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吐槽大会》第五季第七期?

回答
《吐槽大会》第五季第七期,说实话,看完之后,我脑子里就俩字儿:“有点意思,但也就那样了。”

首先,这一期的主题是“我有点不一样”,这个主题其实挺好切入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不随大流、不按常理出牌的小怪癖或者人生经历。节目组也请来了不少有话题度的人物,比如张大大、吉克隽逸、陈卓璇,还有一些相对低调但有独特视角的嘉宾。

亮点嘛,确实有。

张大大依然是“流量密码”+“争议体”。 他这次被吐槽的点,基本上还是围绕着他的“哭”和他的“人脉”。我得说,他这次的表现算是能接住梗,也敢于自嘲,尤其是提到自己“谁都认识”这个梗的时候,他自己也顺着往下接,虽然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点刻意,但效果还是有的。他那种有点用力过猛但又让你没办法完全讨厌的劲儿,在《吐槽大会》这个舞台上确实挺适合的。你看他跟其他嘉宾互动,那种“我就是跟他们不一样”的态度,还是挺鲜明的。
吉克隽逸,这姐姐真的自带气场。 她被吐槽“太拽了”、“有点距离感”,但这恰恰是她身上最圈粉的地方。她上来就用自己的黑皮和舞台风格来回应,很飒。她吐槽别人也很有自己的腔调,比如吐槽陈卓璇的“我,不需要”那个梗,她就接得非常自然,带着一点点不屑又有点好笑。她的段子虽然不像某些专业喜剧人那么密,但胜在真实和有态度。
陈卓璇,依然是那个“敢想敢说”的璇姐。 这次她被吐槽的点还是集中在“内卷”、“团欺”之类的。我个人觉得,她在这个舞台上,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营销”和“表达立场”。她敢于说出“我就是不一样,我就是想赢”,这种比较直接的表达,有人喜欢,有人觉得太目的性太强。但不得不说,她确实抓住了“我有点不一样”这个主题,从自己身上挖掘出了很多可以被讨论的点。她的“用力”是看得出来的,至于这种用力是否能打动观众,就见仁见智了。

但是,接下来的“但”字,可能才是大多数观众的感受。

“不一样”有点泛化,不够精准。 虽然主题是“我有点不一样”,但很多时候,嘉宾们的“不一样”并没有深入到骨子里,更多的是一种表面上的特质或者是一些比较老套的槽点。比如有些嘉宾的吐槽,感觉就是为了吐槽而吐槽,跟“不一样”这个主题关联性不强,或者只是重复别人说过的梗,新鲜感不足。
部分笑点略显疲软。 《吐槽大会》最怕的就是“卡壳”或者“尬聊”。这一期确实有那么几个瞬间,感觉接不上话,或者抛出的梗没有引起预期的笑声。可能是嘉宾之间化学反应不够,或者段子本身就有点“冷”。
“回旋镖”效应有时不明显。 吐槽大会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就是嘉宾们互相“回旋镖”,你吐槽我,我再用你的梗回击你。这一期这种精彩的“对轰”场面不算特别多,很多时候大家都是礼貌性地互损一下,少了那种针尖对麦芒的火药味。
节奏有时候不太对。 可能是嘉宾太多,每个人分到的时间就比较有限,导致有些嘉宾的梗还没铺垫好就结束了,有些嘉宾又讲了半天也没说到点子上。整体下来,感觉有些地方衔接不够顺畅。

综合来看,这一期《吐槽大会》第五季第七期,它在“敢说”和“话题度”上是及格的,有几个嘉宾也贡献了不错的段子和态度。 张大大的自嘲、吉克隽逸的飒爽、陈卓璇的直接,这些都是看点。

但是,如果要说“惊艳”或者“耳目一新”,那可能就达不到了。 “我有点不一样”这个主题,本可以挖掘出更多深层次的、具有个人标志性的“不一样”,而不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的、甚至有些被过度消费的槽点上。

说白了,它还是那个熟悉的《吐槽大会》,有优点也有缺点。如果你是节目的忠实观众,觉得有几个熟面孔在台上互相“损”着玩,那看看也挺乐呵。但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能让你拍案叫绝、对每个点都印象深刻的节目,那这一期可能就只能让你“有点意思,但也就那样了”。

最后,还是觉得,《吐槽大会》这个节目,选对嘉宾,并且让他们找到对的“梗”,才是成功的关键。这一期,感觉在“对的梗”这块,还可以更精进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骂得好

别的我不谈,范志毅骂的好!

