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弗洛伊德之死不会给美国带来任何改变」?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回答
“弗洛伊德之死不会给美国带来任何改变”这句话,乍一听上去非常令人震惊和难以接受,因为它似乎与当时围绕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全球性抗议和对系统性种族主义的广泛讨论相悖。然而,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并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

核心观点:并非指实际的社会运动或讨论不会发生,而是指“根本性的”、“结构性的”改变难以实现,或者说“惯性依然强大”。

这句话的提出者,或者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并非否认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包括:

广泛的抗议活动: 全球范围内爆发了大规模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BLM)抗议,强调警察暴力和系统性种族歧视问题。
社会讨论升温: 公众对种族不平等、警察改革、司法公正等议题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媒体报道、学术讨论、政策辩论层出不穷。
一些改革尝试: 部分城市和州确实出台了警察改革措施,例如限制束缚、禁止特定执法方式等。

然而,说“不会带来任何改变”的观点,往往着眼于更深层次、更持久的结构性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根本性解决持怀疑态度。以下是理解这一观点的几个主要角度:

1. 历史的惯性与重复性:

“弗洛伊德事件”并非孤例: 对于关注美国种族问题的人来说,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并非一起前所未有的事件。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的非裔美国人(如埃米特·蒂尔、罗德尼·金、埃里克·加纳、布兰娜·泰勒等等)都曾因警察暴力或种族歧视而丧生或遭受不公。每一次这样的事件都会引发社会的关注和呼吁,但最终似乎都未能根除问题。
承诺与行动的脱节: 过去的许多事件也曾引发改革的承诺,但很多时候这些改革雷声大雨点小,或者被遗忘,或者执行不力。支持者认为,这一次的呼声虽然强烈,但从长远来看,很可能也会面临同样的命运。
“遗忘的周期”: 社会对重大事件的关注度往往是周期性的。当新的事件发生,旧的记忆就会被冲淡。这种“遗忘的周期”使得系统性问题的解决进程缓慢甚至停滞。

2. 结构性问题的根深蒂固:

系统性种族主义: 弗洛伊德之死的根本原因被广泛认为是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系统性种族主义。这并非仅仅是少数坏警察的问题,而是渗透在法律体系、教育、住房、就业、财富积累等各个领域的结构性不平等。要改变这些深层次的结构,需要颠覆性的改革,而这极其困难。
警察执法文化: 警察部门内部存在一种独特的文化,包括群体认同、执法逻辑、对“威胁”的感知方式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在面对特定人群时采取更严厉或不公正的手段。改变这种文化需要内部的深刻反思和彻底的变革,而改革往往面临强大的阻力。
政治和经济利益: 维持现状的利益群体依然强大。一些改革可能会触及现有的权力结构和经济利益分配,因此会遭到抵制。
法律和政治体系的局限性: 美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任何改革都需要经过漫长的立法和司法程序。即使改革措施被通过,其实施效果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资金、地方政府的配合程度、司法解释等等。

3. 改革的“表面化”或“象征性”:

有限的改革措施: 一些被推行的改革,例如禁止颈部压制,可能只是针对个别执法技巧的限制,而未能触及导致这些技巧被使用的根本原因。支持者认为,这些改革更像是“治标不治本”,是对公众情绪的一种安抚,而非实质性的改变。
“政治正确”的批评: 一些人认为,关于种族问题的讨论变得过于“政治正确”,导致人们不敢或不愿进行更深入、更具争议性的探讨,反而可能阻碍真正的理解和解决。
抗议活动的局限性: 尽管抗议活动声势浩大,但它们通常难以直接转化为持续性的、影响深远的政治变革。抗议活动的能量需要转化为更具体的政策倡导和政治行动,而这个过程充满挑战。

4. 个人与集体的责任认知差异:

关注点不同: 有些人可能更关注“好人”和“坏人”的个体道德判断,而另一些人则更关注“系统”本身的运作方式。弗洛伊德之死,从系统性种族主义的角度看,是体系出了问题;而从个体角度看,是某个警察的行为错误。如果只停留在个体层面,那么改变就很难发生。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悲观”基调:

这句话带有一种深刻的悲观主义,它基于对历史的观察、对制度的分析以及对人类行为模式的洞察。它并非鼓励人们放弃努力,而是表达一种“即便如此,也难以根本改变”的现实判断。

