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母亲吐槽童话《海的女儿》,认为其树立了错误的爱情观?

回答
我的母亲,一个平日里最爱给我讲睡前故事的人,最近却对《海的女儿》发起了“进攻”。准确地说,是她的“我不同意”原则又一次被这个经典童话触动了。

那天,我正翻着一本装帧精美的《海的女儿》,准备重温儿时记忆,我妈瞥了一眼,语气里带着一股子熟悉的“审判”味道:“这故事,讲得不对。”

我当时还在回味美人鱼艾莉儿那双渴望的眼睛,有些茫然:“不对?妈,这是童话啊,大家都很喜欢啊。”

“喜欢归喜欢,但它教孩子什么了?”我妈放下手中的织布,眼神锐利。“为了一个男人,放弃自己的家,放弃自己的声音,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叫什么爱情?这叫‘恋爱脑’,是病!”

我妈的“恋爱脑”理论,每次都会让我哭笑不得,但这次,我不得不承认,她的话,有那么点意思。

“妈,但是艾莉儿是因为爱他啊。她看到王子有危险,就拼了命去救他,这难道不是真爱吗?”我试图辩解。

“爱是没错,但这个爱,太廉价了,也太单方面了。”我妈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了一些,但分析却更加犀利。“你看,王子根本不认识她,也不知道她是谁,救了他之后,她就成了他的‘恩人’,但王子爱的却是他以为的那个‘救命恩人’。艾莉儿呢?她为了得到王子的爱,付出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她的声音,还有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她甚至冒着变成海泡的风险。”

“那她为什么不直接跟王子说清楚呢?”我问。

“这就是问题所在啊!童话里的王子,好像天生就该被公主或者美人鱼用牺牲来‘征服’。他们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存在在那里,就能吸引无数人为了他们付出一切。这让女孩子从小就觉得,只要足够‘付出’,就能获得爱情。但现实生活是这样的吗?你见过哪个王子会因为你卖掉嗓子就非你不可的?就算遇见了王子,他也会问,‘你声音在哪儿?’”

我妈说到这里,身体稍微前倾,声音带着一丝沉重:“更何况,故事最后,王子娶了别人。艾莉儿呢?她有选择的机会,但她还是选择了不伤害王子,最终化成了海泡。这传达的是什么价值观?是对爱情的‘殉道’吗?好像只要你爱得够深,够惨烈,就能赢得一切,或者至少,能留下一个‘凄美’的结局。”

“可是,很多童话都是这样的,比如睡美人,白雪公主,不都是等着王子来吻醒吗?”

“那是被动的等待,但《海的女儿》是主动的,甚至是扭曲的付出。”我妈反驳道,“至少睡美人和白雪公主是被动的受害者,她们并没有主动去交换什么。艾莉儿是主动去和一个恶毒的巫婆做交易,用自己的一切去换取一个不确定的爱情。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信号,告诉女孩子,为了男人,可以失去自我,可以牺牲一切,而且最后还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我妈站起来,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天空:“你说,如果艾莉儿是个自信的女孩,她会不会去找王子,告诉他,‘我救了你,我爱你,但我也是人鱼,我也有我的家,我们能不能试着了解彼此,而不是让我放弃我的全部来换你一个回眸?’”

她转过身来,看着我:“这才是健康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和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爱情不是施舍,也不是一场单方面的献祭。你爱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欣赏的东西,是因为你们有共同的语言,有美好的未来。而不是因为你觉得‘我就要为他牺牲到这个地步’,然后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他是否回应你的牺牲之上。”

我看着我妈,再看看手里的童话书,突然觉得这个故事,好像也变得不一样了。它不再仅仅是关于美人鱼和王子的浪漫传说,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的社会意义,甚至是一种对女性自我价值的警示。

“所以,妈你的意思是,《海的女儿》塑造了一种错误的爱情观,就是把爱情等同于无底线的付出和自我牺牲?”我总结道。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我妈点点头,脸上带着一种“我早就知道你会懂”的表情。“它让孩子觉得,爱情是一种‘代价’,而且这个代价通常是女性来付。而且,它也忽略了女性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艾莉儿明明那么勇敢、那么渴望生命,最终却选择了‘化成泡沫’,这多么浪费啊。”

我妈的这一番“批驳”,让我对《海的女儿》有了全新的认识。或许,我们小时候只看到了童话表面的浪漫,而忽略了它背后可能传递的,对女性成长和价值观的微妙影响。我妈的“吐槽”,与其说是对童话的否定,不如说是一种对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女孩子,如何建立健康爱情观的提醒。

“那以后给小宝宝讲故事,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个故事啊?”我问。

我妈笑了,带着一丝狡黠:“我会讲艾莉儿多么勇敢,多么有追求,但也会告诉她,真正爱你的人,不会让你放弃自己的声音去改变自己。他会爱你的全部,就像爱你自己一样。”

