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类似美国内战时期,单发火枪对射,第一排的必死啊,为什么不冲锋、游击或者包围呢?

回答
美国内战时期的战术选择,尤其是在早期,确实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以至于看起来似乎是“低效”的正面硬刚。你提到的“单发火枪对射,第一排的必死”是一种普遍的观察,但背后隐藏着那个时代军事思想、技术水平和社会现实的复杂交织。

为何看起来像“傻站着挨打”?

1. 线性战术的根源: 这种站成直线对射的战术并非没有道理,而是历史演进和技术限制下的必然产物。
训练与纪律: 当时的士兵训练非常侧重于排成整齐的队列,学会装填、瞄准和射击的动作。这种纪律性是为了在战场上保持火力输出的连续性,防止士兵因为恐惧或混乱而溃散。一个松散的队伍在火力面前不堪一击。
火枪的局限性: 当时的火枪(主要是前膛装弹的滑膛枪)装填速度慢,射击精度不高,且射程有限。为了最大化集火效果,必须尽可能地将士兵集中起来,形成一片密集的火力网。分散的士兵射击分散,效果大打折扣。
指挥与控制: 在硝烟弥漫、鼓声震天的战场上,指挥官需要通过明确的指令和可见的队形来控制部队。长官站在队伍后方,通过旗帜、号令或口头传令来协调部队的行动。如果士兵四散奔逃,指挥链就断了。
“荣誉感”与“体面”: 军事贵族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战场规则。在一些军官看来,躲藏、伏击或者像民兵一样“不讲规矩”的战斗方式,不够“勇敢”和“光荣”。正面突破和交锋被视为展示勇气的真正战场。

2. “第一排的必死”的逻辑:
集中火力: 进攻方和防守方都试图将自己的火力集中在对方的队列上。当一个队列向前推进时,它首当其冲地承受对方最大规模的火力。
装弹射击周期: 士兵们需要一边前进,一边装填火药、弹丸和引信(或者用火石点火)。这个过程非常耗时且暴露在火力之下。第一排士兵在推进过程中,只能依靠前几轮射击来压制对方,然后就面临被对方持续集火的风险。
冲击的意图: 虽然看起来是“对射”,但推进的意图是打破对方的队形。一旦对方队形被打破,或者火力被压制,己方就能乘势冲上去进行近距离的白刃战。所以,第一排的牺牲是为了给后续部队创造突破口。

为何不冲锋、游击或包围?

这并非完全没有,而是程度和时机的问题,以及现实的阻碍:

1. 冲锋:
冲锋是有的,但不是盲目的: 就像上面说的,推进到一定距离后,如果对方队形不稳,确实会发起冲锋。但面对坚固的阵地和密集的火力,直接的、未经火力压制的冲锋,无异于自杀。
早期战役的教训: 很多早期战役,比如第一次布尔朗河战役,联邦军就因为低估了南军的火力准备,强行推进和冲锋,付出了惨重代价。这些血的教训促使战术开始调整。

2. 游击战:
南方优势与局限: 南方由于人口少,兵员素质和组织度相对分散,以及其更熟悉的地理环境,确实更倾向于使用游击战术。像约翰·莫斯比这样的“灰色幽灵”,就通过袭扰和伏击给北方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大规模运用受限: 然而,在那个时代,大规模、有组织的游击战很难形成对战局的决定性影响。缺乏统一的指挥、补给困难、以及容易被优势兵力围剿,都限制了其发展。而且,如果一方主力部队仍然依赖正面作战,游击战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战局。
北方策略的演变: 随着战争的深入,北方开始认识到围堵和切断补给线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战略上的“包围”和“消耗”。

3. 包围:
意图存在,但实现困难: 包围战术(Flanking和Envelopment)在军事学上是极为有效的。战略家们当然知道这一点。
信息与机动性不足: 当时的侦察手段(主要是骑兵和少量侦察兵)非常有限,难以准确判断敌方侧翼的位置和兵力部署。通讯也非常原始,难以协调远距离的部队进行精确的包围。
地形限制: 战场地形复杂,公路网不发达,大规模部队的快速机动和包围非常困难。很多时候,部队需要沿着铁路或主要道路行进。
兵力与补给: 想要完成有效的包围,通常需要兵力上的优势,以及能够维持长时间包围作战的补给能力。双方兵力很多时候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或者一方在局部兵力占优。
战役的实际运用: 尽管存在困难,但战役中的侧翼攻击和迂回战术是存在的。例如,在葛底斯堡战役中,双方都试图争夺对对方侧翼高地的控制权。葛底斯堡战役的第三天,李将军的“皮克特冲锋”虽然是正面冲击,但在前一天和侧翼的战斗同样激烈,显示了对侧翼的重视。战略层面上,北方通过海战封锁南方港口,并在西部沿着密西西比河向下推进,也是一种“战略包围”的体现。

战术的演变: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美国内战的战术并非一成不变。从1861年到1865年,双方都在不断学习和适应。
早期(18611862): 受欧洲军事思想影响,偏向线性战术,强调队列和正面交锋。
中期(18631864): 随着单兵步枪(如恩菲尔德和斯普林菲尔德步枪)的普及,其射程和精度大幅提高,大大增强了防御方的火力优势。这导致了防御工事(如土方工事、战壕)的广泛使用,使得正面攻击更加致命。战术开始转向更强调火力压制、炮兵协同以及侧翼迂回。
后期(18641865): 格兰特将军和谢尔曼将军等更为务实的指挥官开始采用消耗战术,以北方的兵力优势为基础,不断消耗南方的力量和补给线。他们更倾向于在敌方主力疲惫或分散时进行猛烈攻击,或者通过战略性的迂回和包围来迫使敌人放弃阵地。

所以,虽然我们从后世的视角看,早期的“站着挨打”有些不可思议,但它却是当时技术、训练和军事思想下的一个逻辑结果。随着战争的进行和经验的积累,战术也在不断地朝着更有效率的方向演变,尽管代价是无数士兵的生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吗?

