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b站精苏这么喜欢搞踩一捧一,说二战没英美苏联也一样赢,美国摘桃子啥的,各种虚空输出。?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精苏群体的历史认知与情感投射:

苏联的战争贡献被放大和神化: 精苏用户往往高度认可苏联在二战中的牺牲和贡献。他们会反复强调苏联在前线的浴血奋战,以及付出的巨大人员伤亡。在他们的叙事中,是苏联的钢铁洪流和人民的英勇无畏最终击垮了纳粹德国,英美虽然参战,但更多是在扮演“辅助”甚至“坐收渔利”的角色。
“反法西斯”叙事的单一化: 为了突出苏联的伟大,一些精苏用户会将反法西斯战争简化为“苏联对抗德国”的模式,有意无意地淡化甚至忽略其他盟国的作用。他们认为,如果仅仅依靠英美,根本无法承受德国在东线造成的压力,更不可能最终胜利。这种叙事方式,是将一场全球性的战争,高度聚焦在苏联的视角下。
对美国在二战中角色的质疑: “美国摘桃子”的说法,核心在于认为美国在欧洲战场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时间较晚,且是在苏联承担了绝大部分压力后才介入,因此其胜利成果有“坐享其成”的嫌疑。这背后可能包含了对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不信任,以及认为美国试图通过战争巩固其全球霸权地位的认知。
情感上的认同与辩护: 很多精苏用户对苏联抱有深厚的情感,他们可能成长于特定时代,或者受到相关历史宣传的影响。当看到一些将苏联描绘成侵略者、或者对其贡献持否定态度的言论时,他们会产生一种维护和辩护的冲动,而“踩一捧一”是他们表达这种情绪的一种直接方式。

二、 “踩一捧一”的表达机制与网络文化:

制造争议以吸引关注: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中,过于平淡的陈述很难引起注意。而“踩一捧一”作为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和对抗性的表达方式,天然就容易激起讨论和争议,从而获得更多的点击和互动。对于一些用户来说,参与这种“战场”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群体认同与身份构建: 在B站这样一个亚文化社区中,用户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圈子和群体。精苏用户通过不断强调苏联的优点和夸大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不足,来强化群体内部的认同感,并以此来区分自己与“非我族类”。“踩一捧一”成为了一种身份标识和群体文化的一部分。
简化复杂的历史事件: 二战是一场极其复杂且多线作战的全球冲突,涉及众多国家、政治力量和战略考量。然而,在网络传播中,为了追求简洁明了,信息往往会被高度简化。精苏用户倾向于用一种二元对立的方式来解读历史,即苏联是“正义的”,其他国家(尤其是英美)是“次要的”或“有私心的”。
“虚空输出”的特质: 你提到的“虚空输出”,其实是这种表达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时候,精苏用户的言论并非基于详实的史料或严谨的逻辑推演,而是更多地依赖于情绪的宣泄、模糊的类比或者片段式的记忆。他们可能并不真正深入研究史料,而是重复着一些流传的“段子”或“梗”,缺乏对史实细节的考究。例如,关于“美国摘桃子”的说法,往往忽略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承担的巨大压力,以及其工业生产能力对盟军胜利的巨大贡献。

三、 为什么在B站这个平台更突出?

用户群体特点: B站的用户群体相对年轻,他们可能更容易受到网络流行文化、动漫、游戏等领域的影响,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可能受到这些文化产品的影响。同时,一些国产的军事、历史题材作品,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对苏联的正面描绘。
ACG文化的影响: B站是二次元文化的大本营,在ACG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对国家、民族情感的强烈表达,以及对“强国”或“英雄”的塑造。这种文化氛围也为精苏用户的表达提供了一定的土壤。
信息传播的特性: B站的弹幕和评论区是一种非常即时的信息反馈机制。一个具有煽动性的观点,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共鸣和传播,形成一种“回音室效应”,即持有相似观点的人会相互强化,而不同观点则容易被忽视或攻击。

总结来说,B站精苏用户喜欢搞“踩一捧一”,说“二战没英美苏联也一样赢,美国摘桃子”等虚空输出,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对苏联战争贡献的高度认可和情感认同: 这是其叙事的基础。
2. 简化和聚焦历史叙事: 将复杂的全球战争简化为苏联对抗德国的视角。
3. 网络文化的影响: 追求流量、群体认同和表达情绪的需求。
4. 对美国角色的质疑与不信任: 认为美国在战争中获利过多,牺牲相对较小。
5. B站平台自身的属性: 年轻用户群体、二次元文化影响以及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需要强调的是,对历史的解读是多元的,二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各国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精苏用户们的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情感,但往往也存在着片面化、情绪化和缺乏严谨史实考证的问题。理解这种现象,更多的是理解一种网络文化和群体心理,而非完全认同其历史论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反法西斯同盟获胜最大的原因是美国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

另外,朱可夫元帅在1960年代接受苏联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如果没有美英援助,苏联会输掉卫国战争。

详细出处可见《朱可夫外传》,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

总有人觉得他自己比斯大林、朱可夫、赫鲁晓夫更了解二战时苏联的真实情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