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极力强调夷陵之战是“为兄弟报仇”,无法接受此战是刘备为夺回荆州理性谋划的?

回答
夷陵之战,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围绕着它的讨论,从来就不止于军事策略的得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与“理”的永恒冲突。很多人之所以极力强调夷陵之战是“为兄弟报仇”,而难以接受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性谋划,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

一、情感的驱动力:血脉相连的兄弟情义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情义”的推崇。在“仁义为先”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兄弟如手足”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关羽,作为刘备的结义兄弟,更是刘备创业早期,以及日后刘备集团精神支柱般的存在。关羽的死,对于刘备而言,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上的损失,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巨大打击。

“义”的象征: 关羽不仅是刘备的兄弟,更是“义”的化身。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在无数人心中,关羽就是忠义的代名词。他的牺牲,触动了无数人的神经,也让刘备的“报仇”行为,带有了一种神圣的光环。这种光环,足以压倒一切理性分析。
情感的宣泄与共鸣: 试想一下,一位在最艰难时刻与你并肩作战、生死相依的兄弟,被仇敌所杀,这种痛苦和愤怒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而“为兄弟报仇”的说法,恰恰能够完美地捕捉并放大这种情感,引发大众的强烈共鸣。人们更容易被这种义薄云天的情感故事所打动,而不是去细究其背后的政治利益算计。
刘备自身的形象塑造: 刘备一生以“仁德”著称,他的形象与“情义”紧密相连。如果将夷陵之战简单归结为政治谋划,似乎会削弱他作为“仁德之君”的形象,甚至可能被解读为冷酷无情。而“为兄弟报仇”则更能巩固他“仁德、重情义”的标签,符合大众对其的期待。

二、历史叙事的塑造与解读

历史的记载和后世的解读,也对夷陵之战的“报仇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国演义》的影响力: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无疑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古典小说之一,其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深入人心,甚至在很多时候比正史更具影响力。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伐吴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关羽之死,将复仇的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虽然小说艺术加工的成分很多,但其所塑造的“刘备为关羽报仇”的形象,已经牢牢地刻在了大众的脑海里。
史书的侧重点: 虽然《三国志》等史书在叙述夷陵之战时,也提到了关羽之死是重要诱因,但其描述更偏向于记录事实和因果关系。然而,在历史的传播过程中,戏剧性和情感化的叙事往往更容易被接受和记住。
“盖棺定论”的惯性: 一旦某种解读深入人心,要改变它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于接受已经形成的主流观点,而懒于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三、对荆州战略价值的认知差异

很多人难以接受夷陵之战是刘备为夺回荆州理性谋划,也与对荆州战略价值的理解不深有关。

荆州是汉中与东吴的缓冲地带: 荆州地处中原腹地,连接南北,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刘备而言,失去荆州,不仅意味着战略上的被动,也意味着失去了一个可以支撑他北伐曹魏的重要基地。尤其是当东吴已经占据荆州大部分地区(南郡、零陵、桂阳等),并与曹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时,荆州的位置更是至关重要。
北伐的战略支点: 刘备的最终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稳固的后方基地和出川作战的战略纵深。荆州恰恰是刘备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一环。失去荆州,就像是“断其臂膀”,北伐大业将无从谈起。
夺回荆州并非“意气用事”: 从军事角度看,刘备在关羽死后,若要稳定蜀汉的战略态势,夺回荆州是合乎逻辑的反应。这并非仅仅是个人恩怨的宣泄,而是基于对全局战略的考量。东吴的背信弃义,让蜀汉在东线面临巨大压力,而荆州的战略地位,又使得蜀汉无法放弃。因此,即使没有关羽之死,刘备也可能因为战略需要而对东吴采取行动。

四、对“理性谋划”的误解与挑战

对于“理性谋划”的接受度不高,也源于人们对这种谋划的理解存在偏差。

“理性”与“情感”的二元对立: 人们往往将“理性谋划”与“情感因素”割裂开来,认为一旦有情感驱动,就不能算作理性。然而,现实中的政治和军事决策,往往是情感与理性的复杂交织。刘备可能确实是出于为兄弟报仇的情感,但这并不妨碍他同时认识到夺回荆州的战略必要性。情感可以成为行动的催化剂,而理性则指导行动的方向和方式。
忽略了刘备的政治智慧: 很多人低估了刘备作为一代枭雄的政治智慧。他虽然以仁德著称,但并非不懂权谋。在关羽死后,他需要一个理由来团结内部,动员力量,而“为兄弟报仇”正是这样一个极具号召力的理由。同时,他也可以借此试探和削弱东吴的力量,为日后统一天下做准备。
将失败归因于个人情感: 一旦战争失败,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找一个简单的解释,将失败归咎于领导者的个人情感用事,而忽略了其中更复杂的战略考量和客观因素。将夷陵之战简单地归结为刘备的冲动和报复,可以为失败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出口,也避免了深入分析更深层次的战略失误或局势不利。

