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文维基百科包括很多西方历史图集里面唐朝的地图不包含蒙古高原和高句丽?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从历史文献记载的局限性,到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呈现方式,再到地理概念的演变。让我们逐一梳理:

1. 历史文献记载的侧重点与西方史观的理解差异:

中国史书的记载重点: 唐朝的官方史书,如《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如《资治通鉴》这样的史学巨著,在描述唐朝疆域时,其核心是围绕着唐朝政府的直接统治、册封的藩属国以及与之有紧密朝贡关系的地区。因此,地图自然会着重表现这些区域。
“内附”与“羁縻”的区别: 唐朝时期,对于不同的边疆地区,存在“内附”和“羁縻”之分。“内附”意味着该地区被纳入唐朝的行政体系,设立州县,由唐朝官员直接管辖。“羁縻”则是指对一些边疆部族或政权,唐朝不直接管理其内政,而是通过册封、设立都督府等方式,保持一种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依靠当地首领进行管理。
西方地图的编译逻辑: 当西方学者编译唐朝地图时,他们通常依赖于现有的、已翻译或被广泛引用的中国史书资料。如果这些史书对某些地区(如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的描述更多是关于唐朝与当地部族的交往(如突厥、回纥等),而非直接的行政管辖,那么在绘制强调“直接统治”的地图时,就可能不将这些区域划入核心疆域。
对“帝国疆域”的定义: 西方传统史学在描绘帝国疆域时,往往更倾向于表现其直接统治和控制的区域。对于那些虽然有朝贡关系,但当地政治实体仍保持较高自治权,或者仅仅是在特定时期才与帝国发生联系的地区,在制作概括性的地图时,可能会被排除在外,以避免混淆“直接统治”与“影响力范围”。

2. 蒙古高原的特殊性:

唐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 蒙古高原在唐朝时期,是北方游牧民族(如东突厥、回纥、薛延陀等)的主要活动区域。唐朝在不同时期对这些民族采取过征讨、招抚、册封等多种策略。例如,唐朝曾在北方设立羁縻都督府,册封过一些游牧部落的首领。
“羁縻”地区在地图上的呈现: 这些羁縻地区,虽然在唐朝的外交和军事影响下,但其内部政治结构和统治方式与唐朝内地有显著差异。在强调唐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范围的地图上,它们往往被视为“势力范围”或“朝贡区域”,而非核心疆域。因此,许多旨在展示唐朝“直接统治疆域”的地图,为了简洁明了,会选择不包含蒙古高原的广阔区域,尤其是在没有大规模唐朝设县、派驻军队直接管辖的时期。
概念的界定: 即使是羁縻地区,其边界也并非固定不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唐朝的军事实力和对当地部族的控制力。一些地图可能更倾向于描绘唐朝军事行动能够到达的地理范围,而不是其外交册封的政治影响范围。

3. 高句丽的特殊性:

唐朝与高句丽的关系: 唐朝与高句丽经历了长期的战争,最终在公元668年灭亡了高句丽。然而,唐朝并未能完全稳定地统治原高句丽的广大地区。在唐朝灭高句丽后,其北部地区被重新划分,例如设立安东都护府,但其管理范围和有效控制程度,在不同时期是波动的。
遗留的政治实体与边界争议: 高句丽灭亡后,其遗民和部分贵族向北迁移,形成了如渤海国这样的政权。渤海国与唐朝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和朝贡关系,但它并非唐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而是具有相当程度自治权的一个藩属国。
地图绘制的侧重点: 在制作唐朝疆域地图时,如果地图侧重于描绘唐朝的“鼎盛时期”的直接统治疆域,那么在唐朝灭高句丽后,即使唐朝拥有对高句丽故地的控制权,但在地图上如何清晰准确地标示这部分区域,以及与后来兴起的渤海国区域的界定,都可能成为一个技术上的难题,或者说,为了保持地图的清晰性和准确性,某些区域可能被忽略或另作处理。
历史研究的重点转移: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东北亚历史特别是渤海国的研究,可能促使一些更精细、更全面的唐朝周边地区地图被绘制出来。但传统的、流传较广的地图,可能更多地基于早期研究或有限资料,从而未能充分反映唐朝与高句丽及后续政权的关系。

