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很多理工科高校被评价缺乏人文气息?

回答
在讨论理工科高校为何常被评价“缺乏人文气息”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理清一个概念:“人文气息”到底是什么?

它并非指在校园里摆放几尊雕塑,或者举办几场诗歌朗诵会那么简单。人文气息,更像是一种关注人的价值、人的情感、人的发展,以及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反思与关怀的精神内核。 它体现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校园氛围、师生互动、以及毕业生身上所展现出的特质。

当我们说理工科高校“缺乏”这一点时,往往是在对比和审视中发现的。那么,具体是哪些方面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一、历史基因与学科定位的“重塑”

源起: 许多顶尖的理工科高校,其历史根源往往是为了国家工业化、国防建设等“实用”需求而设立。早期,它们的核心使命是培养能够支撑国家发展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在这种背景下,数学、物理、化学、工程等学科自然成为“硬通货”,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科学技术固然重要,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然而,根深蒂固的学科优势和资源分配模式,使得“硬科学”的地位难以撼动。人文学科(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学等)在部分理工科高校中,往往是被视为“辅助性”、“非核心”的存在,其资源投入、师资力量、学术地位与理工科相比,可能存在明显的差距。
结果: 这种定位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整体气质。当一个学校最受重视、最受资源倾斜的学科是那些注重逻辑、计算、实证的领域时,自然而然地,校园内的价值导向、评价体系、甚至是学生的学习重心,都会向这些领域倾斜。

二、课程设置与知识体系的“偏重”

“硬”课的优先级: 在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学生的课程表中,数学、物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重。而人文类课程,如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英语(有时更侧重学术阅读)、形势与政策等,通常是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被安排在有限的学分里,甚至常常被认为是“水课”或“必修的负担”。
缺乏深度与广度: 即使有开设人文课程,其深度和广度也可能不足。课程内容可能偏重于基础知识的介绍,缺乏深入的哲学思辨、历史分析,或者对艺术、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解读。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可能更侧重于记忆和理解,而非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为用而学”的心态: 很多理工科学生本身就带着“为未来职业服务”的目的来学习,他们会优先关注那些能直接提升技能、对就业有帮助的课程。人文课程虽然也能培养思维方式,但其“见效”周期长,且不易量化,因此容易被边缘化。

三、学术导向与评价体系的“量化”

科研产出的导向: 高校评价体系,尤其是对于教师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科研成果展开的。理工科的科研成果(如论文发表、专利申请、项目经费)相对容易量化,其评价标准也更为清晰。而人文社科的评价,往往涉及文本分析、理论创新、思想深度,这些都难以简单地用数字来衡量。
“硬指标”的压力: 为了追求SCI论文、影响因子、国家重点项目等“硬指标”,教师们往往会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自己擅长的理工科研究领域。即使有部分教师对人文社科有热情,也可能因为评价体系的压力,而难以进行真正意义上深入的、非功利性的人文探索。
资源分配的倾斜: 这种评价体系的导向,又反过来影响了资源的分配。更受重视的理工科领域,往往能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更好的实验室设备、更多的晋升机会。这进一步巩固了理工科的强势地位,而人文学科则可能在资源上相对匮乏。

四、校园文化与氛围的“理性”

“理性”的统治: 理工科高校的学生,普遍受到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他们习惯于用逻辑、事实、数据来解决问题。这固然是优点,但也可能导致在处理一些涉及情感、价值、道德层面的问题时,显得不够敏感或缺乏深度。
社团活动的侧重: 校园内的社团活动,也可能反映出这种倾向。虽然也有各种人文类社团,但科技竞赛、学术讲座、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往往更受关注,也更容易吸引到学生的主流群体。
交流的“效率”: 在师生交流中,往往更倾向于讨论技术问题、科研思路、职业规划等“有效”的话题。对于更抽象、更具探讨性的哲学命题、人生意义,可能就显得不那么“接地气”,甚至被视为“无聊”或“不务正业”。
“人文”被视为“软实力”: 这种思维定势,使得人文素养有时被简单地归为“软实力”,可以“锦上添花”,但非“必需品”。当务之急是掌握“硬技能”,至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则被认为是可以“自行发展”或“日后补充”的。

