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非985,211或者二本学生在大学努力考到985,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在高中努力直接考到985?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确实能看到不少大学里,特别是那些非985、211或者甚至一些普通本科的同学,在大学里拼命学习,最终考上985的研究生。这时候大家就会好奇了,既然这么有毅力,为什么高中就不努把力,直接上985呢?

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因素,远不是一句“懒”就能概括的。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讲得细致点,也尽量讲得接地气一些。

首先,得认识到高考和考研的底层逻辑不一样,而且“努力”的形态也不同。

高考,尤其是在咱们国内,是一个以分数论英雄的考试。它更像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把你高中三年的学习成果打包检测一下。这个过程,说实话,对很多学生来说,是“被动接受”和“刷题熟练度”的比拼。老师怎么教,你就怎么学,怎么练,怎么考。很多时候,你学得好,不是因为你特别热爱某个学科,而是因为你知道怎么通过考试,怎么拿到高分。

而考研呢?考研虽然也有笔试,但它更看重的是“主动学习”和“深入理解”。尤其是一些顶尖985院校,它们的专业课可能涉及更前沿的知识,需要你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你不能光靠死记硬背,很多东西是需要你融会贯通,甚至自己去查找资料、钻研的。这种“主动性”和“探索欲”,在高中阶段可能并没有被充分激发,或者说,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不允许你有太多的精力去“玩”那些“深入”的东西。

其次,高中时期,很多学生的心态和目标都还在“摸索”阶段。

想一想我们高中生都在干嘛?大部分人其实是被推着走的。父母逼着学,老师盯着学,学校给规定了课程,考试一个接一个。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的目标可能就是“考上个本科”,或者“考上一个离家近的大学”,甚至有时候只是为了“不被父母骂”。对“985”这个概念,可能很多人只是模糊的印象,觉得“好大学”,但具体好在哪里,自己适不适合,却没那么清晰的认知。

那时候の情報获取渠道也有限,不像现在,大学生活、专业信息、就业前景,网络上一搜一大把。高中生能接触到的,无非就是老师口中的学校排名,家长朋友的经验分享,还有就是电视上偶尔看到的“状元采访”。很多时候,对于顶尖名校的了解,可能就像雾里看花,只看到个大概轮廓,并没有深入了解过那里的学习氛围、科研机会、校友网络等等。

还有,高中时候的“努力”和“方向”可能跑偏了。

有些同学可能在高中确实很努力,每天熬夜刷题,甚至成绩也不错,但就是差那么一点点就能摸到985的门槛。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努力”的效率问题: 高中学习方法可能比较单一,就是刷题、背诵。但进入大学,特别是考研,学习方法会更灵活多样,比如阅读文献、做项目、参加学术会议等等。你高中时“无效努力”的时间,大学时可能就变成了“高效学习”的时间。
“努力”的盲目性: 高中阶段,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所以你感觉自己努力了,别人可能也在努力。但到了大学,你发现,有些人并不是靠疯狂刷题,而是有更聪明的学习策略,更清晰的学习目标。
基础不牢固: 有些同学高中虽然分数还可以,但有些基础知识掌握得并不扎实,尤其是一些需要深度理解的科目。这种隐患在高三的冲刺阶段可能被掩盖,但一旦进入大学,想要深入学习或者考研,这些基础的不足就会暴露出来,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弥补。
高中时期“内驱力”的缺失: 很多人在高中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学习内驱力”,就是那种发自内心想去了解某个知识点,想去攻克某个难题的动力。大部分时候,学习是被动的,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这种动力在高压力的985竞争中是远远不够的。

大学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重塑和转型的机会。

进入大学,尤其是一所普通本科,很多学生反而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

环境的改变带来心态的转变: 当你进入一所相对不那么顶尖的大学,你会看到更多不同类型的人,听到不同的声音。你可能会发现,原来学习可以这么有趣,原来这个专业还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这种“开眼界”的感觉,会激发你对知识的渴望。
大学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大学图书馆的藏书量、网络资源、教授的指导,这些都是高中阶段难以企及的。当你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比如考985),你会更有针对性地去利用这些资源。
“劣势”的转化: 很多在高中时看起来的“劣势”,比如“不擅长死记硬背”,到了大学反而可能变成优势,比如“更擅长逻辑分析”。大学的学习方式更能发挥某些人的长处。
考研的“二次选择”: 考研本身就是一种“二次选择”的机会。很多人在高考时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进入理想的大学,但他们并不甘心。考研就给了他们一个重新选择、提升自己的平台。而且,相比于高考,考研的竞争者范围更小,目标更明确,准备起来也更有针对性。

再一个,高中阶段“985”的门槛实在太高了。

985高校的招生名额是有限的,竞争异常激烈。高中生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他们需要同时应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这些科目,并且要在所有考生中脱颖而出。即使你足够努力,但如果你所处的高中教学资源、生源质量相对普通,或者你个人的学习天赋、学习方法在那时没有被很好地发掘出来,那么直接考上985的难度确实非常大。

