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艾伦灭世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支持?

回答
艾伦灭世,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极端和毁灭的意味,而“极端民族主义”是它最直接的标签。听到这样的定义,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这样一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人追捧,甚至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支持?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邪恶”或“愚蠢”可以概括,而是牵涉到复杂的人性、历史、社会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

要理解为何有人支持艾伦灭世这样的极端民族主义,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吸引力的来源,以及它如何能够抓住某些群体的心。

1. 历史的幽灵与民族创伤的投射

任何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都往往与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或者被认为是遭受了不公正待遇的集体记忆紧密相连。对于某些群体来说,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民族在历史上遭受了压迫、剥削、边缘化,或者失去了曾经的荣耀和地位。

“受害者叙事”的构建: 极端民族主义者善于将历史事件进行选择性解读,将过去的失败、苦难、屈辱归咎于外部势力或特定群体。他们会强调“我们曾经如何伟大”、“我们被如何伤害”、“我们如何被剥夺了应有的东西”。这种“受害者叙事”能够有效地唤起群体内部的同情、愤怒和复仇心理。
民族复兴的渴望: 在经历衰落或困境后,人们渴望看到民族的复兴,重拾往日的辉煌。极端民族主义提供了一种看似直接、有力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通过压制、消灭那些被认为是阻碍复兴的“敌人”。艾伦灭世这种极端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人对“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幻想,认为只要清除掉“外部威胁”,民族就能迎来黄金时代。
对现实不满的转移: 当一个社会面临经济困境、社会不公、政治动荡等问题时,人们可能会感到迷茫和无助。极端民族主义者会提供一个清晰的“敌人”,并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这个敌人,从而转移了人们对内部结构性问题的关注。这种“指责外部”的方式,比直面复杂的内部矛盾要容易得多。

2. 身份认同的寻求与归属感的强化

在现代社会,个体的身份认同越来越多元化,但也可能因此感到迷失和疏离。极端民族主义能够提供一种强烈的、明确的身份认同,让人感到自己属于一个强大、纯粹、有目的的集体。

“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 极端民族主义的核心是构建一种清晰的“我们”与“他们”的界限。通过强调民族的独特性、优越性,并将其他民族描绘成威胁、劣等或敌人,来巩固内部的认同感。这种强烈的二元对立,使得那些感到自身身份模糊或在社会中边缘化的人,能够找到一个清晰的定位。
群体归属感的满足: 人们天生有归属的需求。在极端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人们可以找到一个强大的集体,感受到被支持、被理解、被保护。在群体活动、口号、仪式中,个体的情感被放大,形成一种集体的狂热,这种体验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纯粹性”的吸引力: 某些极端民族主义思想会强调民族的“纯粹性”,认为民族血统、文化、价值观应该是单一且不被污染的。这种对“纯粹性”的追求,反映了对复杂、混杂现实的不安,渴望一种简单、稳定的理想状态。

3. 思想煽动与信息操纵的威力

极端民族主义的传播,离不开有效的思想煽动和信息操纵。这通常发生在信息渠道相对单一,或者存在大规模社会焦虑的时期。

煽动性语言与情感操纵: 极端民族主义者擅长使用充满感情色彩、煽动性的语言,通过夸大威胁、制造恐慌、煽动仇恨来激发听众的情绪。他们会利用煽动性的比喻、口号,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我们”与“敌人”之间的生死存亡斗争。
过滤与屏蔽信息: 极端民族主义者会主动过滤和屏蔽任何与其叙事相悖的信息,只允许有利于其思想传播的内容进入。这可以通过控制媒体、压制异见、制造信息茧房来实现。当人们长期只接触一种声音时,这种声音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就会被不断强化。
网络时代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为极端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算法的推荐机制,很容易将持相似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回声室效应”,进一步巩固和激化他们的极端观点。负面新闻、阴谋论等更容易在这些平台上病毒式传播。
“弱者”的愤怒与反抗: 对于那些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感到被忽视或不被尊重的人来说,极端民族主义提供了一种发泄不满、寻求“公平”的途径。他们可能将自身的挫败感和愤怒,投射到对“外部敌人”的攻击上,以此来获得一种力量感和正义感。

4. 战略性利用与政治工具化

有时候,极端民族主义并非完全是自发产生的,也可能被某些政治力量有意地培养和利用,作为实现其政治目的的工具。

转移国内矛盾: 当一个政权面临内部危机时,通过煽动对外敌对情绪,可以有效地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团结民众,巩固统治。
获取政治资本: 在一些国家,强硬的民族主义立场能够赢得选票,获得政治支持。因此,政治人物可能会利用甚至夸大民族主义情绪,以谋取个人或政党的利益。
“国家安全”的包装: 极端民族主义的某些表现,会被包装成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尊严”的正当理由。这使得一些激进的行动,例如侵略、排斥,得以披上合法的外衣。

