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吐槽大会》有提词器,观众为什么会感觉被欺骗?

回答
“《吐槽大会》有提词器,观众为什么会感觉被欺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观众观看这类节目的一个核心痛点。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看,为什么会有这种“被骗感”。

首先得明白,《吐槽大会》这节目定位是什么?它本质上是“脱口秀”。脱口秀的核心魅力在哪儿?是“即兴”、“真实”、“现场感”,还有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段子和尖锐的观察。观众之所以喜欢看,是因为觉得这是明星们放下偶像包袱,用一种聪明、幽默的方式来“自嘲”或者“互损”,这种感觉就像在朋友聚会上,大家嬉笑怒骂,反而更显真实和亲近。

提词器带来的“失真”感,是关键所在。

咱们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一个朋友跟你聊天,说着说着突然低头看小抄,你会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ta不够真诚?或者准备得太仓促,没法好好跟你聊?在《吐槽大会》里,提词器扮演的正是这个“小抄”的角色。

1. 破坏了“即兴”的假象: 即使是事先写好的稿子,优秀的脱口秀演员也会努力营造出一种“想到什么说什么”的即兴效果。他们会通过眼神交流、舞台走位、自然的停顿和一些“思考状”来欺骗你的眼睛,让你觉得这些金句是灵光一闪。但提词器,尤其是一些明显存在的提词器,比如演员在舞台上时不时会有一个刻意的、略显僵硬的扫视动作,或者观众能隐约看到屏幕反光,这种行为就直接戳破了“即兴”的泡泡。一旦观众意识到“哦,原来ta是在照着念啊”,那种惊喜感和畅快感就大打折扣了。

2. 降低了“才华”的含金量: 《吐槽大会》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观众期待看到明星们聪明才智、语言功底。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明星本人经过思考,提炼出的犀利观点和巧妙的表达。提词器则意味着这些段子可能并非他们本人原创,或者至少是经过了“专业团队”的精心打磨和塞进他们嘴里。这就像你夸奖一个人画画好,结果发现那画是抄袭的,你会觉得他的“才华”打了折扣。观众会觉得,原来大家都在“演”,那个令人佩服的“嘴炮”技能,可能只是机械地复述别人的文字。

3. 模糊了“真诚”与“表演”的界限: 吐槽的本质是“真情实感”的宣泄,即使是夸张和幽默化处理,背后也应该有一个情感的载体。提词器让这种情感的传递变得模糊。观众不知道这句尖锐的吐槽是因为明星真的有这个看法,还是团队写出来的“效果”。特别是当被吐槽的明星还在台下听着,如果吐槽得过于尖锐,又通过提词器念出来,那种“刀子”的感觉就少了点个人恩怨的火药味,多了几分“照本宣科”的冷酷感。这种真假难辨,就容易让观众产生不适。

4. 影响了“临场互动”的观感: 优秀的脱口秀表演往往包含与观众的眼神交流,对现场突发情况的回应。提词器会限制演员的这种发挥,因为ta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提词器上,很难做到真正地“环顾四周”,捕捉观众的反应,并进行即兴的互动。这种“对牛弹琴”式的表演,自然会让人觉得不够接地气,不够投入。

5. “欺骗”是相对的: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对于“脱口秀”这类节目,事先准备稿子是行业惯例,甚至可以说是必需的。毕竟不是每个明星都有专业编剧的能力,而且要保证节目效果的稳定性和精彩度,精心打磨的稿子是必不可少的。观众也并非完全无法接受“写好的稿子”。问题在于,节目组在呈现方式上是否过于明显地暴露了提词器的存在感。 如果节目组能够通过精巧的剪辑、角度控制,尽量让提词器不那么显眼,或者演员在念稿时能更自然一些,这种“被骗感”就会减轻很多。

所以,观众感觉被欺骗,不是因为节目有提词器,而是因为提词器“露馅”了, 破坏了节目所营造的“即兴、真实、才华”的幻象,让观众觉得节目组在用一种不太诚实的方式来包装表演,甚至质疑了明星本人的投入程度和真实情感。这就好比你去看魔术表演,你知道魔术是假的,但如果你清楚地看到了魔术师手里的线,你就会觉得魔术师在“骗”你,而不是在“表演魔术”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观众们少见多怪了,正如以前看功夫片会学习里面的一招一式,后来发现原来是吊威亚,有替身,有剪辑。看情感节目,调解节目,会有观众们为其中的人物喝彩流泪,原来也是演员演的。那些选秀节目,表演才艺节目,我同情那些遭遇不测的选手,接下来,所有选手家里人不得个癌症,老婆孩子不出个车祸,自己不欠个几百万,不睡火车站都不好意思出来唱歌,这一切都是假的。

