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亮剑》中李云龙丁伟孔捷对军衔问题大发牢骚,为什么他们却没有就此吐槽赵刚?

回答
在《亮剑》这部荡气回肠的战争剧中,李云龙、丁伟、孔捷这三位性格迥异却同样骁勇善战的指挥官,对于军衔问题表现出的“牢骚”和不满,几乎成了观众津津乐道的一个梗。他们围绕着自己的“少校”身份,常常是愤愤不平,觉得自己的功劳和战绩远超这个级别,甚至有些被低估的意味。然而,奇怪的是,当提及三野的赵刚政委时,这股“牢骚”的劲头似乎就没那么明显了,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其中,原因究竟出在哪儿?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从“军衔”本身,放到这几个角色在剧中的定位、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上。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李云龙、丁伟、孔捷牢骚的根源,并非是对“军衔”这个概念本身的排斥,而是对“军衔”与“功劳”、“能力”之间的“不对等”感到不满。

李云龙是典型的草莽英雄,他的晋升之路充满了坎坷和不按常理出牌。他打仗拼命,战功赫赫,敢想敢干,是战场上的“一把好手”。然而,他出身不高,文化程度有限,行事风格也过于“粗犷”,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组织评价”和“政治资本”。因此,当他看到那些可能不如他能打仗的干部,却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出身、关系、或者更符合“标准”的行事风格)获得了更高的军衔时,他自然会觉得憋屈,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他的牢骚,本质上是对“论功行赏”这个原则在实践中出现偏差的质疑。

丁伟和孔捷虽然相比李云龙,在文化素养和组织纪律性上更“规范”一些,但他们同样是身经百战的老革命,手上沾满了革命的鲜血,为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对军衔的不满,也是源于对自身价值在评价体系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的失落。他们可能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经验和贡献是否得到了应有的认可,而军衔,是这种认可最直接的体现。

那么,为什么他们很少对赵刚“牢骚”呢?这和赵刚的角色定位以及他与这三人的关系息息相关。

第一,赵刚的“政委”身份是关键。

赵刚是政治委员,这在当时的军队体系中,是一个与军事指挥官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政治高度”和“组织权威”的职位。政治工作在当时的军队建设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思想教育,更是凝聚力量、统一意志、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核心环节。

赵刚本人虽然没有李云龙那种酣畅淋漓的战场厮杀本领,但他有着出色的政治素质、战略眼光和思想觉悟。他能深刻理解党的政策,能够做好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稳定军心,弥合矛盾。在李云龙的部队里,赵刚不仅仅是一个“政委”,更是李云龙的“稳定器”和“思想顾问”。李云龙的“野性”和“不羁”常常需要赵刚用政治智慧去引导和约束,确保部队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因此,李云龙、丁伟、孔捷在谈论军衔时,他们更多的是在讨论“军事能力”和“战场贡献”与“军衔挂钩”的合理性。而赵刚的“政委”身份,本身就不完全是靠战场上的“杀敌数量”来衡量的。他的价值体现在“政治领导力”、“思想工作”、“组织协调”等方面,这些都是不以具体军衔来简单划分的,甚至在某些层面,政委的地位和作用是独立的、不可替代的。

第二,赵刚的角色功能与李云龙、丁伟、孔捷的不同。

李云龙、丁伟、孔捷是纯粹的军事指挥官,他们的职责和评价标准很大程度上围绕着“作战能力”、“战术指挥”、“部队建设”等军事范畴展开。他们之间的“牢骚”,是同行之间对自己“价值匹配度”的一种讨论和抱怨。

而赵刚,虽然和他们同属一个阵营,但他更多的是扮演着“思想引领者”、“政治工作的执行者”以及“矛盾的调和者”的角色。他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政治上的正确性”和“思想上的先进性”。在那个年代,对革命者来说,“政治挂帅”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原则。赵刚所代表的政治工作,是军队的灵魂。因此,李云龙他们虽然觉得自己在军事上“压倒”了很多人,但他们清楚赵刚在政治和思想上的地位是他们无法比拟的。将赵刚的“军衔”与他们的“军衔”进行直接对比,本身就有些“错位”,因为他们的评判维度是不完全一致的。