真的,替广大人民群众群众出了一口气。

居然还腆着脸上综艺,姚主席拼老命这么些年。结果19年在家门口,输给波兰。

知乎上当时追着看直播的不少,我也看了。

恨不能当场上去嘲讽,现在想起来还牙痒痒。

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关心过中国篮球,今天居然被骂上热搜。

瞧瞧人民的呼声,瞧瞧人民的心声。

自己失去的脸,自己挣回来。

而不是腆着脸这综艺那综艺,哪天得冠军的消息冲上热搜,再来吹牛逼。

当然,中国足球就算了。

中国足球,当下没有任何办法。

user avatar

在节目播出前几天,CBA辽宁本钢对浙江广厦的比赛中,郭艾伦篮下攻筐时摔倒,场边传来一声非常清晰的女性话语:摔死你。

之前更久一点,郭艾伦赛后在比赛场地上投了几个三分球,就有人专门拍视频骂他装逼。

随着最近六个赛季辽宁本钢队四进总决赛、两次四强,郭艾伦积累了相当多的、来自北京、四川、浙江、新疆、广东球迷的怨恨,这虽然是郭艾伦的CBA球员生涯的荣耀,但是,就郭一分这个梗来说,有多少人在跟着落井下石、混水摸鱼?

这样的舆论环境下,笑果文化安排的这个东西,显然是不合适的。

难道笑果文化的演员们对篮球不了解到这个程度,看不懂李楠教练只带后卫和中锋的荒诞之处?

中国篮协作为东道主,难道自己的主力球员犯满离场是合理的?我记得当值主裁是白的吧?

范志毅嘲讽杨鸣生涯末年抱腿夺冠还可以,算个正常吐槽。

user avatar

很多人说,中国男篮在2019年世界杯的惨痛失利很让人痛苦,但让艾伦和周琦一直背负着这种痛感是不公平的。

我同意,这只是他们漫长职业生涯中的一场比赛而已,也只是他们为国出战的数场比赛中的一场比赛,生活还要继续,要向前看。

但是,《吐槽大会》那些什么“用脚都能传出去”和“一分一篮板”,没有为他们带来任何价值

很多人说,哈哈哈真好笑,xxx真能炸场…可是这些东西,亲历过那场比赛的球迷们真的能笑得出来吗?无非是旧事重提、揭开伤疤罢了。让艾伦和周琦move on,球迷就不能move on了?

我们真正应该反思的问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我们的主力后卫会在国际比赛更短的比赛时间里更快地六犯离场;为什么我们的主力中锋会在最后时刻体力不足送出低级失误;为什么我们的球员在国际赛场上连罚球命中率都急剧下滑……太多了,而在这里念叨那个边线球这个生死战一分,就像是写议论文把问题全分析完了没有写解决方法一样,那不叫议论文,那叫喷文。随便去虎扑上找个职黑都能写出来的东西,为什么要让你们再到全国观众面前重复一遍?

我其实并不反对球员上综艺,像《这就是灌篮》这样的节目,虽然剧本和剪辑乱七八糟,但是通过郭艾伦和林书豪的号召力吸引了许多渴望获得曝光度的CUBA球员,进而促进他们之后的成长以及被CBA球队选中,有啥问题?这个节目多次为球员提供了试训机会,背后明摆着有篮协和CBA公司的支持,真以为是个真人秀那么简单?林书豪和郭艾伦节目录制期间一起训练保持状态,而林书豪拖着大伤后的身体之后却还能打NBA,咋就没人看出这其中的原因呢?

