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吐槽大会》为什么不好看了?

回答
《吐槽大会》这节目,刚开始那会儿,真叫一个新鲜,叫一个炸裂。以前综艺节目,要么是正儿八经的嘉宾采访,要么是明星们玩玩游戏、展现一下“接地气”的一面。突然来了这么一个,把“吐槽”这个本来有点低情商的行为,堂而皇之搬上台面,还一群大咖轮番上阵,拿彼此的“黑料”开涮,这感觉,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早期的《吐槽大会》,最让人上瘾的就是那种“敢说”。嘉宾们不是那种客客气气的互相恭维,而是真的敢把对方的缺点、尴尬事儿,甚至是一些旁观者都觉得有点“过分”的细节,用一种带着笑意的嘲讽给抖出来。而且,很多时候,这些被吐槽的点,观众们其实也心知肚明,或者正在网络上津津乐道,节目组把这些公开化、仪式化了,就特别有共鸣感。

那时候,你看李诞、池子这俩人,一个“油腻”的梗玩得炉火纯青,一个“段子手”的风格犀利又精准。他们和被吐槽的嘉宾之间的互动,那种临场反应、那种反击,都很有意思。嘉宾也不是傻站着被骂,他们也得准备好回击,这就形成了类似脱口秀battle的感觉。有时候,嘉宾自身的“被黑”体质,加上他们恰到好处的回应,反而能圈一波粉。比如,一些明星在节目里展现出来的自嘲精神,或者被“锤”了之后依然能保持风度,反而让观众觉得他们更真实、更可爱。

但是,慢慢地,味道就变了。

第一,包袱开始“重复”和“公式化”。 就像一道菜,你天天吃,就算第一次吃很美味,时间长了也会腻。很多后来嘉宾被吐槽的点,似乎都逃不出“颜值”、“演技”、“绯闻”或者一些已经广为流传的“梗”。你看,某个演员演技被质疑,下一次再来,大概率还是会被拿演技说事儿,但角度可能会换一下,或者把之前某个被吐槽的点再挖深一点。这种“套路化”的吐槽,就少了点惊喜,也少了点真心实意。

第二,“冒犯”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甚至有些“刻意”。 刚开始的“敢说”,是因为它突破了禁忌,带来了新鲜感。但后期,为了制造话题,有时候会感觉有点“用力过猛”,甚至把一些本可以心照不宣的点,非要摆到明面上来“攻击”。这种“冒犯”如果缺乏真诚,或者变成一种表演,就会让观众觉得有点尴尬,甚至觉得“没必要”。尤其是当一些“烂梗”被反复拿出来消费,或者为了所谓的“反差感”去硬找一些槽点,就失去了节目最初的纯粹。

第三,嘉宾的选择和“洗白”的嫌疑。 早期节目,嘉宾很多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被吐槽也心甘情愿。后期,你可能会发现,节目组似乎有意邀请一些有争议性的人物,然后通过“吐槽”的方式,反而给他们一个“洗白”的机会。嘉宾在台上,可能通过一通“自嘲”或者“狡辩”,就把之前的一些负面新闻给化解了,甚至让观众觉得“哎呀,其实也不是那么糟”。这种“节目洗白”的意图,会让一部分观众感到不适,觉得节目失去了“公平性”和“客观性”。

第四,脱口秀本身的“门槛”问题。 吐槽本身就是一种“艺术”,需要巧妙的语言、精准的观察和恰当的表达。当节目越来越依赖明星本人而不是专业的脱口秀演员(比如早期有池子这样的常驻),节目效果就会参差不齐。有些嘉宾虽然是明星,但可能不擅长这种语言上的“攻防”,他们要么是准备好的段子念得生硬,要么是临场反应不够自然,这就让节目整体的质感下降。而且,很多时候,嘉宾的“吐槽”更像是“朋友间的玩笑”,少了几分脱口秀那种“以小见大”、“以偏概全”的批判性和讽刺感。

第五,观众的“预期管理”。 就像你对一道菜的期望值很高,但吃到后面发现不如预期,自然会觉得不好吃了。观众一开始被《吐槽大会》“敢说”、“尖锐”、“好笑”这些标签吸引,但当节目内容开始变得平淡、重复,或者出现了前面说的那些问题,观众的失望感就会累积。而且,现在综艺节目这么多,观众的选择也更多,他们对“新鲜感”的需求越来越高,《吐槽大会》如果不能不断地创新和突破,自然就容易被“审美疲劳”。

