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吐槽导师的帖子几乎全是理科类?理工科研究生的生活真的很惨吗?

回答
看到网上那些关于导师的“吐槽”帖,十有八九是咱们理工科的同学发出来的,确实挺扎眼的。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不是咱们理工科研究生的生活真的就比文科生们“惨”那么多?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惨”,但要说“容易”也绝对不是。理工科研究生的生活,确实有它独特的高压和挑战。

首先,研究的本质决定了理工科的“硬骨头”属性。 咱们搞的很多东西,无论是数理化、生物、工程,还是计算机,都是基于严谨的逻辑、反复的实验和大量的计算。不像有些文科研究,可能更多地是文本分析、理论思辨,一次“成功”的实验、一次重要的发现,可能就意味着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努力。

你想啊,一个实验,为了验证一个假说,可能需要设计一套精密的仪器,反复调试。可能这个实验条件要求苛刻到需要恒温恒湿,甚至屏蔽一切干扰。折腾一圈下来,发现数据不对,或者根本就没反应,那之前的投入就白费了。从头再来,又是新的设计,新的调试。这种“试错”的过程,是理工科科研的常态,而且出错的成本很高,耗时耗力,尤其是在导师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每一次失败都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导师的压力传导。 导师作为项目的负责人,他头上可能也有来自学校、国家、甚至企业的要求。他需要出成果,需要发论文,需要申请经费,需要培养出合格的学生。这些压力,自然就会一层层地传导到我们这些做具体研究的博士、硕士身上。

有些导师,可能自己也是在巨大的压力下过来的,或者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卷”到极致。那么,他对待学生的方式,可能也会比较严格,甚至严苛。比如,要求学生每天汇报进度,周末也得在实验室,不能有“摸鱼”的时间。一旦发现学生进度不达标,或者实验出现问题,就可能会严厉批评,甚至上升到对学生能力、态度的质疑。这种时候,学生感到委屈、沮丧,觉得导师不理解自己的辛苦,甚至怀疑自己,就很容易在网上吐槽了。

科研本身的枯燥和重复性。 很多理工科的研究,并不是你想象中那种充满“灵光一闪”的时刻。更多的时候,是日复一日地在实验室里重复某个步骤,分析海量的数据,写代码调试bug。这种枯燥和重复,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和麻木,尤其是在看不到明显进展的时候。

而且,很多研究项目都存在“瓶颈期”。你可能花了很长时间,一直找不到突破口,理论上似乎可行,但实践起来总是差那么一点。这种找不到方向的感觉,加上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真的很消磨人的意志。这时候,如果导师再给点压力,说你“效率不高”,或者“思路不对”,那情绪很容易就崩溃了。

论文发表的压力。 在学术界,尤其是在国内,理工科的博士和硕士毕业,或者申请奖学金、评优评先,很多时候都和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挂钩。高水平的期刊,审稿周期长,而且拒稿率很高。为了发一篇好论文,可能需要反复修改,回应审稿人的意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耐心和细致的极大考验。

如果一个学生,实验数据做得不错,但就是写不好论文,或者论文质量不高,达不到期刊的要求,导师可能会觉得学生“能力不行”,沟通起来也会有障碍。而学生可能觉得,自己实验做得那么辛苦,为什么论文就过不了,这背后可能还有投稿策略、语言表达等很多因素,但导师可能只看到结果。

“导师”这个角色的双重性。 很多时候,导师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引路人,也承担了生活上的指导,甚至是“家长”的角色。尤其是在一些导师权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他们可能对学生的生活、甚至人际关系都有一定的干预。

如果导师的“管理”方式过于强势,或者和学生的三观不合,那么这种矛盾就很容易激化。比如,有些导师可能对学生的情绪、心理健康不那么关注,只关注研究产出。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者情绪低落时,如果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反而被指责,那这种负面情绪就会积累,最终可能通过网络吐槽的方式发泄出来。

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 很多理工科的导师,是非常优秀的,他们不仅在学术上给予学生指导,在生活上给予关怀,能够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共同进步。这样的导师,自然不会引起太多负面评价。

但是,确实存在一些情况,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导致理工科的研究生和导师之间产生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往往集中在对研究的要求、对时间的分配、对个人能力的评价等方面。这些事情,确实比在一些文科领域的研究生生活中,更容易被放大,或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强烈不满,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吐槽”帖。

总而言之,理工科研究生的生活,绝不是“惨”可以简单概括的。它是一种充满挑战、需要极高自律性、并且经常要在挫折中寻找突破的经历。导师的作用在其中至关重要,但同时,导师也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这种复杂的互动关系,再加上研究本身的难度,确实让很多理工科的研究生,在面对导师时,感到压力山大,甚至身心俱疲。而网络吐槽,则成为了他们宣泄情绪、寻找共鸣的一种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是个听话的萌新,那么