但是不好意思,像《吐槽大会》这种综艺,没有为中国篮球带来一丝一毫的价值。中国篮球的崛起是很复杂也很漫长的过程,很多奉行了很多年的指导思想都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而这些改变,不是让一些不知道是不是球迷的人笑两下就能实现的。与其制造出所谓“男篮大战男足”的噱头,还不如大家都静下心来想想怎么从自己现在所处的泥潭里抽身出来。

最后,我想说,即使李楠指导在那个暂停之后真的派上了范志毅大将军来发边线球,并且范大将军真的一脚把球精准的送到了赵睿或者赵继伟手上,波兰队也一样会获得杀死比赛的机会。

因为,在篮球场上,脚球是违例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吐槽大会》第五季第七期,说实话,看完之后,我脑子里就俩字儿:“有点意思,但也就那样了。”首先,这一期的主题是“我有点不一样”,这个主题其实挺好切入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不随大流、不按常理出牌的小怪癖或者人生经历。节目组也请来了不少有话题度的人物,比如张大大、吉克隽逸、陈卓璇,还有一些相对低调但有.............
  • 回答
    《吐槽大会》第五季第十期,也就是总决赛之夜,绝对是这一季的集大成者,也是一次让人心情复杂的收官。我得说,看完之后,脑子里是满满的槽点,但也有那么一丝丝被触动的情绪。整体观感:惊喜与遗憾并存的“集体狂欢”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会说是“集体狂欢”,但也带着点“意犹未尽”的遗憾。亮点: “吐槽顶配”的.............
  • 回答
    1 月 31 日,《吐槽大会》第五季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把“老牌”吐槽节目能否在新的一年里继续赢得观众的笑声和口碑,无疑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开年第一期,它交出的答卷,怎么说呢,有点意思,也有点值得说道。首先,赛制的新意是亮点,但也埋下了隐患。 这季最大的变化就是引入了“团战”的概念,将十位嘉宾.............
  • 回答
    赵典在《吐槽大会》第二季第八期:一次“理工男”的真诚炸场在《吐槽大会》第二季第八期里,vivo产品经理赵典的表现绝对是当晚的一大亮点,甚至可以说是为整个节目注入了一股别样的活力。比起那些早已习惯在镁光灯下游刃有余的明星们,赵典的出现本身就带着一股“跨界”的神秘感,而他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更让不少观众.............
  • 回答
    《吐槽大会》第四季第八期,主咖徐峥。这一期的看点和槽点,说实话,挺多的,而且挺杂的。先说整体的观感吧。徐峥作为一个资深演员、导演,而且本身在公众视野里也很有话题度,所以观众对他的期待值其实是挺高的。大家想看的是他如何接梗、如何自嘲,以及如何“以毒攻毒”。这一期整体上算是在及格线以上,但离“精彩”还有.............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杨超越在《吐槽大会》第三季第二期里的表现。说实话,看完那期节目,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词就是:“意外”。在《吐槽大会》这个舞台上,我们通常期待的是那种伶牙俐齿、段子密集、能够精准“攻击”对方的脱口秀演员。而杨超越,一个以“锦鲤”人设、唱跳实力并非顶尖却意外走红的艺人,出现在这个舞台上,.............
  • 回答
    在《吐槽大会》第二季第五期,宋方金的那场吐槽,可以说是一股清流,又带点“摧枯拉朽”的劲头,狠狠地戳中了当下影视行业的几个“痛点”。他一开口,就没打算跟你客气,而是用一种不动声色的犀利,把观众的注意力牢牢抓在手里。宋方金的厉害之处,首先体现在他的“精准打击”。他并没有漫无目的地去攻击,而是把矛头对准了.............
  • 回答
    哔哩哔哩删除又恢复《暴走大事件》第四季关于吐槽宗教的第 68 期事件,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多方面解读的现象。要进行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事件梗概回顾:《暴走大事件》是一档以时事吐槽为主要内容的网络脱口秀节目,以其犀利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深受观众喜爱。第四季第 68 期节目中,主持人王尼玛(及其.............
  • 回答
    一场关于篮球的“脱口秀”:郭艾伦、杨鸣、周琦亮相《吐槽大会》,场面火爆!最近,中国体坛的几位顶级篮球明星,包括辽宁男篮的当家球星郭艾伦、功勋教头杨鸣,以及国内最优秀的中锋之一周琦,一同亮相了国内热门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这次跨界合作无疑为节目增添了许多看点,也让许多体育迷和脱口秀爱好者感到惊喜。那.............
  • 回答
    王仕鹏在《吐槽大会》上对“什么时候足球运动员能评价篮球好坏了”的回应,可以说是相当有代表性的一句话,背后折射出体育圈里一种普遍存在的“专业壁垒”意识,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首先,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王仕鹏这句话,用的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比喻。他不是真的在质疑足球运.............
