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人不怎么喜欢现在的中国,但很尊敬古代的中国,为什么?

回答
日本人对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态度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对古代中国的尊敬与喜爱(“崇古”情结):

日本人对古代中国的尊敬和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吸收和借鉴。这种“崇古”情结是其核心驱动力。

1. 文化源流与认同感:
汉字、儒家思想、佛教: 这是最核心的连接点。日本的文字系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汉字。儒家思想渗透了日本的社会伦理、政治哲学,塑造了日本的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如忠孝、礼仪)。佛教更是日本宗教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深厚的文化根基,让日本人自然而然地对创造这些文化的原点——古代中国产生一种亲近感和尊敬感。
艺术与哲学: 日本的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等艺术形式,在早期都深受中国唐宋时期艺术风格的影响。中国的诗歌、哲学思想也为日本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养分。
国家治理模式: 日本早期模仿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系等,虽然最终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模式,但其最初的蓝图离不开古代中国的影子。

2. 历史叙事中的“黄金时代”:
唐朝的辉煌: 尤其以唐朝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的认知中常常被视为一个开放、繁荣、文化昌盛的“黄金时代”。遣唐使带回的先进技术、制度和文化,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的发展。唐朝的长安城,在日本人的想象中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在很多日本人看来,古代中国的某些时期,比如汉唐盛世,虽然也有战乱,但整体上拥有相对成熟的政治和文化体系,能够维持长久的稳定和繁荣,这与现代某些时期中国给人的印象形成对比。

3. “他者”的魅力与距离感:
异域风情与神秘感: 古代中国在日本人眼中,是一种“遥远而又美好的异域”。这种距离感反而增添了其神秘感和吸引力。人们容易将美好想象投射到遥远的过去。
理想化的投射: 由于历史的过滤和加工,日本人更容易将古代中国想象成一个理想化的、没有现代烦恼的文明古国,这是一种对美好历史的怀旧与向往。

4. 教育和媒体的塑造:
历史教育的侧重: 日本的历史教育在介绍中国时,往往会重点强调中国古代对日本文化的贡献,而对近现代史的复杂性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展现相对较少(至少在教育的初期阶段)。
文化产品的影响: 各种以古代中国为背景的日本动漫、电视剧、小说(如《三国志》相关作品)等,在持续不断地向日本民众传递着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喜爱和英雄主义的崇拜。

二、 对现代中国的不喜欢与担忧:

日本人对现代中国的情感则更为复杂和负面,这与现代历史的进程、现实的国家利益以及媒体的描绘密切相关。

1. 近现代历史的冲突与创伤:
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是最根本的心理创伤。日本作为侵略者,在战争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社会对此有一定程度的反省,但由于政治解读的差异,以及部分遗留问题(如历史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参拜问题),使得这段历史成为两国关系中难以逾越的鸿沟。日本民众普遍担心中国会重提旧账,或者将其作为攻击日本的武器。
意识形态的差异: 日本是民主国家,而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政治体制的根本差异,导致日本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权状况、信息自由等存在疑虑和担忧。
冷战遗留影响: 在冷战时期,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友,其对中国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对华政策和宣传的影响。

2. 地缘政治与国家利益的竞争:
地区影响力与霸权担忧: 中国的快速崛起,尤其是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扩张,让日本感到地区力量平衡的挑战。日本担心中国试图打破既有的地区秩序,成为地区霸权,这对其自身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构成威胁。
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 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等领土争议,以及在东海、南海的海洋权益争端,直接触及日本的切身利益,加剧了双方的对立情绪。
经济竞争与不公平感: 尽管中日贸易额巨大,但日本也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激烈经济竞争,以及一些关于知识产权盗窃、市场准入不公平等问题的指责。

3. 媒体报道与公众认知:
负面新闻的突出: 日本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往往更容易聚焦于负面新闻,如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国内政治事件(如压制异议)、以及与日本相关的国际争端等。这种选择性报道会强化公众对中国负面的刻板印象。
“中国威胁论”的传播: 一些日本媒体和智库倾向于将中国的崛起描绘成一种“威胁”,这种论调在日本社会有一定市场。
缺乏深入了解的交流: 尽管有民间交流,但相比于古代中国通过遣唐使、遣唐人等方式进行的系统性、深度学习,现代中日之间,尤其是在普通民众层面,缺乏足够深入和全面的相互了解。

4. 社会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的差异: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张力: 日本社会虽然也强调集体合作,但对个体权利、自由和隐私的重视程度较高。中国社会更强调集体利益和国家意志,这在日本人看来可能显得压抑或缺乏个人自由。
沟通方式与礼仪: 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在沟通方式、行为礼仪上存在误解和摩擦。例如,中国人的一些公开表达方式或行为,在日本人看来可能显得不够含蓄、过于直接或缺乏礼貌。

5. 国内政治与舆论导向:
政治人物的言论: 日本政治家的一些言论,有时也会触及敏感问题,加剧两国关系紧张。
民族主义情绪: 日本国内某些右翼政治势力和舆论,会利用与中国的对立来激发民族主义情绪,这也会影响到普通民众的态度。

总结:

总而言之,日本人对古代中国“尊敬”和对现代中国“不喜欢”,是一种历史情感与现实考量的复杂交织。

对古代中国的尊敬,是基于日本文化形成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吸收和认同,是一种对文化母体的追溯和对辉煌历史的向往,带有一定的“失落的黄金时代”情结。
对现代中国的不喜欢,则更多源于近现代历史的冲突遗留、现实的地缘政治竞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疑虑、以及媒体报道的负面导向等因素。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不喜欢”并非所有日本人都持有,也并非绝对的敌对。许多日本人仍然认识到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与合作的重要性,也有许多人希望两国关系能够改善。但整体而言,由于上述复杂因素的叠加,日本人对现代中国的情感确实更加复杂和负面,而对古代中国的怀念和尊敬则成为一种相对稳定和美好的记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喜欢现在的中国有两层原因。

第一层原因是普遍性的,那就是全世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都不喜欢中国,只不过是程度高低而已。这种普遍的反华和政治体制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西方媒体长期的洗脑宣传是离不开的。所以日本普遍反华是正常现象。

其次,日本为什么是所有国家中最讨厌中国的呢?原因简单得很,和台湾差不多,过去的穷亲戚现在富了起来,心里就不平衡,就难受得很。过去日本韩国也好台湾香港也好面对大陆都是有很强的优越心理的,是抱着怜悯的态度看大陆的。而现在我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家实力大幅提高,他们就受不了了,原本要怜悯的对象比自己还厉害了。这就像过去一直班级倒数的突然考的比自己还好,这谁也受不了,所以酸是正常的。

说完了现代日本反华的问题,再来说日本对古代中国文化亲近的原因。日本亲近古代中国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长期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唐朝日本全面学习中国留下的精神遗产。

但是在我看来,还有个很重要的,潜在的因素。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是新中国,新中国同过去两千年的封建王朝与民国是完全不一样的,是有本质区别的。而日本人普遍反对新中国,同时推崇旧中国,用意是什么其实很明显。那就是要通过肯定古代中国来进一步否定现在的中国。这种伎俩和日本人当年大力宣传“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这类话本质是一样的。通过推崇你的过去,来达到彻底否定你现在的目的。

日本人推崇古代中国,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本身的认可,其中还包含着非常浓厚的意识形态的倾向。所以说我们应当时刻保持警惕,日本人二战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是不服气的。从他们的动画片都能看出来,反战的作品不多,反战败的作品却不少。日本普遍的反华倾向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这其中意识形态的差异占有主要原因,毕竟对于所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反华和反gong是同义词。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日本人反华绝不是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民众一样仅仅停留在意识形态的原因上。日本的右翼思想从来没有被彻底消灭,法西斯主义的土壤还存在着。各种反战败的作品打着反战的旗号大行其道,归根结底,日本人还是没觉得当年侵略有啥问题。

所以回到问题本身,日本其实从清朝开始,就一直是不喜欢当时的中国,喜欢古代的中国,这种思想从明治维新一直持续到现在,不是没有原因的。通过否定现在的中国,肯定过去的中国,于是就能名正言顺地自诩为中华文明的正统继承者,就能够为日本的侵略战争提供合理性与正当性。这一点,在过去甲午战争的时候是这样,到了现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了,还是这样。

user avatar

因为有西方与没有西方

user avatar

政治、文化、历史、经济这是一个整体,是不能分开来看的,将它们拆开,单独检视,必然偏颇,甚至于心怀不轨。

日本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分支,是中华文明的奶水养大了日本文化。日本引进中华文明的时间点就是唐朝。

所以日本没有反唐朝的道理。

更早以前的中华文明,日本只能仰视和崇拜。

宋朝时期,日本还主动拜服宋朝,因为那个时候的宋朝和日本实在是隔得太远,中间还隔着金和朝鲜。日本别看是个海岛国家,实际上日本岛造船技术稀烂,打造不出来远洋帆船,搞点小舢板和小型货船走个对马海峡就差不多了。

日本很弱小,就怕有人打他,找个看起来有点粗的膀子靠一下,总比没有要强。

但是,自元代以来,日本就一直和中原王朝作战,虽然是断断续续的,但是元、明、清一直到民国,都打过。

日本一直认为他们是大陆系后代,不应该只生活在海岛上。他们的梦想是回到大陆,在大陆开疆拓土。然而,从元代开始,日本只有梦想,从来没有实现过。

在日本人看来,从元代开始的这些朝代全都不是好人,他们让日本的梦想落空,所以心生怨念。特别是明治维新以来,这是日本距离梦想最近的时候,也可以说是只有一步之遥,终究是功亏一篑。到了现代,这个梦想做还是不做?

一个人的梦想终于被现实击破是很痛苦的事情,破口大骂,这是人的本性。

你们这些中国人,从元代开始,都不是好人,你们让日本人这辈子都离不开日本岛屿,恨你们。

恨一个人,你觉得有好话吗?

拐着弯也要骂你祖宗十八代,但是唐宋不能骂,这是要把自己绕进去。

所以日本自己搞了一个断代,根子上还是因为这些朝代对于日本人来说,还是那句话:“都不是好人”

日本岛在古代农业社会,生活是很艰难的。山多土地少,粮食都不够吃,连蔬菜品种都缺乏,吃个腌萝卜都美滋滋。打到大鱼,要赶紧腌起来,不敢吃新鲜的,这顿吃饱了,下顿就不知道怎么觅食了。

日本人缺乏维生素,贵族都有脚气病,很少看得见油腥,味增汤有点油花花,至尊美味。

生活过得不好,文化上又矮一截,日本商人和倭寇看见过中华物产,那是恨了又恨。

吃一口腌萝卜,骂一回娘。

到了现代,中国人又拽起来。这种心理极不平衡的状态,你要想他说几句好听的,没有当面骂人算是有涵养了。

所以这些事情要连起来,综合地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