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代日语的很多非音译生物学名词要用片假名而不用汉字表记?

回答
现代日语中,许多非音译的生物学名词之所以选择使用片假名而非汉字来表记,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且有趣的历史、文化以及语言演变的原因。它并非一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从日语的文字系统说起。日语的文字系统由汉字(Kanji)、平假名(Hiragana)和片假名(Katakana)三部分组成。汉字是借用自中国,承载了大量的词汇和概念。平假名是纯粹的日本国语文字,主要用于表达语法助词、助动词以及一些不方便用汉字书写的固有词汇。而片假名,最初是作为僧侣在阅读汉文时的“训点”符号而产生的,随着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文字系统,并且主要承担了音译外来语(主要是英语、法语、德语等)的任务。

那么,为什么生物学名词,尤其是那些源自外语的(即使经过了“非音译”的改造,其概念和体系很大程度上是舶来的),会倾向于使用片假名呢?

1. 舶来性与学术体系的形成:

生物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其体系、分类方法、研究工具和大量核心概念,几乎都是在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与西方国家交流的深入而引进的。当时,西方科学界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大量的科学名词和术语是基于欧洲语言(尤其是英语、法语、德语)产生的。

日本在引进这些科学知识时,需要将这些西方的术语翻译成日语。在翻译过程中,有两种主要策略:

音译(Romaji): 直接根据发音将西方词汇音译成片假名。例如“telephone”译为「電話」(denwa),但这是汉字词;而“mouse”(计算机鼠标)则直接音译为「マウス」(mausu)。
意译(汉字词): 寻找与西方概念相对应的汉字词汇,或者创造新的汉字词。例如“biology”可以意译为「生物学」(seibutsugaku),“evolution”意译为「進化」(shinka)。

对于生物学来说,许多名词指代的生物体本身,其名称也来源于西方科学界的命名。即使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生物学名词用汉字表记,例如「象」(zou)、「猫」(neko)、「犬」(inu),这些是日本固有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动物。但一旦涉及到更细致的分类,例如某个物种的学名,或者那些在西方科学界才被系统命名和研究的动植物,其日语名称就很容易受到外来语的影响。

2. 词汇的“新旧”与“性质”区分:

片假名除了音译外来语,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用来区分词汇的“性质”或者给词汇增加某种“强调”或“特殊性”。

区分来源: 使用片假名可以清晰地标示出这个词汇是源自西方科学体系的,而不是日本固有的、或者从中国引进的传统汉字词。这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个词汇的学术背景和概念来源。
强调专业性: 生物学作为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其术语往往是精确的、技术性的。使用片假名可以给这些术语一种“专业标签”的感觉,将其与日常用语区分开来。就好像在英语中,我们会用斜体字来表示外来词或特殊术语一样,片假名也扮演了类似的“标记”角色。

3. 避免汉字带来的歧义与混淆:

虽然汉字词汇丰富,但许多情况下,直接使用汉字表记生物学名词可能会带来歧义或混淆:

汉字词的固有含义: 很多汉字本身就带有特定的含义,如果直接套用可能与实际的生物学概念不符。例如,如果一个西方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类似“兔子”但又有所不同的动物,如果直接用“兔”字,可能会误导人们认为它就是普通的兔子。
已有汉字词的重叠: 即使找到了看似合适的汉字,也可能存在一些已经存在且意义相近的汉字词。这时候,使用片假名可以避免词汇之间的混淆,确保术语的唯一性。
创造新汉字词的难度: 创造新的、既准确又能被广泛接受的汉字词并非易事。需要考虑其读音、意义、以及是否容易记忆和书写。在这种情况下,直接采用音译(片假名)往往是一种更快捷、更直接的方式。