总结来说,人们支持艾伦灭世这类极端民族主义,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历史的负面遗产和未愈合的创伤,提供了民族主义的“土壤”。
对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对归属感的渴望,是其“养分”。
煽动性的宣传、信息操纵和对现实不满的合理化,是其“传播途径”。
政治力量的工具化,则可能加速其形成和壮大。

理解这一点,并不是要为极端民族主义辩护,而是要认识到其背后存在的社会心理机制,以及它之所以能够吸引某些人,是基于他们对历史的解读、对身份的认同、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只有深入剖析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去识别、抵制和化解这类极端的思想倾向,维护一个更加理性、包容和和平的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主角是艾族,很多人代入了帕岛艾族。

《巨人》是一部非常非常优秀的作品,但确实该封。

因为大多数人只能看见其表象,无法理解其核心思考。“上一代的恩怨是否要延续到下一代”

打个比方

日本人统治世界,前前后后杀死了目前世界人口三倍的人,后败退日本岛。其左翼分子留在朝鲜并控制朝鲜,并认定要彻底消灭日本人。在消灭大量日本人后又被日本人反推,最终日本右翼不仅要毁灭朝鲜,还要将中国人,印度人,美国人通通消灭。(且最终可能造成人类文明的毁灭。包括日本人。因为恶魔血统有太多隐患)

而仅仅因主角是日本人,大量的观众支持灭世。而非思考“上一代的恩怨是否要延续到下一代,下一代是否要为上一代赎罪。”