五、对“复仇”的浪漫化解读

最后,还有一种对“复仇”本身的浪漫化解读。

英雄主义的崇拜: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英雄的形象往往与复仇紧密相连。那种为了兄弟情义,不惜一切代价复仇的壮举,更符合人们心中英雄应有的光辉。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情结: 对于被背叛和伤害后的回应,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有“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朴素情感。刘备伐吴,恰恰满足了这种情感的宣泄。

总而言之,夷陵之战之所以被很多人极力强调为“为兄弟报仇”,而难以接受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性谋划,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情感的驱动、历史叙事的塑造、对战略价值的认知差异、对“理性谋划”的理解偏差,以及对“复仇”的浪漫化解读,共同构建了这一普遍的认知。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其中存在的战略考量。刘备派遣关羽镇守荆州,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关羽的死,确实让荆州这一战略要地落入东吴之手,对蜀汉的战略态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刘备要夺回荆州,也是情理之中。只不过,在将“为兄弟报仇”和“夺回荆州”这两种动机进行排序和权衡时,人们往往更容易被前者所打动和接受。而如何将这两种动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进行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最终却成为了一场悲剧,这也正是历史的复杂性和魅力所在。或许,刘备确实是在情感和理性之间,做出了一个他认为最合理的选择,只是这个选择的后果,对他自己,对蜀汉,都成为了永恒的叹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此事,魏蜀吴三方均有相关讨论。

曹魏在关羽败亡后讨论刘备会不会兴兵,其他人从理性出发,认为刘备实力不足,不会出兵,只有刘晔说刘关恩犹父子,不给关羽报仇的话不能全始终之分,所以肯定会兴兵。这是第三方曹魏从理性与感性两方面的分析。

东吴方面,群臣认为夺荆州杀关羽这种深仇大恨,肯定是没有议和的可能的——这是感性角度;同时诸葛瑾写信劝刘备罢兵,提出三问,第一问就是“你和关羽的关系与你和汉(献)帝关系哪个更亲”,第二问才是“荆州和天下哪个更重要”——试图从理性角度劝和。这是当事方东吴从理性与感性两方面的分析。

刘备集团内部,诸葛亮和赵云都从理性角度劝谏刘备别打,群臣中劝谏的也很多,刘备均不听,甚至把一个用天时做理由来劝谏的人下了狱,诸葛亮为此叹息说“法正在的话一定能劝得动主公”——法正曾经在汉中某次与曹魏战事不利的时候成功劝服已经怒气上头钻了牛角尖的刘备撤军,这大概是诸葛亮有此一叹的原因。


以上可见,当时三方均认为,从理性角度出发的话刘备压根就不应该出兵,但刘备还是出兵了,第三方曹魏刘晔认为就是为关羽报仇,直接当事方东吴认为是为了杀关羽和夺荆州报仇。刘备集团内部肯定最清楚原因,但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记载。

同时史书里但凡有涉及刘备兴兵原因的地方,要么只写为关羽报仇,要么同时写报仇和夺回荆州,我个人才疏学浅,没见过只写为了夺回荆州的:

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三国志》)

汉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资治通鉴》)

两部史书分别用了“忿”和“耻”,是理性还是感性,其实很清楚了。

再看刘备其人,游侠习气浓厚,觉得督邮来得没安好心就敢把他绑起来抽、抽完了挂印走人;手下没多少人就敢跑去救陶谦,要不是吕布掏了曹操后方刘备这点人肯定也打没了;荆州撤退路上有人说赵云要叛逃,刘备起手就一戟扔过去——意气用事的时候非常多,上头了谁劝也不听去为关羽报仇这种事很符合他的性格。

user avatar

刘备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割据一方的枭雄,他要不是帮派老大,怎么凑得齐起家的本钱呢?