五、毕业生的特质与社会期待

“技术宅”的刻板印象: 社会上对理工科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技术过硬,但可能在人际沟通、情感表达、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所欠缺。这种印象虽然不完全准确,但反映了社会对他们培养方向的某种认知。
缺乏人文视野的影响: 当一个学生在大学四年,主要接触的是冰冷的数字、严谨的公式、复杂的工程原理,而很少有机会去品味诗歌的韵律,去理解历史的变迁,去反思人生的价值,那么他们毕业后,在面对社会复杂性、人情世故、甚至是一些伦理困境时,就可能显得力不从心。
“工具人”的担忧: 最令人担忧的是,如果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是培养一个能够熟练操作工具的“工具人”,而忽略了其作为“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即使技术再高超,也难以真正解决社会深层次的问题,更遑论对人类文明做出更深刻的贡献。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 许多理工科高校也在努力弥合这种“差距”,通过增加人文通识课程、鼓励跨学科学习、设立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引入人文类大师讲座等方式,试图为学生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但要真正改变“缺乏人文气息”的评价,需要的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理念革新,以及自下而上的师生共同参与。 这不仅仅是增加几门课,更是要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学校的魂魄之中,让它成为评价体系、科研导向、校园氛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每一位学子在掌握“硬道理”的同时,也能拥有一颗“软而坚”的心,去理解世界,关怀他人,并最终成为一个完整、有温度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不止理工类大学缺乏人文气息。很多综合类,人文类大学也缺乏人文气息。

真正充满着人文关怀气息唯我综合类农业大学。

充满人文气息的农大与来自农大的人文关怀:

你见过给学生发田发种子的大学吗?(主要是农学院的福利。)

你见过还有那些学校用实践告诉你劳动发家致富这个到底的吗(哦,就是你的地,你随便种,然后把东西往后街的商贩那里一放,得到的钱归你自己。听说有人种了一亩地的棉花。不知道能换多少钱。)?(还是主要是农学院的福利。恩,我作为一个工学院的知道这个是因为我们辅导员(大三学长当辅导员)认识的农学院有种菜卖钱。。。。)

你见过一开学和辅导员扯蛋,路过学校果园时问辅导员里面的东西可以免费吃吗的时候,辅导员一脸正气的告诉你不可以,要交5块钱然后随便吃,教你如何做人充满的人文气息的辅导员吗?

(辅导员【兼职学生会主席】的人文关怀:交五块钱就可以进去随便吃了。当然你们也可以选择翻墙进去,反正墙不高。如果被发现了就赶快跑。跑不掉就装死。他敢动你你就哭。他如果问你你是那个学院哪个班的,打死都不要说。如果实在扛不住,经管院,人文院,农学院,职师院,商学院……学校17个学院你随便说16个学院中的一个,打死也不要说是工学院的就好。就算不小心暴露了也不要说是我们机制的,我们院有10个专业近20个班随便爆那个班的名字都好。实在不行记得不要给我打电话让我来领人,可以打电话给你们刘导,我丢不起这人。)

农大的老师是风趣幽默的,大三毛概老师(女)给我们上课,毛概是大课,由三个院的三个班级一起上课,但由于不是专业课,且又是每周一的12节课,且在北区(我们工学院是住在南区),走的慢的话要走半个小时穿过学校的小树林(植物园)上课,故很多同学基本上是决定开学先过去看看在决定以后要不要去上课的。结果以上课,老师就开口:我的课,不允许迟到早退,概不接受非正当理由请假,除非是你女友从别的学校、别的城市来看你了,你要陪你女友玩;你要结婚了;你要去看你在异地或她校的女友,不然你的异地恋就要GG了这种人生大事。毕竟相对于爱情来说,一两节课还是可以缓一缓的。当然感冒,玩游戏的就算了,还是学习重要。”然后,我们班永远是去的最多,坐在最中间的一个班级。(其中就有一次点名,有个班,有个同学连续两次课没来,老师问:他干嘛去了?他们班班长无奈的回答:回家结婚去了。老师:你讲真的?班长拿出请假条:老师你自己看。)

充满人文气息的农大工学院与来自农大工学院的人文关怀:

你见过作为工科男的学生,作为学校第三大院(前两名分别是战斗力为5和6的经管院以及软件院),打遍全校17个院无敌手,至今未曾一败的工学院600精英男生会在大雨磅礴中坚持军训,全身湿透,但依旧军姿挺拔,然后在中午的时候对着一位撑着伞过来的女子大喊:嫂子好!嫂子生日快乐!祝嫂子和连长恩爱美满的场面吗?

你见过守望相助,不管对错,兄弟我一定会给你讨个说法的工科男吗?