4. 英文维基百科地图的特点:

信息源的多样性与权威性: 英文维基百科的地图绘制,依赖于大量的参考文献,这些参考文献可能包括西方学术界出版的各种历史地图集、专著和学术论文。这些地图的绘制者,其学术背景、研究侧重点以及对史料的解读,都可能影响地图的最终呈现。
“疆域”概念的多种解释: 在历史地图的绘制中,“疆域”的定义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弹性。是直接统治的郡县?还是有效军事控制的区域?亦或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所包含的地域?不同的地图集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传播: 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历史的某些细节,特别是边界和区域划分上,可能与中国国内的研究视角存在一定的差异。早期的一些研究,可能受到资料获取的限制,或者受到当时西方主流史观的影响。
地图的实用性和普遍性: 许多在西方维基百科上出现的地图,是为了服务于更广泛的读者群体,通常会选取那些能够清晰、概括性地展示唐朝核心统治区域的地图。过于细致或存在争议的地区划分,可能会使地图显得复杂,降低其易读性。

总结来说,英文维基百科上一些唐朝地图不包含蒙古高原和高句丽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中国史书对羁縻地区和周边民族的记载,与西方地图绘制中对“核心疆域”的定义存在理解差异。
蒙古高原在唐朝时期主要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唐朝对其更多是羁縻而非直接统治。
高句丽虽然被唐朝所灭,但其故地在唐朝统治的稳定性和疆域范围的界定上存在复杂性,且后续有渤海国等政权的出现。
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和研究,以及地图绘制的侧重点,影响了地图的最终呈现。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资料的更新,现在英文维基百科上也会出现更详细、更全面的唐朝疆域地图,其中可能包含这些地区,并对羁縻地区、影响力范围等概念进行更细致的标注。因此,你看到的“很多”地图不包含,可能更多是指那些在特定时期、基于特定研究视角的地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阿,我看到有些朋友注意到有人一直试图把这张图换掉但不成功。其实不光是换这张图,对于唐朝英文wiki页面的任何涉及疆域问题的修改都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我主要谈的是第一张图及其作者本身的一些事情,所以对于修改大战的事情没怎么涉及(后来的修改大战实际上同作者本身已经没什么关系了,作者早就失踪了233;另外也因为我懒——毕竟修改大战其实可以单独写很长一篇文章)。。。既然有人关心,那我不妨点一下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wiki上深挖一下。

唐朝以及一些中国历史相关的英文wiki页面下有个叫“Kanguole”的人(意思是“看过了”?233,我不晓得),且此人在立场上很可能相当地倾向台独(可以去翻他对台湾相关页面的修改历史)……对于唐朝页面的修改有很大一部分正是被他撤销的(他好像一直在蹲守这些页面),理由主要有三个:1、资料来源可疑(他特别强调谭图的政治性= =);2、图片不够简洁(专门用来卡很多人喜欢的苍天熊猫图233);3、中文图。总而言之——找茬。。。

问题是,此人的其他历史贡献还是挺多的,而且他的贡献不仅限于中国历史方面(你可以看到他最早的一些编辑同中国基本没什么关系)。所以某些热心同志(尤其是萌新,甚至只有一个IP,连名字都没有。。)刻意抱着一腔爱国热情去同对方“厮杀”,而不是以完善wiki社区为主要目的,就很难在立场上胜过对方,反而容易招致其他社区成员的反感(尤其是社区本身在这个问题上业已存在一定偏见的前提下。。这个是必须承认的)。


