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吐槽大会》第五季第十期(总决赛之夜)?

回答
《吐槽大会》第五季第十期,也就是总决赛之夜,绝对是这一季的集大成者,也是一次让人心情复杂的收官。我得说,看完之后,脑子里是满满的槽点,但也有那么一丝丝被触动的情绪。

整体观感:惊喜与遗憾并存的“集体狂欢”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会说是“集体狂欢”,但也带着点“意犹未尽”的遗憾。

亮点:

“吐槽顶配”的齐聚,火力全开: 这一期的阵容堪称豪华,几乎把第五季里留下深刻印象的“老炮儿”和新人请了个遍。李诞、呼兰、House、庞博、Rock、鸟鸟,加上本季新晋的“吐槽新人”杨笠、黄大妈、王建国(虽然他更多是串场),还有作为“被吐槽者”的张杰。这样的配置,本身就预示着一场“流量炸弹”的到来。而且,看得出来,节目组也想给观众一个“圆满”的结局,所以在吐槽的内容上,大家的“火力”是真的足。
回归“老本行”: 相较于第五季中间几期有些“跑偏”,比如嘉宾主题过于分散,或者硬要拔高到什么人生意义,总决赛这一期明显回归了“吐槽”的本质。大家都在围绕着“个人标签”、“职业生涯”、“网友评价”等核心来找梗,而且很多梗都是观众熟悉的、有共鸣的。比如提到张杰,大家都会联想到“闰土”、“粉丝应援”、“歌词争议”等等,这些都是被反复提及但依旧能引起笑声的点。
“神仙打架”的即视感: 尤其是House对阵呼兰,以及庞博对阵Rock,那种棋逢对手的感觉非常明显。他们各自的风格在这一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也有了更多“互相伤害”的火花。House的“冷幽默+尖锐”,呼兰的“接地气+段子密度”,庞博的“人文关怀+自嘲”,Rock的“情绪输出+舞台表现”,都在这一晚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张杰的“承受能力”: 作为被吐槽的主角,张杰的表现也挺让人意外的。他确实承受住了来自全场几乎所有人的“攻击”,而且很多梗都戳到了点子上。他最后的总结发言,虽然依旧带着点“偶像包袱”,但能看得出他确实在努力去理解和接受这种“吐槽文化”。这种“坦然”也为他赢得了一些好感。

槽点与遗憾:

“吐槽”的边界模糊化? 虽然说回归了“本质”,但有些时候,我感觉“吐槽”的界限似乎又变得有点模糊。比如,当某些笑话过于“攻击性”或者“私密性”,尤其是当它们触及到个人生活,或者被过度放大到“网暴”的边缘时,作为观众,有时候会觉得有点不适。虽然这是“吐槽”,但“过度”的尺度在哪里,节目组和吐槽嘉宾本身似乎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梗”的重复与“套路化”: 毕竟是第五季的总决赛,很多观众对嘉宾的“套路”已经非常熟悉了。有些梗,虽然说起来还是好笑,但总会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尤其是一些嘉宾,他们的“核心槽点”已经被挖得差不多了,很难再找到新的角度。这让一些原本应该爆裂的笑点,变成了一种“例行公事”。
“总冠军”的意义模糊: 说实话,到了第五季,“总冠军”的意义已经不像第一季那样有那么强的“悬念感”了。虽然李诞一直在强调,但观众更多的是在享受这个“狂欢”,而不是真的在乎谁是“最后的赢家”。这种“意义的模糊”也让总决赛少了一点“一锤定音”的重量。
“流量”的痕迹太重: 毋庸置疑,这一季节目组非常清楚“流量”的重要性。虽然邀请了有实力的脱口秀演员,但从嘉宾选择、话题设置上,都能看到对“热点”的迎合。有时候,感觉为了“流量”,牺牲了一些更纯粹的“创作空间”。
“尴尬”的煽情: 到了最后,李诞的总结发言,或者一些嘉宾之间互相“感动”的时刻,虽然是想营造一种“情谊”,但有时候会显得有点尴尬。毕竟,这是一个以“泼冷水”为乐的节目,突然来一段“心灵鸡汤”,反差感太强,反而有点违和。