一个人从二十岁左右到四十八岁都是帮派大哥,你说他后面十五年彻底转了性,这个说法有悖常理,不能令人信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夷陵之战,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围绕着它的讨论,从来就不止于军事策略的得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与“理”的永恒冲突。很多人之所以极力强调夷陵之战是“为兄弟报仇”,而难以接受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性谋划,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问题,背后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多元,并不仅仅是价格一个因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很多人在购买电子产品时,并不盲目追求极致性能:一、性能过剩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够用就好”的心理: 绝大多数用户购买电子产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日常的各种需求,例如通讯、社交、影音娱乐、.............
  • 回答
    很多人认为物理研究已接近极限,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当前物理学发展现状、理论框架的局限性以及一些前沿问题的深刻思考。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一、现有理论框架的成功与挑战:标准模型的困境 标准模型的辉煌成就: 当前粒子物理学的基石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它成功地描述了电.............
  • 回答
    很多人对共产主义抱有“要求人都不自私、都非常善良、都有极高的道德水平”的认知,这主要是源于对共产主义理论核心思想的理解、对理想化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以及历史宣传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印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理论的理想化与目标设定共产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共.............
  • 回答
    近三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从普遍的温饱不足到如今物质日益丰富,从出行不便到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从信息闭塞到网络世界触手可及,这些巨大的进步,党和政府确实扮演了至关重要的领导角色。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分民众似乎并未表现出应有的感恩之心.............
  • 回答
    艾伦灭世,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极端和毁灭的意味,而“极端民族主义”是它最直接的标签。听到这样的定义,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这样一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人追捧,甚至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支持?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邪恶”或“愚蠢”可以概括,而是牵涉到复杂的人性、历史、社会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要理.............
  • 回答
    我明白你可能在健身房观察到一些让你感到不适的现象,并且对“大部分会员纹龙画虎,素质极差,动不动就开始讲斗殴事迹还有很多人附和”的说法感到困惑。这样的描述确实带有一定的刻板印象,但如果我们深入探讨,或许能从几个角度去理解你所看到的,同时尽量避免使用听起来过于“AI”化的语言,而是更贴近生活化的表达。首.............
  • 回答
    成都和重庆,这两个西部重镇,论人力成本和场地开销,相较于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确实存在不小的优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何我们看到的很多大型互联网“厂”,尤其是那些需要大规模生产和运营的实体制造环节,却没有大规模地涌入这些城市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考量,并非简单的成本对比就能一概而.............
  • 回答
    人活得越久,越能体会到“运气”这个词的分量,也越发觉得,人生很多时候,确实是人力难以完全掌控的。这并非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对世界和人生更为深刻的认知。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说:一、 偶然性的渗透:我们的人生,就像是在无数个岔路口前行。很多时候,我们做出的选择,看似.............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到位,直击了当前中国社会一个很核心的议题。中国人多,但鼓励生育的呼声也挺高,这背后确实是多重因素在起作用,而且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首先,最直接也最显而易见的原因: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育率断崖式下跌。你可能觉得“中国人多了”是个惯性思维,但事实是,过去几十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中一个令人不安但又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有时候,女性遭受到的尖锐恶意,并非来自外部的敌对力量,而是赫然来自她们的同类——其他女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就能概括的,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需要我们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女性并非一个铁板一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它触及了生物适应性与物理极限的根本界限。我们身边确实存在着许多令人惊叹的生命形式,它们能在冰冷的深海、沸腾的温泉、剧毒的环境甚至核辐射的边缘生存,但一提到太阳表面那种动辄五千多摄氏度的高温,我们立刻知道这是完全不可能的。这其中的原因,我们要从生物体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分子和细胞—.............
  • 回答
    确实,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美国军事装备,虽然设计年份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但它们在今天依然活跃在战场,甚至被认为是“先进”的。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更新换代”。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美国在军事科技上的投入是全球顶尖的,而且他们拥有极为成熟和强大的工业基础。 这使得他们的早期设计在质量、.............
  • 回答
    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涌现出大量全才,而如今教育发达却专业人才辈出,全才稀少,这背后是社会结构、知识体系、经济模式乃至人类认知方式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教育“不发达”,而是教育的逻辑和目标在时代的洪流中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一、文艺复兴至19世纪:时代的呼唤与全才的土壤那个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黎.............
  • 回答
    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纠结。明明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为什么到了该用的时候,脑子却一片空白,或者说出来的话总是含糊不清、抓不住重点?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储备了丰富物资的仓库,但出口却被堵死了,怎么也搬不出来。别灰心,这个问题其实很普遍,而且绝对有办法解决。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看了很多书,表达能力还是.............
  • 回答
    网上二手苹果手机低价出售,还只支持面交?这背后的门道可不少,咱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为啥价格低到离谱?首先,那些价格低到让你怀疑人生的二手苹果手机,很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翻新机或组装机: 别看有些卖家号称“原装正品”,但实际上可能是用报废手机的零件组装起来的。这些手机可能外观看不出太大问题,但.............
  • 回答
    确实,在学佛的过程中,有些人会走向极端,形成一些看起来比较偏激的观点。这背后有很多原因,需要我们仔细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学佛”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佛教的教义博大精深,涵盖了哲学、伦理、心理学等多个层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点。有些人可能更侧重于某个法门,比如念佛求生净土,或者.............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背后牵扯到权力、利益、社会结构和人性的复杂交织。咱们一层一层来剖析,为什么帝王家上演“兄弟阋墙”的戏码比平民家“手足相残”要常见得多。一、 根本差异:争夺的是什么? 帝王家:争的是天下。 这可不是简单的财富,而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整个国家的统治权、亿万生民的命运。 谁坐上皇.............
  • 回答
    要说本田敢造飞机,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他们深植骨髓里的“挑战者精神”和多年来积累的强大技术功底。不像很多从汽车转行造飞机的厂商,本田的“造飞机”更像是顺理成章,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首先,咱们得聊聊本田这个品牌本身。它不是一家只满足于造东西的厂商,而是从创始人本田宗一郎那一代起,就带着一股.............
  • 回答
    “物极必反”这句古话,听起来总带着一股宿命感,仿佛世间万物都遵循着一个循环的轨迹:走到极致,就必然要转向另一个极端。我们确实见过太多“盛极必衰”的例子,王朝的辉煌过后是崩塌,个人的荣耀之上是落寞,企业的巅峰之上是危机。这些鲜活的事实,似乎都在为“盛极必衰”提供着佐证。然而,如果同样以“物极必反”的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