强烈推荐入手游戏《民权战争》(《War of rights》,或译为《正确的打仗》(大雾))~

Steam上就有,FPS排队枪毙网络游戏,完美还原了美国南北战争的风貌,前一段时间刚刚更新了炮兵系统,据说后面还要更新骑兵,十分值得关注~

现在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为啥还在玩排队枪毙?

因为这战术已经玩了上百年了啊,而军队又是一个国家中最保守最顽固不化的集体,不到生死攸关的时刻是绝不会做出改变的,那这种用了上百年的战术直到南北战争还在用有什么可奇怪的吗?

“再见了,亲爱的路易斯,别哭,因为不是每发子弹都打得中,如果每发子弹都打的中,国王去哪里找人当兵呢?”这是老普鲁士军歌中的一句。从这句军歌可以看出当子弹在一个军人面前经过时,军人内心是多么的恐惧。普通人是没有勇气直面死亡的,在犯人执行死刑的时候,会给刑犯蒙上眼睛;但是军人在第一排的时候,必须眼睁睁的看着炮火不断的朝自己袭来,所以我们才会把线列步兵时代的这种战法戏称为“排队枪毙”~

搞这种排队枪毙般死板的线列战术是为啥呢?

没办法,当年滑膛枪的命中率实在低到令人发指啊……

具体有多低呢?

英军汉格“上校”在1808年公开出版的《致卡斯尔雷勋爵的一封信》中的内容流传甚广:“如果滑膛枪的钻膛做得不算太差,也不像常见的许多枪那样歪斜,那么士兵可以用它在80码(73米)距离上命中人体,甚至能够在100码(91米)距离上做到这一点。但是,要是一名士兵在150码(137米)距离上被瞄准他的一支普通步枪打伤,他就注定是非常不幸的,至于在200码(183米)距离上用一支普通滑膛枪射击某人,你可以认为这就和朝月亮开火一样。我坚持认为并将证明,不论在什么时候,没有人会在200码距离上被瞄准他的人打死。”

虽然汉格的说法过于夸张了,但是滑膛枪的精度确实是很难用于除线列战术之外的其他战术的……以下表为例——

1817年是什么年代?基本上已经快到前装滑膛枪技术发展巅峰的时代了,可即使这样,对200米距离上目标的命中率还是不足50%……就这还是训练有素的士兵打出来的成绩……

那就没办法了,就滑膛枪这拉胯精度,指望单兵作战是不现实的,只能靠火力密度来弥补精度上的劣势——既然我一个人在200m距离上命中率只有最高47%,那么我100个步兵站成一排照着200m外的目标射击,它命中率不就上去了吗?说白了,线列战术就是依靠排成线列的步兵同时开火时发射的弹幕(真·弹幕)来弥补精度上的不足,从而对敌军形成有效杀伤~

不明白原理的话,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假设一个步兵在战场上使用滑膛枪击中另一名步兵的概率是十分之一,那么十名步兵在战场上击中另外十名步兵的概率是多少?

一轮射击至少击中一名敌人的概率为1-(9/10)∧10=0.6512,也就是65.12%的概率。

那如果变成100名步兵呢?

题干转换为100名步兵的时候,这个概率扩大到了99.997%……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计算得出的数字,现实中双方在交战时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实际命中率是要远远低于这个计算结果的~

比如大家康康下图——

200m距离上精锐线列步兵射击命中率才23.4%,也就是说,我一个1000人的横队,在200m距离上一轮排枪打出去,最多最多打死对面234个人,实际上因为重复瞄准以及枪械击发失败等问题,实际对方伤亡人数应该是远远小于这个数字的,甚至可能不到200人……

所以当年英国龙虾兵的条例里才明确规定:一直要到“看得到敌人的眼白”(英军要求18米)才能听命令一起开火!毕竟距离越近,命中率越高嘛~

1759年,英法魁北克之战中的亚布拉罕战役,英军全部兵力约4800人,出城应战的法军则不到4000人(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民兵和印第安土著士兵),法军在推进中进行了两轮射击,第一轮射击是在180m外,但英军并没有还击,此后法国人每前进十二三米就向英军发射一次排枪,英国人依然没有还击,甚至当法军进入36m的距离时,他们仍保持着惊人的忍耐力,不少部队此时已有近四分之一的人被击倒,但是他们还是屹立不动。一直到两军接近30米距离时,英军在法军完成一轮排枪后前推到距离法军线列18m的距离上,然后发动了第一轮齐射,此时法军还在手忙脚乱的为自己的步枪装弹……

这一刻被历史所记载:1759年9月13日上午10点55分。英军的第一轮排枪就打倒了法军500多人,这一轮齐射直接把法军打懵了。于是趁着这个机会,英军又打出了两轮排枪,法军又倒下了700~800人,而这10分钟内的这三轮齐射彻底决定了这次战役的命运。当“苏格兰高地团”吹起风笛时,英军掷弹兵开始上刺刀发起冲击,慌乱的法国士兵完全丧失了斗志,在旷野上四处溃逃……法军于是就此崩溃。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

