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碱式盐的英文前缀是sub-?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sub”,为啥在碱式盐的英文里老是出现,而且意思还跟“下面”沾点边。其实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得从化学命名那点历史和逻辑说起。

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碱式盐。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盐,但不是那种咱们平时说的酸碱中和后生成的纯粹的盐。碱式盐里面,除了构成盐的金属离子(或者说阳离子)和酸根离子(或者说阴离子),它还额外带了一部分氢氧根离子(OH⁻)。你想想,这部分多出来的OH⁻,本来是属于碱的,现在它跟盐结合在一起了,所以就有了“碱式”这么个说法。

好,现在到了关键的“sub”了。这个词在英文里,尤其是医学、科学领域,经常表示“在……之下”、“部分的”、“次级的”或者“低于……的”。比如 submarine(潜水艇)就是“水下的”,subway(地铁)就是“地下的”。

那为什么它会跟“碱式”的“多了点碱的成分”扯上关系呢?这里面有几个思考角度:

1. 从“不完全中和”的角度看:

大家还记得酸碱中和反应吗?强酸加强碱,反应完了剩下水和盐。比如盐酸(HCl)和氢氧化钠(NaOH)反应,生成氯化钠(NaCl)和水(H₂O)。这是最“完美”的中和。

但是,如果酸的量不够,或者碱的量相对多了点,但又没多到能把所有的酸都中和完,这时候是不是就可能剩下一些没反应的OH⁻?或者说,是碱的一部分(OH⁻)“留了下来”,和酸根以及金属离子一起组成了盐。

所以,“sub”在这里,可以理解成一种“部分的”或者“不完全的”中和。这个盐,不是那种理论上酸和碱完全反应生成的“干净”的盐,它还“带着”或者“留下了”一些碱的痕迹,就是那部分OH⁻。你可以想象成,它是个“被碱稍微“污染”了”的盐,或者说,是碱“部分”参与形成的盐。

2. 从“低于”或“次于”的层面上理解:

再换个角度,咱们可以把标准的、纯粹的盐看作是“完全中和”的产物,是酸碱反应的“终点”。而碱式盐呢,它因为多带了一部分OH⁻,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碱性比纯粹的盐要强一些(因为有OH⁻),但又没有达到形成独立碱的程度。

所以,“sub”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低于”或“次于”某种状态。它不是一个纯粹的盐,也不是一个完整的碱,它是在这个光谱中间的一个位置。它比纯盐“多”了一点碱性,但这种“多”是“部分”的、是“次一等”的。

3. 历史命名习惯和类比:

化学命名很多时候是约定俗成的,而且会参考已有的命名方式。在命名一些化合物时,为了区分不同的组成或者性质,人们会加上一些前缀或后缀。

可能在早期,当人们发现这类盐时,它们发现这些盐在某些方面表现得不像纯粹的盐,更像是有少量碱存在。然后,就有人用“sub”来标记这种“带有碱性的”或者“部分碱性的”盐。这种命名一旦形成,并被广泛接受,就沿用了下来。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说“亚铁”和“铁”,“亚”也是表示一种“低于”或者“次”的概念。这里的“sub”可能也有点类似的意思,表示它不是“正儿八经”的(完全中和的)盐,而是“带了点儿”碱性。

举个例子:

比如我们熟悉的碱式氯化铜,英文叫做 basic copper(II) chloride,或者在更旧的命名法里,可能就直接用 subchloride of copper 这种结构来表示。这里面的“basic”或者“sub”都指向了那个多出来的OH⁻。

现代化学命名更倾向于用“basic”来表示这类化合物,比如 “basic zinc carbonate” (碳酸氢锌)。但“sub”的用法在一些旧文献或者特定语境下仍然可以看到,它体现了早期化学命名时对物质性质的观察和描述。

总结一下:

“sub”作为碱式盐的英文前缀,它的出现并非随意,而是源于对这类化合物“部分碱性”或“不完全中和”状态的描述。它可能暗示着:

未完全中和: 相比于纯粹的盐,它保留了一部分碱的成分(OH⁻)。
低于/次于: 它处于纯盐和独立碱之间的某种状态。
历史传承: 早期的命名习惯沿用至今。

所以,下次你看到带有“sub”的前缀的盐,脑子里可以有个印象:这货,有点“碱”的底子在里面,但又不是完全的碱。这正是化学命名用词精妙之处的体现,用一个简短的前缀,就概括了物质的一个关键化学特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是历史遗留命名,不是翻译有问题。太长不看:人类早期对盐的组成没有正确的认识,产生了很多“凑出来”的名称。

