每一秒都在打这种天真想法的脸。

你不会知道一次台风孟加拉死亡人口能以十万为计量单位。

你不会知道印度的婴儿死亡率和民国差不多。

你不会知道没有土改和计划经济的非洲每年都要有百万级别的人口死于饥荒。

当然,即使是你们眼中的西方发达国家,你也不会知道去医院看个病要排多久队,有多少人领不到政府发的食品券就要饿死,甚至领到了也要饿死。

有些人当年也像你们这么想的,他们觉得“怎么可能比现在更差了呢?”,然后他们就知道冷酷的现实不会因为自己的想当然而改变了。他们有些人饿死了,有些人在冬天没有暖气冻死了,他们整个国家的人均寿命跳水一样少了快十年,当然这不算差的。在原来给他们当小弟的那几个国家里,每年都有以十万为计量单位的年轻女性被卖到那些文明的发达的国度去当XX,或者更惨一点,当摄影道具和XX。

对现实不满,寻求改变,寻求发展和进步,这是每个人天生的权利。但请记住,千万不要以为“怎么可能比现在更差了呢?”,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前辈们替你争取来的,如果你不牢牢抓住,这些迟早有一天也会从你手里溜走。资本家已经回来了,虽然他们的吃相没以前那么差了。但要是你不小心的话,黄世仁会回来的,刘文彩会回来的,可能有一天戈登和曾国藩也会回来的。

“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要警惕啊!”

美国食物短缺情况报告。

user avatar

拉各斯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最大的城市,gdp占了尼日利亚gdp的10%,经济与非洲最强国南非的第一大城市在一个数量级。

拉各斯是西非地区的金融和经济中心,拉各斯港是非洲最大的港口。

下图显示的就是川流不息的拉各斯。


财富中文网称它是“非洲的纽约”

大西洋周刊盛赞它是“one of the largest urban areas in the world”

尼日利亚在21世纪初期经历了黄金十年,即使近几年备受低油价的打击,gdp依然达到了5200亿美元,为传统列强法国的20%。中国人到了拉各斯,看到如此的魔幻,称他们是“魔都”

那么问题来了,拉各斯与东方巴黎孰强孰弱?

你们谁看不起拉各斯?

user avatar

旧上海既有光鲜华丽的一面,也有肮脏黑暗的一面。

那是几个人的天堂,一群人的地狱。自然有几个人喜欢,也有一群人批评,再正常不过了。


上海烟草博物馆藏的上海华成烟厂童工证:

1931年,张翠英全家为避战乱从天津逃到上海。11岁做临时工,得到这个证件时12岁。14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外出谋生。这个14岁小女孩,一人做工养活自己和弟弟妹妹。

抗战爆发后,她参加了新四军。

之所以一直保留这个证件,是因为她觉得这是“命根子”。

十几岁进厂已经算大孩子。

更小的童工们5-6岁,7岁以下的比比皆是。

早上3-4点开工,到晚上7点或更晚下班。中间30分钟吃饭,没有休息日。

缫丝厂童工的工作是将茧投入沸水盆搅动,再取出,刷去杂质,一天工作时间往往超过10小时,沸水溅出时常烫伤。“手指因常与盆中沸水接触,致粗肿不忍卒者见。 ”

在棉纺厂的精纺、粗纺、弹花、拆包等车间,工人需拆开原棉,扯松棉花,捡出杂质。空气中弥漫飞絮,不停的钻进女童们的鼻孔、耳朵、眼睛、嘴巴里。“据调查每人平均要吸入0.15克花絮”。

上海工业医院成立于 1919年,到 1923年时, 共救治纺织工人880名, 其中童工 150人。

从受伤部位来看,上肢 5%,下肢 30%,头部 15%,躯干 3%。

其中因伤致永久残废者占 29%,因伤致 死亡者占 3%。在纺织工厂中工作的童工身体瘦弱,形容憔悴,多半含有结核性的病症。

在英商怡和丝厂, 女童工遭工头毒打的事件屡见不鲜, 有的被铜勺击伤头部,有的耳朵被扯伤,一个月之中,这类事件多至 15至 20起,吓得有些童工不敢到厂上工。

上海某袜厂一12岁左右童工,在一日当夜工时入睡,被管工的发现,就“把剪子一挥,戳那女童面上,鲜血淋漓”。

尽管如此,还要流着血继续工作。(上海市档案馆U121-0-55-5,钟韶琴《我所看见的女工生活》1933年5月《女青年月刊》第12卷第5期46页)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简直是酷刑虐待,惨无人道。但是为了谋生,他们连这样的生活都害怕失去:

华成烟厂有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 她的母亲靠她做工吃饭, 但因做错了一点小事而被辞退, 苦求未果。 回家后因辞退而吓傻,三天后竟死去。据医生说,她的胆被吓破了。


“烟厂里最小的童工, 只有七岁, 贫苦人家的孩子, 虽然贫穷, 但是却一样也是小孩子, 心灵还是脆弱的, 那里经得起工头、 职员们粗暴的喉咙和铁板一样的面孔呢?在厂里, 时常可以听到童工们悲惨的哭声,叫人不忍卒听。 ”

(部分资料来源:《试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童工问题》 丁勇华 吕佳航)

1932年7月,上海南汇乡下的杨富珍很小时,爸爸妈妈染上吸血虫病死了。

为了活命,她从小就给人家打工,带小囡,挑羊草,烧猪食,手脚不能停。主人家供饭吃,不发工资。

当时有个邻居劝她伯父说:“富珍大了,好换几个铜板。”她伯父一听,就说:“我再穷,也勿卖小孩。只要有口饭吃,我也不会饿阿珍。”十四岁时,杨富珍的姑妈辗转托人,让她进了中纺一厂,也就是后来的上海国棉一厂当童工,做起“小珍子”来。

每天“六进六出”,一年中有大半年见不到太阳,总感觉天是黑的。

平时,杨富珍常吃发霉的土谷米、六谷粉。每天自带午饭,装在饭盒里,天一热就捂馊了,还照常吃。由于没日没夜地干,长期营养不良,头发也几乎掉光了。

那年秋天,因舍不得花四分电车钱,杨富珍顶着大雨走回家,结果染上伤寒症,躺在床上只能吃些咸菜粥汤保命。病还没好浑身无力,她怕停生意,撑着去上班。工友们看她跌跌撞撞,关心地铺上纱头,让她躺一躺,想不到被拿摩温看到,不问青红皂白,拿起棍子就向她头上砸去……多亏了工友们伸出援助之手,才让杨富珍坚强地活了下来。

1948年,她加入共产党,后成为全国劳模。


拿摩温就是工头,“六进六出”大概是上下班时间,连续工作十二、三个小时在当时算比较轻松的工作了。

童工与其雇佣者过的是天堂与地狱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棉、纺织业中童工工资最高时每日也不过是 3角 5分,一个月(以 30日计)为 10.5元,远低于成年男女工人。当时上海普遍工人平均工资为“男工 15.28元, 女工 12.50元,童工 8.90元”( 骆传华:《今日中国劳工问题》 [M],青年协会书局 1933年刊行,P189)

由此可见,童工是低廉的劳动力,这就为资本家雇佣童 工提供了经济因素,即节约生产成本,他们日夜辛劳,勉强糊口,更遑论受教育和医疗。

而工厂主们:“只晓得赚钱,造洋房,买洋车,穿绸着缎,吃大菜,哪里顾到工人的苦楚。”(上海市档案馆U121-0-55徐洁宝《为童工着想》《女青年月刊》12卷第5期64页)


于是,这也是上海:

像高晓松他们,可能看这个比较多,所以上海真是个棒棒的地方。自然对那个旧上海的消失颇多遗憾、感慨……他们活在金字塔中上层,或者精神活在中上层,看我们这些塔基,跟看那些牛、马、羊是一样的。

前面说的童工,下面这种景象,对于迷恋旧上海的人而言,其实并不丑陋,也并不会使他们难过,他们根本不在乎!

