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唐朝的骑兵强到恐怖?

回答


唐朝(618年-907年)的骑兵力量在历史上确实堪称“恐怖”,其强大的骑兵体系不仅在唐朝时期维持了帝国的强盛,也对周边民族和政权构成了巨大威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唐朝骑兵为何如此强大:



一、制度保障:府兵制与募兵制的结合
1. 府兵制(618年-742年)
特点: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由政府提供装备和粮饷。
优势:
兵源稳定:全国范围内动员,确保兵员充足。
训练系统化:士兵需定期骑马、射箭、格斗,形成“全民皆兵”的基础。
经济负担分散:由地方州府承担军费,减轻中央财政压力。
局限:后期因战乱和经济问题,府兵制逐渐崩溃。

2. 募兵制(742年之后)
特点:招募职业军人,由政府或地方势力供养。
优势:
专业化:士兵经过严格训练,精通骑射、战术。
机动性强:职业军人对战局更敏感,能快速反应。
问题:后期因藩镇割据,军队忠诚度下降,导致战斗力下降。

综合效果:府兵制与募兵制的结合,使唐朝拥有庞大的骑兵队伍,同时保证了战斗力。



二、装备与技术:骑兵的硬实力
1. 战马
品种:唐朝通过丝绸之路引入波斯马、蒙古马、阿拉伯马等优良品种,马匹体格健壮、耐力强,适合长途奔袭。
数量:据《旧唐书》记载,唐朝拥有“马八百余万匹”,远超其他朝代。
训练:马匹定期训练,注重耐力和速度,适应不同战场需求。

2. 武器装备
铁甲:唐朝骑兵普遍装备铁甲,兼具防护性与机动性。
马鞍:唐朝马鞍设计先进,采用“马镫”技术(7世纪后普及),使骑手更稳固,提升骑马效率。
武器:长矛、弓箭、刀剑等武器齐备,形成“冷热兵器结合”的战术体系。

3.实在的技术创新:
火药的早期应用:虽然火药在唐朝后期(9世纪)才开始用于军事,但骑兵部队可能已初步掌握爆炸物的战术应用。



三、训练体系:专业化与实战化
1. 骑兵训练
基础训练:士兵需掌握骑马、射箭、格斗等基本技能,训练周期长,形成“马背上的军队”。
战术训练:通过模拟战局,学习包抄、突袭、迂回等战术,适应不同地形和敌人类型。

2. 实战经验
边疆战争:唐朝频繁与突厥、吐蕃、回鹘等民族作战,骑兵部队在实战中不断磨练。
内部平叛: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战役中,骑兵发挥了关键作用,如郭子仪、李靖等名将的骑兵部队。



四、战略与战术:灵活多变的骑兵作战
1. 骑兵战术
快速机动:唐朝骑兵以速度见长,擅长长途奔袭、迂回包抄,如对突厥的“闪电战”战术。
围点打援:通过骑兵封锁敌军退路,迫使敌军陷入包围。
协同作战:骑兵与步兵、弓箭手配合,形成“骑兵冲锋+步兵压制”的组合战术。

2. 战略部署
边疆防御:唐朝在北方设“安北都护府”、南方设“岭南道”,骑兵部队负责边疆巡逻和防御。
快速反应:对突厥、吐蕃等强敌的威胁,唐朝能迅速调动骑兵部队进行反击。



五、后勤与补给:保障骑兵长期作战
1. 后勤体系
粮草保障:唐朝拥有完善的后勤网络,马匹和士兵的补给充足,能支持长期战争。
驿站系统:通过驿站快速传递军情和物资,确保骑兵部队的机动性。

2. 经济基础
农业发展:唐朝经济繁荣,粮食产量高,为骑兵部队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
货币制度:统一的货币体系(开元通宝)方便军费支出。



六、历史案例:骑兵的“恐怖”表现
1. 对突厥的胜利
李靖平突厥:626年,李靖率军突袭突厥,以骑兵为主,仅用三万兵力击败十万突厥军,史称“靖边之战”。
郭子仪平叛:757年,郭子仪率骑兵在洛阳、太原等地击败叛军,扭转安史之乱局势。

2. 对吐蕃的压制
河西走廊:唐朝骑兵在河西走廊与吐蕃长期对峙,凭借机动性和后勤优势,多次击退吐蕃进攻。
安西都护府:驻守西域的骑兵部队,多次抵御突骑施、吐蕃等势力的侵扰。

3. 对回鹘的战争
回鹘内乱:唐朝骑兵在回鹘内乱时,迅速介入并击溃叛军,巩固边疆。



七、对比其他朝代:唐朝骑兵的“恐怖”优势
1. 汉朝骑兵:虽然汉朝骑兵强盛(如霍去病),但后期因边疆问题(如匈奴、羌族)导致骑兵力量衰落。
2. 宋朝骑兵:宋朝重文轻武,骑兵力量被削弱,甚至依赖“铁甲骑兵”(如“神机军”)来对抗辽、金。
3. 蒙古骑兵:蒙古骑兵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但其力量建立在征服和掠夺基础上,缺乏唐朝的制度保障。



总结:唐朝骑兵的“恐怖”根源
唐朝骑兵的强盛,源于制度保障、技术革新、训练体系、战略灵活和后勤完善的综合优势。其骑兵部队不仅在边疆防御中占据主导地位,还在内战和对外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唐朝军事力量的核心支柱。这种强大的骑兵体系,使得唐朝在历史上成为“骑兵帝国”,对周边民族和政权构成巨大威胁,堪称古代军事史上的巅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胡扯,答题的更加胡扯。

唐代之后没有能够按这个标准武装骑兵团?