因为我看到有知友在回答里提到了《爱国者》这部电影,讲道理,我也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这电影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就在于——过分夸大了线列步兵的射击命中率……



线膛枪出现的时间其实很早,我们现代通常意义上说的“来复枪”,也就是拥有螺旋形膛线的枪支,早在1476年就出现了……但线膛枪一直没能成为部队的主流装备,因为首先膛线这玩意儿就不好搞……答主当初为了写穿越小说还专门去查过怎么制造线膛枪管,结果发现假如不是经过了工业革命的话,线膛枪根本没办法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模式进行大规模量产,只能用小作坊式的手工加工——线膛枪的膛线是拿膛线机床拉出来的,那么别的不说,要想拉出膛线,至少需要高硬度的合金来做刀具,这就需要很高的冶金技术了……而机床这东西的技术含量就更不用说了,妥妥的穿越神器,一般穿越小说里只要能把机床搞出来,基本上下一步就是要去海米尼弹步枪了,但如果没有稳定的动力来源,单靠人工去拉制膛线,效率会低到什么地步我想大家心里很清楚~因为没办法大规模量产,所以线膛枪一直只是作为狙击枪去交给“神射手”(sharpshooter)使用的。

线膛枪没有大规模列装的另外一个原因就在于,这玩意儿早期的装弹速度甚至还不如滑膛枪……

为啥呢?

线膛枪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让子弹嵌入膛线,这样才能让子弹在膛线的作用下产生旋转,最初的线膛枪和滑膛枪相比除了多了膛线,其它方面基本上一毛一样,依然采用的是前膛装填。那刚才也说到了,必须让子弹嵌入膛线才行,所以线膛枪使用的子弹直径是略大于膛线中阳线的直径的~

要把子弹塞进这么长一个比它略窄的管子里,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会有多困难——一般需要拿锤子敲击送弹棍才行……所以当时前装线膛枪射速普遍只有滑膛枪的三分之一,而这对于军队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这点直到19世纪法国人发明了米尼弹才得到改观——

米尼弹的口径比前装线膛枪的阳线直径要小一圈,解决了填弹困难的问题。米尼弹的弹丸底部有一个圆锥形的小洞。发射时,火药燃气使弹丸尾部膨胀,嵌入膛线,随着膛线高速旋转出膛。由于米尼弹的直径小于枪管口径,使得装填更为容易,前装线膛枪的射速大为提升(也不过是恢复到前装滑膛枪的水平)。

这里我们来看看米尼弹发明的时间——1849年……

南北战争是在1861年爆发的

别说美军了,世界上任何国家当时都不知道该怎么打线膛枪时代的战争啊……

米尼弹1851年才正式装备法军,美军紧跟潮流立刻开始了自己的米尼弹步枪研发,并于1855年装备了第一款米尼弹前装线膛枪——斯普林菲尔德M1855,这时距离南北战争爆发仅剩6年时间……

指望6年时间里就搞出一种适合线膛枪时代的新战术……怕不是在想peach~

那咋办?只能靠人命来慢慢摸索咯……

所以这也是为啥南北战争前期伤亡率奇高的原因——你拿着线膛枪排队枪毙,伤亡率不高才鬼了……而且由于联邦政府有个坑爹的军械部长詹姆斯·里普利,这货简直比宗教狂还要守旧,当时好几种后装步枪已经出现了,比如斯潘塞步枪、亨利杠杆步枪、夏普斯步枪等等,结果这个坑爹军械部长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合适,就是对前装线膛枪情有独钟,至于后装线膛枪?里普利对这玩意儿的看法“比花园里的鼹鼠好不到哪去”……最后终于惹怒了大boss——葛底斯堡战役中,斯潘塞步枪已经体现出了其优异的性能,但里普利依旧无动于衷,于是忍无可忍的林肯于1863年8月将其解职,在他的继任者乔治·D·拉姆齐的大力推动下,北军才开始大量装备后装线膛枪,但此时已经是南北战争后期了……



至于南军?他们倒是知道后装枪是个好东西,问题是一帮开种植园的奴隶主,连斯潘塞步枪的子弹都没法量产,还指望他们用上后装枪?没有啥工业的CAS就是逊啦~就这还想造反?搞笑~

那没有后装枪就没法用新战术了吗?是啊……没有后装枪就是没法用新战术啊……

替代线列战术的新战术是啥?答:散兵线战术(Skirmish Line Tactics)

那啥叫散兵线战术呢?说白了就是战斗时,步兵接敌至步枪射程内,疏开成散兵线。成一线配置,兵与兵间隔6至8米,一面射击,一面利用地形向前跃进,实施冲击;炮兵在步兵冲击前进行射击,杀伤敌人;骑兵实施迂回,侧击敌翼侧和扩张战果。