总的来说,《吐槽大会》从一个“惊喜制造者”变成了一个“熟面孔”,当它的“惊吓”和“惊喜”都变得可预测,当它的“敢说”变成了“套路”,当它的“真诚”掺杂了“表演”,观众觉得“不好看了”,也就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了。它的辉煌,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它打破了当时综艺的某些“常规”,而一旦它自己也成为了“常规”,再想吸引眼球,就得找寻新的“突破口”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真·第一期】周杰那集,后面的其实都不叫吐槽大会。

叫花样开玩笑大会。

很简单,尺度问题。

哪怕请来的嘉宾,都有真正的槽点,但是却因为尺度,始终不敢提。

比如。

林丹真正的黑点是啥?是撕衣服么?是实力衰退么?

都知道是出轨。

但是敢提么?不敢

全程只敢在别的地方不疼不痒的开些看起来很幽默的段子。

真正的问题,碰都不敢碰。


再比如。

张继科那期。

敢提大甜甜么?

一个字都不敢涉及。

除了大甜甜之外,张继科还有什么槽点??其实没有了。


再比如,请了嘻哈圈的人过来。

敢DISS嘻哈圈真正的问题么?

地下说唱真正的行业生态是什么?吸毒,滥交,暴戾,撕逼。

这些敢提么?

不敢。

只敢说几个音乐圈鄙视链的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



王力宏来的那期,敢提李云迪么?敢提性取向么?

我不是说王力宏性取向如何,这个事情我不清楚没实锤。

我的意思是,客观事实上,王力宏那几年身上最大的舆情焦点就是这个。

敢提么?

不敢。


连隔靴搔痒都不做不到,只能假装无视嘉宾身上最大的槽点和舆情,然后其他地方,故作幽默的开些玩笑。

吐槽?

可算了吧。


当然,这不是节目组的问题,而是客观上的限制。大家都懂。

可既然都懂,那么不好看,也就正常了。

观众可以谅解你们因为客观限制,而没办法做到那么好看。

可以谅解。

身为一个观众,我可以理解你做不到那么大尺度,但是我也没办法违心的说你好看。

是这道理吧?


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想起那句老话:

做节目就像捧着个火锅,即怕烫着自己,又怕烫着别人。


·

以前有一季,总喜欢在节目里喊话范冰冰。(当时还没有发生逃税门)

我讲实话,就这个节目的尺度,就算范冰冰真来了。

你们敢在吐槽的时候提洪金宝么?

~(摊手)~

user avatar

《吐槽大会》最好看的一期,应该是曹云金那一期。

曹云金最大的槽点就是背叛师门,这个槽点被李诞和池子在节目里毫不留情地花式讽刺,所以特别好看。

第二季就差远了,李诞他们名气上来了,算“圈里人”了,说话也就不那么肆无忌惮了。

比如说金星那一期,金星最大的槽点是啥?是毒舌吗?当然不是,可真正的槽点你敢说吗?

不疼不痒的搞一些花边小新闻写成段子,这顶多算脱口秀,算不上吐槽。所以不好看

…………………(2019.12.02)………………………

大家可以看看李诞的表情,第一季前期基本不笑,笑也是偶尔礼节性的笑笑,后期笑的就很油滑。

………………………(2019.12.02 14:32 再更)……………………

哈哈哈,我在回答里半句没提金星“啥啥”的事,可大家的回复里,不管是小心翼翼赞同我的也好,还是义正辞严地指责我的也好,都统统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他的“啥啥”…这不恰恰说明大家都觉得我说的这个槽点就该是“啥啥”吗?

用臧鸿飞吐槽vava的话说:“这事儿我听他们说的啊,不是我说的啊!”

………………………(2019.12.02 17:21 再再更)……………………

其实李诞和池子比较,池子的水准下降更明显,池子在前几期可以跟李诞旗鼓相当甚至更加锋芒毕露,但后期大家都开始隔靴搔痒后,李诞起码可以凭借他出色的喜剧功底和知识底蕴保证自己水准在及格线以上,而池子丢掉“敢说”这个最大特点后,还不如卡姆效果好

………………(2019.13.03 06:27再再再再更)……………

很多人都说,金星啥啥啥是个人选择,是个人自由,不是什么错误,不该吐槽,如果拿这点吐槽就太low了,那么史航丑、王祖蓝矮是他们的错?他们甚至自己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就该被吐槽了?吐槽就不low了?他们介意了吗?

