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民国的重工业比清朝还落后?

回答
民国时期重工业发展的落后,相较于清朝(特别是晚清洋务运动时期)而言,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并非简单的“落后”就能概括,而是呈现出一种“发展迟滞”和“结构性困境”的特点。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

一、 起点与基础的差异:

清朝(晚清)的洋务运动奠定的基础: 晚清虽然积贫积弱,但在洋务运动时期,确实启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兴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等一批大型近代工矿企业,主要集中在军事工业(如枪炮、军舰)和民用工业(如煤矿、钢铁、造船)等重工业领域。这些企业在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虽然规模不大,技术也相对落后,但为中国建立了一定的重工业基础。
民国初年的混乱与破坏: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并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中央政府。随之而来的是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的混乱局面。这意味着民国初年,尤其是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前这段时期,国家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统一规划和发展工业。很多清朝时期兴办的重工业企业,在战乱中遭到破坏,或者被军阀势力侵占,其生产和管理陷入瘫痪。

二、 政治环境与国家治理的恶劣:

军阀割据与地方保护主义: 军阀混战是中国近代史的一大特征。各路军阀在自己的地盘内控制着资源和企业,他们关注的更多是军事力量的扩张,对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重工业缺乏长远规划和投入。地方保护主义使得全国性的工业布局和资源整合变得异常困难,企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政局动荡与缺乏稳定政策: 民国二十多年间,政权更迭频繁,政治环境极不稳定。这导致国家缺乏连贯和稳定的工业发展政策。即使有识之士提出发展重工业的设想,也往往因为政治局势的变化而难以实施。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长期资本投入变得非常冒险。
腐败与官僚主义: 官僚体系的腐败和低效也阻碍了工业发展。政府在管理国有企业、审批投资项目、提供必要支持等方面效率低下,甚至可能出现贪污挪用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本已脆弱的工业体系。

三、 经济环境的制约:

资金短缺与金融体系不健全: 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包括购买设备、引进技术、建设厂房、招募工人等。然而,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基础薄弱,民族资本力量有限,而且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轻工业和商业领域。国家财政困难,难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金融体系也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和金融机构来支持大规模的工业投资。
对外依赖与技术引进的困难: 虽然清朝时期也依赖西方技术,但民国时期这种依赖性更加明显。中国缺乏自主研发重工业技术的能力,对外国技术和设备的引进高度依赖。然而,在战争频仍、国际关系复杂的背景下,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面临诸多困难。西方国家也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限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市场狭窄与消费能力不足: 重工业产品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军事工业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然而,民国时期的中国,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农民的购买力低下,工业品(尤其是重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相对狭窄。这使得重工业企业难以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实现良性循环。
民族资本的局限性: 尽管民国时期民族资本有所发展,但与外国资本相比仍然处于弱势。民族资本家更倾向于投资回报快、风险低的轻工业和商业,对于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重工业投资相对保守。

四、 具体领域的表现:

钢铁工业: 虽然有汉阳铁厂等(在抗战时期迁至重庆,艰难维持),但整体规模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产能有限,产品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基本需求。
机械制造: 能够生产制造基本机械设备的企业寥寥无几,更多的是依赖进口。航空、汽车等高端制造业更是几乎空白。
兵器工业: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但仍受制于技术和生产能力,难以生产出先进的武器装备。与日本等国相比,差距更加明显。

五、 历史时期划分的细致考量:

需要注意的是,“民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其工业发展状况并非一成不变。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 军阀割据,国家统一和工业发展都受到严重阻碍。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 在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尤其是在1927年至1937年间(“黄金十年”),中国经济曾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也对重工业有了一些规划和建设,例如扶持了资源委员会等机构,在东北沦陷前也有一些工业基础。但总体而言,其工业基础仍然非常薄弱,且受到日本侵略的威胁。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这是中国重工业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时期。沿海沿江的工业基地大部分被日军占领或破坏,能够迁往后方的企业也面临着资金、技术、原材料等多重困难,生产能力大幅下降。在后方,如四川等地,也艰难地发展了一些基础工业,但规模和技术都无法与战前相比。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内战的爆发进一步破坏了本已脆弱的工业体系,许多地区的企业再次受到战火的摧残。