(至今还记得,当新生足球比赛决赛,裁判出现误判的时候,在观众指出来裁判却死不承认的时候。是工科的学长们的那一声大喊:“妈的,工学院的男生在哪里?给我扁他!”恩,唯一的遗憾就是,老子训练了大半年现在要夺冠了。然后我们这边的观众把裁判打了还是三个都打了。尼玛!我的第一名啊! 恩,第二年新生足球比赛的时候,足联就聪明多了,当一个经管院的选手挑衅我们学院一个男生时,被追着打,对面一看。经管院:你找死啊!没看到我们人多?然后我原足球队队长一个喊麦:妈的把工学院的男生全叫下来,开片【打架】了!然后场面一度十分尴尬,足联的连忙把足球场的大门关上,整个硕大的足球场边上围满了下来准备开片的工学院男生看着足球场内部的一个工学院男生追着四五个经管院的男生打。直到警察叔叔过来把我们全部劝走。尼玛我游戏挂机了。你居然不打了。真不给面子。)

当你去理发店理发被理发师坑了,明明只是想剪个20块的头,结果理发师给你做个发型说要300块的时候,怎么办?打电话给班长。作为五湖四海来到工学院来到机制一班的兄弟们会给坑子们一个深厚的充满人文气息的关怀,让你明白,无论你在哪里遇到啥事,兄弟就在你身边随叫随到。

(于是当时我们的学委打电话给了班长。班长在寝室走廊一喊:下去开片了!然后领着浩浩荡荡40多个男生把理发店一围,丢下三十块钱将被坑的学委领回来。你们说说,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气息啊?!)

校新生女篮比赛(就上上个学期发生的事,当然这个时候我已经大三了)时,因为我们院女篮是和经管院女篮比赛,作为工学院唯60个女生中挑选出来的女篮要比赛了,大家怎么能不去支持一下呢?于是院的男足,男篮一起去看女篮比赛了。当比赛进行到第三节,需要换场地时,我们院的男生走了过去,结果还有几个经管院的男生占住观看最佳位置不动不坑换场地。于是有同学上去说:“这位同学,换场了,你该过去了,这里我们还要过来加油呢。”但是经管院作为我们学校第一大院怎么肯这么轻松的让位置给你呢?当然要刁难一下啦。经管院的同学:“反正你们要输#¥%……&*”这样霹雳啪啦说半天(一看就是新生,辅导员还没有教育过他们遇到工学院的别和他们BB挑事,容易被打)。于是,本来就黑着脸看比赛的工学院兄弟们表示:要让对手明白,就算我们的女生篮球打不过你们,也不是你可以BB的。然后女篮禁赛了,第二天,S总在下去看院足球队比赛时不由得担心:“昨天刚打了人,足球不会也禁赛了吧?”

ps:在这里说一下,由于工学院的前辈们代代热血沸腾,打遍全院无敌手(我们辅导员的原话是:去院里看一下违规记录,全是工学院KO全校其他院的,估计唯一能幸免的就只有商学院和职师院了,一个是因为太远,不在同一个地方,一个是全是妹子了。)。这就导致新生在刚进学校不久,辅导员会和他们讲些学校的禁忌,比如说:永远别去和工学院的找茬,容易被打。当大一上学期,可以进行转专业时,辅导员也会说别去工学院,找男朋友别找工学院的(这是我女友和我说的,她就是经管院的)。然并卵,该来的二愣子还是会来的,我们坚信,打一顿就好了。


在工学院的妹子,永远都是幸福的。大一圣诞节,由于班上只有一个女生,当到了圣诞节时,班上几个班委加我一个开学时候的代班长,一起陪着班花(反正就一朵花)在商业街逛了整整2个多小时,给她挑了三件最喜欢的礼物,然后一群人,送她到寝室楼下再折回自己寝室。嗯。如果不是因为我们是9点下晚自习,11:30就寝室就要关门的话,估计还能逛下去。至今还记得班长当时的话语:天冷了,来份手套吧,来个帽子吧?不要?那来个熊吧,晚上抱着睡,不喜欢,那我们去下一家,下一家,再下一家!