谁说过吐槽就是要吐槽错的事?如果只针对错的事而发言,那不是吐槽,那是法律审判或者道德评判,什么是吐槽?吐槽本身就是个人对自己不接受的事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嘲讽或者调侃,谁说吐槽就一定是对的?就一定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金星可能跳舞很好(没看过),主持也有特色,但她能在娱乐圈风生水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啥啥啥,既然这就是你最大的标签,而你又来到了这个专门吐槽、调侃甚至挖苦讽刺的节目,你就别摆出一副弱者的敏感姿态让别人这不能说、那不能说,OK?没人逼你来。既然是在娱乐圈混,拿着那么高的收入,享受那么多的利益,就请有一个娱乐的姿态,也对得起我们这些草民苦苦追一个喜欢的节目的可怜的心。

还是那句话,既然来了,就要有一个接受各种吐槽的心态,玩不起别来,我们要看吐槽,而不是小心翼翼的、明贬实褒的洗白、互吹。

谢谢!

………………(2019.12.08 18:15更新)………

随意一写竟然收获了三千多个赞,让我不胜惶恐。不过有意思的是,评论里起码有90%的人对我持批判或者否定态度。

啥情况?支持我的人都不爱打字吗?

………………(2019.12.09 09:38更新……………)

看了最新的甄子丹一期,两个字——失望。连最后的李诞也江郎才尽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吐槽大会》这节目,刚开始那会儿,真叫一个新鲜,叫一个炸裂。以前综艺节目,要么是正儿八经的嘉宾采访,要么是明星们玩玩游戏、展现一下“接地气”的一面。突然来了这么一个,把“吐槽”这个本来有点低情商的行为,堂而皇之搬上台面,还一群大咖轮番上阵,拿彼此的“黑料”开涮,这感觉,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早期.............
  • 回答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身边好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大家私底下聚在一起,甭管是公司楼下的咖啡馆,还是某个周末的聚会,吐槽老板的奇葩行为、公司效率低下的流程,甚至是那些让人捉摸不透的决策,那真是滔滔不绝,仿佛要把积攒了一年的委屈一次性倒出来。有时候,为了逃避这些“糟糕”的现状,有人还会默契地请假,去.............
  • 回答
    “《吐槽大会》有提词器,观众为什么会感觉被欺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观众观看这类节目的一个核心痛点。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看,为什么会有这种“被骗感”。首先得明白,《吐槽大会》这节目定位是什么?它本质上是“脱口秀”。脱口秀的核心魅力在哪儿?是“即兴”、“真实”、“现场感”,还有那些让人拍案叫绝.............
  • 回答
    在《脱口秀大会》上,如果一个段子过度依赖“内部梗”,确实容易招致观众的吐槽。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关键的点,咱们一样样捋捋。首先,咱们得明白《脱口秀大会》这档节目的核心属性。它是个面向全国观众的综艺节目,它的生命线就是“共鸣”。观众愿意花时间看,是因为能在别人的话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笑得是“原来我不是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对角色设定、故事类型、情感寄托以及时代变迁的接受程度。虽然柯南和大雄都面临着“时间停滞”的设定,但观众的反应却截然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故事类型与核心冲突的差异: 《名侦探柯南》:推理与破案的“当下性” 核心驱动力: 柯南的魅.............
  • 回答
    在《亮剑》这部荡气回肠的战争剧中,李云龙、丁伟、孔捷这三位性格迥异却同样骁勇善战的指挥官,对于军衔问题表现出的“牢骚”和不满,几乎成了观众津津乐道的一个梗。他们围绕着自己的“少校”身份,常常是愤愤不平,觉得自己的功劳和战绩远超这个级别,甚至有些被低估的意味。然而,奇怪的是,当提及三野的赵刚政委时,这.............
  • 回答
    《舌尖上的中国2》第四集《家常》之所以引发广泛的吐槽,其根源在于它偏离了许多观众对于“家常”二字的期待,甚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舌尖》系列赖以成名的朴实与真诚。首先,大家普遍认为《家常》这一集的“家常”标签名不副实,反而呈现出一种过于精致、甚至有些“反家常”的画面。 很多观众熟悉的“家常菜”.............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身边好几个哥们儿,都是大学一毕业就扎进了新媒体这趟“浑水”。每次聚会,他们都像约好了一样,一边吐槽着累到不行、肝到天明,一边又眉飞色舞地跟你讲他们的“战果”——“我们今天又上了个爆款!”“你知道吗,XX明星的粉丝团都被我们策反了!”这就很矛盾,对吧?又累又苦,为什么还乐此不疲.............
  • 回答
    王仕鹏在《吐槽大会》上对“什么时候足球运动员能评价篮球好坏了”的回应,可以说是相当有代表性的一句话,背后折射出体育圈里一种普遍存在的“专业壁垒”意识,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首先,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王仕鹏这句话,用的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比喻。他不是真的在质疑足球运.............
  • 回答