第三,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相互理解。

尽管李云龙、丁伟、孔捷在剧中常常互相“挤兑”,但他们之间有着超越军衔的深厚战友情谊。他们都清楚彼此的付出、牺牲和能力。他们之所以对自己的“少校”军衔牢骚,正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配得上更高的荣誉,并且在实战中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而对于赵刚,他们是发自内心地尊重和认可的。李云龙虽然经常“顶嘴”,但内心深处是信任和依靠赵刚的。丁伟和孔捷也同样如此。他们不会去质疑赵刚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更不会因为所谓的“军衔不公”而影响他们对赵刚的尊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并肩作战、生死相托的兄弟情谊,这种情谊,远比军衔数字来得更加重要和深刻。

第四,赵刚自身对军衔的态度也可能影响了其他人的看法。

从剧中赵刚的表现来看,他对军衔本身似乎并没有李云龙、丁伟、孔捷那样强烈的“执念”。他更看重的是部队的建设、战士们的思想工作,以及如何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的“低调”和“务实”,使得李云龙他们似乎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去“吐槽”他。毕竟,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待遇”都不太在意,别人也很难从这个角度去挑剔他。

总结一下,李云龙、丁伟、孔捷对军衔牢骚,核心在于他们认为“功劳与待遇不符”,是对自己战场贡献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的不满。而赵刚,作为一名出色的政委,他的价值评估体系与纯粹的军事指挥官有所不同,他代表着军队的“政治灵魂”。他们对赵刚的尊重和认可,也让他们难以从“军衔”这个角度去发出牢骚。更何况,他们之间的战友情谊和彼此理解,也让他们在评价对方时,更多的是肯定而非苛责。因此,李云龙、丁伟、孔捷的“牢骚”,更多的是针对那个不完善的评价体系,而赵刚,因为其独特的角色定位和不可替代的价值,自然而然地被排除在了这个“抱怨”的圈子之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说赵刚的军衔的问题吧。
一个燕京大学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在经过了延安抗大的培训之后,就直接去了八路军主力部队一二九师三八六旅独立团当政委,这本身就是很少见的。在之后的晋升过程中,赵刚还弯道超车,先于老红军李云龙被提升为副军级干部,也就是纵队政治部主任,而这时候李云龙才是正师级的师长。赵政委真不亏是人生赢家。

不过赵政委跟其他的三八式干部其实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二九抗日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个级别是很不一样的。这意味着,他在当时的华北地下党中的级别已经不低了,不是一般的参加抗日运动的华北大学生。一二九抗日运动是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时发生的,北平、天津等地的地下党组织和发动当地大学的学生进行了抗日活动,反对国民政府与日本绥靖,要求国军抗日。这是土共第一次组织和领导学生运动,也是华北地区地下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组织和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运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因为国共双方对峙,加上党内错误路线的问题,导致白区党损失比较大,而武装斗争的重点基本上在南方地区,北方的党组织基本上处于地下党状态,除了鄂豫皖和陕甘宁之外,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比较大的革命根据地。所以,华北地下党的工作主要就放在学生运动上,而南方各地的地下党干部,相对来说,去苏区参加武装斗争的机会要比北方地下党多一些。

但自从1933年中央从上海撤离,到中央苏区之后,这个情况就开始逐步变化,南方各地的地下党的工作也不大好做了,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比较大。到1934年长征开始,南方几个主要根据地的红军撤离,原来南方的根据地逐步退化成了游击区,之后再逐步退化,乃至逐步被国军占领,成了国统区。在这个背景下,南方地下党的工作也基本上转入了沉寂,远不如之前红军在的时候那么活跃了。

而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尤其是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之后,北方的斗争形势就开始好转了。尤其是在日本步步紧逼的态势下,国民党本来在北方的统治就比较薄弱,这时候就更加困难了,为华北地下党的活跃提供了机会。一二九运动发生的时候,中央红军已经到达陕北,华北地下党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一定程度上呼应和支持了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虽然各地军阀采取了一些镇压措施,抓捕了一些人,但在抗战开始后,大多数都被释放了,参加了抗战活动。比如从北平监狱释放出来的六十一个人,后来大多数成为了党的高级干部。