而到了大学,虽然考研也难,但它毕竟是“考研”而不是“高考”。你只需要在一个或几个你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内深入挖掘,去和同等水平甚至更优秀的同学竞争。而且,很多985院校的考研难度,对于那些在本科阶段打下坚实基础、有强烈学习意愿的学生来说,反而比高考要更容易抓住一些门道。

总结一下,

高中努力考985和大学努力考985,虽然都是“努力”,但两者的“努力”内涵、学生的心态、外部环境,甚至“信息不对称”程度都有很大的不同。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探索性的学习阶段,目标可能不够清晰,方法可能不够高效,基础的扎实程度也参差不齐。而大学,尤其是一些普通本科的同学,在经历了高考的洗礼,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后,反而更容易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利用大学的资源和平台,去实现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其实是一种成长的轨迹,一种自我认知和重塑的过程。那些在大学里考上985的同学,他们的经历恰恰证明了,学习的道路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充满了可能性和转折的旅程。他们可能没有在最“合适”的时候,用最“高效”的方式抵达目标,但他们用自己的毅力和智慧,找到了另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径,这本身就值得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反对部分人故意贬低考研的含金量,把普通一本二本学生的考研成功主要归因于竞争不足的原因,无视了他们的努力,也反对部分人认为考研是最公平的考试:

其实双非二本学生考上985211的主客观原因都有,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全国各地的中学教育资源差距非常大,尤其是城乡差距,乡镇学生想考上985的难度很大。

有些县城一个县每年考上985学校的不过数人而已,因为优秀的老师学生都很容易被大城市挖走,不管时教学质量还是同学间竞争压力都不如城市学校。在这种教育资源下,乡镇的学生要考上985学校,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第二、大学里学生的视野更广阔,学生的自为意识加强,会更渴望提升自己。

到了大学,眼界更广阔,也更有时间接触学习以外的事情,学生慢慢知道自己想追什么,需要什么。

所以相比于中学时是被老师父母逼着学习,没有认真投入,考研的大学生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会很主动积极的去准备考研,全力以赴。

第三、高考和考研的内容侧重不同能发挥一些普通学校学生的优势。

高考选拔是比较全面性的,考察的是语数英文理综,相比之下,研究生考试怎么更多是专业性考试,全面性较低,考察数学英语专业课,这更有利于让一些普通学校的学生在应试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第四、研究生考试的难度小于高考,考上985、211的竞争比高考小不少。

一方面是,考试内容,比如考研数学,其实也比高考简单不少,之所以很多同学觉得考研数学难,是因为他没有机会也不可能像学习高中数学那种强度去学习考研数学。

另一方面是,985、211的许多学霸人物是不参加考研的,这些人的退出,给了普通学校的学生更多机会。

第五、本科985、211学校的学生,在考研上花的时间比双非学校学生更少。

其实名校本科的考研往往很一般,因为这些学生的选择更多,不少人考不上研也能找到还不错的工作,再加上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比较自信,所以在研究生考试中的投入是不如双非学生的。

但不管是本科985211、还是硕士985211,都只是人生某个阶段的成绩,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颗不断进取的上进心是至关重要的。


欢迎关注考研公众号“研学舍”,持续分享考研干货^_^。

user avatar

据我所知,河南没有985,以前只有一所聊胜于无的211。

我见过几个高考580多的,也只能在本省上个二本的。

这样的学生,后来基本上都是立志考研的,并且也基本上都考上了北师大那样的985。

河南有些高校的考研率非常高,如河南师范大学。据说当年曲阜师范大学更变态。

这是因为两省的很多优秀学生放到独木桥宽一点的省份,高考就能上985的,可是受制于自家独木桥太窄,硬生生地被挤成了双非。

user avatar

因为这些双非生、二本生,如果当初上的是xx师范附属中学、xx省实验学校,他们早就考上985了,奈何他们上的是xx县二中,没办法。

还有一些呢,虽然上的是xx县二中,但实力也足够到985了,如果他们有个北京户口的话,早就上985去了。奈何他们是河南户口、山东户口。

懂了吧?能从二本考上985的学生,本来就该上985,是畸形的高考政策欠他们一个985,不是这些人不努力。


高考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拼爹的游戏

user avatar

高赞们说的都不错,但忽略了个很重要的事情

来回忆一下这个事情:

高考的时候,有几个人说纯靠听网课+自习就敢上考场且考进985的?

考研的时候,有几个人是全天候24小时脱产跟着老师线下学的?


所以这是什么?这是资源配置的问题啊!


