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b站精苏这么喜欢搞踩一捧一,说二战没英美苏联也一样赢,美国摘桃子啥的,各种虚空输出。?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精苏群体的历史认知与情感投射:

苏联的战争贡献被放大和神化: 精苏用户往往高度认可苏联在二战中的牺牲和贡献。他们会反复强调苏联在前线的浴血奋战,以及付出的巨大人员伤亡。在他们的叙事中,是苏联的钢铁洪流和人民的英勇无畏最终击垮了纳粹德国,英美虽然参战,但更多是在扮演“辅助”甚至“坐收渔利”的角色。
“反法西斯”叙事的单一化: 为了突出苏联的伟大,一些精苏用户会将反法西斯战争简化为“苏联对抗德国”的模式,有意无意地淡化甚至忽略其他盟国的作用。他们认为,如果仅仅依靠英美,根本无法承受德国在东线造成的压力,更不可能最终胜利。这种叙事方式,是将一场全球性的战争,高度聚焦在苏联的视角下。
对美国在二战中角色的质疑: “美国摘桃子”的说法,核心在于认为美国在欧洲战场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时间较晚,且是在苏联承担了绝大部分压力后才介入,因此其胜利成果有“坐享其成”的嫌疑。这背后可能包含了对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不信任,以及认为美国试图通过战争巩固其全球霸权地位的认知。
情感上的认同与辩护: 很多精苏用户对苏联抱有深厚的情感,他们可能成长于特定时代,或者受到相关历史宣传的影响。当看到一些将苏联描绘成侵略者、或者对其贡献持否定态度的言论时,他们会产生一种维护和辩护的冲动,而“踩一捧一”是他们表达这种情绪的一种直接方式。

二、 “踩一捧一”的表达机制与网络文化:

制造争议以吸引关注: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中,过于平淡的陈述很难引起注意。而“踩一捧一”作为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和对抗性的表达方式,天然就容易激起讨论和争议,从而获得更多的点击和互动。对于一些用户来说,参与这种“战场”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群体认同与身份构建: 在B站这样一个亚文化社区中,用户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圈子和群体。精苏用户通过不断强调苏联的优点和夸大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不足,来强化群体内部的认同感,并以此来区分自己与“非我族类”。“踩一捧一”成为了一种身份标识和群体文化的一部分。
简化复杂的历史事件: 二战是一场极其复杂且多线作战的全球冲突,涉及众多国家、政治力量和战略考量。然而,在网络传播中,为了追求简洁明了,信息往往会被高度简化。精苏用户倾向于用一种二元对立的方式来解读历史,即苏联是“正义的”,其他国家(尤其是英美)是“次要的”或“有私心的”。
“虚空输出”的特质: 你提到的“虚空输出”,其实是这种表达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时候,精苏用户的言论并非基于详实的史料或严谨的逻辑推演,而是更多地依赖于情绪的宣泄、模糊的类比或者片段式的记忆。他们可能并不真正深入研究史料,而是重复着一些流传的“段子”或“梗”,缺乏对史实细节的考究。例如,关于“美国摘桃子”的说法,往往忽略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承担的巨大压力,以及其工业生产能力对盟军胜利的巨大贡献。

三、 为什么在B站这个平台更突出?

用户群体特点: B站的用户群体相对年轻,他们可能更容易受到网络流行文化、动漫、游戏等领域的影响,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可能受到这些文化产品的影响。同时,一些国产的军事、历史题材作品,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对苏联的正面描绘。
ACG文化的影响: B站是二次元文化的大本营,在ACG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对国家、民族情感的强烈表达,以及对“强国”或“英雄”的塑造。这种文化氛围也为精苏用户的表达提供了一定的土壤。
信息传播的特性: B站的弹幕和评论区是一种非常即时的信息反馈机制。一个具有煽动性的观点,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共鸣和传播,形成一种“回音室效应”,即持有相似观点的人会相互强化,而不同观点则容易被忽视或攻击。

总结来说,B站精苏用户喜欢搞“踩一捧一”,说“二战没英美苏联也一样赢,美国摘桃子”等虚空输出,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对苏联战争贡献的高度认可和情感认同: 这是其叙事的基础。
2. 简化和聚焦历史叙事: 将复杂的全球战争简化为苏联对抗德国的视角。
3. 网络文化的影响: 追求流量、群体认同和表达情绪的需求。
4. 对美国角色的质疑与不信任: 认为美国在战争中获利过多,牺牲相对较小。
5. B站平台自身的属性: 年轻用户群体、二次元文化影响以及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需要强调的是,对历史的解读是多元的,二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各国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精苏用户们的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情感,但往往也存在着片面化、情绪化和缺乏严谨史实考证的问题。理解这种现象,更多的是理解一种网络文化和群体心理,而非完全认同其历史论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反法西斯同盟获胜最大的原因是美国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

另外,朱可夫元帅在1960年代接受苏联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如果没有美英援助,苏联会输掉卫国战争。

