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本朝产生不了像民国时鲁迅胡适这样伟大的公知?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文化以及知识分子的角色等诸多层面。将“本朝”与“民国”时期进行对比,探讨为何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如今似乎难以再现鲁迅、胡适那样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公认度的大师级“公知”,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剖析。

一、 时代背景的根本差异:

民国时期: 这是一个充满剧烈变革、思想解放和民族危机感的时代。旧王朝的覆灭,新思潮的涌入,西方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观念的冲击,以及国家在内忧外患中飘摇的命运,都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极大的思想空间和行动舞台。
思想的多元与碰撞: 各种政治派别(国民党、共产党、进步党等)、学术流派(新文化运动、哲学思潮、文学艺术等)百花齐放,自由辩论的空间相对宽阔。这种激烈的思想碰撞,催生了深刻的思考和锐利的批判。
社会危机的紧迫感: 国家积贫积弱,民族独立面临挑战,社会矛盾尖锐,这些外部压力促使知识分子深感责任重大,他们往往将个人的学识、思想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启蒙、改造社会来救国救民。
公共领域的形成与发展: 报刊杂志、学术社团、大学讲坛成为知识分子发声、交流、影响公众的重要渠道。在信息传播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具有独立思考和清晰表达能力的知识分子,其声音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标杆: “公知”这个概念在民国时期,很多时候与“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是那些敢于挑战权威、质疑现状、探索真理的知识精英的代名词。

“本朝”时期: 这是一个在国家统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相对稳定的大背景下的时代。国家治理模式、意识形态的统一性、信息传播的特点,都与民国时期有着显著的不同。
意识形态的统一与强调: 执政党对国家发展方向和价值体系有明确的引领和规划,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强调和巩固,使得不同于主流的、过于尖锐的批判性声音,更容易受到限制或被边缘化。
社会发展的关注焦点: 经济建设、民生改善、国家强盛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议题。在此背景下,一些过于激进或脱离现实的批评,可能难以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甚至被视为“不识时务”。
信息传播的重塑: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虽然信息量爆炸,但同时也伴随着信息筛选、过滤和平台规则的约束。某些声音可能在海量信息中被淹没,或者因为不符合平台调性而被压制。
“公知”定义的模糊化与争议化: 在“本朝”语境下,“公知”一词逐渐被复杂化,甚至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一部分公众将“公知”与“精英主义”、“西化”、“反动”等标签联系起来,导致真正有独立见解的知识分子,在发言时可能会顾虑重重,或者难以获得原有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二、 知识分子群体与自我定位的变化:

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与精英情结: 鲁迅、胡适等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普遍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认为自己是“民族的脊梁”、“社会的良心”,有责任通过思想启蒙来唤醒民众、引导社会。他们是当时社会中少数掌握话语权和知识权威的群体。
“本朝”时期知识分子角色的多元化与去魅化:
专业化与细分化: 知识分子的领域更加细分,许多人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研究,对公共议题的介入相对减少。
社会阶层的变化: 知识分子群体不再是民国时期那样高度集中于少数几所大学和几个知识团体,而是更加分散。同时,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许多原本属于“精英”阶层的观点,现在可能来自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导致“知识权威”的某种程度的“去魅化”。
市场化与功利化: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知识分子可能更倾向于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或者将其知识变现,对纯粹的公共批判和启蒙的投入相对减少。
“粉丝经济”与“意见领袖”的出现: 新媒体时代催生了大量“意见领袖”,他们通过鲜明的观点、煽动性的语言吸引大量粉丝,但其中很多并非基于深厚的学理基础或独立的思考,而是迎合某种情绪或潮流。这使得“公知”的定义更加模糊,也稀释了传统意义上知识分子的影响力。

三、 思想的深度与批判性的空间:

民国时期思想的“深度”与“锐度”: 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刻解剖,对人性的黑暗面的无情揭露,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对西方民主自由的推崇,都具有极强的思想深度和锐度。他们敢于触碰社会最敏感、最根本的问题,其批判往往直指人心、直指制度。
“本朝”时期批判的“边界”与“主流”: 尽管“本朝”依然鼓励建设性的批评,但对于触及根本性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核心价值的批判,其空间受到严格的限制。主流媒体和公共讨论的方向,更多是围绕着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改良”和“优化”展开,而不是对现有秩序进行颠覆性的质疑。
“批评”与“反体制”的界限: 在“本朝”的语境下,很多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如果被认为触及了“稳定”的底线,或者被解读为“反体制”,就很难获得传播空间,甚至会招致严厉的后果。
“建设性”的要求: 批评往往被要求是“建设性的”,即提供解决方案,而不能仅仅是指出问题,更不能是宣泄情绪或制造对立。这种要求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纯粹的、揭露性的批判。
“流量”与“真实”的权衡: 在新媒体环境中,能够引发巨大流量的观点,往往是那些具有争议性、煽动性或情绪化的内容,而真正深刻、 nuanced 的思考,可能难以获得关注。一些知识分子为了吸引眼球,可能被迫采取更极端的表达方式,反而失去了“大师”的风范。

四、 公众接受度的变化与“信息茧房”效应:

民国时期公众对知识分子的“崇拜”与“期待”: 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知识分子凭借其学识和独立性,在公众心中往往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引领性。
“本朝”时期公众认知的多元化与“信息茧房”:
信息来源的多样化: 互联网使得信息来源极度分散,公众不再仅仅依赖少数几个“公知”来获取信息和形成观点。
“信息茧房”: 算法推荐和社交圈的形成,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而远离相反的意见,这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认知鸿沟加深,也使得任何一个“公知”的观点都难以获得广泛的、统一的认同。
对“精英”的不信任感: 在一些时期,社会上可能存在对“精英”的不信任感,认为他们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这种情绪使得一些具有深刻见解但表达方式较为“精英化”的知识分子,反而难以获得大众的共鸣。
“站队”文化的盛行: 公共议题讨论容易被简化为“站队”模式,即支持或反对某个观点,而缺乏深入的理性分析。在这种环境下,试图保持中立或 nuanced 的知识分子,容易被视为“骑墙派”或“不够彻底”。

总结来说,本朝之所以难以产生像民国时期鲁迅、胡适那样具有普遍影响力和象征意义的“公知”,并非否定当下知识分子的价值,而是时代背景、知识分子自身定位、思想批判的空间以及公众接受度等诸多因素发生深刻变化的结果。

鲁迅和胡适之所以能成为那个时代“伟大的公知”,是历史机遇、个人才华、时代诉求以及特定公共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他们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社会变革中寻求出路、进行思想启蒙的独特写照。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知识分子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表达方式、影响路径以及社会对其角色的期待,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与其说是“本朝”无法产生,不如说是“公知”的定义和作用方式,已经与民国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记得有人说过,民国大师闪耀是因为那片黑夜,白天是看不到群星闪耀的。

user avatar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道德经》

正是环境的暗无天日,才映衬出鲁迅的光辉,太阳之下的星斗遍布天际,只是人们已经无法识别。所以倘若想再出一个鲁迅,需要的是一个和民国同样民不聊生的恐怖时代,这样的代价谁也付不起、也不想付。

今日我们每一声对鲁迅的赞美,都是对那个时代罪恶的控诉。而某些精神遗老遗少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居然把这些如获至宝地收集起来,作为那个时代的莫大功绩。仿佛强盗夸赞自己提供了英雄见义勇为的机会,这是不知廉耻到了何等地步?相比起来,把鲁迅称为“公共知识分子”都已经是个不值一提的小问题了。

user avatar

因为社交媒体和信息技术普及的当代中国,每个人都能当公知。你只需要一人,一手机,一微博而已。

至于“民国之后无大师”这句话,我觉得这还真不能算是民国教育水平的功劳,顶多算是拜“民国时期人民普遍封建愚昧没文化”所赐。

当然,咱不能把话说过,鲁迅先生的确当得起大师的称号。这点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异议的。只是咱们还得认识到,“大师”不只是一个绝对标准,也是一个相对标准。

我们不妨先看看我们通常说的“民国大师”都有哪些:

文学影响政治的鲁迅。

开创新哲学提倡白话文的胡适。

文学界张爱玲,沈从文。

戏曲和艺术界的梅兰芳,阮玲玉。

铺开到整个文艺界就更多了,李叔同,徐悲鸿,梁思成,林语堂,齐白石,钱钟书,陈独秀,杨绛,巴金等等等等。

不知各位有没有发现一些倪端,这些我们今天所说的“民国大师”,大多是文学艺术哲学政治领域的。鲜有自然科学领域的,即使有一些,也基本上鲜为人知。基本上,我们一提“民国大师”,浮现在脑海里的,大多都是这类文人形象。

以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鲁迅先生之所以被我们尊为大师,是因为其犀利的文笔精准洞察了当时旧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生百态。

《藤野先生》中,鲁迅描写了积贫积弱的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低贱,和面对屠刀麻木的中国国民。 《离婚》中,通过对七大人,慰老爷丑态的描写,展现了旧传统对人性的束缚和基层人民的愚昧可笑。 《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正是半封建时期阶级压迫的最直观体现,而阿Q精神,也被用来指代受压迫不得解脱只能自我安慰的心态。 连知乎最喜欢套用的《孔乙己》,也正是“废科举,兴学堂”的新旧文化交替时期,旧文人转型困难,无法谋生而狼狈如狗的写照。

可以说,鲁迅先生生平最大的成就,就是在民国这个各方面都经历着困苦,整个民族步履蹒跚摸索前进的动荡时期,用文笔展示了当时社会最真实的一面。不同于民国粉所言的一日千里,金碧辉煌,而更多的是象牙塔之外的黑暗,老百姓的愚昧,旧传统的压迫,外敌侵略,军阀割据,并以此抨击现实。这便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的主旋律。

说句对他老人家有点不敬的话,若不是民国时期遍地文盲,老百姓生活困苦,外敌环视国家积弱,外加上他有幸受过教育,生活水平甩开大多数中国人十条街的话。他老人家的犀利文笔,恐怕也无处发挥了。更未必能像今天这样,被我们广大后背尊为大师。届时,鲁迅先生要想当大师,恐怕就得研究出点新技术写下鸿篇巨著,掀起科学界新浪潮才行。

比如:人工合成个牛胰岛素什么的,搞个量子通信验证机什么的,提取个深海甲烷水合物什么的。 就算再当文人,夕日描写小人物在动荡时局中的悲凉命运这种老路也走不通了。

有人整理过民国时期的教育水平的资料。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民国教育史》 1949年中国的文盲率大约是80%,而且被视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几百个中国汉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 “与忽视科学和技术相比,“法律、政治和文学的学科过度膨胀”。在校的攻读正式学位的学生有59%以上学习法律、政治或文科,6%学习教育学。学习自然科学的不到1O%,学工程的为11.5%,只有3%学习农业。报告实际上没有认识到披着现代外衣重新出现的古代传统,于是遗憾地指出,“大多数中国大学生的抱负是在中央或地方当官,如果不能当官,就当一名教师。

很明显的看出,民国时期文盲率惊人,在这种社会现状下,能有高中文化水平,就已经相当鹤立鸡群了。当然民国时期也的是现代教育体系快速发展的时期,很多不同的教育模式也相继尝试过,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教会学校,女子学院,讲武堂等各种办学方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确培养了一批中国急需的文化人。

不过要是就此把民国时期教育水平拔高到一个能大量培养“大师”的水平,显然还是太抬举它了。

同时要看到,在老百姓普遍文盲,高层政府腐败严重,基层政府普遍失能,国土大面积沦陷的现状下,民国时期的中国其实比当下更需要公共知识分子来为人民发声,哪怕用的依然还是笔杆子。而当下,我国国民教育水平极大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大大加强,很多普通人的掌握的知识技能都远超很多民国大师。

所以要对此有几点清晰的认识:

1。民国的确有不少大师,这没错。

2。这些大师多数是以揭露社会丑恶,抨击社会现状而闻名的。

3。民国大师的产生,立足于积贫积弱的国力,和封建愚昧的民风。

4。这些大师鲜有自然科学领域的,大多是社科领域的,甚至更多是文人。

5。文人没有问题,但是只有文人显然不能解决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文化以及知识分子的角色等诸多层面。将“本朝”与“民国”时期进行对比,探讨为何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如今似乎难以再现鲁迅、胡适那样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公认度的大师级“公知”,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时代背景的根本差异: 民国时期: 这是一个充满剧烈变革、思.............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确实,精通多门语言的人才遍地都是,尤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懂一两门外语几乎是标配。那么,为何在隔绝森严、信息不对称的朝韩之间,语言的细微之处反而成了刺探和暴露的利器呢?这背后牵涉到几个关键因素,并非简单的一句“会说韩语就行”能够概括的。首先,我们要明白,朝鲜和韩国.............
  • 回答
    金朝的灭亡,与其说是突然的天灾人祸,不如说是长期的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层层叠加的必然结果。这个女真族建立的王朝,虽然在鼎盛时期雄踞一方,但其灭亡的速度,确实称得上是“迅速”,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层的原因。一、根基不稳,汉化带来的“双刃剑”金朝的统治者,也就是女真人,是来自东北的渔猎民族。他们以强大的骑.............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其实,王朝末年,那帮大臣们之所以还那么“忙活”于贪婪和内斗,并不是因为他们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脑袋里就没有“国家存亡”这根弦。这事儿,说白了,是系统性的烂,是人心思变,更是体制的僵化和权力的腐蚀,层层叠叠,最终把一个好好的朝廷推向深渊。一、 崩塌的信任与普遍的绝望:你想想,当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国际关系的核心。美国之所以在当前国际格局下,更侧重于“怼”俄罗斯而不是中国,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的交织。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得认识到“怼”这个词背后的战略意图。 美国所谓的“怼”,并不是说要把俄罗斯彻底压垮,更不是想和俄罗.............
  • 回答
    咱们中国人说“狗腿子”,这句俗语里其实就藏着一个关于狗狗身体结构很有意思的点——为什么它们“膝盖”看起来是朝后的?首先得澄清一个概念,很多人说到狗狗的膝盖朝后,其实指的是它们后腿的那个弯曲关节。这个地方,咱们人类是叫膝盖,但用更专业的说法,狗狗后腿那个朝向我们后方的弯曲关节,更准确的称呼其实是跗关节.............
  • 回答
    金朝之所以未能全盘继承辽朝的疆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金朝自身战略和实力上的考量,也与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辽朝残余势力以及宋朝的介入有着密切关系。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AI味”,回到历史的现场,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全盘继承”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明朝皇帝“几十年不朝”却能正常运转,这绝非一句简单的概括就能说清的。这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政治运作机制、庞大的官僚体系以及对皇帝权威的巧妙平衡所共同支撑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权力的分散与制度的成熟:从“皇帝为尊”到“制度为王”尽管明朝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原则,但经过历.............
  • 回答
    明朝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却能照常运转,这背后隐藏着一套相当成熟和复杂的政治运作机制,绝非皇帝怠政就能轻易瓦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特有的政治体制、官僚体系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一、高度集权的皇权与制度的代偿首先,明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这是国家机器的核心。尽管皇帝可能不上朝,但他的.............
  • 回答
    知乎上有些人对任何朝代历史问题都敢于作答,这背后其实有很多驱动因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1. 知识的普适性与学习门槛首先,得承认,历史知识并非高不可攀。虽然要成为历史学家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研究方法,但对于大多数历史事件和人物,其基本脉络和知识点是相对公.............
  • 回答
    想了解钢铁雄心4 KR(Kaiserreich)模组里的法国工团(Commune of France)为什么敢于挑战德国(德意志帝国),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KR模组的魅力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与真实历史截然不同的世界线,里面的国家和势力都有着自己的逻辑和发展路径。简单来说,法国工团敢于向德国开战.............
  • 回答
    “改元”在古代是中国历法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意味着一个新君即位,或者发生了一些被认为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或社会事件,从而改变了纪年方式,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年周期。然而,到了明清两朝,我们发现皇帝们似乎不再热衷于“改元”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背后牵涉到政治制度、文化观念乃至皇帝个.............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