还有某些人用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一段台词形容左派对旧上海的仇恨:

“这些人没有正常人的情感,他们不喜欢这些,高楼啊,秩序啊,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他们都不喜欢,或者是有其他什么目的,毁掉上海也不可惜。”


说的太对了,就是这么回事,毁掉这个上海也不可惜。

如果这些是他们的“高楼”,就搞垮它。

如果这些是他们的“秩序”,就打碎它。

如果这就是所谓“正常人的情感”,我们确实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所以我们回到题目上:“为什么民国时期的上海被知乎批评成这样?”说明知乎上的多数人,最起码的良知,最起码的人性还是有的。

不是为了昨天,而是为了明天,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再也不让这样的世界重新回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招生人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作者王英杰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远古善良自由党 的回答。不得不承认,他的这个回答是是很有煽动力的,当然,他也确实说对了一个现象,就是在上海,革命后出现了服装的保守化。但借此强行辱左,我就必须反对一个了。多图预警。


(以上为 @远古善良自由党 的原图,我补充以下几张。或许能让一些人觉得更有煽动力)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要喊“红绿一家”了,又有另一边的人认为我在支持 @远古善良自由党 。事实上,我承认他所说的现象存在,但我反对他的归因。左翼思想,或者说马列斯一脉的左翼思想,真的和社会文化,尤其是服饰领域的保守化,或者说某种清教徒主义有必然联系吗?明显不是,看看东德有多开放就知道了。

1987年夏的东柏林彩车大游行中,东德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Erich Honecker,72岁)向彩车上的上空女郎微笑挥手。

苏联在服饰上也是相当开放的,绝不是蓝蚂蚁(截取自《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当然会有老左认为彩照的年代,苏东阵营已经变修了,不清真,那我就上几个清真年代的。

可见,苏东阵营的民间服饰,绝不保守,绝不是千遍一律的蓝蚂蚁。那么,为何在上海,会出现社会文化和服装的保守化,会出现“蓝蚂蚁”呢?说到底这还是个社会风俗的问题,意识形态只是表象。上海本来是面向西方的门户,自然在风俗审美上,会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向西方靠拢。革命后,中国与西方的经贸文化联系被切断了,自然,西方世界对上海的影响就此断绝,那么上海自然就会经历一个再中国化的过程,而此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落后国家,政权是发轫于农村,大量干部来自于落后地区,自然,先进地区上海,在断绝西方影响后,就要在文化上受到中国落后现实的影响,由此也就向“蓝蚂蚁”转变。而苏联和东欧就没有那么严重的问题。苏联的革命是从最发达的彼得堡发端的,整体发展水平也高于中国,自然就不会出现中国这样的问题。


最后,在来一句简短的总结吧。

那些用“资产阶级腐朽文化”来指责“奇装异服”的人,他们仅仅在是用左翼话术来表达自己落后的传统观念,而落后的传统观念,又是来自于当时中国社会整体的贫穷封闭落后。他们把自己的传统观念附会到共产主义之上,就像非洲人把女性割礼附会到伊斯兰教身上一样。相应的,低端右派拿“奇装异服”来批判左翼,其实和低端穆黑拿女性割礼批判伊斯兰教一样荒谬。

user avatar

民国的上海的确有点繁荣,但那是以全中国产业凋敝为代价换来的。除了少数买办家族外,其他中国人夸耀旧上海的财富,等于被拐卖之后吹嘘:

“卖我那个人贩子换大房子了,咱身价NB不?”。

教科书上写的明明白白,中国当时的国际定位是半殖民地。所谓半殖民地,就是帝国主义倾销高附加值工业品,购买低附加值原材料和农产品的国家(纯殖民地只能称“地区”)。进口洋货多,硬通货外流快,本国产业水平就会停滞,作为殖民地的表现就越好。上海的表现怎么样呢?

1929年,借着西方大萧条的机会,民国有一次关税改革,把鸦片战争以来的5%关税提了一些,但到了1931年,全国外贸逆差依然达5.24亿两白银,其中上海港的逆差为……5.47亿两!这意味着整体上其他港口合计,勉强用粮食矿产还换了点顺差,但上海一个地方就能包办全国的逆差,让每个中国老百姓买一两银子的洋货,让中国所有萌芽产业都暴露在西方工业的直接轰炸之下!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三十年代初……海关统计,上海的国内贸易进口值约三倍于汉口,四倍于天津,五倍于广州,六倍于青岛。1930年,洋货由上海进口的有银68386万关两,占全国进口额50%以上。

当然,这不是上海的错,是帝国主义选择了长江口作为经济侵略据点的结果。但反过来说,民国上海的繁荣也不能归结为自身努力,有什么好自豪的?