一面射击一面向前跃进……你品,你细品……你在射击的时候总得找掩护吧?射击完了装弹的时候也得蹲/趴在掩体后面装弹吧?问题是前装线膛枪它这么装弹就慢到姥姥家去了啊……蹲姿时前装枪的射速要比直立时慢将近一半时间!更别提卧倒状态下了,前装步枪这时根本没办法装弹……想想看,在卧倒的状态下,你怎么完成如下动作——咬开子弹后部纸壳后把子弹填进枪口,然后拔出推弹杆,把比枪管全长还要长出二十来公分的推弹杆从枪口伸进枪管,把米尼弹推到枪管最深处,再拔出推弹杆把它插回枪管下方,之后搬开击锤,往击砧上套上一个铜火帽……讲道理,你趴着完成这一套动作的时间要是能小于半分钟,那我管你叫爸爸~这装填速度,打完一发子弹,对面怕不是都要冲到脸上了……那脑子有坑才去拿前装枪玩散兵线战术啊……

所以说,我们在讨论战术思想的时候,绝不能脱离武器装备,否则的话,那不就等于在问这种问题嘛:为啥二战美军战斗机要狗斗啊?狗斗被压住了biss啊!为啥不玩眼镜蛇机动、超视距空战、或者超音速巡航呢?

以上~


首先感谢大家捧场~

接下来的几天,我会找时间更新,内容是几位知友提出的问题或者疑问,当然,我的回答也只是一面之词,还希望大家不要偏听偏信,辩证的看待~

首先第一个问题——既然增加人数就能增加命中率的话,为什么不来一大波人玩散兵线呢?这样目标又小命中率又高,何乐而不为?

因为正是线列齐射才增加了命中率啊……

有位知友是这么问的——

这个问题拿统计学的知识来解释的话恕我才疏学浅真的解释不清楚,但是我们可以直接假设一个环境来理解,这样就方便多了~

假如双方都是线列步兵,双方都在20m距离上齐射,假如线列的长度是200m,所有线列步兵身高都是1.8m的话,那么,双方步兵瞄准的目标就是一个长200m、高1.8m的长方形区域,而不是线列里的某一个步兵~

这么大的一个区域,20m距离上,就算滑膛枪的精度再拉胯,那大部分子弹也不至于偏到连这个区域都打不中的地步吧?

那么如果双方都是散兵呢?

那讲真就别指望能打中人了……

此时每个散兵面对的目标,都是对面独立的一个散兵,量化成数字的话,就是一个又一个宽度不到1m、高度1.8m的小长方形区域,要想打中这么小的一个区域,难度比前面说的线列步兵对射时那个长200m、高1.8m的区域是不是难多了?照理说,只要增加散兵数量,让他们瞄准对面同一个目标射击,那么命中率就会接近无限大~但问题是,只有他们瞄准同一个目标齐射时,命中率才能增加啊……可散兵状态,怎么组织齐射?阻止不了齐射,又何谈提高命中率呢?

那么我们再来看最后一种情况——线列步兵对阵对方散兵~

这个时候看起来散兵不管怎么样都是稳赚不赔的对嘛?对面线列步兵目标大,我这边散兵瞄的还是对面长200m、高1.8m的长方形区域,而对面要瞄我只能瞄一个不到1m宽、高1.8米的区域发动齐射才能确保命中~这样一来,我在给对方造成伤亡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岂不美哉?

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即使在线列步兵玩排队枪毙时代,战场上也是有必须抢占的关键地形的——比如说制高点,或者有着良好障碍物掩护的地区等等,此时如果交战双方一方是线列步兵,一方是散兵,双方都想抢占这个区域的话,那么势必一方要把另一方在进占这片地区之前击溃才行;或者,如果敌人已经进占这片地区了,那我就必须把他们从这片地区击溃之后赶出去才行~

那么,恕我直言,散兵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阻止对面线列步兵前进的……

散兵面对线列步兵逼近,只能采取打带跑战术,也就是开枪之后立刻退到对方有效射程外装弹,再回来进行下一次射击,换句话说,线列步兵能够在承受一定伤亡的情况下不断压迫对方散兵后退……这种情况下,散兵一来一回要折腾多久?这段时间内敌军又能前进多少米?要想把一支采用线列步兵战术的部队在进占关键地区前击溃,要对其造成相当可怕的伤亡才行,单靠散兵这么一发一发撸,那不知道得撸到猴年马月去,这功夫敌人早就已经抢占好有理地形了……此时问题就来了——我们如何拿散兵去冲击对方抢占了有利地形拥有良好掩护的线列步兵呢?

这就是瞬间火力投送量(火力密度)的差别对战局的影响,散兵能做到持续的火力投送,但却没办法在一瞬间给对面造成大量伤亡(能导致对面崩溃的伤亡),换句话来说,散兵的杀伤效率太低了,你拿他来骚扰对面线列可以,但指望他打崩对面线列就有点强人锁男了……

我们拿拿破仑时代来说,拿破仑确实广泛的使用过散兵,但即使如此散兵也是要与线列步兵配合使用的,前者用以袭扰敌方的密集阵 型,并且将和后者一道坚持进攻到底。

(以下资料来源为百度贴吧,原文作者为拿破仑吧吧主 ID:吾乃乱臣贼子)