在这个页面下有一位热心同志Alvin Lee同Kanguole的一段辩论,其中可以看出Kanguole的一些主要观点。可惜的是我在wiki查不到Alvin Lee同志的详细信息。。。讨论中还有几位是在看了这个知乎问题以后杀将过去添的新内容233。。怎么说呢,从几位朋友新添加的内容来看,还是明显可以看出前面讲的那个问题:只挣一时长短,而不是真心为了完善wiki本身。哎,只能说精神可嘉……

另外,短期内要把这个地图的问题解决恐怕也是不太可能的。如我在原回答中所述,我们同某些“顽固分子”的争论已经把很多中国历史疆域的关键问题暴露给wiki社区的其他成员了,因此任何对于单个历史朝代页面的地图修改都必然会触及对整个中国历史疆域的大讨论……届时,羁縻、元清等一系列在国内大众论坛上都有很大争议的问题一定也会被wiki社区的其他成员抓住不放,而我们也显然很难在一时半会在这些问题上建立起wiki成员们的普遍共识。这点不止是wiki社区的偏见,而是一些问题我们自己也定不下(随便翻翻知乎上相关话题就能明白)。一旦话题越扯越大,争论时间越拖越长,不了了之、维持现状的可能也会越高(我原回答中所写的关于原作者换图事件和github项目就是历史教训)……所以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还是需要从长计议的。继续像编辑历史中那些单打独斗的勇士们那样行动,恐怕将来也很难有所进展。

其实这些才是真正应对原问题的一些解答,我的原答案只是看到 @关毛贴出的一张图所以随手分析一下。wiki社区的客观性及其改善是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但毕竟墙和语言障碍阻挡了很多国内朋友的热情……希望将来随着国人对wiki的参与,能给wiki社区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成果。


以下是原答案,虽然同问题主旨其实不太相符233,主要是关于原图作者的一些内容:


@关毛 贴出的这张图很有意思,我来分析一下。


图1:wiki唐朝疆域

原图链接:Tang_Dynasty_circa_700_CE.png


首先,此图于07年12月由Ian Kiu所创,08年8月被一个叫Hko2333的人添加了一些信息:

Description: Tang Dynasty circa 700 AD. Derived from Territories_of_Dynasties_in_China.gif.

Source:Tang Dynasty 700 AD from "The T'ang Dynasty, 618-906 A.D.-Boundaries of 700 A.D." Albert Herrmann (1935). History and Commercial Atlas of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我们从中可以知道两件事:其一,这图是从同作者的另一套描绘历代疆域的gif动图(链接:Territories_of_Dynasties_in_China.gif)中衍生出来的;其二,该图是参考一套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于1935年出版的History and Commercial Atlas of China所制。

这套图的电子版网上很容易找,某个估计不是官翻的叫它《中国历史与经济地图册美国哈佛燕京学院1935年版》。请注意这毕竟是个1935年的老物,还是洋人编写的,就别太苛责人家的细节了。

仔细看了下,Ian Kiu其实是把以下两张图结合起来创造了图1。


图2:公元750年的亚洲

图3:公元700年唐朝疆界


可以看到,Ian Kiu为了把唐朝的西域领土囊括进来,是以图2的公元750年版图为底图,再以图3公元700年所标示的细节进行边界调整得来的。这就可以解释一些东西。

1、北方疆界方面,图3中实际划过安北单于两都护府于650-722年间的变迁,但并没有明确标明期间的疆界变动,只是标示出了都护府驻地的迁移。图1作者Ian Kiu无法仅凭这两张图确定公元700年唐朝的北界,且从其它的一些信息来看,他确实承认自己没有参考过其他资料。

2、Uyghur的穿越:哈佛出版的图2是公元750年时的版图,此时回纥人已经攻取漠北;因此图2将Uigurs = Toghuzghuz(回纥=九姓乌古斯)标注在了表示回纥汗国的红框内,而且还很尴尬地分成了两行。而Ian Kiu实际是同时参考两张图的,就错把750年才挪到蒙古高原地区的回纥标注到了公元700年的地图上,从而使当时还在西边的回纥提前50年穿越到了戈壁沙漠的位置。

