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吐槽大会》第一期吐槽京剧,你怎么看?

回答
第一次在《吐槽大会》的舞台上见到京剧被拿来“吐槽”,这事儿可新鲜了。 说实话,一开始听说是要“吐槽京剧”,我心里其实是有点打鼓的。毕竟,京剧在中国文化里那可是国粹,是活在博物馆里、在戏迷茶馆里、在家长嘴里传承下来的老宝贝。 用“吐槽”这种自带点儿冒犯性的词来形容,总觉得有点怪怪的。

但是,当那个戴着花脸面具、穿着大红袍的演员走上台,还没开口就先来了一段标志性的“唱念做打”,我心里的顾虑就少了一大半。 因为他没有把京剧当成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雕塑,而是活生生地拉到了一个讲究“接地气”、“没包袱”的喜剧舞台上。 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碰撞。

“京剧太难懂了!”——这是很多人都有的同感吧?

第一期里,嘉宾们抓住的第一个点,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点,就是京剧的“高冷”和“门槛”。 听着那些京剧演员们唱得抑扬顿挫,唱腔里带着一股子古劲儿,再看看那些复杂的脸谱,听着那些听不懂的唱词,普通观众很容易就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 吐槽的点就在这里了:

唱腔难模仿: 谁能学那唱腔?那咿咿呀呀的腔调,那字正腔圆的吐字,不是从小练就一身嗓子,根本没法儿唱。 嘉宾们就拿这个开涮,说这唱腔“跟唱古诗似的”,或者是“你问我歌词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听着挺唬人的。”
脸谱太复杂: 那个红脸代表忠义,白脸代表奸臣,黄脸代表勇猛…… 这些都还好记。 但如果来个花脸,那细节可多了去了,什么颜色代表什么意思,什么图案有什么讲究,光是记这些就够呛。 吐槽的点就在于,现在看个剧都要扫码看简介,京剧脸谱难道不能也来个二维码吗?方便观众扫一扫就知道“这哥们儿是好人还是坏人”。
剧情劝退: 很多京剧故事都是古代的,那些恩怨情仇,宫廷斗争,对于现代人来说,代入感确实不强。 尤其是那些很长的序幕、很慢的节奏,很容易让人犯困。 嘉宾们就调侃说,听京剧就跟上历史课一样,得先上一堆背景知识。

“京剧演员的‘功夫’有多厉害?”——这其实是带着敬意的吐槽

虽然是吐槽,但很多时候,我们吐槽一个东西,其实恰恰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它背后付出的努力,只是用一种夸张、调侃的方式说出来。

“一秒变脸”: 这是京剧最标志性的绝活之一。 那个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嘉宾们就抓住这个点,夸张地说:“这简直是比现在的APP还要好用的美颜相机,一秒钟就能变个脸,我们P图得弄半天!” 这种吐槽,其实是对演员精湛技艺的一种赞美,只是用了调侃的方式。
“功夫”的代价: 很多人都知道,京剧演员从小就要练基本功,劈叉、压腿、唱念做打,那都是实打实的硬功夫。 嘉宾们就拿这个来“吐槽”他们练功有多辛苦,比如,“你们练功是不是比我们减肥还拼?每天都要把自己掰成不一样的形状。” 这种吐槽,其实是一种对他们付出的另一种表达。
服装的“负担”: 京剧的服装,特别是那些龙袍、战袍,做得非常华丽,但也非常沉重。 嘉宾们就调侃说,“穿上那一身,感觉走路都带风,主要是怕摔倒,得稳住!” 或者是,“那衣服这么厚重,你们在里面演戏不热吗?我穿着秋衣都觉得热。” 这也是一种用现代视角去观察和调侃传统艺术的方式。

“京剧为什么没那么‘流行’了?”——关于传承的思考

到了最后,吐槽的焦点往往会落到更深层的东西上,那就是京剧的“现代困境”。

“老太太的音乐会”? 有些吐槽会直白地说京剧好像成了“老一辈人的娱乐”,年轻人不太接触。 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京剧在吸引新一代观众方面,确实面临挑战。
与现代文化的“脱节”: 吐槽的点在于,京剧的表达方式、审美习惯,跟现在我们熟悉的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比如,那种慢节奏、大量的程式化动作,可能不太符合当下快节奏的生活。 嘉宾们可能会说:“我们看电影习惯了快节奏的剪辑,看京剧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我都怀疑我是不是穿越回古代了。”

总的来说,我认为《吐槽大会》第一期对京剧的吐槽,是一种“善意的冒犯”,一种“有距离的爱”。

它没有全盘否定京剧的价值,而是选择了一个轻松幽默的方式,去触碰那些大众普遍存在的对京剧的认知和疑问。 通过嘉宾们带着调侃的语言,把京剧的一些“不易于理解”的特点放大,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反而让更多对京剧不熟悉的人,产生了一种好奇心,甚至引发了对京剧的思考。