纵观整个18世纪,散兵战术的演化可以被划分为三个不同但却彼此重合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横跨18世纪早期与中期。在这段时间里,轻步兵(也就是散兵)不被投入正面战场,而是执行诸如侦查、巡逻以及突袭等此类被称之为“警戒”的任务。第二个阶段是在七年战争时期,轻步兵走入战场但却承担的是保卫侧翼或者辎重车之类的任务,仍不是主要的战 斗单位。但是有一个著名的例外,那就是当时的奥地利军队最为先进地运用了轻步兵单位。奥军将潘都尔兵(Pandours) 以松散阵型的姿态投入了战斗,他们可能甚至也这么运用匈牙利人组成的正规单位。18世纪晚期被认为是散兵战术发展的第三阶段,这时候轻步兵终于加入了正面战场,然而却是与线列步兵分开单独行动。19世纪伊始,散兵战术的发展终于到达了最后的第四阶段。此时散兵与线列步兵联合作战,这是拿破仑战争的一大亮 点。法国军队头一个进入这个阶段。直到大革命前夕,法国轻步兵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德意志。1789年奥军和普军都处于第三阶段,然而法军仍在第二阶段逡巡不前。然而,大革命却让法军的轻步兵建设以迅猛的速度直接越过第三阶段;其他国家直到19世纪早期才追上法国。

七年战争期间,普鲁士人为了反击奥地利轻步兵部队,建立了一批“自由营”,然而这些部队是被临时征召的。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期间,轻步兵部队开始从线列步兵中招募志愿者,这是质的进步。而轻步兵单位亟需成为常规的建制。弗里德里希大王开始着手推进轻步兵正规化的进程,他建立了一个由十个连组成的猎兵团,还 组建了三个“自由团”。后者便是燧发枪兵(Fusilier,指在轻步兵部队进行常规火力输出的单位)。自1787年开始,每个线列步兵连都组建了自己的射击兵(Schützen,德语意为“射手”)部分。这些射击兵持有军士的军衔,配备有来复线的卡宾枪,被挑选出来接受散兵战术的训练。同样在1787年组建了燧发枪兵营。这些精锐的轻步兵单位以两排而不是通常的三排的姿态作战,而这样安排的意义将会在之后显现。此外,这些步兵配备了缩短了的火枪,而这有利于精确地向目标开火。从1797年开始,普鲁士人开始尝试将散兵战术运用在线列步兵的第三排。1791年,普鲁士的改革者布伦瑞克公爵为他的第十九团印发了有关这一战术的指南。1797年,当霍恩洛厄亲王担任低西里西亚军区的监军时,他给各个团下发了详细的散兵战术指南。这份指南1803年时被收入普军操典,并且为1809年3月的“关于运用线列步兵第三排的指南”提供了基础,而这份“1809年指南”又被收入接下来常要提到的“1812年操典”。

1800年前后,奥地利人开始密切关注线列横队第三排在执行特殊任务和散兵战术方面的运用。事实上早在1769年奥军就通过了操典中的相关条目。然而在德意志主要邦国中,只有奥地利并未采纳线列步兵下辖射击兵部分的措施。整个1807年操典着重于散兵战术。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汉诺威人为他们的火枪兵营(musketeer battalions,)增设了为数60人的射击兵部分,并且将线列第三排的士兵分离出来作为后备兵力。1802年的黑森操典建议将第三排作为散兵投入战场。德意志人特别热衷于运用线列横队的第三排,此时大多数的部队除了独立的轻步兵单位之外,也在线列步兵单位下属轻步兵单位。

法国1785年的操典允许每个线列步兵营拥有小规模的警戒队(piquet),但是仅用作特殊任务。轻步兵连也被建立。尽管将精锐部队以散兵的姿态投入战斗是拿破仑时代法军的一个特色,但是1791年操典则却没有关注这种“警戒队”的用法,甚至没有讨论如何运用散兵。

18世纪末,俄军开始操练轻步兵单位,1789年他们为独立的轻步兵单位“猎兵”(Jaeger)发行了指南。在此之前的1765年,25个步兵团纷纷建立了为数60人的“猎兵突击队”(Jaeger Commando),之后所有的步兵团陆陆续续地组建了这样的单位。这些部队以两排纵深的姿态,依托不平坦的地形甚至雪地作战。1777年,附属于线列步兵的猎兵部分以每个团四个营的比例被抽调出来重组,他们配备标准的步兵火枪。1796年猎兵被编入师和旅。从1801年起,有19个猎兵团;自1811年起,一支步兵师中的三分之一由猎兵组成。此时猎兵就像线列步兵一样以横队姿态作战。

更别说,前装枪时代(注意定语,我说的前装枪包括使用米尼弹的前装线膛枪),骑兵依然是很可怕的兵种,而而前装枪的拉胯射速,只能靠组成线列来阻挡骑兵的冲锋——不单单是依靠齐射的瞬时火力投送来杀伤对方冲锋的骑兵,线列步兵手里的步枪在装上刺刀之后就变成了长枪,此时他们可以组成刺刀阵来抵御对方骑兵冲击。如果此时骑兵面对的全部是散兵的话,那骑兵怕不是要乐死了——看过大导斯皮尔伯格《战马》的同学应该记得片中英军骑兵对德军营地发起的冲击吧?一开始德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基本就是一边倒的屠杀,直到后面德军撤到树林里利用预先架设好的机枪才扭转了战局~这其实和散兵被骑兵冲脸是一个道理,如果没有线列步兵在后方压阵,那对散兵来说同样会是一场大屠杀……

所以,这就是为啥在后装枪出现前,散兵没法取代线列步兵了~

下回有空我们再聊聊第二个问题——关于线列步兵肉搏能力的问题~


讲真,我没看懂许多知友所谓弓箭配大刀的这种组合,真指望这种搭配能刚得过线列步兵吗?