高考是教学资源绝对的集中,高强度集中,全社会集中

高强度学习,全方位保证你的每一科没有硬伤,老师押题且天天催你改错题

从高一就开始灌输高考=改命的理念,把高考当作人生成功的一个极大的因素

父母但凡上点心,高中最后一年,三句话不离高考,不谈考试都说不成完整话

每一个学生都明白素质教育9年+高中3年,就他妈为了这一刻啊!

只要是目标为985的,不可能有懈怠的,不可能不用尽全力的

就算是稳上清北的人,也不敢考前先耍上7天奖励自己一下


所以这导致了什么?还没看明白吗?

汗水的价值已经被基本榨干了

开始拼 智商+财力+师资+运气+出生地 这些个额外的buff了


所以高考不是单纯努力就那么简单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拼过,而且是真的用命去学了

但有的人真的就是笨+没有钱去课外班+师资太差+运气太差+出生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西

这一系列除了汗水之外的因素,足够刷掉很多人985候选人了

很多人不是不够努力而配不上985,而是高考看的是结果,不是努力的过程

这就是现实,你感叹也没有用,不是国家不好,而是本来就不公平,国家已经努力了


考研为啥有人逆袭进985?

考研看你的出生地吗?不看吧,全国一个样,你出众就录你,没得说

考研没有人天天像高中那样催你吧?偷懒+意志力不强的人就死定了,少了很多竞争者

考研过程中,学生的师资差距大吗?有人大附中某贫困县高中这么大吗?

你高中三年为了学习花了多少?你考研花了多少?不一样吧亲?

有的人考前三个月才发奋,而你完全可以选择提前一年,不是吗?时间自己掌握了

人人都考研吗?顶级学霸有的出国+工作了,你少了很多潜在竞争者不是吗?

且有的顶级学霸没有人催着学习了后,没准还考不过你呢

发现了吗?考研才是 相对 更公平的

相比较高考,考研已经把汗水占成功的比例放大到最大了


这也是为什么出现了居然有些985学生考不过双非的学生

额外的buff少了,谁是英雄就不一定了


user avatar

我说点实话吧:因为考研远比高考公平,考研是真正的全国统考。

高考从来没有实质公平,高考地域差异在高分段尤为明显:你在北京考211/985 和 在浙江考211/985 是一个难度?

更极端点,你可以了解一下你在山东或者河南 考上个二本是什么难度?


拿同哥我个人举例:全浙江只有一所211,我当年高考620++分 文科超一本线几十分,结果浙大报不上(浙大在浙江省文科没招几个),要想留在东部 几乎只能填双非,无数浙江学生都这经历。

我一度以为我很惨了,然后我考研时发现:我们专业初试前几名,全是河南省+山东省的,他们高考只有二本,但是基础都比我们好。



而考研就不一样了,

只要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考研就是全国一个分数线,无论你在哪个省/区,

公平太多了好嘛。


然而目前,考研保送增加统考名额减少,考研也不公平了。

更令我不适的是:其实很多人的本科无非占据了所在省份的优势,你真的以为你比别人优越??