总结来说,民国时期重工业的落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政治上的不稳定: 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国家治理,使得工业发展难以获得稳定的政策环境和资源支持。
2. 经济上的脆弱: 资金短缺,金融体系不健全,民族资本对重工业投资保守,以及狭窄的市场容量,都限制了重工业的发展。
3. 技术上的依赖: 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对外技术引进受限,难以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4. 战争的摧残: 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中国本已脆弱的工业基础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虽然民国时期也有一些工业化的努力和成就,但与清朝洋务运动时期奠定的基础相比,以及与同期世界工业强国的差距来看,民国时期的重工业发展无疑是迟缓和受阻的,整体上呈现出比清朝晚期更为困难的局面。与其说是“比清朝还落后”,不如说是未能充分利用辛亥革命带来的机会,在国家治理和经济建设上陷入了长期的困境,从而未能实现重工业的真正突破和腾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因有很多,但最要命的只有一个:

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把农业税、营业税等税赋全都划到地方去了,中央只保留了关税、盐税、统税、厘金等大宗税收。[1]也就是说老蒋把难以征收的、不好管理的税种全都丢给了地方,把容易征收的、收入比较高的税种全都掐在了自己手里。这样一方面能讨地方实权派的欢心,另一方面又能在相对付出精力较少的情况下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同一时间民国又取得了关税自主的天大胜利,关税打着滚地翻了上来——1928年中国关税收入仅为1.3亿元,到了1931年,就飙升到了3.8亿元,这之后关税收入长期保持在3亿元以上,相比之下1933年田赋才8千多万,在抗战爆发前,老蒋的中央政府财政收入能够占到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70%以上,对地方实力派拥有绝对的压倒性财政优势,同时老蒋还能发公债,还有不走财政收支的供自己肆意支配的中国农民银行之鸦片收入,所以……

所以造不如买啊老铁。

更倒霉的是当时正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一战刚刚打完,所以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老技术说不定哪天就落伍了。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又爆发了大危机,大家都在变着花样的给自家的产品找销路——那么我鼓励进口的话,自己能收到高额关税,能拿去买最新科技之洋枪洋炮,为啥一定要自己发展重工业呢?

这就为什么中国的工业资本增长速率从1920到1936年始终保持了10%上下的高速增长[2],但重工业却几乎原地踏步的主要原因——民族资本都发展轻工业去了,谁要发展回报周期长的重工业啊?从1920年到1933年,中国的消费品工业从3.3亿元发展到了约10亿元;而生产资料工业则从2.3亿元发展到了3.9亿元,两者之间的差距是越来越大,而老蒋觉得这还不够:万一有人硬是想不开,不赚钱也要发展重工业怎么办?老子还得再上个保险!

于是1930年国民政府将工商部和农矿部合并为实业部,进行了宏大庞大硕大远大的实业建设计划,南京国民政府连续颁发《关于建设之方针案》与《实业建设程序案》,规定:

铁道、水利、造船、制铁、炼钢等伟大之建设事业,依照总理节制资本之义,宜由国家经营之[3]
水利、电气及钢铁、酸碱、煤、糖、煤油、汽车等项基本工业,应由国民政府积极兴办

然后实业部上马,开干!大干几年取得了一些非常亮眼的成绩包括搞了个酒精厂,在上海整了个渔业公司(整完之后跟原来搞渔业的人打起来了,最后请青帮头子杜月笙紧急调停),整合了全国的油料生产(桐油是中国的传统出口项目,整合完毕之后马上就能来钱)然后……没啥了。

真正意义上回报周期很长的重工业,成果几乎没有。这个实业部的工作效率之低简直匪夷所思,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1927年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大伙提出要搞个中央钢铁厂为国防工业添砖加瓦,蒋介石对这事非常重视,曾经让宋子文、孔祥熙、陈仪等人专门会商协调,结果各方互相倾轧争执不休前后扯皮扯了七年,连堵墙都没建起来,硬是把这事给折腾黄了!我就问你服不服……

所以一方面是老蒋啥啥都要管,私人发展重工业困难重重,另一方面是国府效率极其低下,屁都干不成,然后这边还舒舒服服地吃着关税,买着洋枪洋炮,一点自力更生的动力都没有——这要是能发展起来就有鬼了。顺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外国列强还时不时的要来横插一杠子:你们猜当时中国重工业搞得最好的是什么人?