“绝望的循环”: 这种观点认为,美国社会似乎陷入了一个“绝望的循环”,即每一次重大种族事件都会引发强烈的反应和改革呼吁,但最终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然后下一次事件再次发生。这种循环的持续性,使得“不会带来任何改变”的论断听起来并非空穴来风。
对“进步”的怀疑: 它对“进步”的定义可能更为严苛,不只是指媒体关注度和象征性的改革,而是指社会结构性不平等状况的实质性改善。在这一标准下,过往的经验让人们对任何改革的可能性感到怀疑。

需要注意的是:

“不带来任何改变”是绝对化的说法: 任何历史事件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即使是微小的。因此,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强调性的、带有悲观色彩的判断,用来表达对系统性改变实现难度的深刻忧虑,而不是字面意义上的“零影响”。
存在反驳观点: 许多人会强烈反对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弗洛伊德之死确实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觉醒和改革动力,并且已经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改变,尽管这些改变可能还不够彻底。
“改变”的定义模糊: “改变”的定义非常关键。如果是指法律条文的修改,那可能已经有了;如果是指警察行为的立即停止,那也难以实现;如果是指种族主义的彻底根除,那更是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斗争。

总结来说,“弗洛伊德之死不会给美国带来任何改变”这句话,是一种对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系统性种族主义、历史惯性以及改革阻力的一种悲观但并非没有道理的判断。它并非否认当下发生的社会运动和讨论,而是对这些运动和讨论能否最终实现“根本性”和“持久性”改变表示怀疑。理解这一观点,需要超越事件本身,深入到美国社会结构、历史进程以及改革的复杂性之中去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看现在闹得凶啊

其实每过几年都会闹一次,起因相似,过程相同,结果不变

这就是美国黑人问题已经变成顽疾,甚至无法根治的表象




这次喊出的口号「I can't breathe」,都不是原创口号

就在6年前,埃里克·加纳的黑人男子被警察用15秒钟时间给弄死了

用的方法更直接,不是用膝盖压后颈,而是直接上手的裸绞

同样是四个人参加,同样是受害者11次重复「我喘不过气」

同样是救护车来了以后,没有在现场进行心肺复

同样的,尸检报告里面加入各种料,把哮喘、心脏疾病和肥胖被列为影响因素,就如同这次说佛洛依德是心脏病加上体内可能含有毒物,压脖子只是诱因,而且放出佛洛依德还感染了新冠肺炎的消息

各种试图转移视线

同样的,群众愤怒,艺人演员发声,全国嫌弃了超过50场抗议游行

埃里克被绞杀两个月之后,大陪审团决定不起诉警察




所以这一次和上一次,本质上没区别,过程上没有区别,结果可以预期的也是没有区别的

黑人一旦上街,就往「打砸抢」的风格上走

之前网上还爆过,第一个带头打砸抢的,其实是个警察,后面警察局出面否认

我到并不是说这个传言一定就是真的,这无法验伪也无法验真

而是想说明这种黑人抗议活动,是多么容易被引导

我的公司有个团队是在北卡,他们刚开始也都是一脸政治正确的支持黑人「维权」,而现在基本谈到这个问题就一脸表情复杂

典型的「一放就乱」的节奏

这些之前的支持者,开始顾虑到骚乱会不会导致自己被抢,家附近的超市会不会被抢,自己的汽车会不会被烧

很快就把本来同仇敌忾的事情进行了分化瓦解

  1. 先把黑人被压迫的视线转移到黑人骚乱上
  2. 再把民众中的支持者变成中立者,最后用对人身财产的恐惧把中立者变成反对者
  3. 最后国民卫队再强势出击,平定局势,这反而变成顺应民意了

到时候留给社会的观感,就是黑人活该,一上街就砸店烧车,警察还是要把他们盯紧点

这话嘴上永远不会说,但是会一直留在心里



——各位大佬觉得说的有道理的话,求个关注 @biubiu爱吃肉 ——

user avatar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不喜欢随便下结论了。成见是一种很容易被打脸的东西,比如不会给美国带来改变。

user avatar

关于这个问题,建议大家看一下观察者网的 王骁的 骁话,里面有个观点非常惊艳。

骁话里面认为,

美国社会种族歧视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重重,但是,美国社会很稳定。这是因为美国顶层构建了非常巧妙的制度。