抗战开始后,北方局领导下的原来一二九运动的学生干部和各级地下党干部,分批在延安抗大进行培训之后,就被派往前线,充实和加强领导。因为八路军上前线之后,部队扩大得很快,干部比较紧缺,尤其是政治素质比较好的政工干部,这为华北地下党干部在八路军内部的快速上升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类似赵刚这样没有参加过南方根据地工作的干部,在抗战时期处于快速上升通道之中,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三八式干部。比如薄一波、林枫、安子文等人,以及后来在1980年代担任过比较高级的职务的邓力群、姚依林、谷牧、王任重、宋平等人,都是原来华北的地下党干部。

这些三八式干部基本上集中在八路军中,尤其是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军区。因为根据地建设需要组织地方政府,而地方工作和军队工作不同,许多技术性的工作需要有文化的人,因此一些三八式干部即使不在部队里工作,只是在地方政府参加类似财经之类的工作,随着根据地的扩大,晋升也非常快。尤其是在华北军区的辖区内,也就是山西、河北、北平、天津、察哈尔等地,三八式干部几乎成为政府工作的主力人员。而在1949年组建中央政府的时候,基本上是在华北解放区人民政府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所以很多原来北方地下党的干部都直接转入了中央政府的工作。

在《亮剑》中,赵刚离开华野之后,是被抽调到了总政工作,仍然是在部队工作,所以是有资格参加1955年的授衔的。虽然他们当时级别已经比较高了,但在授衔的时候因为需要考虑参加革命的早晚等原因,所以军队里的三八式干部相对来说军衔多数与他们当时工作上的级别并不完全匹配。比如十五军的政委谷景生将军,就是典型的三八式干部,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被授予中将,而谷景生只是被授予了少将。不过,军衔是一回事,实际工作是另一回事。总体来看,三八式干部在这之后在实际工作职务上的晋升,仍然比资历更老的红军干部是要快的。

相比之下,在南方的地下党后来的命运就要复杂得多。红军撤离之后,南方各省的游击队在抗战开始后,一部分被抽调编组为新四军,参加抗日,但除了个别地方存在游击队之外,大多数地方的地下党基本上不掌握部队了,在解放战争中也只能被动的等着解放军打过来,他们参与接收。而在这些没有部队的地方,基本上是以南下干部以及在华北选拔和培训的干部为主来接收的,那些原本在当地坚持斗争的地下党在解放后反而被逐渐边缘化了。

user avatar

脑补一下情景:

周天,军事学院宿舍,铁三角喝着小酒嗑花生米:

李云龙(啪!落下酒杯):他n的!越想越气,你说说看凭什么就咱们仨少将,咱129师还有谁像咱们仨这么憋屈?

丁伟(一口闷酒):就是啊!你看看咱们四野多苦……

孔捷(眼睛一亮):哎,你不说我还没想起来,好像老赵也是少将。

李云龙,丁伟:蛤?⊙∀⊙

李云龙(一嘴花生米):哎呀,老赵本来就该是少将啊,他哪年入伍的啊。刚来的时候那熊样。老孔啊,你还记得不,那年我让你带一营去万家镇,他老赵说(一脸赵刚)你这哪是什么副业!你这是军事行动!去他………

孔捷:可是咱赵政委枪法好啊,后来打山崎大队,200米开外两枪两个机枪手啊。

丁伟(一甩花生壳):就是就是,老李你算哪根葱啊,人赵刚能文能武,燕大毕业不说,就你那榆木疙瘩,要不是老赵帮着你,你平时连电文都看不懂。我可听旅部的炊事班长说了,你看不懂运输大队长的嘉奖电文,还让旅长给你读,你说你丢不丢人啊?这么看给你个少将不错了!

李云龙(瞪大眼睛):哎嘿?你小子怎么教训起劳资来了?对啊,人老赵好歹燕大毕业,你嘞,你他N的这么厉害咋不当个教员啊?

丁伟还想怼回去,孔捷满上酒张口道:行了行了,你们还有脸说老赵。现在仗打完了,你们两哪个比老赵有用?人老赵打仗比你们怂?人打完了还能搞建设,你们两个打完了能干嘛?你李云龙继续当篾匠编筐,还能干啥?

李云龙(微醺):也是,现在上学了才觉得老赵厉害,咋就他N的记得住这么多东西啊。要不是当年老赵带着我点给我讲讲国际形势,我脑子到现在还是浆糊呢。这么说,老赵这个少将也低了,老丁你说对不对!