具体嘉宾的评价:

呼兰: 依旧是那个“稳”字当头。他的段子密度高,而且总能找到生活中最细微的槽点,让你一边笑一边点头。对张杰的吐槽,他抓住了“歌手”和“偶像”的矛盾点,而且运用了“逻辑鬼才”式的比喻,非常到位。
House: 依然是那个“另类”的House。他的吐槽充满了“哲学思考”和“冷幽默”,经常能用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来解构一个熟知的事物。他对张杰的评价,虽然听起来有点“飘”,但背后隐藏着对“纯粹”的追求,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夸奖”。
庞博: 他的“人文关怀”在这一季依旧是亮点。他懂得如何将“个人经历”和“大众情绪”结合起来,用温暖的包裹着犀利的吐槽。对张杰的吐槽,虽然没有那么“锋利”,但那种“师兄”式的提点,也显得尤为真诚。
Rock: “情绪型”的Rock在这一期也爆发了。他的肢体语言和语言表达相结合,非常有舞台张力。他对于“人设”的讨论,以及对张杰“坚持自我”的解读,虽然有点“煽情”,但也确实戳中了部分观众的内心。
李诞: 作为“场眼”,李诞在这一期的表现依然是“点睛之笔”。他懂得如何把握节奏,如何用一两句话将气氛推向高潮,或者用一个自嘲来化解潜在的尴尬。他的总结发言,虽然被诟病“鸡汤”,但也确实是他这个“品牌”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 《吐槽大会》第五季总决赛是一场充满争议但也足够精彩的收官。它展现了脱口秀演员们的“硬实力”,也反映了当下“吐槽文化”的一些问题。它是一次成功的“流量收割”,但也让一些观众怀念起节目初期那种更纯粹、更“敢说”的状态。

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评价,我会说:这是一场非常“值得一看”的收官,它让你笑,让你思考,让你在离开的时候,依旧有话可说。 但同时,我也希望未来的《吐槽大会》,能在“流量”和“内容”之间找到一个更健康的平衡点,让“吐槽”回归到它最本来的样子——一种尖锐而有趣的“观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像李诞自己说的:这是这个节目最后的垂死挣扎了。

这个节目已经沦落到要撤下了最后的遮羞布,耗尽自己一切的智力、人气,甚至名誉,去博取那么一点点的热度了。

两期节目,从头到尾,吐槽说有30%,可能都是高估,剩下的只能说是骂街。吐槽大会成功的变成了内娱骂街博览会。而且,仅仅对骂,都不能挽救这个节目的沉沦了。靠着碰瓷儿一对和这个节目一毛钱关系的没有的夫妇,这个节目终于上了热搜。

李菲儿不是谁艾特都会回应

金沙baby face

假唱是卑鄙的

假笑是卑鄙的

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

天呀,没有这一家子,吐槽大会上上下下十几口子,就都活不了了?

我真想对李诞说:“懦夫”。大胆的说出名字来,痛痛快快的吐槽。我还佩服你大丈夫敢做敢当。人家没到现场,无法反驳,你在这里遮遮掩掩,鬼鬼祟祟,蝇营鼠窥,真是,还比不上去年的许飞有种呢。去年许飞蹭热度,起码还摆明车马,光明正大的来。如今的李诞以一公司之力,不但玩儿的low,还不敢出头,