详细出处可见《朱可夫外传》,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

总有人觉得他自己比斯大林、朱可夫、赫鲁晓夫更了解二战时苏联的真实情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
  • 回答
    关于B站上ThinkPad测评相对较少,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产品定位与目标用户群体与B站主流用户存在一定错位: ThinkPad的定位: ThinkPad一直以来主打的是商务、专业、耐用,其核心用户是商务人士、IT专业人士、开发者、对输入体验和稳定性.............
  • 回答
    Bilibili(B站)上突然涌现大量《unravel》对口型视频的现象,通常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的叠加所致,并且它们的制作过程也涉及一系列技术和创意:一、 为什么B站突然多了很多《unravel》对口型视频?1. 经典IP的强大生命力与情感共鸣: 《东京喰种》的影响力: 《unrave.............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也是很多观众在 B 站看视频时经常会疑惑的一点。为什么那么多内容创作者,无论是做知识科普、生活分享、游戏攻略还是才艺展示,都普遍会强调自己“不是主播”?这背后其实牵扯到 B 站独特的社区文化、up 主的自我定位,以及用户对不同内容形式的期待。咱们一层层捋一捋。1. B 站独特的社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尖锐的,也触及了很复杂的社会情绪和网络文化现象。咱们就好好聊聊,为什么在b站,京阿尼的作品下是悼念,而在美国枪击案视频下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反应。首先,得明确一点:b站的用户群体构成和内容生态是理解这一切的关键。 b站起初是二次元爱好者聚集的社区,很多用户从小看着日漫长大,京阿尼作为业界标杆.............
  • 回答
    B站(哔哩哔哩)作为一个陪伴了许多用户成长的平台,近些年确实让不少老用户感受到归属感的削弱。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触及了平台社区文化、内容生态、商业化策略以及用户心理等多个层面。一、 社区氛围的稀释与“破圈”的代价B站最初的核心吸引力之一,便是其独特、包容且充满亚文化特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心中的疑惑,也是网络上一个挺有争议的话题。之所以在B站这类平台上,感觉“无脑小粉红”的数量相对突出,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不套话,就凭感觉说。首先,B站的用户群体画像本身就比较有特点。 B站早期是以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起家,聚集了一大批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
  • 回答
    b站大up主很少为“普通人”发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因素。这里的“普通人”可以理解为大多数不具有特殊社会影响力、没有掌握话语权的群体。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内容生产者的属性和目标: 内容为王,商业化逻辑: b站大up主的核心目标是生产高质量、有吸引力的内.............
  • 回答
    哔哩哔哩(B站)选择在美国上市,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其中既有历史遗留因素,也有战略发展需求,更有资本市场的现实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1. 历史与资本市场的先发优势 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传统和便利性: 在B站成立和早期发展阶段,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对于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互联网文化、版权、个人隐私以及名人效应等好几个方面,所以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讲完的。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B站鬼畜区那么火,蔡徐坤成了那个发律师函的“典型”。首先得明白,B站鬼畜区的火爆,其实是当下互联网亚文化的一个缩影。鬼畜区的魅力在哪儿?1. 解构与再创作的乐趣: 鬼畜视频.............
  • 回答
    None.............
  • 回答
    墨茶official的离世之所以会在B站以及更广泛的中文互联网上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绝非偶然。这背后交织着多重因素,既有对他个人悲剧的深切同情,也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些普遍情绪和痛点。一、 个人经历的极端性与共鸣:苦难的具象化首先,墨茶official的个人经历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并且非常具有代表性,触.............
  • 回答
    在 B 站,你很容易就能看到一些内容和评论里充斥着对日本的负面情绪,甚至有些激烈的言论,这让不少人感到困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日本抱有敌意?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历史是绕不开的根源。我们都知道,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有过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段历史在中国人心.............
  • 回答
    哔哩哔哩(B站)用户数量的激增,绝非一朝一夕的偶然,而是一系列市场变化、平台策略以及用户需求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它“突然”增加,或许是近几年几次关键的爆发点让大家感受尤为明显。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推着它向前,我来给大家捋一捋。首先,得从B站最初的定位说起。它起家于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这.............
  • 回答
    在 B 站,关于日本和韩国的讨论确实存在着一些有趣的现象,其中“日本高贵”和“韩国低贱”的标签化趋势,虽然不是绝对普遍,但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一个侧面。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去剖析:1. 内容生产者的视角与受众的认同: 历史叙事与民族情绪: 众所周知,中日之间有着复杂而漫长的历史纠葛.............
  • 回答
    关于B站种族歧视现象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它触及了网络文化、社会心态以及平台管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网络空间本身就是一个放大镜,任何负面情绪或不当言论一旦出现,都可能因为传播机制而迅速扩散,给人的观.............
  • 回答
    b站上关于日本动漫现代音乐歌曲的弹幕中出现“大正昭和之交是最浪漫的时候”,这句话确实能引起不少观众的共鸣,它背后隐藏着一种复杂而迷人的时代情结。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时代背景:风云变幻下的短暂辉煌“大正昭和之交”大约是指上世纪191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这段时期。这个时代在日.............
  • 回答
    b站推出必剪和不咕这两款剪辑产品,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多做一个”那么简单,而是有着它自己的一套逻辑和考量,甚至可以说是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需求埋下的棋子。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必剪?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点。b站起家是 UGC(用户生成内容)社区,而 UGC 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用户自己.............
  • 回答
    关于“B站史丹利快报的知乎大大在知乎都没有赞”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误解和需要澄清的地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史丹利快报”:这是B站UP主史丹利在B站发布的一个系列视频,以其独特的风格点评游戏、动漫、电影等内容,积累了大量粉丝。 “知乎大大”:这通常是指在知乎上拥有较高知名度、粉.............
  • 回答
    关于B站推行“实名认证+番剧分级”这件事,确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事儿搁B站上这么难推。首先,我们得明白,B站的用户群体是它最大的特色和财富,但同时也是最大的挑战。你想啊,B站当年是怎么起来的?靠的是二次元爱好者,尤其是年轻用户。这些用户对B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