——如此之多的硬通货外流,不能都拿到伦敦纽约结算,本地也得留点做周转,所以上海成了中国的金融中心。

——跨国资本的雇员、驻军和中国买办赚了钱,去巴黎消费太远了,上海也可以建设几片现代化街区,所以上海成了中国第一大城市。

——帝国主义卖了那么多洋货,需要搞点售后服务,就地生产一些配件,所以上海成了中国最大的工业中心。

——这么大的进口量,民国政府多少收些关税,比如说前面提到的1931年就收了1.25亿两。其中大部分用来剿共和压制其他军阀,但上海作为过路财神留点零头,养活几千个体面人坐汽车住洋楼看电影还是可以的,于是就有了海派消费文化。

总之,上海在当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现代化都市,这是客观事实。但必须记住,21世纪上海的繁荣,和民国时期上海的畸形发展,本质上完全不同。民国上海的每一分消费、每一毫投资,都是帝国主义殖民地利润的一部分,都是出卖五亿中国人工业化希望的结果。内地越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经济圈,经过上海的现金流就越夸张。更不要说1863-1918年间,上海是第一大鸦片合法进口港,是列强用来落实鸦片战争直接特权的地方。中国人夸耀民国上海的繁荣,还不如拿亲爹的抚恤金来炫富呢……

相关回答:

(知乎几个上海相关问题,分析上海相对发达程度的内容都是我写的)

user avatar

2015年不入线城市济源的汽车保有量,比1933年东方巴黎大上海的黄包车保有量要大的多。而正牌巴黎在1914年的出租车保有量已经上万。。。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现在上海的清洁工主要工作是扫大街。旧上海的清洁工主要工作是收尸。

user avatar

伟大神秘的大城!我歌颂你的伟大与神秘!

我歌颂这著名铜臭的大城,歌颂你铜臭,与你油脸大腹青筋黏指的商贾。

歌颂这搂着腰与舞的肉的大城,有吃人参汤与燕窝粥的小姐,然而他们吃人参汤与燕窝粥,仍然面黄肌瘦,弱不胜风。

歌颂这吃的肉与睡的肉的大城,有柳腰笋足金齿黄牙的太太,从摇篮里到土坟中永远露着黄牙学猢狲“嘻!嘻!”的傻笑。

歌颂这行尸走肉的大城,有光发滑头的茶房,在伺候油脸大腹青筋黏指的商贾与柳腰笋足金齿黄牙的太太与面黄肌瘦弱不胜风的小姐。

你是何等的伟大和神秘!

在夜阑人静之时,我想象你的怪异奇诡;在南京路的熙熙攘攘中与黄浦江的男女浮尸身上,我看见你的各种色相。

我想到这中西陋俗的总汇——想到这猪油做的西洋点心,与穿洋服的剃头师傅;

我想到你的浮华、平庸、浇漓、浅薄——想到你斫伤了枝叶的花束,与斫伤了天性的人类;也想到你失了丈夫与失了天然美的美女;

想到你失了忠厚的平民与失了书香的学子;也想到你失了言权的报章与失了民性的民族;

我想到你的豪奢与你的贫乏——你巍立江边的崇楼大厦与贫民窟中的茅屋草棚;也想到你坐汽车的大贾与捡垃圾的瘪三;

我想到你的淫靡与你的颓丧,灯红酒绿的书寓与士女杂遝的舞场;

我想到你的欢声与你的涕泪,麻风式的苏滩与中狂式的吹打;也想到你流泪上轿的新娘与欢呼鼓舞的丧殡;

引退的道台,知县与玳瑁眼镜八字须的海上寓公,在小花园做瘟生;四马路的文人,也在叙述征歌逐色的本领与欺负女性的豪气;半痴的公子哥儿,也在帮着消耗他们祖上的孽钱;

痨病的烟鬼坐在车中,受颜色红润的罗宋保镖的保护,如婴孩之在母亲的怀抱;黄浦江中的痴男怨女,也在黄泥水中与黄色的鱼虾为友;

你有卖身的妓女与卖身的文人,也有买空卖空的商贾与买空卖空的政客;