  1. 把底层人民划分为不同群体,同时不断强调各群体的标签,并制造对立,这样把本来都是受压迫的底层人士割裂开来,无法团结在一起。这从根本上就粉碎了底层人民团结一致反抗上层权贵的可能性。
  2. 马列主义对社会阶级的划分,是横向的。社会分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在上,无产阶级在下。但是美国通过划分群体,贴上标签,把社会阶层竖分了,分成黑人,亚裔,女性,同性恋等等不同的群体。于是希拉里这样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摇身一变,反而成了女性解放的领袖人物,她原本的阶级属性被刻意地模糊了。
  3. 所以,在统治阶级这样刻意地引导下,美国底层人民,虽然是同为受压迫的阶层,但是却严重割裂,彼此对立。进而各自为政,难成大事。

以上观点不是我原创,但听了之后真是醍醐灌顶,深以为然。

所以,弗洛伊德事件,偃旗息鼓只是早晚的事。

然后迟早还会有下一个弗洛伊德,根本不会对美国造成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美国很强大,只要他还是世界第一,他骨子的精神就还在,他的人民就还有自豪感和自信心,他的政客玩弄的那些权术就依然起作用。他的社会就会继续稳固。

只不过,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第一。当第一不再时,依靠世界霸主维持的社会稳定,还能不能持续下去,就拭目以待吧。



评论区里有热心网友贴出了骁话传送门,强烈建议大家看看。

user avatar

美国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人类社会非常的前沿问题,有很多目前很难解开,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改变。

譬如,高成本运营下的社会结构分化,选举人制如何防止大权僭越,代议制下的民意操控,医疗-保险利益集团的削藩,军工-军队利益集团的削藩,教育虚伪性的化解,一国货币如何维持全球贸易与投资,货币国际垄断地位削弱下的有序后退,情报机构高成本中产出运营难题,教会退却道德维护困难,强化法制前提下如何高效道德渗透,劣质总统在台上胡作非为如何尽量维护安全稳定与国际威信,劣质总统下台后如何收拾烂摊子重拾国际威信,等等。

哪段人类历史能给启发?哪个别国能给帮助?

美国,在用心探索历史,就凭这一点,就令人激动不已。

user avatar

太平天国不会给大清带来任何改变。

义和团不会给大清带来任何改变。

洋务运动不会给大清带来任何改变。

戊戌变法不会给大清带来任何改变。

甲午海战不会给大清带来任何改变。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死不会给大清带来任何改变。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辛亥革命一声枪响,大清就突然没了呢?

是辛亥革命的子弹飞得比较快吗?

user avatar

伪装成种族矛盾的阶级矛盾。

不解决阶级矛盾,永远是隔靴搔痒。

必须有大政府,而且是真心愿意扶贫的大政府。

user avatar

给大家说一个白人把美国黑人送回非洲建立起一个没有种族歧视,互帮互助的“乌托邦”的故事吧


话说,过去一周种族问题在美国迎来了新一轮的爆发。无数黑人站出来诉说自己在面对警察时候所遭遇到的不公,在美国社会中一直被当做二等公民对待…


成千上万的人们走上街头,抗议美国警察和政府对他们的剥削与压迫。


(图源:patch)


看到自己黑人兄弟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不少非洲国家也坐不住了。他们纷纷声援身在美国的黑人同胞们,不少国家甚至表示:受不了美国社会的压迫的话,你们可以回家来啊,非洲永远向你们敞开大门。



加纳部长:“加纳是你们的家,非洲是你们的家,我们张开双臂欢迎你们回家。你们不需要生活在一个讨厌你们的社会里面。”


“非洲永远是你们的家园”


(图源:Youtube)


这句话引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对于美国黑人来说,返回非洲而不是比生活在种族歧视的美国是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呢? 他们在非洲,能否建立起一个没有种族歧视,互帮互助的乌托邦呢?


而这个看起来像是一个政治学实验的假设,实际上早已被付诸于实践。而这个长达200年试验的结果,就是今天非洲的国家——利比里亚


(图:利比里亚在非洲的位置)





在19世纪,最早想要把美国黑人送去非洲建立国家的,主要有两种人。


一种是废奴主义者。他们有些是被解放的黑奴,有些是受宗教感召的白人(比如贵格教派)。当时美国已经出现了一部分自由黑人,虽然他们不受奴役,但却不被美国法律认为是美国公民,没有各种社会权益,很难生活在这个种族歧视的美国社会里面。


所以一些废奴主义者认为,把黑人送回非洲,建立起自己的殖民地和国家,可能对他们来说是更好的选择。并且让黑人回到非洲的根,也有一种浪漫色彩的黑人民族主义情绪在里面。


(图:贵格教)