3、Mongol tribes的穿越:同样是在哈佛的图2上,在今蒙古东部及我呼伦贝尔等地标了一个Tatars。图1作者Ian Kiu可能就直接把Tatars当作Mongol tribes处理标注了上去。

4、Western Göktürks估计是Ian Kiu自己随手添的,有可能是参考了同一套图中的一张660年中亚形势图。

5、南诏是哈佛原图的锅,可以看到图3的700年就已经不划在唐朝境内了。

6、东北地区的疆界,是以图2中750年止步辽西,添上图3中700年安东都护府于辽东的范围所定。


接下来再讲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前面提到关于图1作者参考来源的一些讨论,先说说这个作者Ian Kiu。

Ian Kiu可能也叫Pojanji(我不太搞得清楚wiki commons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只能猜测二者应是指向同一个人),是词牌名“破阵子”的粤语发音。Userboxes也显示Pojanji的母语是粤语,能以近似英语母语者的英文水平进行创作,很有意思的是没有显示同中文有关的语言能力XD。尽管如此我不认为他在制作这套图时有什么立场,因为从后面的事来看,它可能就是图方便拿了身边最容易参考的一套老图做了这个gif。

关于图1参考来源的问题,此事发生在2010年11月,当时他是这么说的:

As the creator of the file i feel that the map at its current state would perhaps be best removed from wikipedia until the many issues are sorted out. I am sorry to say that i have not been active on addressing the inputs and comments from various editors but also on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map. However I will personally archive all related comments and create a completely new version of the file addressing raised concerns, including svg shaded region, a background raster image of a clearer and more accurate terrain map of the region. The source of these drawings are based on "History and Commercial Atlas of China" from 1935. I see that it will be appropriate to seek out further sources and, as the map is animated, print the source on each of the territorial map so as to provide different pov. I cannot get to work on these right away, but I'm looking at next spring to be the latest for the first upload of a revamped version.

文中他认为这套包括图1在内的gif非常不精确,理当被移除。并且他承诺将参考各方的意见,在来年春季时提交一份新作品。但是当时的讨论认为眼下并没有一份更好的作品能够取代它,所以移出的提议似乎就不了了之了。

到了11年2月,这张图更是被大佬Pratyeka拿出来当反面教材,说以一本75岁高龄的老图册为参考的东西居然流毒到多达27个不同的wiki页面上。但大佬也再次确认Ian Kiu承诺会参考更多资料来更新这份作品。

然而春季过了,什么都没发生。

转眼到了11年7月,大佬们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对作者挖坑不填的行为表示了谴责,说多达38个页面已经被这东西给“污染”了,决定亲自出手。然后留下了这么一段话:

Because any serious map of China's historical borders is going to be a highly politically charged endeavour with many cross-claims, and because each layer of the animation represents a complex project worth tracking in detail and Mediawiki does not support this adequately, I have started a 'github' project for the map to manage each layer (ie: each specific period), the history of the manipulation of each of those layers, issues with each of those layers, and the automatic building of an animated 'final version'. (GitHub allows anyone to fork the project including all of its history and source files, which should prevent situations like that we see now where change is halted by a single individual becoming unresponsive.)

可见大佬们也明白,任何关于中国历史版图的内容都是有高度政治色彩的。。。而且他们还开始筹划一个github项目,专门解决这个有关中国历史疆域的问题。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除了讨论该选什么样的地图作为底图外,他们也提到了一些原则性问题,比方说羁縻等控制程度的划分、不同资料来源的可信度、元清非中国论……无非就是些老生常谈的事。

1. Degree of control: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indicate varying levels of Chinese control and influence?
2. Degree of reliability: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indicate varying degrees of sources, ie: varying degrees of certainty as to our depiction?
3. Foreign dominations: What about periods in which the dominant forces were not Chinese, ie: the Chinese themselves were under foreign domination?
4. Technical approach: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structure the project technically?

