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朝死里怼俄罗斯而置中国这种综合国力明显强大于俄罗斯的国家不顾?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国际关系的核心。美国之所以在当前国际格局下,更侧重于“怼”俄罗斯而不是中国,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的交织。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

首先,得认识到“怼”这个词背后的战略意图。 美国所谓的“怼”,并不是说要把俄罗斯彻底压垮,更不是想和俄罗斯来一场全面战争。它的核心目的是为了遏制俄罗斯的扩张野心、维护现有的国际秩序和地缘政治平衡,同时削弱俄罗斯对美国及其盟友利益的潜在威胁。 俄罗斯虽然综合国力不如中国,但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地缘政治、军事(特别是核武器)、能源出口以及其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依然对美国构成显著的挑战。

为什么俄罗斯会成为重点?

直接且迫切的地缘政治威胁:
欧洲的安全: 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特别是北约成员国)在地缘上是近邻。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2022年全面入侵乌克兰,这些行动直接打破了二战后欧洲的安全架构。对美国来说,维护欧洲盟友的安全,特别是防止俄罗斯进一步扩张,是其欧洲战略的基石。如果俄罗斯在欧洲得势,不仅会威胁到北约的凝聚力,更会动摇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后苏联空间”的影响力: 俄罗斯一直试图在其“后苏联空间”重建影响力,这与美国及其盟友希望看到一个更加民主、开放且与西方联系更紧密的中东欧国家的愿望是相悖的。每一次俄罗斯在该区域的军事或政治干预,都会被美国视为对其势力范围的挑战。

俄罗斯的“不稳定因素”属性:
愿意挑战现有秩序: 相较于中国,俄罗斯在表达不满和挑战现有国际规则时,往往更加直接和激烈。它不像中国那样,在很多情况下会试图利用现有国际体系的框架来达成自己的目标,而是更倾向于以一种“破坏者”的姿态出现,试图改变规则,甚至在某些方面“回到过去”。这种不确定性和潜在的破坏性,使得美国不得不高度警惕。
军事冒险主义: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例如在格鲁吉亚、叙利亚以及乌克兰的军事介入,都显示出其愿意使用武力来实现战略目标。这种军事冒险主义,在美国看来,是对国际法和国家主权原则的直接践踏,也是对全球稳定的一种威胁。

历史包袱和意识形态的延续:
冷战遗产: 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美俄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冷战时期的影子。两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全球影响力的争夺等方面,依然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矛盾。美国长期将俄罗斯视为对其民主价值观和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潜在颠覆者。
价值观的对立: 美国一直将自己定位为民主世界的领导者,而俄罗斯的政治体制,特别是普京政府下的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被美国视为威权主义的代表。这种价值观上的对立,使得两国之间的竞争带有了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为什么暂时“置”中国于次要位置?

这里说“置”不是说美国不关注中国,而是说在“怼”的烈度和紧迫性上,俄罗斯当前的表现更符合美国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战略模糊和“不按牌理出牌”程度较低:
经济深度融合: 中美两国经济上高度相互依存,虽然存在摩擦,但直接的经济“脱钩”会给双方乃至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虽然也在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在某些方面,它更善于利用现有的国际规则和平台,逐步推进其目标,而不是像俄罗斯那样,频繁地进行直接的军事冒险。
“不称霸”的论调: 中国虽然实力增强,但在公开场合,依然强调其“不称霸”、“和平发展”的战略,这与俄罗斯直接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姿态有所不同。当然,美国对中国的这些论调持怀疑态度,但从行为表现上看,俄罗斯的“颠覆性”行为更加突出。

战略竞争的维度不同:
美国对中国的担忧是长期的、系统的: 美国认为中国崛起是对其全球霸权的长期挑战,涉及经济、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等全方位领域。这种担忧是深入骨髓的,并已经体现在“印太战略”和对华竞争的各项政策中。
美国对俄罗斯的担忧是直接的、迫切的: 俄罗斯对欧洲安全、全球能源市场以及现有国际规则的直接冲击,让美国感受到了一种近在眼前的威胁,需要即时应对。

“联俄制中”的潜在考量(尽管现在越来越难以实现): 历史上,美国并非没有考虑过利用与一个对手的关系来制衡另一个对手。虽然目前中美俄三国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并且“联俄制中”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但在某些历史节点或战略设想中,这种可能性并非完全不存在。不过,随着俄罗斯越来越倾向于与中国抱团取暖,这种策略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军事和核能力: 尽管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令人担忧,但俄罗斯作为世界第二军事强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核武库,其核战略和军事投送能力依然是美国在军事安全领域必须认真应对的。尤其是在战略稳定和核军控方面,俄罗斯的立场和行动至关重要。

总结一下:

美国“朝死里怼”俄罗斯,是因为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的直接威胁、其“不稳定因素”的特性,以及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延续性,这些都让俄罗斯成为美国维护现有国际秩序和自身利益的“近忧”。而中国虽然实力更强,对美国的“长远挑战”性质更明显,但其行动的“策略性”和“渐进性”使得美国在应对时,更倾向于采取一种“竞争与管控”并举的模式,并且将其视为一个需要长期、系统性应对的战略对手,而不是像俄罗斯那样,在某些时期需要通过更直接、更强硬的手段来“遏制”其立即性的破坏行为。