远的都不用说,北宋就有装备同样重型豪华的重骑兵部队。当然北宋的马甲是拆分式的,不像隋唐一体式,铸造成本要低不少。但效果并不逊色。

宋辽金的重骑兵部队披挂的盔甲都经常人马具装,遮蔽厚实。

蒙元的怯薛等贵族重骑兵也延续了宋辽金的风格,只是马上长柄武器用的比较少。

明清更流行半具装甲骑,即人重甲,马匹选择性的在关键部位做防护,大概折中于唐宋之间。

那么,唐朝骑兵强吗?

当然很强,速度快的通用冲击骑兵一直都是草原骑射手们的噩梦。

多数情况下,农业封建帝国养出来的精锐披甲骑兵,装备豪华,脱产训练充足,以少击多,打败草原轻装骑射手是常有的事。

骑兵披挂风格和唐朝类似的诺曼骑兵就有253骑冲垮法蒂玛王朝两万多人的战例。

草原骑射手喜欢以炸败来诱导敌方骑兵或步兵脱离友邻战线,然后再以人数优势围歼,或者通知自己后方的草原贵族重骑兵来围歼。

但是,古代军队,无论什么军队,只要移动拉扯,战斗力和组织度都会下降,无非是多和少的区别。

像蒙古人,长距离拉扯之后,组织度和战斗力下降的少一点,而很多草原民族,比如突厥人,就经常从诈败,演变成真正的溃败。

这里面的区别,是很难掌握好的。

所以碰上唐朝,诺曼人这样风格的骑兵,就很容易诈败变成真的溃败。

你要光论骑兵的强大和恐怖,那北宋骑兵也很强大很恐怖啊。

如果你想探讨唐朝前期军事力量为何如此强盛,就不要只着眼于骑兵,装备,这些比较表面的东西。

你可能不知道北宋骑兵照样可以做到以少敌多,少数北宋重骑兵的冲锋就可以当面击溃数倍,甚至十倍于己的敌人或辽国轻骑兵。

北宋精骑在面对当年唐朝死敌的残余,青唐吐蕃骑兵时,也表现很好。

唐河之战的静塞军重骑兵突击,就正面戳爆了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辽国骑兵军团。而且相当一部分因素也是因为在前方负责骚扰疲敌的骑射手大队从诈败勾引,迂回,变成了真的惨败,反过来又挡住自己重骑兵部队反冲锋的脚步,形成了干扰。