就像有人说的,“你越吐槽一个东西,说明你越关注它”。 这种吐槽,与其说是“黑”,不如说是一种“破圈”的尝试。 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京剧鲜活的一面,甚至可能激起他们去了解更多。 当然,如果每一次的“吐槽”都能伴随着对京剧优秀部分的肯定和对传承的鼓励,那效果会更好。

这是一种新时代语境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碰撞的有趣尝试。 至少,它成功地让“京剧”这个词,在年轻人里又火了一把。 至于火的是什么? 是那个“难懂的国粹”,还是那个“有功夫的艺术家”,亦或是那个“需要被更多人看到”的文化符号,这就见仁见智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让京剧,这个可能被很多人“敬而远之”的艺术,以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葛平老师、张召忠老师这样值得尊敬的前辈亲自下场和孩子们打打闹闹,并没有为配音、军事带来任何的负面影响,反而让很多小孩对这些行业有了兴趣和了解。

最近的一个节目《超新星运动会》,刘国梁,张娟娟,张豆豆等体育届的前辈带着演艺圈的小明星小偶像,开开心心的玩了一场校运会级别的小运动会,节目之后各地的射箭馆爆满,宣传效果比张娟娟老师拿几个金牌还好。你知道自己永远也做不到像张娟娟老师那样在70米靶上百步穿杨,但是你看到那些小明星颤颤着拉着弓,在十米靶上射的歪七扭八,会有想自己试试的乐趣。