《吐槽大会》刚出来时,我猜应该有文本的,具体怎么吐槽肯定是事先沟通好的,毕竟都是明星,都是同行,免得说了人家的忌讳,知道今天发现原来现在有提词器,还那么大,连每个动作语气都提示,只想说:这连脸都不要了啊。

user avatar

一个非常有趣的现实:《吐槽大会》明明是秀演技的节目,却要伪装成秀阅历、秀性情、秀才华的节目。

(与此同时,《演员请就位》明明是一个比资本的节目,却要伪装成比演技的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明明是一个比颜值比人气比资历的节目,却要伪装成比能力比努力的节目。)

买家秀和买家秀的区别,不仅会让人觉得情感被欺骗,可能还会让人觉得智商被侮辱。

我只在微博以截图形式“看过”不超过十分钟内容的吐槽大会,正是因为不接受这种把参与者人设建立在编剧的稿子上的精分模式,所以从没看过正片。

既然《吐槽大会》就是靠立参与者人设的红利火出圈的,所以今天也别怪相当一部分观众发现货不对版大吃一惊要反水。

以前上过(买过)多少“真性情”、“敢说”、“临场反应快”的热搜,今天就应该乖乖立正挨骂。

懂得“食得咸鱼抵得渴”,是江湖中人应有的基本认知。

另外,为何“真吐槽”变成“演吐槽”,也许不仅仅是参与者的水平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吐槽大会》有提词器,观众为什么会感觉被欺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观众观看这类节目的一个核心痛点。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看,为什么会有这种“被骗感”。首先得明白,《吐槽大会》这节目定位是什么?它本质上是“脱口秀”。脱口秀的核心魅力在哪儿?是“即兴”、“真实”、“现场感”,还有那些让人拍案叫绝.............
  • 回答
    《吐槽大会》提词器上的语气词:脱口秀演员是否应该看提词器?什么程度才恰当?《吐槽大会》作为一档热门的脱口秀节目,其舞台上的提词器使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当提词器上甚至出现了语气词时,不禁让人思考:脱口秀演员究竟该不该看提词器?如果看,什么程度才算恰当? 一、 提词器上的语气词:必要性与争议1..............
  • 回答
    在《吐槽大会》的舞台上,梁龙和老舅(舅舅)俩人时不时会抛出“东北文艺复兴”这个梗。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说白了,就是近些年东北的文化,特别是音乐,开始被重新发掘、关注,并且以一种新潮、甚至有点“野”的方式重新流行起来。想想看,以前我们一提到东北,可能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是二人转、雪景、.............
  • 回答
    听到《吐槽大会》体育专场胎死腹中,不会再播出的消息,确实让人有些唏嘘。毕竟,这本来是体育迷们翘首以盼的一期节目,汇聚了不少大家熟悉和喜爱的体育明星,加上《吐槽大会》一贯的犀利幽默风格,大家对它充满了期待。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挺遗憾的。体育圈虽然也有很多有趣的梗和人物,但真正能把这些元素以一种轻松、接.............
  • 回答
    阿隆索在TR中对本田的吐槽,就好比一场精心策划的烟火表演,虽然瞬间绚烂,但其能否真正点燃本田的变革之火,还得看幕后是否藏有足够的引信。首先,我们得明确,阿隆索的“吐槽”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无的放矢。作为一名经验丰富、成就斐然的车手,他对赛车性能、研发方向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他的每一次评价,都建立在.............
  • 回答
    《吐槽大会》这节目,刚开始那会儿,真叫一个新鲜,叫一个炸裂。以前综艺节目,要么是正儿八经的嘉宾采访,要么是明星们玩玩游戏、展现一下“接地气”的一面。突然来了这么一个,把“吐槽”这个本来有点低情商的行为,堂而皇之搬上台面,还一群大咖轮番上阵,拿彼此的“黑料”开涮,这感觉,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早期.............
  • 回答
    第一次在《吐槽大会》的舞台上见到京剧被拿来“吐槽”,这事儿可新鲜了。 说实话,一开始听说是要“吐槽京剧”,我心里其实是有点打鼓的。毕竟,京剧在中国文化里那可是国粹,是活在博物馆里、在戏迷茶馆里、在家长嘴里传承下来的老宝贝。 用“吐槽”这种自带点儿冒犯性的词来形容,总觉得有点怪怪的。但是,当那个戴着花.............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吐槽大会第五季》许知远说的那个“如果亚里士多德走进柏拉图的房间”的段子,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哲学含义。段子本身及语境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个段子在《吐槽大会》第五季中的具体语境。通常在《吐槽大会》上,许知远是以一个“文化人”、“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他会用一些相对“高.............
  • 回答