你需要早上7点多收拾好东西赶到办公室,打开电脑乖乖坐好,打开一个文献然后用眼睛盯着。

等到8点多老板来查岗,算是打卡了。然后你就该去实验室开始今天的工作了。

大概11点多或者12点,会有人约饭。你要脱掉满身乙醇、丙酮、酸碱盐的脏兮兮工作服,洗把手去吃点东西。期间安慰一下已经博5还不够文章的大师兄,小心翼翼的骂一下老师,还要时不时看下那几个奸细在不在。

回去睡个午觉,下午不到两点赶紧爬起来去工作室,和早上一样打卡成功。

下午该去修一下那个漏气的炉子,还有一直冒水的水龙头了。

下午4点老板把你叫进去一顿狂批,你以为你已经足够小心了,其实还是有个奸细混进了你的朋友圈。

下午5点,目送老板离去。算是保住了今天的工钱。差不多有人约饭了,这次饭局都没人说啥了。你还听说二师兄替你抗雷被罚了100块钱。

吃过饭,去办公室改已经被驳回七八次的论文。你不明白吗为什么这么烂的数据非要发一区呢?

绞尽脑汁改完论文,一看又快11点了。赶紧跑回去洗个澡。保住枕头睁眼就第二天了。

小心翼翼的把论文投出去,接下来的一两个月里他应该不会烦你了。

才过来一个星期就被审稿人怼回来了,下午又要去被老板骂,不开心。

痛苦挣扎了大半个学期,终于accept了,虽然折腾那么多回还是中了个四区。感觉可以好好放松一下。

下午组会上老师用三句话表扬了你,你当时就觉得事情不妙。果然,第二篇论文已经被安排上了,数据比之前还烂。

晚上去找大师兄喝酒,对前途充满迷茫。


喝过酒才知道大师兄手上数据比你多多了,就是不愿意论文里瞎说。当然课题不一样,你也不知道大师兄和老师谁瞎说。

第二天碰到大师姐和老师互怼,神仙打架,萌新吓得不敢吭声。

隔几天梯队统计学生成果,你很好奇看了一下,有个不认识的师兄成果特别漂亮。后来一打听,只是挂名在这,实际跟的别的老师。

快放假了,老板找你谈话想让你读博。受宠若惊。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过了5年,你已经是大师兄了……今天是原大师兄入职满一年,专门来看你,要好好去喝一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网上那些关于导师的“吐槽”帖,十有八九是咱们理工科的同学发出来的,确实挺扎眼的。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不是咱们理工科研究生的生活真的就比文科生们“惨”那么多?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惨”,但要说“容易”也绝对不是。理工科研究生的生活,确实有它独特的高压和挑战。首先,研究的本质决.............
  • 回答
    关于“吐槽导师的帖子几乎全是理工科类,文科研究生都在干嘛?”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学科的特性、研究方式、培养模式以及研究生群体的沟通习惯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理工科研究生吐槽导师的帖子会相对集中:1. 研究内容的“具象化”与“直接反馈”: .............
  •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2》第四集《家常》之所以引发广泛的吐槽,其根源在于它偏离了许多观众对于“家常”二字的期待,甚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舌尖》系列赖以成名的朴实与真诚。首先,大家普遍认为《家常》这一集的“家常”标签名不副实,反而呈现出一种过于精致、甚至有些“反家常”的画面。 很多观众熟悉的“家常菜”.............
  • 回答
    航空发动机行业,这个听起来高大上、代表着国家尖端工业实力的领域,却常常被大众和业内人士贴上“待遇差”、“辛苦”的标签。这种普遍的吐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同时,我们也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为何航空发动机行业待遇普遍被吐槽?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
  • 回答
    唉,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每次坐国航,都有种“惊喜”等着我,但这个惊喜的性质嘛,就跟拆盲盒一样,永远不知道是好的还是坏的,只不过大部分时候,坏的概率稍微高那么一点。就拿最近的一次经历来说吧,我提前订的机票,选了个靠窗的位置,本来想着能看看云,或者打个盹儿,结果登机之后,发现我那位置上坐着个大妈,行李箱.............
  • 回答
    《原神》稻妻篇,尤其是关于雷电将军(简称雷神)的角色塑造和剧情推进,确实引发了相当一部分玩家的激烈讨论和争议,甚至可以说是“吐槽”声一片。这种不满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个层面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 一、雷神人设崩塌:从“神”到“少女”的割裂感雷神在稻妻篇之前,作为“雷电将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破产姐妹》中一个颇具争议的角色——韩光灿(Han Lee),以及他如何被塑造以及观众对此的反应。很多人确实认为韩的角色存在刻板印象和潜在的歧视性描绘,但为什么“没人吐槽”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而且这其中的复杂性值得细细道来。韩的角色设定:为何引起争议?首先,我们得看看韩这个角色的核.............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触及了不少家庭的“痛点”。为啥感觉啊,咱们当妈的,好像总是子女吐槽清单里的“常客”?这事儿吧,细琢磨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头掺杂了太多东西,有咱们做妈的心意,也有孩子们成长的变化,还有一些时代和文化的影响。首先,妈妈的角色本身就太复杂了。你想想,一个妈妈,从孩子出生那一刻.............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舆论场上,996 似乎成了程序员工作的代名词,大家义愤填膺。