4. 历史上的翻译实践与惯例形成: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学者们在翻译西方科学著作时,就面临着如何处理这些新名词的问题。当时,一部分学者倾向于创造新汉字词,另一部分则倾向于音译。久而久之,在生物学领域,尤其是一些具体物种的名称,或者一些抽象的生物学概念(例如基因、细胞膜等),因为其源头在外,直接音译并用片假名书写,逐渐形成了一种惯例。

例如,我们现在熟知的很多生物名词:
「ウイルス」(uirusu) virus (病毒)
「ワクチン」(wakuchin) vaccine (疫苗)
「バッテリー」(batterī) battery (这里可能指细胞的能量产生,虽然“电池”一般用汉字「電池」)
「タンパク質」(tanpakushitsu) protein (蛋白质,这是一个汉字词,但其概念和研究方式是舶来的)
「バクテリア」(bakuteria) bacteria (细菌,虽然“细菌”也有汉字表记,但“バクテリア”作为更专业的科学术语,有时也会保留片假名)

你会发现,并非所有生物学名词都用片假名。一些基础的、大家熟知的概念,或者本身就容易被汉字化的,依然使用汉字。但那些相对“陌生”的、来源于西方科学体系的、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常使用的专业术语,就更容易被片假名所“标记”。

5. 语言的“接地气”与“国际化”的平衡:

日语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总是在“保持自身特色”与“接纳外来元素”之间寻找平衡。片假名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便于阅读和记忆: 对于许多西方来的生物学名词,如果强行创造出一些生僻的汉字来表记,可能会增加阅读和记忆的难度。片假名虽然是音译,但一旦形成习惯,其读音和对应意义也会比较固定,反而更容易被学习和使用。
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使用与国际上通用的科学术语相近的片假名表记,一定程度上也便于日本学者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和理解。

总结来说,现代日语中很多非音译的生物学名词之所以用片假名表记,主要原因在于:

历史原因: 它们大量来源于西方科学体系,其概念和命名方式是舶来的。
区分性质: 片假名可以作为一种“标签”,标示出这些词汇的专业性、学术性和外来来源。
避免歧义: 在某些情况下,片假名比生造汉字更能确保术语的唯一性和准确性,避免与已有词汇混淆。
惯例形成: 长期以来,在科学翻译和学术研究中,对这类词汇使用片假名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做法。
平衡语言需求: 在保持日语特色的同时,也方便了对外来知识的学习和国际交流。

当然,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用片假名表记的词汇,如果其概念在日本社会普及开来,并且找到了合适的、易于理解的汉字表记,也可能会逐渐被汉字取代(例如「電球」(denkyū) electric light bulb,虽然“bulb”是外来词,但整体是汉字表记)。但对于许多专业性极强的生物学领域,片假名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表记方式,它承载着现代科学在日本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比较小众,答了也没多少赞(这个罪恶的世俗世界啊),但是我还是想回答一下。

我在日本学的专业偏生态学,多多少少也接触到很多动植物的名字,尤其是在查阅各种动植物图鉴的时候。当时我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查阅了一些资料,也咨询了周围的日本学生和boss,暂且把我了解的说下。有不足之处,还请大神们补充。

首先要说明,不是所有的像动植物名字这样的生物学名词,在所有场合下都用片假名来标记,大家一定不要误解。

像平时说 猿、虎、象、貝、 魚、松、竹、菊这种大类别的动植物的名字时,正式场合还是写汉字比较多一些。当然,平时个人写的话,用平假名,片假名标记也都无所谓。

根据题主的描述,像那些生物学,分类学上具体到 科,属,种的动植物的名称,在当今的日本社会那几乎铁定是用片假名来标记了。无论是做学术,还是普通的日常生活,比如电视节目之类。


当然,这也有其历史演变的过程。
二战前,论文等学术性文章,是用汉字和片假名混和着来写的,为了与其他说明性文字区别开来,很多像动植物的学名这样的和文都用平假名来标记。二战后,伴随着日本的国语改革,学术性的文章变为用汉字和平假名来写,同样为了与其他文字区别开来,动植物等的学名开始变为用片假名来标记。