《药品通用名称》[1]中为此特别规定。

⑵ 无机化学药品,如化学名常用且较简单,应采用化学名;如化学名不常用,可采用通俗名,如:盐酸、硼砂。酸式盐以“氢”表示,如:碳酸氢钠,不用“重”字碱式盐避免用“次( Sub- )”字,如:碱式硝酸铋,不用“次硝酸铋”。

化合物元素组成测定是在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之后。之后在1818年和1826年,贝采里乌斯通过大量实验正确地确定了当时已知化学元素的原子量,纠正了道尔顿原子量的错误。

此后各种分子量被测定,但他们只知道元素组成,不知道也没有能力研究化合物的微观结构,所以经常会“凑答案”。

而在现在看起来很好理解的酸碱理论(比如高中书上那种“酸碱理论”)也要等到1887年才被提出来,就是瑞典化学家阿仑尼乌斯的酸碱电离理论。之前的酸碱理论,比如法拉第的解释都是“离子需要通过电解才能形成”。这之前“水解”是不可思议的东西。

1830s到1880s之间,至少有50年。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酸式盐和碱式盐在过去称为“重xx”和“次xx”。

“重”最经典的例子是日语中的“重曹”(‘重炭酸曹達’的缩写),重炭酸是碳酸氢根,曹達ソーダ就是“soda”指sodium 钠,所以重曹就是碳酸氢钠NaHCO₃,现在日语中还有“重炭酸”这个说法。(下面这段应该不用翻译吧。[2]

炭酸水素ナトリウム(たんさんすいそナトリウム、sodium hydrogen carbonate)、別名重炭酸ナトリウム(じゅうたんさんナトリウム、sodium bicarbonate、重炭酸ソーダ、略して重曹とも)は、化学式 NaHCO3で表される、ナトリウムの炭酸水素塩である。

虽然现在日语中已经有了“炭酸水素ナトリウム”(水素=氢,ナトリウム=钠)这种“正确”的译名了。但恋旧的日本人还是喜欢1837-1847年间,宇田川榕菴在《舍密开宗》中提出的译名重曹、和重炭酸。

简单讲一讲他们当时是怎么“凑答案”的。

当时他们对元素分析的结果NaHCO₃无法理解,但这个结果可以写成Na₂(C₂O₅)·H₂O啊,这不就是“重的碳酸”吗?(重的「じゅう」和「ちょう」是不一样,但对应的英语词根是bi-,两种理解都可以。)

次硝酸铋Bismuth Subnitrate就更好理解了,阴离子比正常的少了。碱式硝酸铋可以写成BiONO₃,不就是少了几个硝酸根吗?

另一个经常被问的是词头“过”per-。

以前的人不能理解过氧化氢这种“过氧”是怎么形成的,所以把和常见化合物相比多一个氧就叫“过”。所以有“过氧化氮”(现在叫二氧化氮)和“过氧化铅”[3](现在叫二氧化铅)这种现在看起来很“奇怪”的命名。

现在我们知道铅是IV A族,所以形成二氧化铅很正常,但因为6s惰性电子对效应,铅的二价才是最常见的价态,而且二氧化铅容易分解出氧气,和过氧化物一样有氧化性,“过氧化铅”这个命名就是这么来的。另外元素周期表要到1869年才被提出来,命名的时候也不知道什么IV A族。

我国正式翻译化学资料比日本晚,而且一开始也没有引入“重”和“次”字,现在一些资料怎么写也是后来留日那群人引进的。所以这些译法淘汰的很干净,不知道也正常。下图是1871年的《化学鉴原》。

碳酸钠=钠养炭养,碳酸氢钠=钠养二炭养,碱式硝酸铋=铋养淡养。很明显当时把水通过凑化学式直接去掉了。

所以元素题有时算不出来只能硬凑也算是学科特色了。

参考

  1.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D%AF%E5%93%81%E9%80%9A%E7%94%A8%E5%90%8D%E7%A7%B0/10937577
  2. ^ https://ja.wikipedia.org/wiki/炭酸水素ナトリウム
  3. ^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lead%20peroxide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