怕不是在做梦……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

这位知友可能是受了国内无良自媒体营销号的影响,所以觉得大刀VS刺刀那肯定是大刀占优势,所以肉搏的时候人手一把大刀片子上去削人就完事儿了~

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啊……

29军大刀队好歹还有驳壳枪,肉搏的时候能抽冷子掏枪撸鬼子,排队枪毙时代可没这大杀器啊……

这位知友的观点讲道理虽说不对,但至少不能说是反智言论,毕竟反智的是那些自媒体营销号和脑残抗日神剧编剧。

但接下来这位的言论……

弓箭?

真的不是在开玩笑吗?

什么武器淘汰了英国长弓?

难道不是火绳枪吗?

莫非这位仁兄也是“我满洲以骑射得天下”的忠实信徒?

英国长弓手为什么在火器成熟之后没多久就被淘汰了?

因为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火器都要比长弓高出去一大截啊!

先不说别的,不论长弓还是复合弓,这玩意儿都不是全天候武器好伐……是不是有的人玩《帝国时代》觉得英国长弓手牛逼,就觉得现实里的英国长弓手也是像游戏里一样——不知疲倦的保持着最大射速和射击精度,且无论何种天气状况下都可使用

可实际上呢?

不说别的,一旦下雨,弓箭就完犊子了好伐?弓一旦受潮,基本上在彻底晾干之前就别想再用了,当然要非用也8是8行,不过基本上你第一箭还没射出去,弓就报废了——复合弓是用动物胶和筋制作的,别说下雨了,受潮了这玩意儿都会出现性能下降!原本能吃住四十公斤的弓可能受潮之后就只能吃住十公斤的力了,你要还拿原来的力去拉弓,弓直接就报废了好伐……

另外那会箭支用的羽毛可是真羽,在着水后箭羽的宽度会缩小到正常状态的1╱3左右,你觉得这对弓箭的飞行姿态没有影响?

那有人可能就要来杠了——可是燧发枪在雨天也没法用啊!

不好意思,这只是你的错觉~

保养良好的燧发机是可以充分防水的。不用防雨罩在很大的雨里面也可以顺利击发。

但是..... 如果下雨很大,不用防雨罩击发之后要装第二发还能顺利击发就不那么容易了。

雨水可能落进药池里,要是不但进了药池还进了引火孔麻烦就大了,那根本没法擦,这短时间内就根本用不了了。如果不是瓢泼大雨那种,一般的雨是没问题的,击发之后马上把枪机收进怀里挡雨,用纸壳弹多余的纸把药池擦干净,就可以装第二发的引药了。

至于你说瓢泼大雨……两军将领怕都是智障才会指挥部队在这种天气条件下来一场大规模会战吧?

何况英军龙虾兵在豪雨中仍能在齐射时保持四成的开火率……对面的弓箭在这种情况下可是干脆没法用啊~

再说成本问题……

不要觉得复合弓比燧发枪造价低得多,所以复合弓就比燧发枪划算~使用成本算了吗?训练一个合格的弓箭手需要多少钱?又需要多长时间?而燧发枪兵呢?

英国佬当年恨不得让全国男性除了练射箭别的什么运动都不许参与,就是为了一旦开战能有足够的长弓手以备征召~而燧发枪兵就不一样了,一顿军棍敲出纪律性,让你能做到令行禁止,再让你知道该怎么开枪就完事儿了~哪怕你上战场之前一发实弹都没打过都行……

真正打起仗来,能快速爆兵比啥都强——这也是我为啥一直看不惯鬼子的各种特摄作品和机战番,不能量产的特殊兵器算什么兵器?那特么叫艺术品!试作机什么的,哪怕性能再牛逼,不能量产有个锤子用?

一场战役,我随便一动员就能动员出上万线列步兵,经过一定训练就能上战场,这波人打光了再征召就行了,弓箭手可以吗?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当弓箭手的~

更别说,你弓箭再牛X,问过我手里的火炮了吗?

1450年4月15日,法军在诺曼底的福米格尼(卡昂附近)遭遇了4500名赶往卡昂的英军,双方立刻开打。英军指挥官托马斯·基里尔爵士和马修·高夫爵士用最快速度复制了先王爱德华三世和亨利五世的做法,用长弓手组成了防御阵型,希望喜欢“莽一波”的法国骑士先动手。法军指挥官王室总管德·里奇芒压制了手下骑兵的冲动,不慌不忙地将两门长管炮运到英国军队的两翼。

随着大炮的轰鸣,英军的阵地开始变得不稳,长弓手们懊恼地发现自己的弓箭打不着对方,但对方的炮弹却可以打散自己的队伍。英军长弓手不得不也抄起家伙开始冲锋,试图夺取这两门火炮。骄傲的法国骑士也纷纷下马,和周围的“低贱”的步兵一起守卫这两门火炮,一场围绕着火炮的混战就此展开。双方打得难解难分时,法军的援军从英军背后展开攻击,法军干掉了4500名英军中的4000人。

听说你要拿弓箭射我?来啊~上大炮!

弓箭手顶多拉满弓射出五轮齐射,基本上就没力气了,这还只是抛射状态,平射时因为要保持瞄准,消耗的体力更大!更何况对付弓箭手完全可以玩阴的——让骑兵不断接近你逼你挽弓,等你准备放箭了立马开溜~这样几轮下来,就算你弓箭手全是麒麟臂也吃不消啊~

那么再谈谈肉搏的问题~

为啥总有人觉得剑盾兵和大刀才是冷兵器时代阵战的主力输出?