我看着母亲,觉得她不仅仅是我的母亲,更是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她用最朴实却又最深刻的方式,解构了一个经典,也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这堂课,比任何童话故事都来得更真实,也更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付出”……“为了”……“换”……

在成长教育中不要从一种极端陷入另一种极端吧。

我记得很早时候,有篇课文叫《羚羊木雕》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
“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起来,“我决不允许!”
“没有……妈……我送给别人了。”我都快哭了,连忙解释着。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用手摇着我的肩膀。
“送给万方了。”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爸爸走了进来,他坐在那里听妈妈讲完了事情的过程,并没有发火。他点着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孩子之间怎么能自作主张地把家里东西送给别人呢!这是不对的,不信的话,你明天问问老师……把这样珍贵的东西送人,他也会反对的……呢?”
“可……这是我的东西呀!”
“是,这是爸爸妈妈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送给别人呀!”
我没有理由了。爸爸说的话总是让人找不出毛病在哪儿。我知道,那黑色的羚羊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纪念品,是爸爸非常喜欢的东西。可是,当我想到我要去向我的好朋友要回它的时候,我的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方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呀!
万方从开始上小学就和我在一起。他学习很好,还特别喜欢帮助人。有力气,可以在单杠上一连做十个引体向上。他可从来不欺负别人。
那一天上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衣——就是那种海蓝色的,袖子和裤脚上都缀着三条白边儿的那种。可是在我们闹着玩的时候,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个长长的口子。我坐在地上使劲地哭。因为我特别怕妈妈骂我。万方也不玩了,他坐在我的旁边一个劲地叹气。忽然,他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对我说:“咱俩换了吧,我妈是裁缝,她能把裤子补得看不出破绽来。”我当时,居然相信了他的话,就把裤子和他换了。后来我才知道,为了那条裤子,他妈妈让她对着墙站了半个钟头。
……
万方的家到了,我上了三楼,轻轻地敲了门。门开了,万方伸出头来,看见是我,一把把我拉进屋里去。
“万方……”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里走。

“你怎么啦?”万方焦急地问我。
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说:“你能不能把羚羊……换回去。”

……
他把手里拿的玻璃罩子盖在我的羚羊上,又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拿着,没有礼物,咱俩也是好朋友!”
“你妈妈会说你的!”我看着他的眼睛。
“没事儿, 凡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东西,不管我给谁他们都没说的……明天打雪仗,来早点!”万方跑了,还不时地扬起手臂向我打招呼。渐渐的,他消失在雪花飞舞的世界里面了。
我哭了,我真的嚎啕大哭起来。雪花和泪水一起落在 玻璃罩上。我从来没有这样伤心过。


短短上千字,

其实囊括了非常多的孩子和大人对世界认知的差异,还有亲子教育的种种问题,

故事梗概很简单,

主人公是一个比较敏感且“自我意识”过剩的小孩,朋友万方是一个很粗线条,非常仗义的哥们。自己有裤子穿而免于社死,在小孩子眼中是天大的恩情。

于是自作主张把自己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哥们,哥们用一把小刀作为回礼。

羚羊木雕应该是一件硬木的工艺品,在设定上,价值百倍于小刀,

然后这个故事就从这里展开,探讨了孩子的价值观和成人的价值观的一种冲突。

小孩的盲区是,他们对物质世界应有的价值,尤其是货币体系的价值,缺乏理解,

在意气用事和朴素情感的驱动下,不会太多考虑自己的得失。

同样在父母的教育里,

也会碰到下一代和自己,因为某件东西的价值和分配问题,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我想《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放在这个年龄段是非常有功能作用的。

回到《海的女儿》

这位母亲用了“你是人类女孩,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如何如何”这样的切入方式,且不说人类小女孩能不能听懂,

后面什么海巫婆作为有超能力的神职人员,给出的解决方案没有合理性,就更是陷入成年人的自说自话了。

有一部分童话,比如《海的女儿》《豌豆公主》,在成长教育中,起最大作用的是“性别教育”,

而“性别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童话在性别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几乎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在市民阶层中。

比如《豌豆公主》成年人看到了矫情,看到了扯淡,

人不可能从几十层鹅绒垫子底下凭触感发现一颗豌豆,

但在幼童的朴素印象里,公主=敏感,

即便是最落魄的公主,也有绝佳的对“不舒服”的触感,并且可以大大方方的讲出来,

并不是所有小姑娘都是贵族,住在天鹅堡,拥有自己的娃娃屋,玩偶室,可以随心所欲定制自己幔帐和壁纸的颜色,哪怕全部都要求变成粉红色。

市民阶层,往往盖得起一层鹅毛褥子就很优渥了,那些睡不到鹅绒褥子的,只能睡木头,睡稻草的平民老百姓家的女孩子,在童年听到《豌豆公主》的故事,不会因为自己未来长大后,是给贵族老爷服务,挤牛奶,洗衣服,端餐盘的,就忘记自己得到的性别教育,