让我们向吐槽大会三鞠躬。安息吧,吐槽大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吐槽大会》第五季第十期,也就是总决赛之夜,绝对是这一季的集大成者,也是一次让人心情复杂的收官。我得说,看完之后,脑子里是满满的槽点,但也有那么一丝丝被触动的情绪。整体观感:惊喜与遗憾并存的“集体狂欢”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会说是“集体狂欢”,但也带着点“意犹未尽”的遗憾。亮点: “吐槽顶配”的.............
  • 回答
    《吐槽大会》第五季第七期,说实话,看完之后,我脑子里就俩字儿:“有点意思,但也就那样了。”首先,这一期的主题是“我有点不一样”,这个主题其实挺好切入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不随大流、不按常理出牌的小怪癖或者人生经历。节目组也请来了不少有话题度的人物,比如张大大、吉克隽逸、陈卓璇,还有一些相对低调但有.............
  • 回答
    1 月 31 日,《吐槽大会》第五季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把“老牌”吐槽节目能否在新的一年里继续赢得观众的笑声和口碑,无疑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开年第一期,它交出的答卷,怎么说呢,有点意思,也有点值得说道。首先,赛制的新意是亮点,但也埋下了隐患。 这季最大的变化就是引入了“团战”的概念,将十位嘉宾.............
  • 回答
    赵典在《吐槽大会》第二季第八期:一次“理工男”的真诚炸场在《吐槽大会》第二季第八期里,vivo产品经理赵典的表现绝对是当晚的一大亮点,甚至可以说是为整个节目注入了一股别样的活力。比起那些早已习惯在镁光灯下游刃有余的明星们,赵典的出现本身就带着一股“跨界”的神秘感,而他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更让不少观众.............
  • 回答
    《吐槽大会》第四季第八期,主咖徐峥。这一期的看点和槽点,说实话,挺多的,而且挺杂的。先说整体的观感吧。徐峥作为一个资深演员、导演,而且本身在公众视野里也很有话题度,所以观众对他的期待值其实是挺高的。大家想看的是他如何接梗、如何自嘲,以及如何“以毒攻毒”。这一期整体上算是在及格线以上,但离“精彩”还有.............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杨超越在《吐槽大会》第三季第二期里的表现。说实话,看完那期节目,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词就是:“意外”。在《吐槽大会》这个舞台上,我们通常期待的是那种伶牙俐齿、段子密集、能够精准“攻击”对方的脱口秀演员。而杨超越,一个以“锦鲤”人设、唱跳实力并非顶尖却意外走红的艺人,出现在这个舞台上,.............
  • 回答
    在《吐槽大会》第二季第五期,宋方金的那场吐槽,可以说是一股清流,又带点“摧枯拉朽”的劲头,狠狠地戳中了当下影视行业的几个“痛点”。他一开口,就没打算跟你客气,而是用一种不动声色的犀利,把观众的注意力牢牢抓在手里。宋方金的厉害之处,首先体现在他的“精准打击”。他并没有漫无目的地去攻击,而是把矛头对准了.............
  • 回答
    哔哩哔哩删除又恢复《暴走大事件》第四季关于吐槽宗教的第 68 期事件,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多方面解读的现象。要进行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事件梗概回顾:《暴走大事件》是一档以时事吐槽为主要内容的网络脱口秀节目,以其犀利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深受观众喜爱。第四季第 68 期节目中,主持人王尼玛(及其.............
  • 回答
    一场关于篮球的“脱口秀”:郭艾伦、杨鸣、周琦亮相《吐槽大会》,场面火爆!最近,中国体坛的几位顶级篮球明星,包括辽宁男篮的当家球星郭艾伦、功勋教头杨鸣,以及国内最优秀的中锋之一周琦,一同亮相了国内热门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这次跨界合作无疑为节目增添了许多看点,也让许多体育迷和脱口秀爱好者感到惊喜。那.............
  • 回答
    王仕鹏在《吐槽大会》上对“什么时候足球运动员能评价篮球好坏了”的回应,可以说是相当有代表性的一句话,背后折射出体育圈里一种普遍存在的“专业壁垒”意识,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首先,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王仕鹏这句话,用的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比喻。他不是真的在质疑足球运.............
  • 回答