然后……然后我就没看到有进一步动作了,甚至连那个github项目的页面,如今也404了。。。


最后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1、仅从这张唐代疆域图的诞生历程来看,我不赞同所谓的“双重标准”。

2、那套1935年版的洋人老图册年代久远,有些诸如南诏这样的小出入并不奇怪。考虑到当时的学术水平,苛求这样一个东西在细节上做到精益求精是不可能的。要在这个时间尺度上谈“双重标准”,个人觉得没有多大意义——那时人家对我们的历史才多少了解呢?

3、由于图1作者Ian Kiu纯粹是在哈佛图册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并没有参考别的图源,这就很难判断此人对于中国历史疆域的真实态度,因为这个制作过程没有反映出他对不同资料来源的取舍标准(你要看了这套gif中对其他朝代的处理同哈佛的原图还愿度有多高,就能明白他对原图是多么得忠实)。考虑到他很可能是以粤语为母语,且未标明国语能力,我认为有理由认定此人对于中国古代史的掌握程度不足以胜任独立制作中国历代疆域图这项工作——这突出表现在他对回纥、蒙古部落等细节的粗糙处理上。他的问题应当是能力不足,而非持有“双重标准”的偏见。

4、在wiki上关于此图的讨论中,无论是作者Ian Kiu本人,还是其他大佬,都明确意识到这套gif图的不精确。鉴于没有看到有关具体制图原则讨论的下文,我无从判定他们是否在这些问题上持有所谓“双重标准”。但该图本身绝不是“双重标准”的产物,相反他们始终认为这是一个应当被改正的错误作品。

5、当然无法否认,“双重标准”在wiki上依然是存在的。

6、还是期待能有人做一套好图,取代这套流毒甚广的老物。


最后给个小彩蛋:前面说到图1流毒甚广,这里就给一张同样是wiki上参考了图1所制作的唐朝疆域图。可以看到边疆异族的标示和图1有很多相同之处,乃至mongol tribes这种错误也一并抄了233。

Tang_dynasty.PNG

user avatar

作为宣传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去占领!”