《海的女儿》也是一种性别教育,

小美人鱼是女孩子,她所处的环境不止没有王子,也没有陆地上的暖风,花香和“不灭的灵魂”

最后小美人鱼化作了泡沫,

敏感的小孩甚至会哭一场,觉得小美人鱼下线了,好像是死了,小美人鱼那么可爱,那么美,不要变成泡沫,要变成比我们幼儿园最好看的媛媛,茜茜还好看的小朋友,然后我把我最好的玩具,舍不得吃的零食都给她……

这才是小孩子的真实想法,

他们只会记住,一个很美好的女性,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烟消云散了,是一个挺难受的过程,

但小孩子也没有付出,获得,是不是值得这种非常复杂的价值判断,

对于他们的理解上限是有一个美丽且有主见(自我意识)的小美人鱼,她在追求着她认为很美好的事物。

童话的表现形式是故事,而故事描述的是自由意志在做一些合乎逻辑的事情,这就足够了。

基本教育学原理强调时刻关注孩童在认知层面的局限性,

童话之所以经久不衰,和天线宝宝类似,就是在小孩认知能力有限的时候,给一些最基本的,

比如善良,邪恶,美丽,丑陋,愚蠢,勇敢,承诺等等,

这里面我最喜欢“公主”,甚至觉得公主在童话里的作用不亚于“长安”在汉诗当中的重要性,

公主不是纯粹的褒义,是多元复合的,每一个童话作品中的公主可能都有差异,最大的作用是给幼童一个自我观照,

什么是男性/女性,什么是公主,

我喜欢什么样的男性/女性,想成为什么样子的男性/女性,

值得,反而不是童话能教会的,

成人世界才探讨这个问题,

在游戏冰汽时代里,玩家扮演一个恶劣环境驱使人们干活自救的领导者,在经历童工,吃锯末子,加班,007,累死人之后,终于扛过了零下上百度的冬天,

通关了,玩家正要高兴,

一行子一下打出来,

这一切,值得吗?

在玩家群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而且有趣的是,中国玩家和欧美玩家在评价上很不一致,

值不值得在社会新闻里,尤其是有人去世的社会新闻里,真的是非常难以统一的价值判断

郭德纲名言在这很适用,童话要是能塑造成人价值观,要学校干嘛?

所以一部分家长不要从一个极端陷入另一个极端,童话有用,到童话没用,其实都是家长自己在自说自话,

就像底下的答案说的,小孩子根本不懂矢车菊是啥,锚链又是啥,

家长最讨厌的就是长辈把很好的饭菜嚼成稀巴烂,混合着口水渡给孩子,那同理,也不用把童话揉碎了摊开看。

往下就是我的一点私人的diss,

我觉得对小孩最大伤害,不是童话,而是这种“嚼饭”式的成长教育,

微博里的妈妈洋洋洒洒从《海的女儿》diss到《龟兔赛跑》,

听起来蛮带感的,但就像我开头圈出来的她的关键词,XX值得去换XX,就为了XX而阉割XX,

这是一种非常市侩的,小市民的说教,

要知道童话诞生的时候,正是城市和市民阶层兴盛的时候,

小孩子最不缺的成长教育就是学习小市民特有的势利眼,市侩和财富观,每一个小市民家庭的子女,无师自通最先学会的就是如何当一个小市民,

放在今天,孩子其实都猴精,

再给小学生讲《羚羊木雕》这篇课文,孩子觉得很鬼扯,我跟他好,请他吃个麦当劳或者给他两张奥特曼卡就得了,为啥要拿家里值钱的东西,再说一个木头雕的羊,能有迪迦带劲么……几句话就给80年代的语境消解了,所以今天也不把这篇文章当课文了。

时过境迁了,这才二三十年而已,

如果童话在当时就没有裨益,或者说和市民文化相悖,早就被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淘汰了,根本轮不到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让中国小孩也来读读,