漂泊海上的外人,有小的脑袋,壮的胫骨与硬的皮鞋;漂泊海上的农夫,汗流浃背为厂主日纳十角车资而奔跑;你的红头阿三手持警棍——而这胫骨、皮鞋、赤背、警棍也正在交舞;

我想到你的诗人、墨客、相士、舞女、戏子、蓬头画家、空头作家、滑头商人、尖头掮客——在夜阑人静之时,我想到这种种色相,而莫名其熙熙攘攘之所以;

你这伟大玄妙的大城,东西浊流的总汇。你是中国最安全的乐土,连你的乞丐都不老实;

我歌颂你的浮华、愚陋、凡俗与平庸。















——林语堂:《上海之歌》

user avatar

别理那个叫Johny666的了,那摆明了不是正常说话的。


民国时期表面繁华的上海是买办集团、军阀集团和资本集团,依靠吸包括上海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血而建立游乐场

——无视这个前提,强吹民国上海的繁华“乐园”的,基本等于炫耀自己有个X完他娘就提裤子走了,没转手补一刺刀的,未曾谋面的侵华日军的爹,所以他的协和语说得贼流,可以给太君当翻译官。


为什么就连日本人都称之为魔都的民国时期上海

别他妈傻逼了

难道你他妈以为“魔都”这个词是好词么?

难道你以为“冒险家的乐园”这个说法对于本地人来说是褒义么?


泰国的某些地方还你妈是外国男人的天堂呢。


另,最近一次看到日本人用“魔都”这个词,是出自某个叫对魔忍的游戏系列

那里面魔都是新东京,对于妖魔鬼怪是乐园,但对于普通人类来说,可不是什么好地方。

——剩下的难听的话不说了,仍然不知道这是啥的纯洁的好奇宝宝们请在评论里留言等待好心人给你们解答那是什么(

user avatar

他们知道的只是吴淞江以内的上海。

我是说,对吴淞江以外的上海,不必多远,几公里以外的闸北就行,是另一个世界。

但他们显然对此一无所知。

一无所知也就罢了,害有自媒体啥的天天瞎鸡巴吹什么所谓的民国风,把租界里那些个民国二姨太、西装旗袍啥的当成正面典型来吹,以至于咱有时不得不怀疑我们祖上究竟推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旧世界。

