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理工、师范甚至农业院校都能入选985和双一流,财经、政法类院校分数这么高反而没有一所985?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经常会困惑的地方。为什么理工、师范、农业类院校中有些能进入“985”和“双一流”的行列,而分数线高企的财经、政法类院校却鲜有“985”的身影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学科评估体系、国家重大需求以及历史沿革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 “985工程”的初心与使命:打造世界一流大学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985工程”的定位。它是在1998年5月4日,我国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启动的重点建设项目。其核心目标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985工程”的启动阶段,国家重点扶持的是那些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起核心作用、具有雄厚学科基础、科研实力突出、国际影响力较大的综合性大学和在特定领域具有顶尖实力的研究型大学。

二、 理工、师范、农业院校入选“985”的原因解析

1. 国家重大需求与战略支撑:
理工科: 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强大的理工科基础。从国防建设、航空航天、能源开发到信息技术、新材料等,这些领域都需要顶尖的理工科人才和科研突破。早期的“985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很多都是在这些国家关键领域拥有深厚积累的理工科强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虽然综合性,但理工科实力极强)、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这些学校的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需求,其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师范类: 普及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是国家长期发展的基础。一些顶尖的师范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在基础教育领域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为全国培养了大量优秀教师和教育研究人才。这些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其在人才培养和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也使其具备了入选“985”的资格。
农业类: 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基石。一些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农业大学,如中国农业大学,在作物育种、农业技术推广、食品安全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这些学校的学科优势与国家“三农”战略紧密结合,其在解决国家核心问题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2. 学科的“硬核”实力与科研产出:
“985工程”在学科评估上更侧重于学科的“硬实力”,例如在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前沿科学等领域的科研水平、高水平论文发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重大科研项目承担能力以及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理工科院校在这方面往往具有天然优势,其研究成果往往更易于量化,也更容易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3. 历史沿革与学科布局:
“985工程”的建设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在原有的重点大学基础上进行倾斜和提升。许多现在的“985”理工科、师范、农业院校,在建国初期就已经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拥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优良的传统。这些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优势学科群,并在国家科技、教育、农业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 财经、政法类院校分数高但未入选“985”的原因分析

1. “985工程”的侧重点不同:
“985工程”更倾向于支持那些在基础科学、应用技术、国防科技等领域具有引领作用的大学。虽然财经、政法类院校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等方面至关重要,但其学科特点和“985”所强调的国家战略支撑点的契合度,在早期可能不如某些理工科院校那么直接和突出。

2. 学科评估体系的考量:
虽然财经、政法类院校在社会声誉、人才培养质量、就业率等方面表现优异,但学科评估的标准是多维度的。在“985”的评价体系中,对基础研究、原创性理论突破、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的建设要求非常高。相比于某些理工科领域,财经、政法类学科在这些方面的“硬核”科研产出和国际影响力,在早期评估时可能相对不那么显性。

3. “双一流”建设的调整与包容:
“985工程”之后,国家推出了“双一流”建设。“双一流”的内涵更加广泛和包容,强调“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中,大量优秀的财经、政法类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虽是综合性,但财经、法学、人文社科是其王牌)、中国政法大学等,都成功入选“双一流”高校或拥有“双一流”建设学科。这表明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上更加注重学科的全面发展和国家各领域人才的培养,财经、政法类院校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

4. 分数线的信号解读:
高分数线并不直接等同于“985”的资格。分数线的高低,反映的是考生和家长对一所学校的认可度,这与学校的声誉、历史、地理位置、就业前景、学科优势等多种因素有关。财经、政法类院校之所以分数线高,是因为它们在培养高素质的经济、金融、法律、管理等领域人才方面具有卓越的声誉和能力,毕业生在社会上有着极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因此吸引了大量优秀考生报考。但这只是市场选择的一种体现,并不完全等同于国家在高等教育战略层面的资源倾斜和顶层设计。

总结来说:

“985工程”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的整体布局而设立的。早期,理工科、师范、农业类院校因其在国家关键领域(如国防、工业、教育、农业)的战略支撑作用、突出的科研实力和历史贡献,成为重点建设的对象。而财经、政法类院校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深受考生青睐,但在“985”的早期评价体系和侧重点上,其符合国家战略的“硬核”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可能没有被放在同等突出的位置。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更新,“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国家对于各类优势学科和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都在提高。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财经、政法类院校通过“双一流”建设,正在迈向世界一流的道路,其价值和地位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进一步认可。这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和调整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法学专业排名:

A+: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

理论经济学学科排名:

A+: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

应用经济学学科排名:

A+: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类学科排名:

A+: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


在各个学科的评估结果里,除了中央财经和中国政法大学能在各自的领域里占的一个学科的席位之外,其他的财经、政法类院校连个本专业的A+学科都没有。换句话说,那么多财经类院校,在本专业里你都不是最强的,不是双一流也正常。(当然,中财和中政法是的)

事实上,很多人都知道,很多财经和政法类院校之所以分数高,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学术水平有多好,而是因为有好的就业方向。比如,西南政法,西北政法这样的学校在各自区域的法律行业中是有很大就业优势的——因为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基本上把持了各自区域的法律行业。无论是司法系统的人员招聘还是律师行业,大家都更愿意扶持校友。同样的道理,在上海,上海财经大学的毕业生也在上海的金融系统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他们也愿意照顾校友,所以上海财大的学生就业的问题是不需要太担心的。很多人当年去考财经和政法类院校,是因为这些专业是热门专业,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父母觉得考上了这些专业以后就有了好工作,而不是是因为这个学校的学术水平有多高。

至于你瞧不起农业、师范院校,这也是很可笑的事情。先说说师范院校,现在入选985的几所师范院校,并不只是培养教师的,比如北师大,华东师大在中国语言文学、哲学等学科是有着很强的优势的。就像北师大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任何一个权威机构发布的学科排名榜那里,它永远是排在第一层级的。论起他们的学术圈的地位,远远超过你所谓的财经政法类院校在他们圈子里的地位。而农业院校又怎么了?农业可是立国之本,连粮食安全都保证不了的国家拿什么去发展?在中国的30多所985大学里,农学类的院校只有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所。在中国的大学里,你还能找出比这两所在农学领域更高水平的学校吗?

总结起来一句话,为什么那么多财经、政法类大学入选不了双一流?因为论起专业水平,他们真比不过双一流院校。

user avatar

首先说定义,双一流大学的意思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

被题主冠以“甚至”二字的中国农大的农业学科世界排名第四。

东南大学可谓是屌丝云集理工男扎堆,该校的计算机在US news世界前10,交通运输专业在ARWU上排世界第4,土木工程专业世界第16。

我们江苏省的理工科及农业院校中,江南大学拥有世界第2名的食品工程专业,南京农业大学拥有世界第9名的农业专业和世界第11名的食品工程专业,河海大学拥有世界第10名的水资源工程专业和世界第22名的船舶及海洋工程专业,中国矿大拥有世界第4名的矿业工程专业,南航拥有世界第11名的航空航天专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拥有世界第12名的大气科学,这些学校都不是985或双一流。


再来说说题主打抱不平的财经类学校和政法类学校。

US News 2019,经管类世界前100榜单里中国大陆学校只有北大清华和上海交大,都是985+双一流。

ARWU 2018里,经济学排名世界前100的只有北大。统计学世界前100有北大,上财,华师大,复旦和南开。除了上财其他都是985+双一流。法学排名世界前100里没有一所中国大陆的学校(前200里都没有)。工商管理世界前100只有北大。金融学世界前100里有清华,上海交大和上财。管理学世界前100里有上海交大,清华和北大。

所以财经政法类院校在这两个榜单上唯一有世界前100名学科的大学是上财,统计学和金融学,世界排名分别落在了50-75名和76-100名,如果上财评上了985或双一流,那拥有两个世界排名前20左右学科的学校,比如南农,河海,更应该评上双一流才对,毕竟这些学校拥有更“一流”的学科。