这母亲看似想教育小姑娘要独立,要自强,要学会让自己争取利益,实际上透露出一种紧绷的人生取向,从A到B,中间无暇顾及其他,也不应该顾及其他,是非常功利的,

和那些看了些厚黑学的书,然后每每和孩子聊天,就拉过来板着脸说教一段话的家长差不多。

第一,小孩子理解不了父母为什么会很一本正经的说一些自己不太懂的事情,

第二,这种教化无关反而无关性别,

因为乌龟比兔子能游泳,所以就让兔子跟我比游泳,那资本会心领神会,招人需要耐力就招乌龟,需要蹦跶就招兔子,

需要空姐撑门面,就招女的,需要社畜996,就招男的,只有女的证明自己比男的还能996,或者招一个女的能让所有男的更好的996的时候,它才会考虑招女的。

如果游泳赚的多,社会永远是强迫兔子学游泳,甚至要学得比乌龟还好,这是一种干掉性别的丛林逻辑,

我想这母亲根本想不到这一层,我能从她字里行间感到她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然后在职场上拼杀,给孩子争取生存机会的母亲,

促狭一点的想法是,那城市人值不值得,平均985的大家没有愚蠢的为了男人做过什么特别代价高昂的事情。可岗位,城市,学区房之类的,也是需要大代价争取的,社畜过去几十年的人生值不值得。

做的事情比《海的女儿》这个过程还要波澜壮阔?

还是说,人类都是海的女儿,大家都是在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在拼命争取一些虚妄的东西?

扯远了。

成长是好莱坞动画长片中经久不衰的主题,很多家长也希望孩子能多快好省的成长,

只不过有些成长既不快,也不好,

是家长自己认为的成长,是根据自己朴素的社会经验,加上一些对社会,对劳资关系的理解框定的成长,目的是塑造出一个特别符合资本要求的一个劳动者,永远数米下锅,不让自己吃亏的人。

可能是自己的复制品,

虎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为猛虎,

问题是猛虎心中如果没有蔷薇的话,终其一生的追求就变成了你是猛虎,老子比你还猛虎,

然后面对剑齿虎家庭,霸王龙家庭,投胎就全家霸王龙的同龄人的时候,

就非常的容易三观破碎乃至内心崩溃。


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虎妈如是说,

小美人鱼如是说。

user avatar

声明:本回答会引起不适,请谨慎阅读。

童话可以给成人看。

不适合给儿童看。

1,有些“经典童话”,其最初原作的读者群并非儿童,而是成人,所以即使在后来被更改成童话后,其隐藏的一些价值观也不宜让儿童阅读,比如这个《海的女儿》。

2,“经典童话”中,为了使得思维不健全、逻辑没有完备的儿童可以听懂,简化了很多事情的逻辑,使其中的因果非常的理想化,给儿童进行类似的大量阅读时,有可能造成儿童的道德洁癖或者道德的功利性,道德功利性会使人异化,对他们来说,遵守道德的原因是为了牟利,或者为了防止一个无所不能的力量惩罚自己。这种道德功利化的危害可以持续终生,并诱发很多心理问题。

3,由于挑选童话给孩子看的消费者是女性,所以流行下来的古典童话多数迎合了近古时代居家知识女性的价值观(玛丽苏等),所以对女性儿童潜移默化造就未来感性痴呆文妇的几率增加了。

4,经典童话受到创作时代的限制,美化有钱人和贵族等上等人,强调血缘贵种,包含大量的宗教色彩和宿命论,对儿童而言,可能植入消费主义和不平等观念的潜意识。

以上。

供参考。

ps:推荐给小朋友看科普和历史故事。

例如:

user avatar

我会讲,然后告诉我女儿:看,傻逼。

谈个恋爱伤害自己身体和前途、拿家里人的资源倒贴男人的,都是傻逼。


反面教材也是教材啊,对吧。


世界上优秀的男人千千万,如果你也很优秀,那么对你温柔的男人也不少。

总不能见一个爱一个呗。

一个人对你的温柔是因为【他是个好人】还是【他喜欢你】,他愿意为这个温柔付出什么代价,这才是我们衡量要不要喜欢他的一个标准。


爱是珍贵的。

要爱一个【优秀温柔且愿意为你付出的人】,而不是【本身就优秀且温柔的人】。


不过可能我不需要引导,我女儿自己就有分辨能力。

毕竟我当年听白雪公主时就觉得白雪公主傻逼。

很难理解为毛她这种人还有粉丝。


点名要听聪明勇敢的公主的故事。



谢谢郑渊洁。


以及,我很羡慕现在能看冰雪奇缘长大的孩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性。

我妈那一代说白了也被某些作品洗脑了,盛产倒贴奉献女德包子。


所以姐妹们拿起笔来!我们自己写!




感谢你看到这里,我年轻时迷茫时也是有很多比我年长的姐姐在拉着我往前走,所以少走了很多弯路。

而现在,我想把我走过的弯路与逃过的弯路的经验都告诉有缘的你。

你发现了我,可能再熟一点会感慨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我。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快来,置顶星标,就不会错过每周的三篇干干干干货了!