    《吐槽大会》第二期曹云金的表现,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有点让人回味。说实话,看完那一期,我脑子里浮现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孩子,还是这么“曹云金”。第一印象:自信,甚至有点“用力过猛”他一上台,那种自信劲儿就扑面而来。不是那种谦虚内敛的自信,而是一种“我就是这么牛,你们服不服”的感觉。他的肢体语言,从站姿.............
  • 回答
    《吐槽大会》全员 diss 丁太昇,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绝对是节目史上一个标志性的高潮点。要说为什么能让全场嘉宾火力全开,一致对外,那可得从丁太昇这个人说起,以及他在这档节目中的“特殊”定位。首先,丁太昇这个人本身就是个“话题制造机”。他以毒舌、犀利、甚至有些“不留情面”的评论风格著称,尤其是在音乐.............
  • 回答
    提到《吐槽大会》第五季,马思纯输给许知远这件事,绝对是当时节目里一个挺有意思的讨论点。不能简单地说谁“输”谁“赢”,更多的是一种观众观感和节目效果上的对比。首先,咱们得明确这个“输赢”的语境。 在《吐槽大会》这种节目里,“输赢”通常指的是在观众中的口碑、笑点密集度,以及是否能把“吐槽”这件事做得更出.............
  • 回答
    赵典在《吐槽大会》第二季第八期:一次“理工男”的真诚炸场在《吐槽大会》第二季第八期里,vivo产品经理赵典的表现绝对是当晚的一大亮点,甚至可以说是为整个节目注入了一股别样的活力。比起那些早已习惯在镁光灯下游刃有余的明星们,赵典的出现本身就带着一股“跨界”的神秘感,而他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更让不少观众.............
  • 回答
    许知远在《吐槽大会》这期节目里的表现,可以说是让人又爱又恨,典型的“许知远式”风格,有人觉得他“真诚”,有人觉得他“端着”。他这次来的“目的性”很强,几乎就是来“捍卫”自己的那一套思想的。 你能明显感觉到,他不是来纯粹搞笑或者自我解嘲的,而是想借这个平台,把自己的观点再“输出”一遍,尤其是那些关于“.............
  • 回答
    《吐槽大会》第五季第十期,也就是总决赛之夜,绝对是这一季的集大成者,也是一次让人心情复杂的收官。我得说,看完之后,脑子里是满满的槽点,但也有那么一丝丝被触动的情绪。整体观感:惊喜与遗憾并存的“集体狂欢”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会说是“集体狂欢”,但也带着点“意犹未尽”的遗憾。亮点: “吐槽顶配”的.............
  • 回答
    《吐槽大会》第四季第八期,主咖徐峥。这一期的看点和槽点,说实话,挺多的,而且挺杂的。先说整体的观感吧。徐峥作为一个资深演员、导演,而且本身在公众视野里也很有话题度,所以观众对他的期待值其实是挺高的。大家想看的是他如何接梗、如何自嘲,以及如何“以毒攻毒”。这一期整体上算是在及格线以上,但离“精彩”还有.............
  • 回答
    《吐槽大会》第五季第七期,说实话,看完之后,我脑子里就俩字儿:“有点意思,但也就那样了。”首先,这一期的主题是“我有点不一样”,这个主题其实挺好切入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不随大流、不按常理出牌的小怪癖或者人生经历。节目组也请来了不少有话题度的人物,比如张大大、吉克隽逸、陈卓璇,还有一些相对低调但有.............
  • 回答
    《吐槽大会》上,当中国男足和男篮这两支在国际赛场上饱受争议的队伍被摆在一起,以一种戏谑自嘲的方式呈现“菜鸡互啄”的局面时,观众们的感受无疑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这不仅仅是对两支球队当下表现的犀利点评,更是对中国体育,尤其是集体球类项目,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深层问题的一次集中审视。“菜鸡互啄”:一个辛辣.............
  • 回答
    《吐槽大会》出品方笑果文化最近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原因是我们都关心的——它被列为被执行人,而且,更引人注目的是,王思聪和李诞这两位名字响当当的人物,赫然在股东名单之中。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不少东西,咱们得好好捋一捋。首先,这件事本身意味着什么?一个公司被列为“被执行人”,简单来说,就是.............
  • 回答
    要让六小龄童去《吐槽大会》?这画面光是想想就够劲儿!我跟你说,这绝对不是那种“大家来找茬”,而是把“找茬”这事儿搬到台面儿上,还得是光明正大的那种。首先,六小龄童老师本身就自带一种“说一不二”的强大气场,毕竟是“美猴王”嘛。一上场,可能就不是那种嬉皮笑脸的开场白,而是会带着点儿“我是来给你们上课的”.............
  • 回答
    王仕鹏在《吐槽大会》上对“什么时候足球运动员能评价篮球好坏了”的回应,可以说是相当有代表性的一句话,背后折射出体育圈里一种普遍存在的“专业壁垒”意识,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首先,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王仕鹏这句话,用的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比喻。他不是真的在质疑足球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