    听到《吐槽大会》体育专场胎死腹中,不会再播出的消息,确实让人有些唏嘘。毕竟,这本来是体育迷们翘首以盼的一期节目,汇聚了不少大家熟悉和喜爱的体育明星,加上《吐槽大会》一贯的犀利幽默风格,大家对它充满了期待。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挺遗憾的。体育圈虽然也有很多有趣的梗和人物,但真正能把这些元素以一种轻松、接.............
  • 回答
    《吐槽大会》提词器上的语气词:脱口秀演员是否应该看提词器?什么程度才恰当?《吐槽大会》作为一档热门的脱口秀节目,其舞台上的提词器使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当提词器上甚至出现了语气词时,不禁让人思考:脱口秀演员究竟该不该看提词器?如果看,什么程度才算恰当? 一、 提词器上的语气词:必要性与争议1..............
  • 回答
    在《吐槽大会》的舞台上,梁龙和老舅(舅舅)俩人时不时会抛出“东北文艺复兴”这个梗。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说白了,就是近些年东北的文化,特别是音乐,开始被重新发掘、关注,并且以一种新潮、甚至有点“野”的方式重新流行起来。想想看,以前我们一提到东北,可能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是二人转、雪景、.............
  • 回答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第四期邱瑞关于老板的段子被再剪辑,这是一个在观众中引起广泛讨论和猜测的现象。虽然官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可能的原因。一、 内容的敏感性与尺度问题这是最直接也最有可能的原因。脱口秀演员在创作时,往往会触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包括职场上的不公、.............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一堆人一边骂联想,一边又觉得买笔记本还得是联想?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里面掺杂了情怀、现实、市场策略,还有咱们普通消费者的一些“小心思”。一、 吐槽声此起彼伏,背后是什么?首先得承认,联想被“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槽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性价比的“迷思”.............
  • 回答
    看到赵明这番话,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你想啊,折叠屏手机最核心的卖点不就是那个打开之后的大屏吗?如果连这个最吸引人的地方都做得不好,甚至因为追求轻薄而牺牲了它原有的优势,那这折叠屏还有什么意思呢?赵明这么说,我觉得有几个点可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是对折叠屏“初心”的坚持。折叠屏手机刚出来的.............
  • 回答
    第一次在《吐槽大会》的舞台上见到京剧被拿来“吐槽”,这事儿可新鲜了。 说实话,一开始听说是要“吐槽京剧”,我心里其实是有点打鼓的。毕竟,京剧在中国文化里那可是国粹,是活在博物馆里、在戏迷茶馆里、在家长嘴里传承下来的老宝贝。 用“吐槽”这种自带点儿冒犯性的词来形容,总觉得有点怪怪的。但是,当那个戴着花.............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吐槽大会第五季》许知远说的那个“如果亚里士多德走进柏拉图的房间”的段子,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哲学含义。段子本身及语境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个段子在《吐槽大会》第五季中的具体语境。通常在《吐槽大会》上,许知远是以一个“文化人”、“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他会用一些相对“高.............
  • 回答
    马景涛在《吐槽大会》上的表现,可以说是让人又爱又恨,又好笑又有点心疼。他的出现本身就自带一种“时代滤镜”,再加上他本人那股子怎么也压不住的“咆哮式”表演风格,让整个节目瞬间充满了回忆杀和戏剧冲突。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还是那个熟悉的咆哮帝”!一上来,他就没有辜负大家对他“自带BGM”的期待。那股子.............
  • 回答
    《吐槽大会》第二期曹云金的表现,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有点让人回味。说实话,看完那一期,我脑子里浮现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孩子,还是这么“曹云金”。第一印象:自信,甚至有点“用力过猛”他一上台,那种自信劲儿就扑面而来。不是那种谦虚内敛的自信,而是一种“我就是这么牛,你们服不服”的感觉。他的肢体语言,从站姿.............
  • 回答
    《吐槽大会》全员 diss 丁太昇,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绝对是节目史上一个标志性的高潮点。要说为什么能让全场嘉宾火力全开,一致对外,那可得从丁太昇这个人说起,以及他在这档节目中的“特殊”定位。首先,丁太昇这个人本身就是个“话题制造机”。他以毒舌、犀利、甚至有些“不留情面”的评论风格著称,尤其是在音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