而另一部分支持把自由黑人送回非洲的,则是最极端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他们的考量是:1 自由的黑人会鼓动黑奴造反,所以最好把他们都送走。2 废除奴隶制是一个趋势,那么总有一天美国的黑人就都会成为自由人。这些白人不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和黑人平起平坐的社会里面,那么剥削完毕就把黑人送回非洲,眼不见心不烦当然最好了。


(图源:《为奴十二年》)


两派虽然想法很不一样,但却达成了共识:白人和黑人分开过是最好的办法。


1816年,“美国殖民自由黑人协会”成立,致力于在非洲建立美国黑人殖民地的事宜。这个协会的支持者里面不乏美国的各种政要,包括了林肯总统、杰斐逊总统、麦迪逊总统等等等等。


(图源:Britannica)


“让美国黑人返回非洲”在今天听起来或许有些天方夜谭,但当时的确是不少人所认为的解决种族问题的最好办法。历史上其实也有成型例子:二战以后犹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国的例子,证明了这种做法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可行性。


(图:以色列建国)


美国殖民协会在非洲西部靠近美国的海岸找到了一块土地,与当地部落酋长协商以后得到了让美国黑人在这里殖民的同意。于是从19世纪20年开始,载着自由美国黑人的帆船就开始源源不断地往这里运送人口。


殖民地最先由美国管理。20年后的1847年,眼见黑人殖民地发展到了一定规模,美国黑人殖民者们团结起来正式成立新的国家,开始了独立建国的历史。



这个新的国家完全就是美国的非洲翻版。他们的国名叫做利比里亚,Liberia,就是英语里面自由的意思,直译的话可以叫做自由邦。


国旗也是模仿美国,唯一的区别是50颗星星改成了1颗,红白相间的带子只有十一条(美国为13)。


(图:利比里亚国旗)


因为两者的国旗实在太像了,经常有美国人把利比里亚国旗当美国国旗的笑话。


庆祝美国7月4日国庆却用了利比里亚国旗:



利比里亚的首都,被命名为了门罗维尔,名字取自美国总统门罗,也就是利比里亚殖民地建设时期的美国总统。


(图:门罗总统)


利比里亚的宪法完全由美国人设计,在华盛顿起草,然后带到了利比里亚。政府完全复刻美国,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国会分为上下两院,民主选举等等等等。


可以说,这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一部宪法,是欧洲启蒙运动之结晶,人类政治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别的国家革命鲜血流尽也得不到的东西,利比里亚开局就送,和周围一圈都还没有国家意识的非洲相比,利比里亚可以说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图:蒙罗维亚的共济会大楼,图源:国家地理)


接下来努力发展、开矿种地,发展工业,成为非洲最现代国家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历史却朝着奇怪的方向一条路走到黑。





1847年,全世界看到利比里亚的时候,都是一脸懵逼的


这是美国唯一一块在非洲的殖民地,也是唯一一块黑人殖民海外的殖民地,被殖民的人们也是黑人,可以说魔幻的不得了。


(图:蒙罗维亚,图源:国家地理)


虽然说是“返回非洲”,但殖民利比里亚的美国黑人们早已和非洲断绝了关系。在残酷的奴隶贸易体系中,他们大多数人连自己的父母都没有见过几面,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从非洲哪个地方来的,也不知道自己属于非洲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中的哪个族群。


也就是说,这些美国黑人们早已经被美国化了。他们的美国化程度至少不低于美国的白人,但美国殖民协会的人从来没想过把美国白人送回英国生活。


美国黑人仿效美国,在利比里亚建立起了大型的种植园,建立起了美国南方所流行的别墅和宅院。利比里亚的气候与美国南方有些相似,这也是最初美国殖民协会选择这里的原因。


(图:比较典型的美国南方别墅)


他们带来了基督教。他们祖先所信仰的传统宗教早已被他们所忘却,在美国南方的种植园里面,他们皈依了自己压迫者的宗教。


自从殖民开始,美国黑人与当地黑人的关系就一直非常紧张。美国黑人一直处于少数地位,但掌握了国家政权机构,掌握了大多数的生产资料,并且可以使用美国提供给他们的先进武器自卫。


而所有这些美国黑人“美国化”的特点,就成为了这些殖民者们与当地黑人相区别,乃至建立起种族优越感的依据。


(图:利比里亚第一任总统约瑟夫·罗伯茨)