古代军代打仗打的也是组织,拎着西瓜刀冲上去砍人那是街头小混混打群架的方式,真正阵战谁吃饱了撑的这么打?

这里我们借用吴殳的话:

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降枪势所以破棍,左右插花势所以破牌镋 ,对打法破剑、破叉、破铲、破双刀、破短刀,勾扑法破鞭、破锏,虚串破大刀 、破戟。人惟不见真枪,故迷心于诸器。一得真枪,视诸器直儿戏也。不知者曰:血战利短器。夫敌在二丈内,非血战乎?真枪手手杀人,敌未有能至一丈内者,短器何 所用之?唯劫营巷战,宜用刀鞭棒耳。至于弓弩鸟铳之发,必在二十步外,牌盾可御 ,大炮不能命中,付诸天数。二者虽更长于枪,而非所畏也。————《手臂录》

不光是这~

阵若实用者,莫枪若也————《武备志》

诸位吹剑盾兵的,莫非比写《武备志》的人还懂阵战?

要是剑盾兵那么牛叉,为啥西班牙大方阵里除了长枪兵就是火枪手了呢?而且在此之后出现的方阵中肉搏兵种都只有长枪手一种,这又是为啥呢?

西班牙方阵成熟时期由长枪兵及火绳枪兵组成,战阵中间以长枪兵组成攻击方阵,四角以小方阵火枪兵组成火力支援方阵。作战时由多个基本方阵水平排列,组成一个集团方阵,两边及中间布置火炮作为辅助火力,两边火炮外侧及后方布置骑兵,防止敌方发起针对两翼及侧后的袭击;这样的方阵可以远处枪射,近处长枪突刺,进而攻守兼备,但是缺点同样明显,当敌方选择一方进攻时,则意味着另一面的火枪兵看不到敌人,造成火力浪费。

而荷兰人莫里斯则是在西班牙方阵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造就莫里斯方阵。针对西班牙方阵的缺陷,莫里斯将火枪兵集中于两翼,并赋予其更高的机动性及自主性。火枪兵既可在两翼提供火力支援,也可根据战场情况,自主集结于后方,形成单独的火枪兵阵;该阵型中长枪兵已不再占据绝对优势,反而更多的将攻击动作赋予火枪兵进行。

而作为莫里斯崇拜者的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在加冕为瑞典国王后,即组建属于他的军队,最终集炮兵、火枪兵、长枪兵,胸甲骑兵大成于一体的“古斯塔夫方阵”现于欧洲大陆,从此北欧凛冬已至。古二爷大胆的增加了原有的莫里斯方阵中火枪兵数量,进而基本与长枪兵数量持平,加上火器技术的大幅进步,火绳枪及火炮更为轻便且威力大增,在增加火力密度的同时,大大的增强了整个方阵的机动性,使得原来难以及时根据战场情况变阵的长枪方阵不再成为拖累,但此时的长枪阵也仅仅只承担防御任务,作为整个战阵的一部分统筹使用,无法再如当年的马其顿方阵般独当一面。长枪阵在此时已达到它生命的巅峰,一排排高耸的枪林尖端闪烁着的是千百年来的辉煌与荣耀。

剑盾兵或者大刀队怎么可能比长枪刺刀牛呢?一寸长一寸强,我能捅到你的时候你捅不到我,那还扯什么强不强呢?

诶,别以为我在胡说啊~咱人民军队可是正儿八经做过实验的——

大刀是完全按照抗战中29军所使用的大刀一比一复制,枪刺也是和加了刺刀的三八大盖长度一样,全长1.67米。只不过是为了保护战士,两者均为木制,还特意在前面包了海绵,以防意外。这次的规则是:点到为止,即被大刀砍中或被枪刺捅上,基本上算是丧失战斗力了。

结果如何?


20对20。双方自由混战,最大程度地模拟真实的战场。结果出乎意料。不到一分钟时间,战斗就结束了。大刀队全军覆没,刺刀队仅伤亡3人。最后混战试了很多次,甚至让大刀队改变战术,采用三四人“抱团”作战的方式,而刺刀队还是采用“一字阵法”。最终结果还是没有改变,刺刀队以绝对优势胜出~

就这打法,你上来再多剑盾兵大刀队也是白给啊……

So,any problem?