——毛泽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从历史文献记载的局限性,到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呈现方式,再到地理概念的演变。让我们逐一梳理:1. 历史文献记载的侧重点与西方史观的理解差异: 中国史书的记载重点: 唐朝的官方史书,如《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如《资治通鉴》这样的史学巨著,在描述唐朝疆域时,.............
  • 回答
    关于维基百科将二战中英国的海燕(Supermarine Seafire)和贼鸥(Blackburn Skua)描述为“战斗轰炸机”,这其实是一个需要稍加辨析的说法。在现代军事航空术语中,“战斗轰炸机”(Fighterbomber)通常指的是一种能够同时执行空战和对地攻击任务的飞机。然而,在二战时期,.............
  • 回答
    英文之所以有大小写,并非一日之功,也非某个天才拍脑袋的决定,而是历史演进、书写便利以及规范化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我们中文里会有偏旁部首、字体粗细变化一样,英文的大小写也是其文字系统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机制。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那个没有键盘、全靠手写的时代。起源:从罗马的石头.............
  • 回答
    “账户”、“解释”、“叙述”:一个词的奇妙旅程你是否曾经疑惑过,为什么英文中一个名为“account”的词,能同时承载“账户”、“解释”和“叙述”这三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意思?这背后其实藏着一段有趣的词源故事,揭示了语言演变的奇妙魅力。乍一看,它们确实没有明显的联系,但如果深入追溯,你会发现这些意思.............
  • 回答
    英文名言之所以能传递出一种“高级感”,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几重因素,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语言本身的特质、文化背景、表达方式以及大众认知等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语言本身的精炼与韵律来看。英语作为一门分析语,其词汇量庞大且充满细微差别,这使得它可以非常精准地表达复杂的概念。很多英文名言之所以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触及到了文化交流和语言翻译中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会有你这样的疑问:英语里的 "phoenix" 和中国的凤凰,名字虽然中文翻译过来一样,但感觉上好像不是同一个东西。确实如此,它们在起源、形象和文化含义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简单来说,这种翻译上的“巧合”更多是后来的文化交流和.............
  • 回答
    英文学术写作中,曾经,或者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普遍不提倡使用第一人称(如 "I," "we")并非出于某种绝对的、不可动摇的真理,而是基于一种历史形成的、注重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写作传统。这种传统背后,有几个关键的考量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1. 强调客观性与普遍性:学术研究的核心在于探索真理,而真理被认.............
  • 回答
    理解您对蔡英文总统的负面看法,以及对为何仍有台湾人支持她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台湾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探讨:1. 台湾政治光谱的复杂性: 蓝绿对立是核心: 台湾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着“蓝绿”对立的格局。“蓝营”(国民党及其.............
  • 回答
    .......
  • 回答
    “Japan”这个名字的由来,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故事,而且并非直接从日语的“日本”(にほん,Nihon)音译而来,这其中牵扯到历史、语言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追根溯源:“日本”的含义与起源首先,我们得知道“日本”这个名字本身是怎么来的。“日本”在日语中的意思非常直白,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这个名字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科学史的评价、媒体的传播以及文化间的认知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简单地说,“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以及为什么在英文世界不常见,其原因比“大V言过其实”或“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来探讨“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个说法本身。 杨.............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岛内对于“一例一休”和“前瞻计划”的反对声浪确实不小,要说蔡英文政府为何还要力推,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政治考量、执政理念,以及对台湾未来发展的判断。我们不妨来细细梳理一下。一例一休:为何坚持?“一例一休”最核心的目标是落实週休二日,将原本的“一例一休”改为“一例一休”。反对的声音主要集中在: 对劳.............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诺贝尔奖、图灵奖和菲尔兹奖这三个享誉世界的奖项,以及它们英文名称中“奖”的称谓为何不同,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些有趣的文化和历史因素。为什么称谓不同?“Prize”、“Award”、“Medal” 的细微差别首先,我们要明白,虽然在中文语境下,我们习惯将它们统称为“奖”,但在英语中,“p.............
  • 回答
    大多数英文平装原版书(尤其是小说、非虚构类畅销书等大众读物)之所以普遍比精装原版书或部分其他语言的平装书要小,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涉及成本控制、读者体验、出版历史、市场定位和印刷技术等一系列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因素: 1. 成本控制(最主要原因)平装书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较低的生产成.............
  • 回答
    大家是不是都觉得挺奇怪的,猪明明叫“pig”,那它们身上的肉为什么英文不说“pig meat”呢?这就像我们中文里,鸡是鸡,鸡肉是鸡肉,但猪肉却不叫“猪肉”一样,而是直接用一个单独的词——“猪肉”。其实,这背后是有历史和文化原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对应问题。这得从古老的英语语言演变说起。历史的烙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趣!把“理解”的英文“understand”想象成“在站下面”,德语“verstehen”想象成“倒着站”,这是一种非常生动的、很有想象力的联想,但也得从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词源的角度来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语言的演变和词汇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们祖先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的.............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sub”,为啥在碱式盐的英文里老是出现,而且意思还跟“下面”沾点边。其实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得从化学命名那点历史和逻辑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碱式盐。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盐,但不是那种咱们平时说的酸碱中和后生成的纯粹的盐。碱式盐里面,除了构成盐的金属离子(或者说阳.............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语言中“约定俗成”和“历史传承”的根源,而不是单纯的字面意思对应。简单来说,铜牌之所以用“Bronze”,是因为在古时候,奥运会以及很多竞赛所使用的“铜”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纯铜,而是青铜。我们一点点来捋一捋:1. 奥运会的起源与早期奖牌材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始于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