起初的目的,说直白点就是,为了比较清楚地标识出 这些动植物的名称,让其看起来显眼,与其他文字不同而已。说的再直白点,就是:让阅读的人能比较迅速,比较清楚地知道,从哪个字开始,到哪个字结束,是动植物的名字(学名)。

其实,在欧美国家,也有类似的习惯。经常阅读英文文献的人可能知道,动植物的学名,都是要首字母大写,然后斜体来标注的。究其原因,其实也差不多一个道理。

所以,慢慢地,媒体报纸刊物,乃至日本人的日常生活,都沿用这个习惯,约定俗成地用片假名来标志这类动植物的名字。

当然,除了这个官方记录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可供参考:

* 很多动植物的名字根本就没有对应的汉字,尤其是在日本没有或者稀有的物种。这类动植物的名字大部分都是直接从其他语言音译过来,直接用片假名来标记的。所以,为了统一标记方式,不至于产生混乱,全部采用片假名来书写。
*很多日本本土常见的动植物,由于其名字是从阿伊努族的语言转化而来,或者干脆就查不到词源,也没有相对应的汉字。为了统一书写格式,采用 片假名。
*日本人的汉字水平不敢恭维,绝大部分人2136个常用汉字都写不全。日语汉字的读音还分音读和训读,没有完美法则能区分什么时候读音读,什么时候读训读。 比如 三文鱼“鮭 ”这个字,算是相对常见的汉字,很多场合也直接用汉字来标记。但仍有很多日本人看到这个字不知道应该读“サケ”。
所以,更不要说那些具体到科属种,比较少见的动植物名称了。那些名称即使有汉字,也是生僻字,极其繁琐复杂,不易熟记辨认。 很多动植物的名字虽有汉字,但都是假借字,没有发音规律可言,一般人难以读写。 比如,鸳鸯一词,日本人一般写作 オシドリ。但其对应的汉字是假借字 :鴛鴦。 你让日本人怎么写,怎么读。。 再比如: 蜉蝣(昆虫):日语是 カゲロウ  对应汉字:蜉蝣; 石蛾(毛翅目昆虫)日语是 トビケラ,对应汉字是:飛螻蛄。  赤颈鸭(鸭目) 日语是 ヒドリガモ 对应汉字是:緋鳥鴨
这些都是生僻字,假借字,你让日本人怎么读,怎么写。不仅不方便,反而麻烦。既读不了,更写不出来。

*在当今日本社会,用片假名来标注动植物的学名,给人的感觉是更有学术性,专业性,让人感觉更正式,规范。

我也曾想过跟题主一样的问题:用片假名书写,名字本身会不会缺少辨识度,也不容易联想,不容易记忆呢?
我就这个问题问了日本人。
他们说 从小看的电视节目,书籍上,都是这么写的,也是这样记忆的,与汉字相比,好像也不缺少那种熟悉亲密的感觉。
不过,他们也说,用片假名来写,确实不容易联想。但是习惯了,也没什么违和感。。。

PS: 现在有一部分动植物图签上,会在片假名后面或者其他地方标注上汉字,辅助记忆联想。正好桌子上有一本带汉字名的图鉴,仅供参考。

<img src="pic2.zhimg.com/f8995465" data-rawwidth="531" data-rawheight="45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531" data-original="pic2.zhimg.com/f8995465">PPS: 其实,平时的话,随便你怎么写,没人管的。。。。

PPS: 其实,平时的话,随便你怎么写,没人管的。。。。
以上。

迎以你喜欢的方式关注我哈 ~~持续分享关于日本、日语的所有点滴~~

我的公众号:日本留学生 ID: japankon 关于日本留学、生活、文化、时事等等各种哈~~

我的微博: 小早川SAN 各种日本评论吐槽

也欢迎加入日本留学、日语 分享交流微信群 请加管理员微信 ID mixiliuxue001 后拉入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