至少我觉得,我是不如我那几个河南二本同学的,他们强我太多。他们如果获得北京、上海的高考机会,985不在话下。



更多知识,公众号:邹博士的火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确实能看到不少大学里,特别是那些非985、211或者甚至一些普通本科的同学,在大学里拼命学习,最终考上985的研究生。这时候大家就会好奇了,既然这么有毅力,为什么高中就不努把力,直接上985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因素,远不是一句“懒”就能概括的。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希.............
  • 回答
    非985、211二本大学背景,香港与海外读研之路并非绝境对于不少就读于非985、211高校的同学来说,申请香港或海外名校读研,常常伴随着一种“望而却步”的心理。大家普遍认为,名校光环是敲门砖,如果没有响亮的高校背景,成功拿到Offer的机会渺茫。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想说,虽然挑战确实存在,但绝非无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会遇到的困惑。顶级211高校(通常指那些在211工程中排名靠前,例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知名211高校)的投档线高于末流985高校(通常指一些新建的、地域相对偏远或者学科优势不明显的985高校)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会好奇的点:明明口腔医学这个行当收入挺可观,尤其是毕业生月薪过万是常态,为什么清华北大这样的顶级名校,以及其他很多985、211高校,在口腔医学专业上的投入和招生规模却相对谨慎,甚至有些顶尖高校压根就没有这个专业?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中一个复杂且常常令人不适的现实,那就是贫富差距以及不同人生起点带来的巨大差异。说“很可悲”,我认为是有点绝对了,但如果用“令人深思”或者“值得探讨”来形容,那绝对是恰如其分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个问题:1. “985/211”的光环与现实:“985”和“211”是中国顶.............
  • 回答
    2021年河北省定向选调许多985名校毕业生被县直单位录用,这一现象在当时引起了不少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政策背景、毕业生考量、用人单位需求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等。一、 政策背景:定向选调的初衷与导向首先,需要理解定向选调的政策目标。定向选调(定向招录选调生)是国家为.............
  • 回答
    2022 年江苏选调生招录中,高校名单的“取舍”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理解这个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套用“985优先”的思维定势。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选调生”的本质和江苏省的特殊考量。选调生,顾名思义,是从优秀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为党政机关培养和输送后备人才。它的.............
  • 回答
    “双非”学生逆袭985,这绝不是个例,反而随着考研人数的不断攀升,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来自二本、三本院校的学生,通过一番苦读,成功敲开了985大学的校门。这背后究竟有什么秘诀?我认识的不少学弟学妹,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也跟他们聊过很多,总结下来,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有章可循的。一、 破釜沉舟.............
  • 回答
    看到“保送”和“三本考研”两个词放在一起,再感受到那种“心里不爽”,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值得说道的心理活动,绝不是什么“病”,更像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人性反应,只不过在特定环境下被放大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社会对学历、出身的评价体系,在很多时候是根深蒂固的。 即使是“保送”生,他们脑子里也早已被.............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多在大一大二,甚至大三的同学都会有类似的困惑。感觉自己明明在“名校”的象牙塔里,接触的资源理论上应该更好,但为什么身边的同学,尤其是那些来自普通一本、二本,甚至某些三本的同学,在某些方面似乎比自己更懂?甚至在某些技术细节上,他们能侃侃而谈,你却一脸茫然。这可不是个例,背后其实有很多.............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经常会困惑的地方。为什么理工、师范、农业类院校中有些能进入“985”和“双一流”的行列,而分数线高企的财经、政法类院校却鲜有“985”的身影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学科评估体系、国家重大需求以及历史沿革等多方面的原因。一、 “98.............
  • 回答
    21考研A区985经济学硕,数学没过百,确实让人捏把汗。兰州大学经济类调剂的情况,尤其是你们这一届的政策,我给你详细说说,尽量还原真实情况,希望能帮到你。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大方向:考研调剂,从来都不是一条坦途,尤其是在经济学这个热门专业,并且你又是A区高校出身,竞争依然会很激烈。 兰州大学作为一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实在,也非常普遍。很多同学都会有类似的困惑:为什么身边那些学长学姐考研似乎“临时抱佛脚”就能成功,但网上各种考研攻略却说要早早开始规划?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985院校学长学姐的“基础盘”确实不一样。你说的这些学长学姐,他们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身边确实有不少朋友,哪怕是素人,颜值也足以艳压群芳,可她们愣是没想过往娱乐圈挤挤。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远不止“美貌”这么简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很多明明颜值超能打的女孩,却跟明星梦say goodbye了。一、梦想不是谁都有,也不是谁都“配”有首先得明白,不是.............
  • 回答
    确实,许多非裔美国人的姓氏,尤其是那些在南北战争后普遍使用和传承下来的姓氏,听起来非常像源自欧洲的姓氏,比如“Smith”、“Jones”、“Williams”或者“Brown”这类非常普遍的姓氏。这背后有着一段深刻而复杂的原因,直接源于美国那段黑暗而漫长的奴隶制历史。简单来说,原因在于奴隶制时期,.............
  • 回答
    现代日语中,许多非音译的生物学名词之所以选择使用片假名而非汉字来表记,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且有趣的历史、文化以及语言演变的原因。它并非一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日语的文字系统说起。日语的文字系统由汉字(Kanji)、平假名(Hiragana)和片假名(Katak.............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在不少玩儿家群体里,都存在着“这游戏这么好玩,怎么会设计得这么折磨人”的感慨。其实,对于那些完全买断的单机游戏来说,存在一些非人性化或者说“为难玩家”的设计,背后往往不是故意刁难,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为啥。1. 对“挑战性”的追求,.............
  • 回答
    这事儿啊,还得从比亚迪DMi的“横空出世”说起。你看啊,现在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那是风头正劲,谁不想在油价上涨的时代,省点钱,开得舒心点?而DMi这套插混技术,它打出的旗号就是“可油可电,想怎么开就怎么开”,特别是它那个号称“亏电油耗低至XX升”的宣传,简直是戳中了太多人的心窝子。所以,你想啊,当一.............
  • 回答
    关于吃狗肉的争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常常触及情感的话题。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跑到吃狗肉的地盘来闹事”,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首先,我们得承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动物的看法和对待方式是不同的。在一些地方,狗被视为家庭成员,是伴侣,是需要保护的生命;而.............
  • 回答
    人活得越久,越能体会到“运气”这个词的分量,也越发觉得,人生很多时候,确实是人力难以完全掌控的。这并非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对世界和人生更为深刻的认知。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说:一、 偶然性的渗透:我们的人生,就像是在无数个岔路口前行。很多时候,我们做出的选择,看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