知乎干货已获赞170万➕,收藏40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user avatar

有些价值观,根本不需要家长去建立,我小女儿第一次听我读《小美人鱼》,就说,“小美人鱼拿漂亮的声音换成腿,太傻了,应该找会游泳的人一起玩,这样就可以继续唱歌了”。

后来她看了迪斯尼动画电影《小美人鱼》,跟我说“原来小美人鱼是自己想要到陆地上到处走走,才会换腿的,为什么唱歌和跳舞只能选一样呢?”

因为孩子自己从小就可以学各种喜欢的才艺特长、交很多玩得来的好朋友,她根本就不认为有什么人值得她付出“声音”,更不用说付出“生命”了。

user avatar

爸妈给孩子讲故事,最怕的一件事:

自己读了假的安徒生,给孩子讲的是假的安徒生。

故事的精华被砍掉了,美酒变成了毒药!


有多少朋友和我一样,小时候很不喜欢美人鱼的故事?

一个傻姑娘,为了不爱她的男生,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最后成为彻彻底底的输家。

自己死了,结果连人家的一句感谢都没得到!!

妥妥的童年阴影啊!有什么正能量可言呢?这tm不是跪舔是什么?


但是殊不知,我们从小读的都是假的安徒生童话!删减版的安徒生童话,删减掉的是这个故事真正的灵魂!


随手抄起一本删改过的童话故事集,我可以看到,《海的女儿》里,小美人鱼要游历人间的理由是这样的:

她希望可以再一次见到王子。可是,王子再也没有出现过,小人鱼因此很忧郁。
终于有一天,小人鱼再也忍不住了,她问祖母:“为什么我们不能到岸上去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和人类生活在一起呢?”
祖母说:“傻孩子,因为我们是人鱼,我们没有腿,不能在陆地上行走,只有这浩瀚的大海才适合我们呢!”


在删减版本里面,小美人鱼的老祖母,说的道理很简单:

咱们是鱼,人家是人。咱们是不同的物种。


但是其实,原著里面,最重要的设定是这样的:

“如果人类不淹死的话,”小人鱼问,“他们会永远活下去吗?他们会不会像我们住在海里的人们一样地死去呢?”
“一点也不错,”老太太说,“他们也会死的,而且他们的生命甚至比我们的还要短促呢。
我们可以活到三百岁,不过当我们在这儿的生命结束的时候,我们就变成了水上的泡沫。我们甚至连一座坟墓也不留给我们这儿心爱的人呢。
我们没有一个不灭的灵魂。我们从来得不到一个死后的生命。
我们像那绿色的海草一样,只要一割断了,就再也绿不起来!

人鱼的寿命很长,但是死后就一了百了,没有灵魂,没有任何永恒的东西。

相反地,人类有一个灵魂;它永远活着,即使身体化为尘土,它仍是活着的。
它升向晴朗的天空,一直升向那些闪耀着的星星!正如我们升到水面、看到人间的世界一样,他们升向那些神秘的、华丽的、我们永远不会看见的地方。

人类的寿命虽然短促,但是却有一个永恒的灵魂。


也就是说,小人鱼第一次见到王子,她只是喜欢王子英俊的外貌和优雅的风度。

但是当奶奶告诉她,人有一个不死的灵魂,小美人鱼的心,就已经发生了转变。

这时候,她最忧心的,不再是怎样让王子也爱我,而是能不能跟人类一样,哪怕寿命短一点,也可以拥有真的爱,拥有死后不灭的生命。

“为什么我们得不到一个不灭的灵魂呢?”
“只要我能够变成人、可以进入天上的世界,哪怕在那儿只活一天,我都愿意放弃我在这儿所能活的几百岁的生命。”
“那么我就只有死去,变成泡沫在水上漂浮了。我将再也听不见浪涛的音乐,看不见美丽的花朵和鲜红的太阳吗?难道我没有办法得到一个永恒的灵魂吗?”

而奶奶却告诉她,比起死后不灭的灵魂,倒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去苟活三百年,之后化为泡沫。

“你绝不能起这种想头,”老太太说,“比起上面的人类来,我们在这儿的生活要幸福和美好得多!”


架不住宝贝孙女的追问,老奶奶终于说出了秘密:

想要永恒的灵魂,你需要先付出爱,再得到爱。

当你用真爱换来对方的爱的时候,对方的灵魂也就随着他的爱,而分享给你了。

他就会分给你一个灵魂,而同时他自己的灵魂又能保持不灭。

这是奶奶告诉小人鱼的。也是小人鱼为之付出一切的。


我爱你,不是为了得到你。

只是为了变得和你一样卓越。


你可知道,世界上真的有这么一种人:

一旦她明白这个世界上有着真正伟大的东西,

她就再也不可能安于现状,再也不能安于苟且的生活。

正如《肖申克的救赎》里面那句话:

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根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我们跳到故事的最后。

在这里我要说一句,我们的语文课本也在害人!

