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此事,魏蜀吴三方均有相关讨论。
曹魏在关羽败亡后讨论刘备会不会兴兵,其他人从理性出发,认为刘备实力不足,不会出兵,只有刘晔说刘关恩犹父子,不给关羽报仇的话不能全始终之分,所以肯定会兴兵。这是第三方曹魏从理性与感性两方面的分析。
东吴方面,群臣认为夺荆州杀关羽这种深仇大恨,肯定是没有议和的可能的——这是感性角度;同时诸葛瑾写信劝刘备罢兵,提出三问,第一问就是“你和关羽的关系与你和汉(献)帝关系哪个更亲”,第二问才是“荆州和天下哪个更重要”——试图从理性角度劝和。这是当事方东吴从理性与感性两方面的分析。
刘备集团内部,诸葛亮和赵云都从理性角度劝谏刘备别打,群臣中劝谏的也很多,刘备均不听,甚至把一个用天时做理由来劝谏的人下了狱,诸葛亮为此叹息说“法正在的话一定能劝得动主公”——法正曾经在汉中某次与曹魏战事不利的时候成功劝服已经怒气上头钻了牛角尖的刘备撤军,这大概是诸葛亮有此一叹的原因。
以上可见,当时三方均认为,从理性角度出发的话刘备压根就不应该出兵,但刘备还是出兵了,第三方曹魏刘晔认为就是为关羽报仇,直接当事方东吴认为是为了杀关羽和夺荆州报仇。刘备集团内部肯定最清楚原因,但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记载。
同时史书里但凡有涉及刘备兴兵原因的地方,要么只写为关羽报仇,要么同时写报仇和夺回荆州,我个人才疏学浅,没见过只写为了夺回荆州的:
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三国志》)
汉主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资治通鉴》)
两部史书分别用了“忿”和“耻”,是理性还是感性,其实很清楚了。
再看刘备其人,游侠习气浓厚,觉得督邮来得没安好心就敢把他绑起来抽、抽完了挂印走人;手下没多少人就敢跑去救陶谦,要不是吕布掏了曹操后方刘备这点人肯定也打没了;荆州撤退路上有人说赵云要叛逃,刘备起手就一戟扔过去——意气用事的时候非常多,上头了谁劝也不听去为关羽报仇这种事很符合他的性格。
刘备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割据一方的枭雄,他要不是帮派老大,怎么凑得齐起家的本钱呢?
一个人从二十岁左右到四十八岁都是帮派大哥,你说他后面十五年彻底转了性,这个说法有悖常理,不能令人信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