久而久之,利比里亚就形成了美国黑人压迫剥削非洲黑人的现象:非洲黑人们不被当做是利比里亚公民,不享有任何的政治权利,被“更加先进”的美国黑人强迫劳作。


《从奴隶到种族主义者》一书评价道:这些美国黑人只了解美国南方的种族歧视文化,就在新的殖民地中复刻了这样的社会。他们认为自己在文化和智力上都优于本地的非洲部落,会说英语、信基督教被视为高等人的象征。


换句话说,谁更像白人,谁就更先进。


这个本意是建立起一个自由与平等家园的殖民地,从一开始就偏离了自己的初衷。


(图源:History)





从利比里亚建国,一直到1980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面,政权就一直由美国黑人殖民者的后代所控制。


历史证明,学习美国光学习一纸宪法是没有意义的。在利比里亚建国的100多年时间里面,他们的统治者独裁而又无能,只知道给自己的家族收揽钱财。他们的政府低效腐败,在很大程度上甚至都不及殖民政府。


利比里亚从来没有系统性地发展经济,至今依然是人均GDP世界垫底的十个国家之一,甚至连食物都要进口。


(图源:Pinterest)


他们全国最大的公司,是来自美国的Firestone橡胶公司,在利比里亚种植橡胶出口国外。这家公司在美国小到毫不起眼,但自从1920年代来到利比里亚之后,就长期主导利比里亚内政外交,全国都靠这家美国公司过活。


(图:firestone的轮胎产品)


1980年,非洲黑人Samuel Doe发动政变,罢黜了美国黑人后裔总统Tolbert,终于结束了美国黑人对非洲黑人的压迫历史。但是政变打破了利比里亚所处的微妙的政治平衡,原先吃人的体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血腥与暴力的混乱。


(图源:voa)


内战很快爆发,新的独裁者推翻了旧的独裁者。结果没两年又爆发了第二轮内战,各路军阀讨伐新的独裁者。越是动乱,地方割据武装就越强,这些军阀越强,利比里亚就越动乱。


(图源:newsweek)


直到2003年联合国军介入,动乱才告一段落。


几年前Vice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报道,采访了当年利比里亚内战的很多军阀。其中一个军阀叫做“光屁股将军General Butt Naked”,因为他打仗的时候不穿衣服,觉得这样自己可以刀枪不入。



他带着自己不满十岁的童子军们拿着AK47在门罗维亚晃悠。打仗之前会杀一个小孩子,分他的血和肉给自己的将士吃。事实上,那段时间只要你谷歌利比里亚,搜索结果前列的就能找到利比里亚食人族。


光屁股将军和记者说道这样的往事的时候非常平静。


(图:利比里亚的童子军)


现在,利比里亚首都门罗维亚有非洲最大的贫民窟,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所有居民都在海滩上拉屎,因为家里没有洗手间。在门罗维亚西边的红灯区,妓女的价格一次不到一美元。



83%的人口出于贫困线以下,失业率高达85%,58%的女性被阉割,


走在蒙罗维亚的街头,或许只有街上奥巴马的画像,以及遍地可见的星条旗在暗示这个国家和美国千丝万缕的联系。



和在美国本土受压迫而反抗的黑人不同,今天利比里亚黑人说到美国都只有羡慕的神情。他们觉得那是一片乐土,如同天堂一样美好的地方。


美国YouTube博主在利比里亚旅游,所受到的简直就是超国民待遇。当地人一提到美国就很开心,希望有一天能去那个遥远的国家。






当年从美国移民到这里的黑人,总共大约有2万左右。


他们怀揣着理想,携带着新的政治制度,想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从头开始。但是国家的建立不是有理想就可以实现的,在利比里亚的黑人们却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从一开始就仰赖美国的援助与支持。而美国也对利比里亚进行了经济殖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零开始的利比里亚想要一步发展成美国的成熟政治体制,但最后也只能变成一种拙劣的模仿。经济的现实让整个国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独裁与压迫的旋涡,就像其他许多非洲国家一样。


利比里亚的失败,从黑人们听信美国的承诺,两手空空地来到非洲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回到非洲独立建国看似美好,实则是美国白人的一种阴险把戏:他们用血与汗建立起了美国的财富,却必须抛下一切去荒原开拓新的生活。


假如说黑人和白人的隔离是唯一的解决方案,那凭什么不是美国白人放弃一切回欧洲呢?


source:

youtube.com/watch?

en.wikipedia.org/wiki/F

modernghana.com/news/1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