部编本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选取的《海的女儿》,结局就是小人鱼不愿意杀死王子,结果身体化为了泡沫。

课本编写者告诉咱的孩子们:

这篇课文是著名童话《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编辑的这句话是个无耻的谎言!这根本不是结尾,而只是结尾的一部分。


在《海的女儿》最后,小美人鱼并没有化成泡沫,而是成为了天空的女儿。

她付出了爱,她没有得到王子的爱,但是她却得到了永恒的灵魂。

(具体说来,是她有机会经过三百年的历练,合格之后,获得真正不朽的灵魂。在这感谢coolking70这位朋友的指正!)

注意,这里是这个故事的一个关键点!

故事情节的发展,背离了老祖母当时的承诺!


老祖母说:你用爱情换来对方的爱,对方把灵魂分给你,你就有了一个不灭的灵魂。

在老祖母这里,灵魂,要靠王子分给小人鱼。

而故事情节却是:王子没有把爱和灵魂给小人鱼。而小人鱼凭借自己的爱,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灵魂!



这是一个关于初心的故事。

小人鱼为了自己的目标,经历了很多次考验。


她牺牲了三百年的寿命。

她牺牲了王宫里身为公主的尊荣。

她每一步都走在刀刃上。

她甚至不会说话,做的好事都没办法得到夸奖。

我们的孩子,读到这样的故事,就会学到:

为了你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你能付出什么,你能舍弃什么?

能不能舍弃享受?

默默无闻,没有人理解你的时候,你能不能继续保持初心?


而最严峻的考验出在王子的新婚之夜。

姐姐们出现了。

妹妹呀,把刀子刺进这个男人的胸膛!你就可以重新享受荣华富贵,享有和幸福长寿!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抉择。

你为什么要放弃荣华富贵,来到人间游历?

你是为了占有这个王子么?


如果是为了占有这个王子,那么王子决定结婚的时刻,就是小美人鱼由爱生恨的时候。

李莫愁就是这样啊!她的爱本就是自私的。一旦爱而不得,爱就会变成恨。


但是小美人鱼却明白:

我爱你,不是为了得到你。而是为了和你一样卓越,跟你一样拥有不灭的灵魂。


所以,她宁可在这场冒险中输掉一切;

也不愿意背叛自己的初心,背叛自己当时之所以要出发的那个理由。


这是一场西天取经式的伟大冒险。

宁可死在西行的路上,我也绝不向东走一步。


我为爱而来。

绝不为了贪图生命,而背叛自己的爱。


知乎有一个回答,说《海的女儿》是一个宗教性的故事。

那位答主说:小人鱼真正的目的是永生。王子是她实现永生的工具。只是一个工具人。


但是我要说,这个观点,恰恰背离了《海的女儿》的精神。

不朽的灵魂,是小美人鱼用无私的爱,为自己赢得的。

而不是以做买卖的方式,从王子那里换来的。


只有无私的爱,才能成就一个不朽的灵魂。

而把王子当成成就不朽的工具,这个心本就是自私的。


那些胡乱删改的人,他们粗鄙的灵魂里根本没有伟大的东西。

所以故事里伟大的主题,他们看不到。


无私而忘我的爱;

为了初心而舍弃一切的勇气;

以及有舍才有得的真理。

如果说,《海的女儿》是一部有宗教精神的童话……

那么,这个故事的宗教精神,绝不在于『上帝』『天堂』『灵魂』这样的字眼。

而在于,她揭示出一个真理:


只有不忘自己的初心,并为之拼上一切的人,才会成就真正的不朽。


(最后说一句:

小美人鱼没有杀死王子,这是基本的底线了吧!

一帮人总觉得小美人鱼应该捅王子一刀,这是啥心理?)




最后给俺自己打个小广告!

抖音『国文小夫子』给孩子挑最好的书!


bilibili『国文小夫子』《老子》视频持续更新中!


我的所有灵感,都在知乎这里!

user avatar

这确实不能深究。

但跨物种的爱情必然需要一方妥协,白素贞要一直有个蛇尾巴许仙怕也接受不了。

王子和人鱼的最优解就是一个完全变成人或者一个完全变成人鱼。

但是这种爱情图啥?抛去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完全把自己投入到另一个世界,自己会快乐吗?