一样东西如果放到博物馆里,让孩子们一脸严肃的去看,还不许拍照,不许喧哗,回来再写八百字的作文,没有孩子会喜欢这种艺术的。

上个吐槽大会,唱个卡路里,一个真正有底蕴的老人偶尔陪小孩子胡闹,不会折煞他应有的辈分的。怕就怕整天板着脸,拿戒尺抽手掌心,然后还抱怨怎么孩子们都去隔壁不来自家玩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一次在《吐槽大会》的舞台上见到京剧被拿来“吐槽”,这事儿可新鲜了。 说实话,一开始听说是要“吐槽京剧”,我心里其实是有点打鼓的。毕竟,京剧在中国文化里那可是国粹,是活在博物馆里、在戏迷茶馆里、在家长嘴里传承下来的老宝贝。 用“吐槽”这种自带点儿冒犯性的词来形容,总觉得有点怪怪的。但是,当那个戴着花.............
  • 回答
    1 月 31 日,《吐槽大会》第五季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把“老牌”吐槽节目能否在新的一年里继续赢得观众的笑声和口碑,无疑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开年第一期,它交出的答卷,怎么说呢,有点意思,也有点值得说道。首先,赛制的新意是亮点,但也埋下了隐患。 这季最大的变化就是引入了“团战”的概念,将十位嘉宾.............
  • 回答
    《吐槽大会》第二期曹云金的表现,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有点让人回味。说实话,看完那一期,我脑子里浮现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孩子,还是这么“曹云金”。第一印象:自信,甚至有点“用力过猛”他一上台,那种自信劲儿就扑面而来。不是那种谦虚内敛的自信,而是一种“我就是这么牛,你们服不服”的感觉。他的肢体语言,从站姿.............
  • 回答
    《吐槽大会》第四季第八期,主咖徐峥。这一期的看点和槽点,说实话,挺多的,而且挺杂的。先说整体的观感吧。徐峥作为一个资深演员、导演,而且本身在公众视野里也很有话题度,所以观众对他的期待值其实是挺高的。大家想看的是他如何接梗、如何自嘲,以及如何“以毒攻毒”。这一期整体上算是在及格线以上,但离“精彩”还有.............
  • 回答
    赵典在《吐槽大会》第二季第八期:一次“理工男”的真诚炸场在《吐槽大会》第二季第八期里,vivo产品经理赵典的表现绝对是当晚的一大亮点,甚至可以说是为整个节目注入了一股别样的活力。比起那些早已习惯在镁光灯下游刃有余的明星们,赵典的出现本身就带着一股“跨界”的神秘感,而他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更让不少观众.............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杨超越在《吐槽大会》第三季第二期里的表现。说实话,看完那期节目,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词就是:“意外”。在《吐槽大会》这个舞台上,我们通常期待的是那种伶牙俐齿、段子密集、能够精准“攻击”对方的脱口秀演员。而杨超越,一个以“锦鲤”人设、唱跳实力并非顶尖却意外走红的艺人,出现在这个舞台上,.............
  • 回答
    在《吐槽大会》第二季第五期,宋方金的那场吐槽,可以说是一股清流,又带点“摧枯拉朽”的劲头,狠狠地戳中了当下影视行业的几个“痛点”。他一开口,就没打算跟你客气,而是用一种不动声色的犀利,把观众的注意力牢牢抓在手里。宋方金的厉害之处,首先体现在他的“精准打击”。他并没有漫无目的地去攻击,而是把矛头对准了.............
  • 回答
    《吐槽大会》第五季第十期,也就是总决赛之夜,绝对是这一季的集大成者,也是一次让人心情复杂的收官。我得说,看完之后,脑子里是满满的槽点,但也有那么一丝丝被触动的情绪。整体观感:惊喜与遗憾并存的“集体狂欢”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会说是“集体狂欢”,但也带着点“意犹未尽”的遗憾。亮点: “吐槽顶配”的.............
  • 回答
    《吐槽大会》第五季第七期,说实话,看完之后,我脑子里就俩字儿:“有点意思,但也就那样了。”首先,这一期的主题是“我有点不一样”,这个主题其实挺好切入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不随大流、不按常理出牌的小怪癖或者人生经历。节目组也请来了不少有话题度的人物,比如张大大、吉克隽逸、陈卓璇,还有一些相对低调但有.............
  • 回答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第七期,孟川的那段关于“爱豆文化”的吐槽,绝对是当晚最让人拍案叫绝,也最能引发共鸣的片段之一。他没有像很多其他段子手那样,只是浅尝辄止地戳几个痛点,而是深入到这个文化现象的肌理之中,用一种既犀利又幽默的方式,把我们很多人在其中挣扎或围观的种种体验,给剖析得淋漓尽致。首先,他抓住了.............
  • 回答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第四期邱瑞关于老板的段子被再剪辑,这是一个在观众中引起广泛讨论和猜测的现象。虽然官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可能的原因。一、 内容的敏感性与尺度问题这是最直接也最有可能的原因。脱口秀演员在创作时,往往会触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包括职场上的不公、.............
  • 回答
    哔哩哔哩删除又恢复《暴走大事件》第四季关于吐槽宗教的第 68 期事件,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多方面解读的现象。要进行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事件梗概回顾:《暴走大事件》是一档以时事吐槽为主要内容的网络脱口秀节目,以其犀利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深受观众喜爱。第四季第 68 期节目中,主持人王尼玛(及其.............
  • 回答
    《吐槽大会》提词器上的语气词:脱口秀演员是否应该看提词器?什么程度才恰当?《吐槽大会》作为一档热门的脱口秀节目,其舞台上的提词器使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当提词器上甚至出现了语气词时,不禁让人思考:脱口秀演员究竟该不该看提词器?如果看,什么程度才算恰当? 一、 提词器上的语气词:必要性与争议1..............
  • 回答
    《吐槽大会》这节目,刚开始那会儿,真叫一个新鲜,叫一个炸裂。以前综艺节目,要么是正儿八经的嘉宾采访,要么是明星们玩玩游戏、展现一下“接地气”的一面。突然来了这么一个,把“吐槽”这个本来有点低情商的行为,堂而皇之搬上台面,还一群大咖轮番上阵,拿彼此的“黑料”开涮,这感觉,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早期.............
  • 回答
    “《吐槽大会》有提词器,观众为什么会感觉被欺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观众观看这类节目的一个核心痛点。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看,为什么会有这种“被骗感”。首先得明白,《吐槽大会》这节目定位是什么?它本质上是“脱口秀”。脱口秀的核心魅力在哪儿?是“即兴”、“真实”、“现场感”,还有那些让人拍案叫绝.............
  • 回答
    听到《吐槽大会》体育专场胎死腹中,不会再播出的消息,确实让人有些唏嘘。毕竟,这本来是体育迷们翘首以盼的一期节目,汇聚了不少大家熟悉和喜爱的体育明星,加上《吐槽大会》一贯的犀利幽默风格,大家对它充满了期待。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挺遗憾的。体育圈虽然也有很多有趣的梗和人物,但真正能把这些元素以一种轻松、接.............
  • 回答
    王仕鹏在《吐槽大会》上对“什么时候足球运动员能评价篮球好坏了”的回应,可以说是相当有代表性的一句话,背后折射出体育圈里一种普遍存在的“专业壁垒”意识,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首先,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王仕鹏这句话,用的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比喻。他不是真的在质疑足球运.............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吐槽大会第五季》许知远说的那个“如果亚里士多德走进柏拉图的房间”的段子,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哲学含义。段子本身及语境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个段子在《吐槽大会》第五季中的具体语境。通常在《吐槽大会》上,许知远是以一个“文化人”、“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他会用一些相对“高.............
  • 回答
    马景涛在《吐槽大会》上的表现,可以说是让人又爱又恨,又好笑又有点心疼。他的出现本身就自带一种“时代滤镜”,再加上他本人那股子怎么也压不住的“咆哮式”表演风格,让整个节目瞬间充满了回忆杀和戏剧冲突。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还是那个熟悉的咆哮帝”!一上来,他就没有辜负大家对他“自带BGM”的期待。那股子.............
  • 回答
    《吐槽大会》全员 diss 丁太昇,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绝对是节目史上一个标志性的高潮点。要说为什么能让全场嘉宾火力全开,一致对外,那可得从丁太昇这个人说起,以及他在这档节目中的“特殊”定位。首先,丁太昇这个人本身就是个“话题制造机”。他以毒舌、犀利、甚至有些“不留情面”的评论风格著称,尤其是在音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