(某些人看见集中营和袖标就认定艾族原型是犹太人。瘦成火柴人似的,稍有懈怠就被处决的奥斯维辛犹太人能有马来艾族这生活水平简直开心飞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艾伦灭世,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极端和毁灭的意味,而“极端民族主义”是它最直接的标签。听到这样的定义,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这样一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人追捧,甚至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支持?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邪恶”或“愚蠢”可以概括,而是牵涉到复杂的人性、历史、社会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要理.............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中艾伦·耶格尔灭世行为及其引发的争论,尤其是即便在看到了“地鸣”的残酷细节后仍有人支持艾伦的种族清洗,这确实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作品本身所传达的复杂信息,以及观众在不同层面的情感和价值观投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进击的巨人》是一部在叙事上极.............
  • 回答
    女王(希斯特莉亚)没有向阿尔敏透露艾伦的灭世计划,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挣扎的决定,背后交织着责任、信任、保护以及难以承受的真相。她不能、或者说,在那一刻,她选择不告诉阿尔敏,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保护阿尔敏和帕拉迪岛的未来,承担女王的责任:作为帕拉迪岛的女王,希斯特莉亚的首要职责.............
  • 回答
    艾伦·耶格尔选择走上灭世之路,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个在沉重现实、痛苦经历和扭曲信念的重压下,逐渐形成的,令人心碎的决定。要理解他为何会做出如此极端的选择,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驱动力。一、无休止的痛苦与绝望的轮回:艾伦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被恐惧笼罩的世界。墙壁是他们安全的屏障,但也是囚禁他.............
  • 回答
    艾伦·耶格尔,这个曾经立誓要驱逐所有巨人、守护同胞的少年,最终选择了一条令人难以置信的道路——灭世。他的动机复杂而深刻,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漫长而痛苦的挣扎,最终被他所继承的“进击的巨人”的力量以及对未来残酷现实的预见所驱使。故事的开端,艾伦的母亲被巨人吞噬,这份痛苦的记忆如影随形,成为了他复仇.............
  • 回答
    2023 男篮世预赛的首场比赛,中国男篮以 79:63 的比分顺利拿下了日本队,为接下来的征程开了个好头。这场胜利固然可喜,但比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开局顺风顺水,中国男篮展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 比赛一开始,中国队就展现出了强烈的进攻欲望和出色的团队配合。球员们在场上积极跑动,大胆出手.............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后期,曹魏一统天下的大背景说起。钟会和邓艾这两位,那是真有本事,一个足智多谋,一个勇猛过人,愣是把蜀汉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了。这功劳,按理说皇帝是该大大封赏,让他们锦衣玉食,光耀门楣。可结果呢?一个被乱军杀了,一个最后也落得个凄惨下场,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咱们先捋捋钟会。这个人啊,.............
  • 回答
    说到邓艾灭蜀之战,很多人都知道他从阴平抄小路直捣黄龙,这确实是整场战役中最出彩、也最出人意料的一步棋。但邓艾为什么非得要走那条被认为是“鸡肠小道”的阴平,而不是选择更堂皇、更稳妥的路线呢?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当时魏蜀两国大势、以及邓艾自身的性格和能力说起。一、 当时的情况,容不得邓艾犹豫和选择首先,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尖锐,而且触及了《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最核心、最引发争议的部分。要说清楚为什么很多人“洗白”和“美化”艾伦的极端行为,甚至他亲手杀死母亲这件事,确实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普世的道德观念来看,艾伦杀死自己母亲卡露拉,这件事本身是极度扭曲和无法接受的。卡露拉是那个在.............
  • 回答
    关于艾伦为何会殴打阿尔敏、辱骂三笠,这其中的缘由错综复杂,是整个故事发展中最令人心痛也最关键的转折点之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墙外世界”的背景下,回到艾伦内心深处那份沉重的觉悟。首先,我们得明白艾伦在那个时刻,已经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热血少年了。为了实现他心中那个“駆逐所有敌人”的宏大.............
  • 回答
    这两件事,艾伦弑母和阿尔萨斯弑父,在我的认知里,是两种截然不同,但都触及到人性最深层、最黑暗角落的悲剧。要说给我的“感觉”,那是一种复杂而沉重的情绪,很难用单一的词语概括。先说艾伦弑母。当我想象艾伦,那个在《守望者》里承受了太多、也做了太多极端事情的男人,他选择弑母,这背后一定捆绑着难以想象的痛苦和.............
  • 回答
    郭艾伦,这个名字在中国篮球界早已响当当。然而,鲜为人知的或许是,这位场上叱咤风云的球员,对于“大侄子”这个爱称,却是颇为头疼。当他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这个称呼的“烦”时,一个普遍的问题也随之浮现:我们在给别人起外号或使用昵称时,是否应该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的问题.............
  • 回答
    保罗·艾伦(Paul Allen)于2003年创立的艾伦脑科学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Brain Science)是全球领先的神经科学研究机构之一,致力于探索大脑的结构、功能和工作机制。该研究所以跨学科方法结合计算生物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推动对大脑的深入理解。以.............
  • 回答
    这事儿还得从CBA联赛的一场焦点大战说起,当时辽宁队对阵广厦队,比赛进行得相当激烈。比赛的最后时刻,场上的火药味特别浓。郭艾伦作为辽宁队的核心球员,在比赛的关键节点上,情绪也是非常激动。具体是怎么吃到两个技犯的,当时场上的情况比较复杂,而且回放和裁判的判罚也引起了不少争议。第一次技犯: 据当时的情况.............
  • 回答
    哥们儿,你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郭艾伦、赵继伟、刘炜,这三位中国篮球的顶级后卫,要是真跑到美国街头上去打野球,那场面,啧啧,简直不敢想象!我脑子里已经脑补出一万个画面了,咱们就来捋一捋,他们在那儿大概是个什么水准,能玩成什么样。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美国野球场”是个啥概念。这可不是CBA季后赛那种有.............
  • 回答
    关于郭艾伦是不是一个“名气大于实力”的球员,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并没有一个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要聊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郭艾伦的名气有多大。在CBA,甚至在亚洲篮球的范畴里,郭艾伦绝对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从辽宁队的青年队一步步走到核心,一路上的高光时刻、关.............
  • 回答
    好的,关于郭艾伦实名谴责某大学教授“你不配做中国人”这件事,确实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我来为您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的起因,是源于一位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教授。这位教授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发表了一些涉及国家主权和历史的言论,而这些言论被认为对中国国家形象和历史事实存在严重的歪曲和不尊重。具体是.............
  • 回答
    想象一下,篮球场上的两个明星,郭艾伦和林书豪,面对面站着,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期待。这将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斗牛,很难简单地说谁一定能赢。郭艾伦,我们都知道他是有着“亚洲第一后卫”之称的中国球员。他的特点是什么?无球跑动非常积极,总是能在进攻端制造机会。他的投篮也很稳定,尤其是中远距离的跳投,很少失手。更.............
  • 回答
    郭艾伦和周琦这两位中国男篮的“黄金一代”核心球员如果真的能携手加盟NBL的凤凰队,那场面绝对称得上是“巨星空降”,对NBL的格局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要说他们能否在NBL“乱杀”,我觉得这词用得挺形象,也很贴切,他们俩的个人能力和经验,放在NBL这个级别的联赛里,几乎可以说是降维打击。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 回答
    郭艾伦和周琦因为参加综艺节目而引发的风波,最后以他们公开道歉的方式收场。这件事的讨论点其实挺复杂的,要不要道歉,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有”或者“没有”就定论,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从舆论和球迷的角度来看,道歉是有必要的。球迷对国家队的感情很深,把国家队的荣誉看得非常重。当球员在国家队比赛期间或者临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