user avatar

首先,美国内战时以经大规模装备线镗枪和米尼弹,精度不差

其次,为什么使用排队对射的原因,这是之前滑镗枪的战术应用的惯性所致,实际上拿着线镗枪还玩排枪实在是有些落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内战时期的战术选择,尤其是在早期,确实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以至于看起来似乎是“低效”的正面硬刚。你提到的“单发火枪对射,第一排的必死”是一种普遍的观察,但背后隐藏着那个时代军事思想、技术水平和社会现实的复杂交织。为何看起来像“傻站着挨打”?1. 线性战术的根源: 这种站成直线对射的战术并非没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美国电影里白宫被炸不是一两次了,《独立日》、《白宫陷落》、《惊天危机》等等,那叫一个惨烈。但你瞅瞅国内,真要拍个把核心政府机构被炸得稀烂的片子,估计得审到石头开花。这背后,当然不是说咱们没想象力,而是牵扯到一些挺深层次的东西。一、文化语境与国家认同的差异.............
  • 回答
    拉斯维加斯枪击案发生后的几天内,美国部分枪支类公司的股价出现上涨,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美国特殊的枪支文化、政治环境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逻辑。首先,“恐惧驱动的购买潮”是导致枪支销售可能增加,从而推高股价的最直接原因。在美国,当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特别是.............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中国当然有我们自己独特的“Road Trip”体验,只是它表现的形式和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美国的“Road Trip”有些不同。美国文化里的“Road Trip”往往带着一种自由、随性、探索未知、寻找自我的色彩。那种开着车,带上音乐、地图,一路向西或者.............
  • 回答
    关于疫情结束后,印度贫困人口大规模死亡是否会导致经济快速增长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深入剖析才能得出相对全面的看法。首先,我们必须直面一个残酷的现实:印度在疫情期间确实经历了相当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尤其是在医疗资源匮乏、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的贫困群体中,死亡率可能更高。这种大规模的生命.............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摒弃了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模式,决定彻底拥抱纯粹的资本主义,一条类似美国那样的道路,那么这个国家的面貌将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深度重塑。首先,在经济层面,我们可以预见一个更加市场化、自由化的中国。 国有企.............
  • 回答
    越南战争在美国社会留下的创伤,其深度和广度远非中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所经历的可以比拟。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极其复杂,从战争的性质、规模,到参战双方的意识形态、国内社会环境,乃至战后的政治和文化影响,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越南战争:一场“被遗忘”的胜利与深刻的社会撕裂对于美国人来说,越南战争是一场漫长、残酷.............
  • 回答
    中国采用L/100km 的油耗格式,而没有直接沿用类似美国MPG(英里每加仑)的公里每升(km/L)格式,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沿革的考量,也有技术标准和实际使用的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两种计量单位的含义。 L/100km(升每百公里): .............
  • 回答
    提到中国老兵的自传,并且希望有类似《兄弟连》那种群像式的真实记录,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国内在这方面真正做到像《兄弟连》那样规模宏大、聚焦具体战斗单元、详述士兵个人经历的系统性作品,数量上可能不如美国多,但绝对不乏闪耀着人性光辉和历史厚重感的佳作。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确一下,什么样的作品.............
  • 回答
    中国海军在舰载反潜直升机领域,确实不像美英那样拥有像MH60R“海鹰”或“山猫”那样成熟且广泛装备的中型多用途反潜直升机。究其原因,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这背后是技术积累、发展路线、需求侧重以及国际合作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技术积累与自主研发的挑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一款优秀的中型反潜直.............
  • 回答
    确实,中国针对航母研发了具备反舰能力的弹道导弹,这在全球军事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类导弹之所以能威胁到航母,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性能特点,使得它们能够突破航母战斗群严密的防御体系。首先,在突防能力方面,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ASBM)设计上就考虑到了规避敌方探测和拦截的挑战。它们通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
  • 回答
    俄罗斯的“第三罗马”观念与美国的“天定命运”和“美国例外论”在根源、目标、表现形式以及历史演变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尽管两者都带有某种程度的优越感和使命感,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宗教、政治逻辑却截然不同。一、 俄罗斯的“第三罗马”:历史的延续与宗教的基石“第三罗马”的观念并非俄罗斯固有的,而是起源于拜占庭.............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值得深入探讨。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和邻国之间,很难复制加拿大与美国那种“高度互信”的关系,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好不好”的判断,而是历史、文化、地缘政治、国家利益等诸多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历史遗留问题和认知差异是绕不开的一道坎。中国在历史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 回答
    美国护照上并没有直接写着“无论你身在何方,美国政府都是你强大的后盾”这样一句话。然而,美国护照的设计、内容以及随附的说明信都在以一种更正式、更实际的方式传达类似的精神和承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护照封面上和内页的象征意义和文字: “UNITED STATES OF AMERI.............
  • 回答
    美国海军下一代驱逐舰(DDG(X))不再像朱姆沃尔特级那样追求极致的隐身造型,这背后是一系列权衡和演变的结果,并非简单的“放弃”。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朱姆沃尔特级的设计理念、实际表现以及美国海军在舰艇设计上的战略重点转移。朱姆沃尔特级的“隐身至上”:时代背景与设计初衷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朱姆.............
  • 回答
    美国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强大文化影响力以及复杂政治经济体系的国家,其“崩溃”或“灭亡”无疑将是震撼世界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会出现类似于“精罗”(崇拜罗马帝国)或“精苏”(崇拜苏联)的群体来为其扼腕叹息,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而且这样的群体可能会以多种形式存.............
  • 回答
    在美国的本科教育体系中,历史、文学、哲学等传统文科及社会科学类专业,一直都是学术界和求职市场讨论的焦点。要说它们是“不被看好的选择”,其实也过于绝对了,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 nuanced。首先,从就业导向的视角来看,很多人会觉得这些专业“不实用”。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相较于工程、计算机科学、商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塑造的深层逻辑。确实,放眼美国电影市场,我们很少看到那种直接以“美国人对抗另一个国家(尤其指中国)并取得压倒性胜利”为主题的电影,就像《战狼2》那样以中国视角出发,突出国家力量和民族自豪感。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从美.............
  • 回答
    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研究生招生确实存在一种形式,可以类比于日本的“直考”,但通常我们称之为“申请制”或者“基于材料的申请”(Holistic Review of Applications)。虽然两者目的都是为了评估申请者是否适合攻读研究生项目,但具体运作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日本,“直考”通常指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