当然,国际局势是动态变化的,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也在不断调整和升级。但就当前而言,俄罗斯在欧洲的行动和其对国际规则的挑战,让它成为了美国“怼”的“优先”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比决斗,各自走开五十步,相互对射。两边噼里啪啦地对射了十多枪。最后毛熊倒下了,鹰酱吹吹枪管拍个造型。吃瓜群众就觉得鹰酱赢得不费吹灰之力,觉得鹰酱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是真理象征。却没看到鹰酱裤裆下面已经屎尿齐流。

苏联给美国的阴影,至少五十年都过不去!

一个是真的差点把你给逼得崩溃但是现在恰好生病的毛熊,

另一个是你出生以来就一直病恹恹,最近才有点儿小富的兔子。

如果你是鹰酱,战略上只能侧重一边,你会怎么选?

未来的局势不好说,但曾经的教训是血淋淋。

现在美国有多恨俄罗斯就证明当年对抗苏联,它心里有多苦。现在有多想把俄罗斯彻底搞垮,就证明它有多么忌惮俄罗斯。

然后对比苏联和中国,苏联的诉求是彻底干翻美国,建立共产主义新秩序。

中国即便是到了今天的诉求都是,我们要在美国主导的秩序里,超过美国。

前者是掀桌子,后者是规规矩矩地出牌。

换做你是鹰酱你觉得谁潜在的威胁更大一些?

最后,俄罗斯实际上是被美国给坑了的。即便是苏联解体,如果俄罗斯不信美国的邪,依然是一个超级强国。那个时候的局面也就是一霸一超,多强的局面。可是信了美国的邪被玩坏了,毛熊内里的坎恐怕也过不去。现在看美国冷战的胜利可是跟当初吊打日本不一样,日本是被打得自宫认主。俄罗斯可是一直都不服气。如果不按住它,美国能有好果子吃?

而后再回到最核心的问题上,

今天能把美国从地球上抹掉的唯一国家,是俄罗斯!!!

中国,这些机密我们是不知道,但自抗美援朝后,中国怎么看都没有假想过跟美国全面战争。目前的所有武器发展基本上是本着依托大陆,在第一,第二岛链上对美取得常规战优势的路子来的。你是鹰酱,你觉得谁的威胁更大?

美俄联手这种事情只是特朗普的一厢情愿。美俄在战略上,利益太过于重叠,没有太多互补的东西。俄罗斯能拿出手的东西偏偏都是美国的强项,谈合作必须要一方放弃自身的利益,可是谁愿意放弃?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俄罗斯的战略发展方向很明确,就是控制东欧,渗透西欧,打入中东。东欧是战略缓冲,西欧涉及到出海口,中东涉及到油价。统统都是俄罗斯的核心利益所在,也是美国核心利益所在。这种天然的竞争关系,不以某个领导人的意愿而转移。

