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大正二年)到二十年代末是日本最接近现代意义上的正常国家的时候,也可以说是日本的“镀金时代”。
在1912年-13年的大正政变中,议会借助民众运动逼迫亲军部的桂太郎内阁总辞职,意味着文官政府成功压制了军部。19年原敬上台组阁标志着藩阀政治的结束,日本进入“大正民主”时期。
对外关系上,米骚动之后,日本转向停止对外扩张,24年出任外相的币原喜重郎主张“协调外交”,反对对外侵略。
经济上日本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借着一战的东风成功积累了不少资本。但是日本经济自身仍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二十年代末的经济危机。
在文化上,日本城市化发展催生出了一个可观的市民群体。这个群体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使得文学,戏剧,体育运动等产业蓬勃发展。现在很火的赛马娘就是1923年旧竞马法通过后发展起来的日本赛马的衍生品。
这倒是对的。
所谓的“大正浪漫”就是指那个年代。
那时候的日本受到了西方产业革命的影响,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飞跃。
并且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都忙着打仗去了没人管日本,日本趁机在经济领域实现了反超,直接由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意思就是以前我欠你们钱,现在你们统统欠我钱。
所以在这种科技、经济、文化齐头并进的社会环境下,城市发展的非常迅速。
出现了各种工厂与商店----意味着百姓腰包里有钱了。
出现了众多轨道交通---意味着百姓可以出远门旅游了。
出现了印刷技术---意味着百姓们可以看报纸、看书满足精神需求了。
出现了录音、活动写真----意味着百姓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艺术创作了。
有了需求才有市场。
百姓们迫切需要各种休闲娱乐,所以当时整个日本的文艺界可谓是百花齐放,创作热潮空前高涨。
先后涌现出一大票文豪,这些文豪们除了在文学作品上争奇斗艳以外,还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比如电影、绘画、音乐等等。
比如成立了电影公司“日本活動冩眞株式會社”(简称日活)
比如成立了美术团体“光風会”
比如成立了艺术团体“藝術座”
比如举办了烟火大会“宝塚観光花火大会”
比如举办了化妆品展销会“国産化粧品展示販売会”
比如成立了少女歌剧团体“宝塚少女歌劇”(如今的宝冢歌舞团)
比如创立了漫画团体“東京漫画会”(如今的日本漫画会)
后面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说了。
总之当时的日本群众们对爱情、自由等题材非常向往,整个日本社会上充满了各种鸳鸯蝴蝶梦的艺术思潮,将其称之为近代以来日本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都不为过。
再讲一个好玩的。
侵华战争中后期期,日本狗急跳墙在国内强行征兵入伍。
斋藤邦雄生于大正9年(1920年),这个人挺倒霉也被强行征兵入伍了。但是他此之前是东宝电影公司的职员,天天拍那种鸳鸯蝴蝶梦式的“靡靡之音”爱情电影,这种沉浸在“醉生梦死“的废物对侵略战争没兴趣,更是对黄军的“八纮一宇”提不起劲。后来他来到中国战场以后画了大量八路军的漫画,而且都是正面形象,反而对他们自己的黄军各种挖苦讽刺,下面是他的漫画大家可以看一看:
知乎上有大佬搬运过,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挺好玩的
搞笑的是这人由于曾经在东宝电影公司上班。
当时的鬼子在步枪前面不是都挂有一个日本药膏旗么?
他的那个膏药旗上全部是公司同事们的签名----其中还包括了很多著名女演员。
旗子一挂出来时周围人哄堂大笑,气的小队长把他揍了一顿。
结果那个小队长实际上是某个女演员的粉丝,晚上还偷偷去向他借旗子看.....
推荐这本书入门了解:
大正浪漫的浪漫元素主要在于:
1、社会大变革初始阶段普通国民开始因制度变革得到真正实惠,而不只是口头的“民族自豪感”。
2、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汇融合,国民有(相对之前时代)比较普遍的自由和新生气象、新思潮。
3、科技进步成果的平民化,带来的生活条件改善使庶民文化出现新气象,并形成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其余的不多说了,省得又被说“恶政隐”=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