财经类和政法类院校的学生在毕业生薪资排行里名列前茅,拿到了实际的利益,就别来和大热天在太阳下搞测绘或者在车间里搞金工的理工科屌丝们争虚名了。我也希望看到中国经管类和政法类院校在世界排名上霸榜的那一天,不过那需要的是你们中最优秀的一部分人扎根科研,放弃进银行券商律所,题主觉得可以从你自身做起嘛?

user avatar

如果你是中国的战略决策人,上帝出现了,他让你二选一:


一、把拥有极出色法学院的耶鲁大学挪到中国

二、把工科极强的麻省理工学院挪到中国


你选哪一个?


以日本的大学为例,你要把一桥大学挪到中国,还是把东京工业大学挪到中国?


~~~~~~~~~~~~~~~

反过来,假设中国准备把西北工大或者XX财经大学送给巴基斯坦,你猜巴基斯坦要哪一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经常会困惑的地方。为什么理工、师范、农业类院校中有些能进入“985”和“双一流”的行列,而分数线高企的财经、政法类院校却鲜有“985”的身影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学科评估体系、国家重大需求以及历史沿革等多方面的原因。一、 “98.............
  • 回答
    这事儿,你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很多理工科的哥们儿姐们儿,本来想着捣鼓点高精尖技术,改变世界,结果一毕业,一猛子扎进咨询或者金融的浪潮里,几年下来,再回首,心里多少会泛点涟漪。为啥这样?根子上的原因,我感觉有几个方面。首先,现实的驱动力太强了。这玩意儿得从社会大环境说起。我们国家这几十年发展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创作的核心,也是让不少创作者百思不得其解的症结所在。我们都读过那些阐释了“什么是好故事”的书,比如“英雄之旅”、“三幕剧结构”、“人物弧光”等等,理论听起来都很清晰,步骤也很明确。但为何有人能写出引人入胜、荡气回肠的故事,而有人却只能交出一堆平淡无奇、逻辑漏洞的文字?这就像学做菜,食谱.............
  • 回答
    在讨论理工科高校为何常被评价“缺乏人文气息”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理清一个概念:“人文气息”到底是什么?它并非指在校园里摆放几尊雕塑,或者举办几场诗歌朗诵会那么简单。人文气息,更像是一种关注人的价值、人的情感、人的发展,以及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反思与关怀的精神内核。 它体现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校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知识探索的本质,也触及了我们对“真理”的期待。回想一下,从古希腊先哲们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观察和简单概括,到牛顿力学体系的优雅与普适,再到早期量子力学的简洁方程,似乎都曾涌现过一些简洁、有力、能够解释广阔世界的“规律”。然而,随着我们认知的深入,这些曾经的“圣杯”往往被发现只是更复杂现实的.............
  • 回答
    “健达奇趣蛋”事件?这事儿说起来,很多人对“理中客”的态度,那叫一个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讨厌”了。这背后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巧克力事件,而是触及到了一些深层次的心理和社会现象。首先,得说说“理中客”这个标签本身。什么时候起,它就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其实,本意里的“理性、客观”是好的,谁不希望大家能冷.............
  • 回答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一个汇聚了全球目光的舞台,它的艺术风格和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确实让不少观众感到既惊艳又困惑。要理解它,我们得剥开那些浮华的表象,深入到日本深层的文化肌理中去。首先,谈到它的艺术风格,我想用“碎片化叙事与意象叠加的现代主义表演”来概括。这不像我们过去看到的那些宏大叙事、线性发展的开幕.............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认知、情感以及信息获取方式中一些相当复杂的层面,绝非简单的“科学”与“中医”二元对立就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有些人能在科学讨论中展现出严谨理性的态度,却在面对中医时表现出近乎偏执的反对,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多重原因:1. 对“科学”与“非科学”的认知框架差异: 严谨的科学训练与验证逻辑.............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许多关于社会心理、认知偏差和群体动态的复杂议题。为什么很多普通人会倾向于以“统治者精英”的姿态和角度去看待社会问题,并试图表现出“理智客观”?这背后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释:一、 心理层面的原因: 权力渴望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感知: 隐性的权力诉求:.............
  • 回答