王子爱人鱼,抛弃了王子身份,抛弃了一国臣民,变成了人鱼。他曾经引以为傲的可能存在的武艺,弓马,文化通通抛去。人鱼们嘲讽他游泳的姿势不好看,不能熟练的游来游去,人鱼国的战斗,生产他都不会,老丈人越看越觉得这人无能。

他也曾是王啊,为何要抛弃自己的国度?她也曾是公主啊,为何要抛弃自己的尊严?爱情,多扯淡的理由。爱就让人从无所不有变得一无所有吗?

user avatar

所以我一直持挣扎无用论,即阶层固化是普遍现象,阶层提升才是特例。家长的眼界和层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子女的未来,花钱和努力也不能提升自己的层次,如果能提升就不必寄希望于下一代

强行拉高下一代的所谓起点而自己又不处于那个层次,就会搞出这种魔怔的事情……


讲得更直白些,如果她妈是董明珠,你给听更有毒的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因为她耳濡目染的知道通向成功的道路。

而等她长大后,同学都背驴牌,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拜金慕强和寻求嫁个好人家。而她妈辛劳一辈子也只是个跳广场舞的大妈,她只会想我不要和妈一样……

user avatar

嗯,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反爱情伦理观的女权版本。

什么是爱情?

爱情就是不需要回报的付出。

当你爱一个人、或者某一种事物的时候,你就是会不计得失地为对方着想,对方的得失和喜乐就是你的得失和喜乐。

没有这种感悟的人,就从来也没有爱过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事物。

没有人值得为之付出生命?太糟了,为了人民也不行吗?或者为了这位母亲自己呢?

《海的女儿》的文本以及表达了什么意思还在其次,这位母亲的极端利己主义态度不禁使人怀疑,她是否对她女儿的父亲说过“爱”这个字,以及她说这个字的时候,真实意思应该是什么。