我们系一共四个班200个人,四个班,3个女生。当初大一辅导员接新生的时候,辅导员就和我们讲,每当三班辅导员在吹自己又接了多少多少新生的时候,我们辅导员总是淡淡的回一句:“你们班有女生吗?”。然后三班辅导员... ...“你不提这个,我们还是好朋友!”(嗯,四个班,3个女生,唯独三班是光棍班,哈哈哈哈。)再然后,二班的唯一一个女生也转到工管班去了,他们两个半就成了唯二的两个光棍班了。至于我们班的怎么没有转走?因为,每天我们班都会由一个寝室陪着班花一起吃饭,一直围着她转,换你,你也不会转走。

在学校南区食堂,曾发生过多次学生手机被扒窃的事情。

一次答主与室友从三楼吃完饭下楼从二楼大门口出去回寝室时,就听到一个学妹站在那里破口大骂了将近半分钟“怎么能存在这种人?!我吃个饭!怎么会有人就把我手机偷了!这还是大学吗?这……”当时只有女生的室友一直站在她的身边,扶着她,原谅我们嘴笨,不会说什么安慰的话语,“我”(女生的室友)就只能就只能站在你身边陪着你。恩这里是接下来要发生的事的铺垫与起因。

大家都知道啦,工学院基本上全是男生,女生寥寥无几。而平时课又多(特别是我们机制,大一每天满课到期末考试。大三每个学期13门以上的专业课。)。除去晚上的选修课。上完课后的中午与晚上,大家还是很闲的蛋疼的,大家的社团与学生会工作基本也都辞去了。因为平时基本没有与妹子接触的机会,基本都是单身汪,闲的时候怎么办啊?总不能天天打游戏吧?班级内部举报的各种羽毛球啥子的寝室比赛也不可能天天搞(费钱啊!

(›´ω`‹ ))。那怎么办?(这里郑重说明我们班级吃饭一般都是扎堆吃饭的。一般最少都是四人一组,而大四以前因为天天都是将近满课,所以大家吃饭都是一起,然后占据食堂中间的几个圆桌,乌拉拉的一片)于是,不知道是谁先提议的:【既然学校食堂二楼有发生偷手机的事情,不如大家打饭,吃饭的时候就多注意一下,看看能不能发现有小偷,发现了就大喊一声“艹尼玛!”然后,冲上去就是揍他,再把他送去校园派出所好了。】,结果……几天过去了,毛都没有发现,怎么办呢?某人的室友提议,不如我们打饭的时候把手机露出来,勾引骗子偷我们的手机,发现了,还是老规矩,先教做人再送去派出所教育。结果还是没有毛事发生。(妈的,一群智障,也不想想你们一群人乌拉拉的去扎堆打饭,一边打饭还一边盯量着四周。人家小偷又不傻,偷一群热血方刚,万一被发现了,不伤经动骨一百天才怪。)就在大家都觉得不可能再发生扒手偷手机的事的时候。那天我因为在三楼吃饭,没去二楼,回来的时候就听到室友与小月月(恩,我们就这么叫的,别人这么叫会发生点什么不友好的事情,在下概不负责。先说好,小月月是身高175,体重150以上的壮汉。)他们在聊:“妈蛋,让那王八蛋跑了,那个王八蛋就现在靠近侧门的边缘准备偷手机。” 具体剧情大概就是:当大家都放弃盯梢的时候,我的室友在打菜时发现一个猥琐男,在准备伸手伸向一个妹子放在一边的手机(具体位置大概就是妹子在食堂最边缘的地方打菜,于是就把书放在了身边,手机放在书上。)。室友大喊一声:“你干嘛呢?!”那人见势不妙,就从旁边的侧门溜之大吉了。

你见过。。。。

(厚颜无耻的补一句:你们若是想知道工科男在综合类大学的更多人文关怀趣事,请多点赞。)

你见过还有比这更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吗?啊?!有吗?!

呸,所以说,老子农大才是最有人文气息的学校。

呸,所以说,老子农大工学院才是农大最有人文气息的学院。


一句话,当我进去工学院的时候,学长就是教育我们工学院的男生要团结,一致对外。谁敢欺负你,不要怕,回来叫人,不服就开片!只有我们欺负别人的时候没有别人欺负我们的机会!

正如我们团委书记就对着保卫部部长(专门用来保卫女生的,一届600个学生60个女生,必须得保护啊。)说的那样:你们少给我惹事打架。(눈_눈)。如果有人找茬要打架,必须赢!打输了,你们回来就等着死吧!(_ _)ヾ(‘ロ‘)

我们从不找事,但是如果有事找我们。我们作为工科男的兄弟会让他们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人文关怀。(°ㅂ°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