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有很多,但最要命的只有一个:
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把农业税、营业税等税赋全都划到地方去了,中央只保留了关税、盐税、统税、厘金等大宗税收。[1]也就是说老蒋把难以征收的、不好管理的税种全都丢给了地方,把容易征收的、收入比较高的税种全都掐在了自己手里。这样一方面能讨地方实权派的欢心,另一方面又能在相对付出精力较少的情况下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同一时间民国又取得了关税自主的天大胜利,关税打着滚地翻了上来——1928年中国关税收入仅为1.3亿元,到了1931年,就飙升到了3.8亿元,这之后关税收入长期保持在3亿元以上,相比之下1933年田赋才8千多万,在抗战爆发前,老蒋的中央政府财政收入能够占到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70%以上,对地方实力派拥有绝对的压倒性财政优势,同时老蒋还能发公债,还有不走财政收支的供自己肆意支配的中国农民银行之鸦片收入,所以……
所以造不如买啊老铁。
更倒霉的是当时正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一战刚刚打完,所以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老技术说不定哪天就落伍了。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又爆发了大危机,大家都在变着花样的给自家的产品找销路——那么我鼓励进口的话,自己能收到高额关税,能拿去买最新科技之洋枪洋炮,为啥一定要自己发展重工业呢?
这就为什么中国的工业资本增长速率从1920到1936年始终保持了10%上下的高速增长[2],但重工业却几乎原地踏步的主要原因——民族资本都发展轻工业去了,谁要发展回报周期长的重工业啊?从1920年到1933年,中国的消费品工业从3.3亿元发展到了约10亿元;而生产资料工业则从2.3亿元发展到了3.9亿元,两者之间的差距是越来越大,而老蒋觉得这还不够:万一有人硬是想不开,不赚钱也要发展重工业怎么办?老子还得再上个保险!
于是1930年国民政府将工商部和农矿部合并为实业部,进行了宏大庞大硕大远大的实业建设计划,南京国民政府连续颁发《关于建设之方针案》与《实业建设程序案》,规定:
铁道、水利、造船、制铁、炼钢等伟大之建设事业,依照总理节制资本之义,宜由国家经营之[3]
水利、电气及钢铁、酸碱、煤、糖、煤油、汽车等项基本工业,应由国民政府积极兴办
然后实业部上马,开干!大干几年取得了一些非常亮眼的成绩包括搞了个酒精厂,在上海整了个渔业公司(整完之后跟原来搞渔业的人打起来了,最后请青帮头子杜月笙紧急调停),整合了全国的油料生产(桐油是中国的传统出口项目,整合完毕之后马上就能来钱)然后……没啥了。
真正意义上回报周期很长的重工业,成果几乎没有。这个实业部的工作效率之低简直匪夷所思,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1927年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大伙提出要搞个中央钢铁厂为国防工业添砖加瓦,蒋介石对这事非常重视,曾经让宋子文、孔祥熙、陈仪等人专门会商协调,结果各方互相倾轧争执不休前后扯皮扯了七年,连堵墙都没建起来,硬是把这事给折腾黄了!我就问你服不服……
所以一方面是老蒋啥啥都要管,私人发展重工业困难重重,另一方面是国府效率极其低下,屁都干不成,然后这边还舒舒服服地吃着关税,买着洋枪洋炮,一点自力更生的动力都没有——这要是能发展起来就有鬼了。顺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外国列强还时不时的要来横插一杠子:你们猜当时中国重工业搞得最好的是什么人?
日本人。
1936年除东北外的全国工矿业中,外国资本高达78.4%;要是算上东北,那就更吓人了——单铁矿这一项,1936年全国就有99.2%的产量是处于日资控制之下的。由于南京政府实在太怂,所以你会在中国境内看到种种不可思议之奇怪景象,比如说:
占全国关税收入1/3左右的东北海关,是处于日本人控制之下的。远在内地的大冶铁矿是被日本人控制的,从1931年至1937年,向日本提供了铁矿石两百七十多万吨。1933年统筹党国重工业规划之实业部表示:
当此国难日深,铁砂输出之利害得失,初非不知;但因受合同之拘束,殊苦无法以善其后……事关国家大计,须从长计议[4]
这是啥?这是被别人骑着脖子拉痢疾,还得张嘴接着的节奏,就这种政府,你指望它发展重工业?拿啥发展啊……
宁南山最近一期节目指出,清末民初我国买办集团经历了两个阶段。
先是以珠三角为主体的买办集团(清末),后来逐渐转移到了长三角(民初)。原因没记住,个人感觉是长三角人口更多,且有长江、运河能将全国的物资运到过来。
(所以后来反而广州成了反帝反封建思想的中心,因为珠三角的买办竞争不过长三角,不服)
所以,有一个高赞也提到了,蒋氏从洋人手中收回了海关关税。清末关税包给了外国人,且很多开放口岸关税被列强控制。
而清末自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后,又屡战屡败、割地赔款、一地鸡毛的情况下,之所以能维持几十年,就是因为外国人帮着建立起了一套关税系统。财政没有破产,不像明末。
可见关税之重要。平时收点农业税、商业税,一是难度大,而是民间穷也确实榨不出多少,三是还要依赖地主乡绅的力量,收上来点也被截留了。
然而关税不同,把几个口岸一控制,坐着收钱就行了。
关税到了蒋某人手上,您想想,必然是进出口越多,拔毛越多,日子就越爽。正好守着买办重地长三角,全国物资在此集散。
至于地方那些劳什子的税,就当收买人心给那些地方政府了。
所以那个时代,其实也是一个“集体”(指的是地主、乡绅、民族资本家)高潮、出口创汇的时代。丝绸、茶叶、瓷器、桐油、钨矿、猪鬓,卖得飞起。
这些东西的特点就是:占着一块地。其他的投资就很少,技术含量低,跟当地主没什么两样。
至于重工业产品,而为了多收关税,自然是欢迎进口的。
没有了关税的保护,自己搞,投入大、技术也不够,根本就竞争不过境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