日本人。

1936年除东北外的全国工矿业中,外国资本高达78.4%;要是算上东北,那就更吓人了——单铁矿这一项,1936年全国就有99.2%的产量是处于日资控制之下的。由于南京政府实在太怂,所以你会在中国境内看到种种不可思议之奇怪景象,比如说:

占全国关税收入1/3左右的东北海关,是处于日本人控制之下的。远在内地的大冶铁矿是被日本人控制的,从1931年至1937年,向日本提供了铁矿石两百七十多万吨。1933年统筹党国重工业规划之实业部表示:

当此国难日深,铁砂输出之利害得失,初非不知;但因受合同之拘束,殊苦无法以善其后……事关国家大计,须从长计议[4]

这是啥?这是被别人骑着脖子拉痢疾,还得张嘴接着的节奏,就这种政府,你指望它发展重工业?拿啥发展啊……

参考

  1. ^ 《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1928年11月22日)
  2. ^ 吴承明:《近代中国资本集成和工农业与交通运输业总产值的估计》,《吴承明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 ^ 郑会欣.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与贸易研究(1937—1945) [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4. ^ 武汉大学经济系.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user avatar

宁南山最近一期节目指出,清末民初我国买办集团经历了两个阶段。

先是以珠三角为主体的买办集团(清末),后来逐渐转移到了长三角(民初)。原因没记住,个人感觉是长三角人口更多,且有长江、运河能将全国的物资运到过来。

(所以后来反而广州成了反帝反封建思想的中心,因为珠三角的买办竞争不过长三角,不服)

所以,有一个高赞也提到了,蒋氏从洋人手中收回了海关关税。清末关税包给了外国人,且很多开放口岸关税被列强控制。

而清末自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后,又屡战屡败、割地赔款、一地鸡毛的情况下,之所以能维持几十年,就是因为外国人帮着建立起了一套关税系统。财政没有破产,不像明末。

