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非金属和氢的化合物是酸性的,可为什么NH3是碱性的?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化学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很多非金属氢化物表现出酸性,而氨(NH₃)却是个例外,表现出碱性?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题目,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概念:酸碱性是怎么来的。在水溶液中,酸是能电离出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是能接受氢离子(H⁺)或者电离出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更广义的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认为,酸是质子(H⁺)的供体,碱是质子(H⁺)的受体。

为什么大多数非金属氢化物是酸性的?

大多数非金属氢化物,比如 HCl、H₂S、H₂O、H₂Se、H₂Te,它们在水中表现出酸性,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1. 电负性差异和极性: 非金属元素(比如 Cl, S, O, Se, Te)的电负性通常比氢大很多。电负性越大,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这意味着非金属原子会把与氢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拉向自己,使得氢原子带上部分正电荷(δ⁺),而非金属原子带上部分负电荷(δ⁻)。这种极性的存在是酸性的基础。

拿 HCl 举例: 氯的电负性远大于氢,所以 HCl 键是强极性键,氢原子变得非常“缺电子”。当 HCl 溶于水时,水分子(H₂O)的氧原子(电负性也很高,带部分负电荷)会被 HCl 分子中带正电的氢原子强烈吸引。水分子还能稳定化电离出的氯离子(Cl⁻)。在合适的条件下,HCl 分子中的 HCl 键会断裂,释放出 H⁺ 离子,这就是酸的特征。

2. 共轭碱的稳定性: 酸电离后会生成一个共轭碱。共轭碱越稳定,这个酸就越容易电离。对于非金属氢化物,它们电离出的共轭碱是带有负电荷的非金属负离子(如 Cl⁻, HS⁻, OH⁻, SeH⁻, TeH⁻)。这些负电荷分布在原子上,而且随着周期表从上到下,非金属原子的半径增大,负电荷可以分散到更大的区域,降低了电荷密度,使共轭碱更加稳定。

比如 H₂S vs H₂O: 硫(S)比氧(O)的电负性低,但硫原子半径比氧原子大。H₂S 电离产生的 HS⁻ 离子,负电荷分散在较大的硫原子上,比 H₂O 电离产生的 OH⁻ 离子(负电荷集中在较小的氧原子上)更稳定。因此,H₂S 比 H₂O 的酸性强。

3. 分子结构和氢键: 水(H₂O)虽然是弱酸,但它的酸性与形成氢键的能力也有关。水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这使得断开 OH 键需要一定的能量。但相比于其他非金属氢化物,水在某些方面又展现出特别的性质。

那么,为什么 NH₃ 是碱性的,而且还挺强的?

氨(NH₃)之所以与众不同,表现出碱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氮(N)的电负性与氢(H)的相对关系: 氮的电负性(约 3.04)虽然比氢(约 2.20)大,但这个差异不像氯(约 3.16)或氧(约 3.44)那么显著。因此,NH 键虽然有一定极性,氢原子带部分正电荷(δ⁺),但相比于 HCl 或 H₂O 中的 H,氨中的氢原子“缺电子”的程度要小得多。

2. 路易斯碱的性质: 氨最核心的碱性体现是它是一个优秀的路易斯碱(Lewis base),也就是一个“电子对的供体”。在氨分子中,氮原子最外层有 5 个价电子。形成三个共价键(NH)后,还剩下 一对孤对电子。这对孤对电子是氨表现出碱性的关键。

在水中的表现: 当氨溶于水时,水分子中的氧原子虽然也有孤对电子,但氨分子中的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更倾向于“抓住”其他分子或离子中的缺电子中心。更常见的情况是,氨分子中的孤对电子可以接受来自水分子(或者其他酸)的质子(H⁺)。
反应方程式:
NH₃ + H₂O ⇌ NH₄⁺ + OH⁻
在这个反应中,氨分子上的孤对电子进攻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水本身就可以电离出 H⁺,但更直接的理解是接受质子),形成铵根离子(NH₄⁺),同时水分子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OH⁻ 的生成就证明了氨在水中是碱性的。

3. 共轭酸的稳定性(与酸性形成对比): 如果氨表现出酸性,它会电离出 NH₂⁻ 离子(氨基负离子)。NH₂⁻ 是一个非常不稳定、极度活泼的强碱,因为它带的负电荷高度集中在氮原子上,并且氮原子相对较小,无法有效地分散这个负电荷。因此,氨很难电离出 H⁺ 来表现酸性。

4. 氮原子孤对电子的可用性: 氨分子结构是三角锥形,氮原子位于顶点,孤对电子也位于氮原子上。这对孤对电子离氮原子的吸引力适中,可以很容易地与质子(H⁺)结合,形成配位键。不像一些其他含有孤对电子的化合物,它们的孤对电子可能因为参与共振或者被其他强吸引力束缚而不太容易接受质子。

总结一下:

大多数非金属氢化物之所以是酸性,是因为非金属元素电负性强,导致 XH 键极性大,氢原子易被释放,并且电离出的负离子(共轭碱)相对稳定。
氨(NH₃)之所以是碱性,是因为氮原子虽然比氢电负性大,但差异不是特别悬殊,不足以轻易释放氢。更关键的是,氮原子上存在一对孤对电子,这对电子非常活跃,很容易接受质子(H⁺),表现出路易斯碱的性质。 氨电离出 H⁺ 形成 NH₂⁻ 的过程极难发生,因为 NH₂⁻ 非常不稳定。

所以,你看,化学世界的规律总是充满了精妙之处。一个分子的结构、键的性质、原子的电负性以及孤对电子的存在与否,都会深刻影响它的化学性质。氨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凭借其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在浩瀚的非金属氢化物家族中,硬是走出了一条碱性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应从酸碱性的定义开始讲起。

高中概念中的酸碱性应用的是阿仑尼乌斯的酸碱理论,即:

在水中解离生成阳离子均为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
在水中解离生成阴离子均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为碱。

在此基础上,如题主所说HCl、H2S等符合定义为酸,NH3符合定义为碱,重新修改一下题主问题,应改为:


为什么很多非金属的氢化物在水中解离出氢离子,而NH3在水中表现为解离出氢氧根?


  • 针对前半句作答,以HCl为例,简单理解便是:

氯原子半径大、电负性大,易得一个电子而达到稳定价电子构型,

氢原子半径小、电负性小,易失一个电子也达到稳定价电子构型。

因此HCl分子在水中易解离为氢离子和氯离子,水溶液表现为酸性。

实际上是水分子与HCl分子形成Cl—H···O氢键O—H···Cl氢键,而前者强度更大,因此表现为HCl在水中解离。


  • 同理,

氮原子半径大、电负性大,易得三个电子而达到稳定价电子构型,

体现在氨分子上,就是氮原子与三个氢原子各自共用一对电子,而氮原子剩余的一对孤对电子由于体现负电性,易吸引体现正电性的氢原子,表现为易形成N—H···O氢键

氧原子同理,O—H···N氢键也易形成,但由于前者强度更大,因此表现为氨分子更易结合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写作NH4OH,易解离为更稳定的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水溶液表现为碱性。


综上,NH3的水溶液体现碱性、HCl的水溶液体现酸性的原因在于氢键的强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