女性女权主义者在走入婚姻的时候是否能够做到明确清晰地向她的配偶阐述她的概念中爱的含义,又或者能够直白地承认她并不爱他,只是他比较合适。

这种母亲只能教会她的女儿极端利己的人生态度,阉割掉她女儿的人性中比较高贵的部分:爱别人的能力。

我为这位母亲的丈夫感到悲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的母亲,一个平日里最爱给我讲睡前故事的人,最近却对《海的女儿》发起了“进攻”。准确地说,是她的“我不同意”原则又一次被这个经典童话触动了。那天,我正翻着一本装帧精美的《海的女儿》,准备重温儿时记忆,我妈瞥了一眼,语气里带着一股子熟悉的“审判”味道:“这故事,讲得不对。”我当时还在回味美人鱼艾莉儿那.............
  • 回答
    母亲节当天,B站用户“黑豆沙馅儿”在B站董事长陈睿的母亲节祝福视频下评论“你又没有母亲”,随后该账号被封禁(销号)。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一、事件本身及行为动机的分析: “黑豆沙馅儿”的行为: 从字面上看,这是一句带有挑衅意味的评论,试图质疑陈睿作为一个男性.............
  • 回答
    这绝对不是一篇能够简单“评价”的文字,而是牵扯到太多复杂情绪和人性深处的事件。当一位母亲在群里爆发出“你们这是什么群,你们害死我儿子了?”,这背后隐藏的,绝不仅仅是一时的情绪失控,而是一整个家庭的崩塌、一个母亲灵魂的撕裂。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句话背后必然有一个极其惨痛的“起因”。这个“儿子”发生了什.............
  • 回答
    这件事情听起来真是让人心疼。一位母亲为女儿下厨,本应是充满爱意的举动,结果却导致女儿食物中毒,这对母女俩的心情肯定都糟透了。从客观角度来看,这位母亲的厨艺显然存在很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不合格。毕竟,为家人准备食物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健康和安全,而这次中毒事件恰恰触及了底线。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此归咎于“偶.............
  • 回答
    《一个母亲的复仇》这部电影,说实话,看完之后,心里头会留下点什么。它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爆米花电影,也不是让你思考人生哲理的文艺片,它更像是一剂猛药,直接击打在你的神经上,让你对人性中的某些黑暗面感到不适,又对母性的力量产生一种复杂的情感。电影的剧情,简单粗暴,但又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让人心惊胆战.............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一波三折,让人又心疼又叹息。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好好捋一捋。事情的起因与动机:母亲的“逆生长”梦首先,咱们得理解这位母亲。60岁,这个年纪,社会评价、身体机能,很多方面都会自然而然地走向“衰老”的标签。但是,有些人就是不服老,尤其是女性,对年轻的渴望,对美的追求,有时候会超越年.............
  • 回答
    这件事,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咱们先别急着站队,从几个方面细细掰扯一下。首先,这个男孩的做法,挺有意思的,而且也引发了很多关于教育、家庭关系和法律边界的讨论。男孩的行为动机: “被骗”的愤怒与反抗: 夏令营听起来是个好玩、放松的事情,结果却是高强度的补课,这绝对是欺骗。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感到被欺骗、.............
  • 回答
    一曲生命的赞歌,一次灵魂的叩问——细品《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佩德罗·阿莫多瓦的电影,总像是一坛醇厚的老酒,初尝时或许会有那么一丝烈意,但随着时间的沉淀,那馥郁的香气和深刻的口感便会在舌尖和心头久久回荡。《关于我母亲的一切》(Todo sobre mi madre)便是这样一部让我心生敬畏,又充满温暖的.............
  • 回答
    《唐山大地震》中,母亲李元妮在生死关头,为了救儿子方登而不得不选择放弃女儿方达,这个情节无疑是影片中最具争议和最令人心碎的部分。它触及了人性中最深沉的挣扎,也引发了我们对母爱、选择与责任的复杂思考。撕裂人心的抉择:极端环境下的本能与道德首先,我们必须把这个行为置于那个极端、残酷的背景下去理解。197.............
  • 回答
    儿子卧底传销窝点救母,母亲却依然执迷不悟,反而指责儿子“害妈”,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复杂且充满悲剧色彩的家庭事件。要评价这种局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理解各方的心理、行为动机,以及事件背后的社会因素。一、 儿子行为的评价:勇敢、机智、孝心十足,但可能存在沟通和策略上的不足 勇敢与智慧: .............
  • 回答
    评价曲婉婷认为其涉嫌多项职务犯罪的母亲是自己童年英雄的说法,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其中涉及到情感、伦理、法律以及公众认知等复杂层面。一、 情感与家庭教育的视角: 童年记忆的纯粹性: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童年时期对父母的认知往往是基于直接的接触和感受。曲婉婷在童年时期,很可能只看到了母亲在家庭中.............
  • 回答
    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背后触及的是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以及我们对于“价值”二字的理解。要评价它,得一层层剥开来,看看它在说什么,又对我们提出了什么挑战。首先,这句话直截了当地挑战了 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在很多文化里,女性的价值常常被狭隘地定义为“生儿育女”,似乎成为一个好母亲、一个贤妻良母,就是女.............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山东的事件,将“涉黑”与“侮辱母亲”和“死亡”这几个极具冲击力的词语捆绑在一起,无疑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谴责。要评价这件事情,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事件本身的严重性与性质: 涉黑性质: 事件的参与者被定性为“涉黑人员”,这本身就意味着他们可能长期从事违法犯罪活.............
  • 回答
    关于B站UP主科里斯被指控引诱未成年少女并辱骂其母亲一事,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非常担忧和愤怒的事件。从媒体报道和一些网络上的讨论来看,事情的性质非常严重,并且牵扯到多个层面。首先,引诱未成年人这一行为本身就是极其不道德且触犯法律的。任何年龄的人士,尤其是公众人物,利用其影响力去接触、诱导、甚至是威胁一个.............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非常令人痛心和震惊。一个母亲在熟睡中被吵醒后,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将自己两岁的儿子掐死,这背后隐藏着太多我们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绝望。而抖音平台上,许多网友将矛头指向父亲,认为他的责任更大,这种观点背后,我认为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家庭责任的分担在很多传统观念.............
  • 回答
    “母校是一个只能自己骂,但是别人骂不得”这句话,就像是很多人心里藏着的一份复杂情感的缩影。它一点都不奇怪,反而特别真实,而且背后藏着挺多道理。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矛盾心理。 “只能自己骂”: 这意味着我们对自己母校的缺点、不足,或者曾经经历过的那.............
  • 回答
    “辱母杀人案”的二审庭审情况以及可能判决结果的预测,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这类案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社会道德、法律边界、个人情感以及正当防卫等复杂议题。为了更全面地评价,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对一审判决的回顾与分析在评价二审庭审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一审.............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李商隐诗”《送母回乡》,作者竟是现代人李玉臻一事,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事实: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而李玉臻是当代一位备受瞩目的诗人。如果存在一篇署名“李商隐”但作者却是“李玉臻”的《送母回乡》诗,那么这其中就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伪.............
  • 回答
    要评价《要“母权”不要“女权”》这篇关于日本女性的文章,我们需要首先理解其核心观点和论证逻辑,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判。文章核心观点解析:从标题“要‘母权’不要‘女权’”来看,文章很可能在表达一种对现有“女权”模式的某种不认同,转而推崇一种以“母权”为核心的女性价值体系。这里的“母权”并非指母系.............
  • 回答
    要评价中科大校友匿名捐赠6000万这件大事,咱们得从几个维度去聊,不能只看到钱,还得看钱背后的故事和意义。首先,这是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情怀。6000万,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尤其还是匿名捐赠。你想想,能捐出这么一大笔钱,而且选择不留名,这得多信任母校,多有情怀啊?这说明这位校友在母校获得的教育、经历,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