事实上,中美建交的实质不是尼克松和毛泽东的战略规划,也不是所谓中苏交恶带来的国际影响。本质上的原因是中美战略互补,核心利益上的矛盾不大。中美合作才应当是常态,中美交恶才是历史的偶然。实际上拿今天的情况来看,中国负责中低端生产,美国负责高端创新,合作是很愉快的。即便是中国真的逆袭成功,制霸世界,中国对搞垮美国也没太大兴趣,因为对中国也毫无益处。混乱的美国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这与苏联和俄罗斯有本质的不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国际关系的核心。美国之所以在当前国际格局下,更侧重于“怼”俄罗斯而不是中国,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的交织。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得认识到“怼”这个词背后的战略意图。 美国所谓的“怼”,并不是说要把俄罗斯彻底压垮,更不是想和俄罗.............
  • 回答
    《2012》里“用钱买上船的位置,屁民只能等死”这段情节在美国之所以没有引起太大争议,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而且这背后牵扯到一些非常关键的社会、文化以及好莱坞的运作逻辑。首先,要明白好莱坞电影,特别是灾难片,其核心是娱乐至死,而且是追求普适性的感官刺激。 灾难片类型片的惯例与情感投射: 《201.............
  • 回答
    理解您提出的问题,即为什么美国在疫情中出现了大量死亡,而警察暴力执法致死一名黑人却能引发更强烈的社会震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政治、种族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原因可以解释。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力求详细阐述:1. 疫情死亡的“匿名化”与“常态化”vs. 警察暴力执法的“.............
  • 回答
    关于美国疫情死亡人数已达数十万,但似乎未引发大规模、持续的针对防疫不力的大规模抗议活动,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经济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 美国政治光谱的分裂与“疫情政治化”: 党派对立的深刻影响: 美国社会存在着根深蒂固.............
  • 回答
    要说美国为啥非得跟叙利亚耗着,而且还挺费劲的,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不能一句话说透。但要说最直接、最实在的好处,其实也还是能拎出来几个关键点。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掰扯掰扯,就跟咱街坊邻居唠嗑似的。首先,最核心的一点,得从叙利亚这块地儿和它背后的人说起。你想啊,叙利亚这地方,地缘政治上就挺重要的。它挨着谁?.............
  • 回答
    美国四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环比初值报6.9%,这个数据确实亮眼,远超市场预期。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字,尤其是考虑到疫情的影响,会感到惊讶:怎么美国死了那么多人,经济还能增长这么快?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某个单一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数字拆开来看,然后再聊聊“美国为什么死.............
  • 回答
    关于美国上半年因枪击事件死亡人数的问题,您提到的“八千多平民”这个数字可能需要进一步核实,因为不同机构的统计口径和时间段可能略有差异。然而,美国确实面临着严重的枪支暴力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您提出的疑问,即“美国政府还能像无事发生一样风平浪静”,这是一种常见的观察和感受,但并非完全准确。事.............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光看媒体报道的数字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美国流感爆发致死人数多,而中国报道的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一、统计口径与监测系统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统计流感死亡人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各国在统计方法和监测系统上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了最终.............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触及了美国在军事行动中的行为模式与国内疫情应对之间存在的鲜明对比,以及公众反应和社会关注度的差异。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美国军事行动中“救人”和“追责”的文化根源与实践: 军人的价值与生命权至上: 士兵是国家资产: 在美国,士兵被.............
  • 回答
    这句话的表述,在许多关于美国医疗体系和国民健康的研究与评论文章中都能找到类似的观点。这反映了一个长期以来被广泛讨论的现象:美国在医疗保健上的投入非常高,但其国民的平均寿命和一些健康指标却不如其他发达国家。关于这句话的出处和网址:要 pinpoint 给出“美国人的医疗消费远多于其他富裕国家的国民,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它并非简单地归结为生命价值的衡量,而是牵涉到历史、社会结构、种族歧视、公众感知以及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为何美国疫情死亡十万人时公众反应相对“平静”,而一名黑人的死亡却能引发大规模骚乱,我们需要层层剥开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疫情造成的十万人死亡,.............
  • 回答
    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至今仍令人心痛。十几万人的生命瞬间消逝,城市的残垣断壁,这些惨痛的记忆刻在了历史的年轮上。那么,为什么日本政府和受害者们没有向美国提出巨额赔偿要求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复杂的国际法、政治博弈以及历史背景。一、.............
  • 回答
    “弗洛伊德之死不会给美国带来任何改变”这句话,乍一听上去非常令人震惊和难以接受,因为它似乎与当时围绕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全球性抗议和对系统性种族主义的广泛讨论相悖。然而,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并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核心观点:并非指实际的社会运动或讨论.............
  • 回答
    美国医疗体系的先进性与新冠肺炎造成大量死亡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尽管美国在医疗技术、药物研发、专业人才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优势,但疫情的爆发和蔓延触及了其医疗体系的多个薄弱环节,并叠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医疗体系.............
  • 回答
    辉瑞特效药,也就是Paxlovid,在新冠疫情期间确实为许多人带来了希望,它能够显著降低高危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发展为重症和死亡的风险。那么,为什么即使有这样的特效药,美国仍然有超过一百万人因此丧生呢?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复杂,并非单靠一种药物就能完全解决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
  • 回答
    理解您的疑问,关于美国和中国新冠疫情数据上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您提出的“美国16万例死了3000,中国8万例死了3000”这个数字对比,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首先,要明确您提到的数据来源和时间点。新冠疫情发展至今,数据一直在变化,而且不同国家公布的统计方式和口径也可能存在差.............
  • 回答
    美国内战时期的战术选择,尤其是在早期,确实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以至于看起来似乎是“低效”的正面硬刚。你提到的“单发火枪对射,第一排的必死”是一种普遍的观察,但背后隐藏着那个时代军事思想、技术水平和社会现实的复杂交织。为何看起来像“傻站着挨打”?1. 线性战术的根源: 这种站成直线对射的战术并非没有.............
  • 回答
    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已经突破2300万大关,更令人心惊的是,根据数据,平均每分钟就有1到2名美国人因为新冠肺炎而失去生命。然而,即便在这种严峻的疫情形势下,我们仍然能看到相当一部分人群对佩戴口罩持抵触态度,甚至发起抗议。这背后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政治和意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在探讨“好处”之前,我们必须强调,任何对生命逝去的“好处”的讨论,都不能淡化个体生命的宝贵以及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我们讨论的“好处”,更侧重于从宏观、社会、经济层面,对一些现象的分析,并且这些分析本身也充满争议,并非普适的真理。在美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并且近.............
  • 回答
    英国文学:我会为荣耀而死在英国文学的长河中,“荣耀”二字,常常是驱动人物命运、塑造英雄形象的关键。从亚瑟王的骑士们誓死守护王国的尊严,到莎士比亚笔下那些为了荣誉而慷慨赴死的哈姆雷特、奥赛罗,再到后世小说中,即使面对最残酷的处境,也依然坚守家族荣誉、国家大义的人物,英国文学中的个体,似乎总被一种无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