得到政府良好供养,脱产训练,年纪精壮,披挂精良,手持长柄武器合作冲锋的封建王朝精锐骑兵,历来都是敌人眼里恐怖的存在。

这方面唐朝并不特殊。


但是,如果你不把眼光局限于重骑兵的话。唐朝前中期还有大量的马匹不披挂铠甲的快速通用骑兵(类似诺曼人),以及通过城傍经济体系招募而得到的优质的草原骑射手仆从军。

而且有唐人作为管理者,轻装骑射手的下限会比较高。

这样唐朝在前中期军事强势期,拥有综合素质都非常高的一支多样性的骑兵力量。

一般认为唐朝不爱用具装甲骑,不正确。唐朝骑兵层次分明,有钱的,携带一体铸造马甲,充当王牌重骑兵。

没钱的一般良家子,募兵,人披甲马无甲,能骑射能冲锋,速度快,数量较多。

骑射手,仆从军组成,可以掩护左右翼,侧后,或者前出骚扰疲敌。

最后,骑马,驴,机动的精锐重步兵,中坚力量。

另外强调一点,任何古代政府都绝不可能用各种方式控制着几十万匹战马。根本不可能,即使你算上负私从的也基本不可能。

北亚大草原在古代,按照比较可靠的算法,到成吉思汗统一北亚大草原时,他估计能掌握20-35万匹可以用于作战的马匹。

但即使是成吉思汗,也不具备将大致数据全部统计上来的可能。

唐代碑文上那句天下牧马七十多万匹,大概率也就是说说而已。即使把所有宗藩关系内的势力的战马全算上也绝对到不了。

盛唐开元天宝年间,留下的文献记录有十大军镇的官管马匹数量。

最多的如凤翔地区,朝廷控制的军马也不过是三万多匹。

少的,卢龙镇,朝廷才有五百匹军马。

整个盛唐,朝廷账面上的军马都不到十万匹,而且分布范围极广,不可能集中起来。

加上负私从,盛唐军马顶天翻一倍到二十万。

贞观-龙朔时期,在外面仆从军的马匹会多一些,但自身经济实力,负私从的,不如开元天宝时那么有钱。

对于大唐帝国来说,出动三四千具装甲骑,数千快速通用骑兵,数千骑马重步兵,就是很厉害的大战了。这三种力量,是大唐帝国军事力量的王牌核心。

之后再有数千或万余的仆从军,一般步兵,组合起来就构成整个唐军的面貌。

这一时期唐军恐怖的关键在于,自掏腰包置办马匹盔甲兵器的良家子真是非常多。和宋代形成鲜明对比。

良家子就是古代最好的兵源,没有之一。后面朝代,包括唐朝自己的募兵数量日渐增多之后,花大价钱募来的兵虽然不少也是良家子出身,但不再是自掏腰包,而是要朝廷供养全套装备,补给。

另外,唐代高级将领,边镇高级将领的私人工作支持团队规模要大于宋代及以后的朝代。

这个因素比骑兵关键的多。

user avatar

因为唐朝有钱。

具装骑兵这种东西没什么秘密的,最大的缺点就是烧钱。

一匹军马顶得上十个步卒的花销,一身铁甲抵得上一家百姓二十年收入。

一个全甲的具装骑士价格,能顶得上一百个长枪步卒。

所谓高头大马的重甲骑兵,就是哗哗的钞票。

为什么唐朝骑兵强?因为经济好

为什么蒙古骑兵强?因为经济好

为什么金朝骑兵强?因为经济好

为什么明初骑兵强,因为经济好

为什么八旗骑兵强,因为经济好

所谓的战争,就是拿着钱袋子互相砸,步卒是毛票,弓手是二十块纸币。

而具装骑兵,就是一百块的大钞,成群的具装骑士,就是一箱子大钞。

没有钞票,就没有骑兵,这样的道理很简单吧。

user avatar

所谓“甲骑具装”的重骑兵,巅峰时代在南北朝,到了唐朝,则进入了逐渐衰落的过程。原因,一是快速机动战术取代原有机动性差的重装骑兵战术。二是甲骑具装没有用武之地。

是的,甲骑具装合适的战场在内战,而唐朝的对外战争,从突厥、吐谷浑、高句丽,到吐蕃、契丹,都是需要远距离奔袭,重装甲骑就存在明显的机动性和后勤上的劣势了。

唐朝府兵装备:

自己准备的“随身七事”,也就是被服、毡帽、鞍辔等七样出门远行的随身物件,队伍行军所需要的铁锥、筐子、斧子之类的用具全都由折冲府来提供。

其余的装备,包括战鼓、军旗、弩炮、弓箭、刀枪、铠甲等一应军械物资则全部由兵部统一调配提供。唐军士兵,从上到下铠甲兵器一应俱全。比如一个战斗力较强的长枪兵,兵部会给他单人配发一领铠甲、一根长枪、角弓一把、弓弦三根、羽箭三十枚、佩刀一口、匕首一把、鹤嘴镐、斧头还有绊马索等杂项用具无数。要是骑兵,单兵的装备那就更为复杂、更为昂贵了。而这,就是唐军野战部队装备的常态。

抱歉,有钱之后就是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user avatar

因为有光环

详细的等下再说


事实上,如果真要进行朝代对比,唐朝骑兵只能相对明确地比汉魏晋强,因为马具完善等方面都是在隋唐时期实现的。

而事实上,唐代骑兵如果不算唐高祖时期明确“一同突厥”的那帮老哥外,他就是个通用骑兵。

你说他有的,后世的几个王朝都有,并且规模普遍都不小,战术素质甚至可能更高,。

甚至哪怕是马,唐代都不一定是最好的那个。很多人提及唐代马都喜欢津津乐道于所谓“既杂胡种,马乃益壮”,觉得都是混了西域良马,肯定好。

以至于都不知道这句话所接的前句是说的唐代马政到唐玄宗时代已经玩崩了一回了

百姓畏苦,乃多不畜马,故骑射之士减曩时。

因此这一段更多是形容唐代马政复建成果的一个描述。并且你要说唐代能引进汗血马,那么元明时期还能直接在中原产汗血马。

前年来从冀北野,蹄不惊尘汗流赭。

而且如果以其他侧面表现的话,唐代骑兵战马的质量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以负重比,大家装备都相近,以饮食比,唐代和宋代战马饲养标准是相近的,而且后者明确在标准上比前者多了豆和麸,而明清两代则是完全以豆类为主。

user avatar

你也不想想把阿史那氏的突厥帝国给打的七零八落的是谁?

把两个可汗抓到长安城去的又是谁?

也不想想高句丽帝国怎么被吊打的叫爸爸的?

你以为那么多草原民族是怎么自愿的把天可汗的名头给唐太宗的,没有强大的武力,他们会这么乖?

在东亚怪物房里没有最恐怖,只有更恐怖。

user avatar

真正恐怖的是,

重甲步兵全配马。又有攻击力,又有机动性。

谁遇到谁完蛋。

就是太费钱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