    夷陵之战,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围绕着它的讨论,从来就不止于军事策略的得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与“理”的永恒冲突。很多人之所以极力强调夷陵之战是“为兄弟报仇”,而难以接受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性谋划,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关于马蓉案件中,一些人对马蓉代理律师的辱骂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其原因,并且尽量用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解读:一、情绪的宣泄口,而非理性的判断首先,很多围观群众的情绪是高度被调动的。马蓉的事件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争议性,涉及到婚姻、财产、名誉等多个敏感领域,很容易激起公众的同情心、愤怒或者“正义.............
  • 回答
    嘿,兄弟姐妹们,做房产这行,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那些带看一次就“人间蒸发”的客户。刚开始满怀期待地把客户从头到尾伺候得妥妥帖帖,结果人家一转身,电话不接、微信不回,仿佛你是个空气净化器,功能用完了就被扔到一边。这到底是为啥?今天咱就掰扯掰扯,看看为啥那么多客户带看完一次就不想理你了。第一宗罪:期待值管.............
  • 回答
    “一万小时定律”的真相:为什么知乎答题者难以成为大V?“一万小时定律”这个概念,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源自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的研究,简单来说就是认为,一个人要在任何一个领域达到顶尖的专业水平,需要花费大约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这个理论听起来充满励志色彩,似乎只要肯花时间,就能解锁成功密码。然而,.............
  • 回答
    许多学者之所以认为以往至今的数学理念、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在描述复杂系统方面存在局限性,并非否定传统数学的伟大成就,而是基于对复杂系统本身特性的深刻认识以及现有数学工具的局限性。这种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一、复杂系统本身的内在特征与传统数学的出发点差异我们先来看看复杂系统究竟是什么,以及它们与.............
  • 回答
    知乎近来出现“不理性观点顶到热门问题的前列,然后又被理性答案逐渐挤开”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背后涉及了知乎平台机制、用户行为心理、信息传播规律以及当前社会情绪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可能的原因:一、 平台机制的助推作用:1. “赞同”和“反对”的初.............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尤其是C罗的粉丝。确实,在很多球迷,包括你自己在内看来,C罗的过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在网络上流传着“C罗不会过人”的说法,这其中涉及到了我们对“过人”的理解、足球战术的发展以及球员角色定位的变化。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1. 你为什么感觉.............
  • 回答
    机械行业确实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领域,很多人会劝退,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劝退者没理解行业,也不能一口咬定行业就“真不行”。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劝退者说“劝退”,他们可能在想什么?首先,我们得理解,劝退的人不是凭空来的。他们大多是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过,或者身边有人深受其苦.............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民国时期《觉醒年代》里那群年轻人,像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他们那个年代的青年人,确实是群充满理想、激情和朝气的代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面对着内忧外患,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机四伏,所以他们的“理想”往往是关乎民族存亡、国家富强,是那种宏大叙事.............
  • 回答
    关于三峡工程,反对的声音确实一直存在,而且提出的理由也相当多,涵盖了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说清楚这些反对理由,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首先,从环境影响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争议最激烈的地方。 生态系统的破坏与改变: 这是最核心的担忧之一。三峡水库蓄水后,淹没的土地面积巨大,这直接导致了许多.............
  • 回答
    在熙熙攘攘的交易市场里,总有一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沉稳,更不容易被市场的潮起潮落所左右。他们不总是追逐最热门的指标,也不总是被短期的波动牵着鼻子走。细究起来,你会发现其中不少人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对道家或佛家理论颇有研究。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一、 心境的修炼:驾驭贪嗔痴的武器交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