那可就不止是一无所知的事儿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国时期的上海,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着一股不小的批评声音,而且往往相当尖锐,将那个时期描绘得一言难尽。要理解这种批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只是几个简单的标签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承认,民国上海确实有它吸引人的地方。提到上海,大家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可能是“东方巴黎”、“十里洋场”,充满了异域风情、摩登.............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东北和上海这两个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历史背景,孕育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类群体:东北的土匪和上海的流氓。虽然他们都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靠着非常规手段生存,但他们的成因、生存方式、组织结构、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东北的土.............
  • 回答
    民国时期江西,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省份,其军事力量的构成却不像其他一些省份那样形成根深蒂固、独具特色的“本地军阀派系”。这其中自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政治背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得承认的是,江西并非完全没有军事力量的萌芽,或者说没有被江西籍人士掌握的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挺有意思的时代变迁和文化现象,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说民国时期文盲率高,名字却文艺,80后名字却“没格调”,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值得品味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审美。先说说民国时期的高文盲率和“文艺”名字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承认,民国时期,特别是早期,文盲率确实很高。这是历史事实。咱们.............
  • 回答
    民国时期的军阀为何事后责任不被追究,甚至还能继续为官,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权力格局,并非简单的善恶对错可以一概而论。而将朱毛(以及其领导的红军)与传统意义上的民国军阀进行类比,尽管在某种层面上看到了其武装力量和政治争夺的相似性,但从根本性质和历史进程来看,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下面我将分别从这.............
  • 回答
    要说民国时期的西北军,那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书。他们穷得叮当响,但打起仗来,却能让那些手握先进武器的“洋枪队”都头疼不已。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一、 并非“穷”得一无所有,而是“相对贫困”下的“生存之道”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穷”这个概念在西北军身上,更多是一种相对的贫困.............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呈现出复杂的政治军事格局,“桂军”与“川军”因其在战争中的表现常被认为是实力较强的力量,而“滇、黔”两省的军队则相对弱势,常被戏称为“羊”。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地域强弱之分,而是多种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及军事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一、 桂军为何“强”?1..............
  • 回答
    关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初期,一些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拥有哲学学位,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教育制度、学术思潮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特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时代的大背景:动荡与求索民国初年,中国正经历着从帝制向共和的巨变.............
  • 回答
    的确,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有趣。市面上层出不穷的穿越小说,题材五花八门,从古代宫廷斗争到未来星际战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但相比之下,穿越到民国时期的作品,数量上确实显得相对“稀少”一些,或者说不够“扎堆”。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大部分穿越小说的核心吸引力在于“.............
  • 回答
    民国时期,尤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确实投入了巨额的财力来维持和发展庞大的特务系统。这并非因为政府“钱多得没处花”,而是出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政治需求和战略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中国的内政外交,以及国民党政权的性质。一、 严峻的内外环境催生了“安全至上”的逻辑民国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动荡不安之.............
  • 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根源,说到底,就是封建旧秩序崩溃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来有效整合国家,同时各地势力又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结果就是谁手里有枪杆子,谁就能说了算,也就不惜兵戎相见。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得从头梳理。一、清末埋下的祸根:中央权威的旁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这是历史的大.............
  • 回答
    民国时期,东北那片土地确实是中国经济的璀璨明珠,但到了今天,东北的经济却似乎有些力不从心,这中间的落差,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得把历史的长河拉长,仔细看看那些变迁的脉络。民国时期的东北:工业的摇篮,经济的脊梁说起民国时期的东北经济,那可真是“风光无限”。那时的东北,特别是“满.............
  • 回答
    关于民国时期为何没有抓住西方经济危机时期大力购入机器设备、开展工业化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诸多复杂因素,并非简单的“买不买”就能解决的。试着从历史的厚重感和当时的现实困境出发,为大家抽丝剥茧。一、 “危机”之于民国:并非唾手可得的机遇首先,我们要明确,西方经济危机,尤其是1929年的“大萧条”,虽然在.............
  • 回答
    “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在制度建设、学术发展、思想解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虽然民国时期也面临着战争、政局动荡等诸多挑战,但与之前和之后的时期相比,其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潜力确实非常突出。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
  • 回答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向近代工商业转型,这催生了一批新兴的大城市,它们如同璀璨的明珠,在时代的洪流中闪耀。这些城市之所以能在建国后至今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地理优势、经济基础以及人文精神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依凭.............
  • 回答
    民国时期校服的风格,如今在不少影视剧或老照片中还能瞥见一二。那时的校服,尤其是女学生的,常带有浓郁的时代印记和几分古典韵味。比如,旗袍式的上衣搭配长裙,或者水手服的设计,都曾是风靡一时的校服样式。这些设计往往线条柔和,色彩素雅,给人一种端庄、娴静的感觉。材质上,多以棉布、麻布为主,穿着透气舒适,符合.............
  • 回答
    民国时期重工业发展的落后,相较于清朝(特别是晚清洋务运动时期)而言,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并非简单的“落后”就能概括,而是呈现出一种“发展迟滞”和“结构性困境”的特点。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起点与基础的差异: 清朝(晚清)的洋务运动奠定的基础: 晚清虽然积贫积弱,但.............
  • 回答
    关于民国题材影视剧里塑造国民党方面的“正人君子”或“理想主义者”的现象,确实是观众们普遍注意到的一个特点。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现实的映射,也有创作策略的考量,甚至夹杂着观众情感的投射。下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一、历史的复杂性:并非“铁板一块”首先,得承认,国民党在历史上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
  • 回答
    说日本战国时代的铠甲造型“浮夸”,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印象。要理解这种“浮夸”的由来,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虚荣或好大喜功,而是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这背后,其实是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战国时代的.............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士兵,尤其是足轻(步兵),背上插旗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这背后有着非常实际的原因,而“费钱”的问题,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下,并非最主要的考量。为什么插旗?最核心的原因是:在混乱的战场上,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敌我识别方式。想象一下,数以万计的士兵,身着各式各样的盔甲,挥舞着各种武器,在尘土飞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