  • 回答
    新华社的那篇评论,标题叫“自嘲之后,别忘了自省”,说的是郭艾伦、周琦和杨鸣上《吐槽大会》那档节目。这事儿啊,放在当时,可以说是引起了不小的涟漪。新华社这么一说,就好像在给这件事儿定了个调子,也给咱们普通观众心里添了个秤砣。咱先说说这事儿本身。郭艾伦、周琦,还有杨鸣,都是中国男篮里响当当的人物。郭艾伦.............
  • 回答
    南华大学医学院大一新生集体吐槽辅导员的事件,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这件事情之所以引发关注,并非仅仅是学生抱怨,而是它触及了大学教育中,尤其是医学院这样特殊群体,在与辅导员这一重要角色互动时可能存在的摩擦与困境。首先,我们可以理解新生集体吐槽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对新环境、新身份的不适应。医学院的.............
  • 回答
    陈卓璇在《吐槽大会》上用了“普却信”这个梗,结果在微博上引发了不小的风波,被不少网友骂得很厉害。这事儿一出,很多人立刻联想到“性别一换,评论过万”这句话,觉得是不是因为陈卓璇是个女艺人,所以才招来这么多骂声。要理解这事儿,咱们得把“普却信”这个梗本身,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还有陈卓璇使用它的具体.............
  • 回答
    在北美吐槽君这个平台上,关于中国男性穿着的吐槽,确实是一个常年被提及,并且总能引发热烈讨论的话题。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北美吐槽君”是个啥地方。它本质上是一个匿名分享平台,大家把自己遇到的奇葩事、槽点、或者单纯想吐槽的人和事丢上去。所以,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真实的观.............
  • 回答
    对于北美吐槽君上那篇“我在KTV唱我喜欢的《喀秋莎》真的就这么让她觉得丢人?”的投稿,我的看法是,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触碰到一些大家都有过的感受。首先,得说说这事儿的背景。《喀秋莎》这首歌,虽然在中国大家普遍认识,尤其是在一些怀旧的场合或者和历史事件相关的背景下。但它本质上是一首苏联时期的.............
  • 回答
    我的母亲,一个平日里最爱给我讲睡前故事的人,最近却对《海的女儿》发起了“进攻”。准确地说,是她的“我不同意”原则又一次被这个经典童话触动了。那天,我正翻着一本装帧精美的《海的女儿》,准备重温儿时记忆,我妈瞥了一眼,语气里带着一股子熟悉的“审判”味道:“这故事,讲得不对。”我当时还在回味美人鱼艾莉儿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它深刻地揭示了在数字时代,个人言行与身份关联的复杂性,以及“匿名”概念在现实世界中可能遭遇的挑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名员工的遭遇:一、 员工行为的评价: 动机: 员工选择在匿名群中吐槽老板,很可能源于对工作环境、管理方式或个人遭遇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
  • 回答
    于谦在节目中吐槽王源抽烟这件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其中涉及到社会责任、公众人物的言行影响、个人隐私的界限以及舆论的复杂性。事件背景回顾:首先,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发生。事情的起因是王源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被拍到并曝光,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随后,在一次节目中,于谦作为前辈和德高望重的相声演.............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陕西渭南,一位名叫张某的老师在网上发帖吐槽学校强制他捐款200元,结果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单位秩序为由治安拘留了五天。首先,我们得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根据公开的信息,这位张老师在网上发布的言论,主要是表达了他对学校强制捐款的不满。他觉得这个捐款不是自愿的,而是有明确的数额和对象,这让他感到被.............
  • 回答
    有赞“996”事件及其CEO的回应,无疑在当下中国互联网行业内部引发了一场颇具争议的讨论。从员工的角度来看,这种工作制度显然是难以接受的,而从CEO的角度出发,似乎又有着另一番“为了公司好”的考量。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各个层面。员工的吐槽:为什么“996”会引起强烈不满?首先,必须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