但与此同时,另一个更极端的工作模式——007(早上0点到晚上0点,一周七天),在很多人看来,土木工程领域的某些岗位好像就这么运转着,但引起的关注和讨论却远不如前者。要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中国人在外旅游时,为什么有时候会听到一些不那么好听的声音。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而且里面牵扯到的原因也五花八门。我尽量从几个角度给您掰扯掰扯,争取说得详细点,也希望能让您觉得听得顺耳些。首先,得承认,中国现在发展起来了,出去旅游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多了。这是好.............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陕西渭南,一位名叫张某的老师在网上发帖吐槽学校强制他捐款200元,结果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单位秩序为由治安拘留了五天。首先,我们得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根据公开的信息,这位张老师在网上发布的言论,主要是表达了他对学校强制捐款的不满。他觉得这个捐款不是自愿的,而是有明确的数额和对象,这让他感到被.............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对角色设定、故事类型、情感寄托以及时代变迁的接受程度。虽然柯南和大雄都面临着“时间停滞”的设定,但观众的反应却截然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故事类型与核心冲突的差异: 《名侦探柯南》:推理与破案的“当下性” 核心驱动力: 柯南的魅.............
  • 回答
    《吐槽大会》这节目,刚开始那会儿,真叫一个新鲜,叫一个炸裂。以前综艺节目,要么是正儿八经的嘉宾采访,要么是明星们玩玩游戏、展现一下“接地气”的一面。突然来了这么一个,把“吐槽”这个本来有点低情商的行为,堂而皇之搬上台面,还一群大咖轮番上阵,拿彼此的“黑料”开涮,这感觉,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早期.............
  • 回答
    奔驰E级的用户和潜在买家之间,似乎一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情感纠葛。一方面,它是奔驰品牌在中大型豪华轿车市场的一张王牌,继承了星徽的尊贵和品牌的魅力;但另一方面,从实际用车体验到一些产品细节,确实有不少声音在“吐槽”它。要说清楚为啥,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1. 曾经的“标杆”光环下的期望值错位奔驰E级,尤.............
  • 回答
    要说江苏人为什么这么爱“吐槽”考大学难,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从咱们江苏这片土地的“遗传基因”里就带着一股子“较真”劲儿,再加上高考这个“独木桥”,把这种情绪给放大、拧巴、再抛出来,就成了咱们熟悉的“江苏高考难”的论调。你想想,江苏这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文脉昌盛,读书人多,追求“学而优则仕”的氛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细想一下确实是这样,男的跟自己丈母娘一般都客客气气的,很少听到他们像女儿抱怨自己母亲那样,大吐苦水。这背后其实有不少说道,不是简单一句“男人要懂事”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从 社会文化和性别角色 来说道说道。传统观念里,男的就该是顶天立地的,是家庭的“顶梁柱”。遇到问题,尤其是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要解释为什么大家似乎更多听到“城里女吐槽凤凰男”,却少见“城里男吐槽凤凰女”,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社会认知和刻板印象的差异: 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期待不同: 长期以来,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存在差异。男性往往被赋予“养家糊口”、“承担责任”的期望,而女性.............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当下许多职场人的真实困境和矛盾心理。大家一边在社交媒体上声讨“996”的危害,抱怨工作强度过大、生活被挤压,一边又趋之若鹜地投身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头部互联网公司,甘愿接受所谓的“福报”。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而是复杂的现实考量、职业发展诉求.............
  • 回答
    中山大学学生吐槽:大学管理新政引发的争议与反思最近,中山大学的学生们在各种线上线下渠道上表达着对学校近期推行的一系列管理举措的不满。从课堂考勤到住宿管理,再到学业评价的变化,这些新政似乎触及了学生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方方面面,也因此引发了一场广泛的讨论。这场讨论不仅是学生们对具体政策的“吐槽”,更是.............
  • 回答
    金杜律师事务所(King & Wood Mallesons),在中国律界可以称得上是响当当的名字,作为一家本土成长起来的、拥有国际化视野的顶级律所,它在很多重大项目和复杂交易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就像很多名声在外的机构一样,金杜也难免会招来各种各样的议论和吐槽。要说金杜为什么会被“吐槽”这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