可见关税之重要。平时收点农业税、商业税,一是难度大,而是民间穷也确实榨不出多少,三是还要依赖地主乡绅的力量,收上来点也被截留了。

然而关税不同,把几个口岸一控制,坐着收钱就行了。

关税到了蒋某人手上,您想想,必然是进出口越多,拔毛越多,日子就越爽。正好守着买办重地长三角,全国物资在此集散。

至于地方那些劳什子的税,就当收买人心给那些地方政府了。

所以那个时代,其实也是一个“集体”(指的是地主、乡绅、民族资本家)高潮、出口创汇的时代。丝绸、茶叶、瓷器、桐油、钨矿、猪鬓,卖得飞起。

这些东西的特点就是:占着一块地。其他的投资就很少,技术含量低,跟当地主没什么两样。

至于重工业产品,而为了多收关税,自然是欢迎进口的。

没有了关税的保护,自己搞,投入大、技术也不够,根本就竞争不过境外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国时期重工业发展的落后,相较于清朝(特别是晚清洋务运动时期)而言,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并非简单的“落后”就能概括,而是呈现出一种“发展迟滞”和“结构性困境”的特点。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起点与基础的差异: 清朝(晚清)的洋务运动奠定的基础: 晚清虽然积贫积弱,但.............
  • 回答
    民国黄金十年(19271937)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国民政府在这十年间在统一国家、稳定政治局势、发展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 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步伐确实相对缓慢,这并非完全因为“困难”,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战略选择、经济基础、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的政治经济体制等。下面将详细分析为什么.............
  • 回答
    民众“判案”倾向于“重刑主义”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心理、社会、文化和历史等多重因素。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 情感驱动与朴素正义观1. 情感共鸣与同情受害者: 当民众接触到犯罪信息时,特别是那些情节恶劣、涉及弱势群体(如儿童、老人、妇女)的案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 回答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其工业生产能力毋庸置疑,然而在口罩这种看似简单的防疫物资上,却一度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这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需求的爆炸性增长是压垮现有供应体系的直接导火索。 疫情爆发初期,没有人预料到其传播速度和规模,因此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普通民众对口罩的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美国之所以没有形成多党政治,并且在民意诉求日益原子化的今天,两党制仍未被颠覆或重塑,是多种历史、制度、社会和文化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 一、 为什么美国没有形成多党政治?历史与制度的根源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建国初期的历史选择和.............
  • 回答
    关于民国题材影视剧里塑造国民党方面的“正人君子”或“理想主义者”的现象,确实是观众们普遍注意到的一个特点。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现实的映射,也有创作策略的考量,甚至夹杂着观众情感的投射。下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一、历史的复杂性:并非“铁板一块”首先,得承认,国民党在历史上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
  • 回答
    关于民国时代华人的数理学术水平“看起来”比现在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不过我们首先要明确,“看起来”这三个字背后,隐藏着很多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教育因素。要说“比现在高”,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大的论断,需要很多数据支撑,而且现代的科研体系和评价标准与民国时期大相径庭。但我可以从几个角度.............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清朝时期瓦德西为何称清朝百姓强壮,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军队却变得骨瘦如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我来为您详细解读一下。瓦德西眼中的“强壮”与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von Wa.............
  • 回答
    民国时期,虽然“参军报国”是许多有志青年心中的理想,但走上街头参与游行的学生,他们不立即投身军旅,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不报国”可以概括。事实上,他们的“报国”方式,以及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与考量,才是他们选择游行而非参军的关键。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那个时代的“游行”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报国”色彩。那时候.............
  • 回答
    民国时期,确实存在一种强烈的割裂感,这是一种多维度、深层次的混乱与交织,使得那个时代呈现出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面貌。如果非要用几个词来概括,那便是“新旧冲突”、“东西碰撞”、“理想破灭”以及“社会失序”。一、新旧之间的撕裂:帝制残余与共和之殇最显著的割裂,莫过于从延续了几千年的帝制向现代共和制的转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挺有意思的时代变迁和文化现象,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说民国时期文盲率高,名字却文艺,80后名字却“没格调”,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值得品味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审美。先说说民国时期的高文盲率和“文艺”名字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承认,民国时期,特别是早期,文盲率确实很高。这是历史事实。咱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书写中非常核心的问题:什么是“正史”? 以及为什么《清史》和《民国史》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正史”存在差异。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溯一下“正史”的传统,然后看看清朝和民国这两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们自身的独特性如何影响了“正史”的产生。什么是“正史”?在.............
  • 回答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为何在民国时期不干脆把牌匾都换回明代的名称?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原因,远不是简单一句“怀旧”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民国时期,特别是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故宫的地位和用途。那时候,故宫已经不再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了,它更多的是一个.............
  • 回答
    璃月之所以呈现出一种融合了清朝和民国时期建筑、服饰、社会风貌的风格,而不是纯粹的汉唐风,这其中蕴含着游戏设计者们深思熟虑的考量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时期的理解。首先,从建筑风格上来看,璃月的许多标志性建筑,比如玉京台的高耸楼阁、层层叠叠的飞檐翘角,以及一些更加朴素的民居,都能看到清朝官式建筑的影子。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关于“继承”的本质和实际政治现实的复杂讨论。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得明确一个概念:“继承”在政治和历史上的含义。在政治学上,“继承”不仅仅是血缘上的延续,更包含了主权、领土、合法性、制度以及历史叙事的传承。一个政权能够被认为是另一个政权的继承者,通常需要满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民国时期《觉醒年代》里那群年轻人,像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他们那个年代的青年人,确实是群充满理想、激情和朝气的代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面对着内忧外患,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机四伏,所以他们的“理想”往往是关乎民族存亡、国家富强,是那种宏大叙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会有的观察。要说民国粉为什么容易被“鄙视”,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而且这些层面的形成往往是相互影响的。首先,得承认民国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复杂性的历史时期。它不像一个稳定繁荣的盛世,而是经历了晚清的积弱、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内战等等,各种思潮涌动,社会剧烈变革.............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文化以及知识分子的角色等诸多层面。将“本朝”与“民国”时期进行对比,探讨为何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如今似乎难以再现鲁迅、胡适那样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公认度的大师级“公知”,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时代背景的根本差异: 民国时期: 这是一个充满剧烈变革、思.............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切中了很多人的困惑。怎么说呢,越是离我们近的历史,比如民国史或者文革时期,反而好像越是让人觉得“看不清”,甚至“不知道”了。这不像距离遥远的两宋、唐朝,虽然细节可能缺失,但大体脉络和人物关系反而相对清晰。为什么会有这种“近在眼前,却模糊不清”的怪象呢?咱们掰开了聊聊。一、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历史意义的问题,它触及了近代中国和日本命运的根本分野。同样是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同样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沼,为什么日本能够浴火重生,崛起为亚洲强国,而我们却步履维艰,跌跌撞撞?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明确,日本与清朝、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