    新华社的那篇评论,标题叫“自嘲之后,别忘了自省”,说的是郭艾伦、周琦和杨鸣上《吐槽大会》那档节目。这事儿啊,放在当时,可以说是引起了不小的涟漪。新华社这么一说,就好像在给这件事儿定了个调子,也给咱们普通观众心里添了个秤砣。咱先说说这事儿本身。郭艾伦、周琦,还有杨鸣,都是中国男篮里响当当的人物。郭艾伦.............
  • 回答
    南华大学医学院大一新生集体吐槽辅导员的事件,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这件事情之所以引发关注,并非仅仅是学生抱怨,而是它触及了大学教育中,尤其是医学院这样特殊群体,在与辅导员这一重要角色互动时可能存在的摩擦与困境。首先,我们可以理解新生集体吐槽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对新环境、新身份的不适应。医学院的.............
  • 回答
    陈卓璇在《吐槽大会》上用了“普却信”这个梗,结果在微博上引发了不小的风波,被不少网友骂得很厉害。这事儿一出,很多人立刻联想到“性别一换,评论过万”这句话,觉得是不是因为陈卓璇是个女艺人,所以才招来这么多骂声。要理解这事儿,咱们得把“普却信”这个梗本身,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还有陈卓璇使用它的具体.............
  • 回答
    在北美吐槽君这个平台上,关于中国男性穿着的吐槽,确实是一个常年被提及,并且总能引发热烈讨论的话题。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北美吐槽君”是个啥地方。它本质上是一个匿名分享平台,大家把自己遇到的奇葩事、槽点、或者单纯想吐槽的人和事丢上去。所以,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真实的观.............
  • 回答
    对于北美吐槽君上那篇“我在KTV唱我喜欢的《喀秋莎》真的就这么让她觉得丢人?”的投稿,我的看法是,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触碰到一些大家都有过的感受。首先,得说说这事儿的背景。《喀秋莎》这首歌,虽然在中国大家普遍认识,尤其是在一些怀旧的场合或者和历史事件相关的背景下。但它本质上是一首苏联时期的.............
  • 回答
    我的母亲,一个平日里最爱给我讲睡前故事的人,最近却对《海的女儿》发起了“进攻”。准确地说,是她的“我不同意”原则又一次被这个经典童话触动了。那天,我正翻着一本装帧精美的《海的女儿》,准备重温儿时记忆,我妈瞥了一眼,语气里带着一股子熟悉的“审判”味道:“这故事,讲得不对。”我当时还在回味美人鱼艾莉儿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它深刻地揭示了在数字时代,个人言行与身份关联的复杂性,以及“匿名”概念在现实世界中可能遭遇的挑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名员工的遭遇:一、 员工行为的评价: 动机: 员工选择在匿名群中吐槽老板,很可能源于对工作环境、管理方式或个人遭遇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
  • 回答
    于谦在节目中吐槽王源抽烟这件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其中涉及到社会责任、公众人物的言行影响、个人隐私的界限以及舆论的复杂性。事件背景回顾:首先,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发生。事情的起因是王源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被拍到并曝光,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随后,在一次节目中,于谦作为前辈和德高望重的相声演.............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陕西渭南,一位名叫张某的老师在网上发帖吐槽学校强制他捐款200元,结果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单位秩序为由治安拘留了五天。首先,我们得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根据公开的信息,这位张老师在网上发布的言论,主要是表达了他对学校强制捐款的不满。他觉得这个捐款不是自愿的,而是有明确的数额和对象,这让他感到被.............
  • 回答
    有赞“996”事件及其CEO的回应,无疑在当下中国互联网行业内部引发了一场颇具争议的讨论。从员工的角度来看,这种工作制度显然是难以接受的,而从CEO的角度出发,似乎又有着另一番“为了公司好”的考量。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各个层面。员工的吐槽:为什么“996”会引起强烈不满?首先,必须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