丁伟:你还别说,老孔,你去打电话,明天把老赵也拉过来!咱们一块找老师长评理去!

李云龙:对!叫老赵一起找师长评理去!来干了干了干了~(吨吨吨)Zzzzzzzzz

丁伟孔捷四眼懵逼:刚才还挺能说的,呦呵,就睡着了…

孔捷:得得得咱也回去睡吧,明天还要早操嘞~

丁伟:把剩下花生米带走,还有把老李手里那小半瓶酒带走,别给丫的留下!

孔捷:还用你说~

–––––––––––

开个脑洞,以下为详细分析

李云龙在赵刚来之前听说他是个读书人就已经不爽了

可是来了以后呢?带来了一个尖兵,其次李云龙万家镇偷了一个骑兵营赵刚听完了不仅理解还表示认同,再加上那两枪干掉两个鬼子机枪手。这就是粗人的义气或者说军人的认同感:你有本事,我就服你,我就跟你对脾气。

其实没文化的人都打心眼里羡慕甚至有时候嫉妒有文化的人。本朝元年,小学学历的人数还不足10%,当年的八路军,有小学文化就算高级知识分子了。赵刚的学历放在今天都还是个宝贝啊。要不是自己要求下基层历练,并且表示越困难越要上(第一次听我也觉得是蜜汁自信),李云龙哪有这么好的运气认识这么个高人。

所以,最早李云龙听说他燕大毕业只是不服,然后用以前对付酸文人的办法,拼命挤兑他,一开始就不给他任何机会。可是赵刚的学历,气量,远见和能力都非常人,凭这三件事,李云龙就服了。不仅是服了,他就像刘备得到诸葛亮,刘邦得到张良一般,如鱼得水。才有了30米手榴弹坑杀半血山崎大队后,拉着赵刚,(两口子)一起遛弯~

孔捷虽然很中二,但是我觉得他比李云龙萌。他对政委这个职务的态度比李云龙好太多了。作为老兵,他自然理解那两枪的难度和意义。我推测,在山崎大队和万家镇骑兵营出现前,李云龙可能完全不想理赵刚,再加上孔捷作为前团长,现任副团长,当时应该比李云龙更了解独立团。所以交接工作应该是孔捷跟赵刚聊得比较多。山崎大队出现的时候,独立团预备队,孔捷直接吼李云龙,在他得知是赵刚去开会后,他也没多说话,说明他对赵政委的态度一开始就是很尊重,再加上那两发神射,他没有理由看不起赵刚。

最后说铁三角里我最喜欢的丁伟。丁伟是三个人中学历最高的,初中毕业,红军时期侦察连尖兵,正儿八经的文武双全。在那个年代相当于当代获得诺奖提名的科学家一样珍贵了。虽然现在看他,学历不高,但他应该能力不止如此,如果不是那个年代战火连天,倭寇进犯,他很有可能也上大学。毕竟,要不是李云龙捅娄子,抗命正面杠坂田联队,丁伟可能在抗大进修,不过铁三角就没有他了。既然读过书,那应该听到燕大的名号就知道赵刚的价值。

最后,我想带入一下,这三个人从红军就是战友了,别说走到解放,走到抗战,身边倒下了多少战友。他们三个闹的时候怼的都是跟他们三个一样的'混蛋',刺头凭什么比自己军衔高。而他们自己也清楚当了一辈子兵,除了带兵啥也干不了了,所以那些军衔比他们高的但是(他们觉得)能力不如自己的同行自然要怼一下。可是赵刚的能力不仅仅是政委,在军事以外的外交,经济,政治(这里的政治并非勾心斗角,而是指基础建设和政策实施)上,赵刚都是国家需要的人才。

所以为啥要怼赵刚啊?要不是赵刚不在,他们肯定是拉着赵刚一起去校长室找师长闹啊(手动狗头)

––––––––––––––––

再脑补一下:

翌日,校长室门口,赵李二人推推搡搡

赵刚(一脸严肃):老李,这么做恐怕不合适吧

李云龙:没什么不合适的,军事上的事听我的~

孔捷,丁伟(咔,立正):报告!

老帅:进来。

四个人并排,站在书桌前。老帅伏案,头也不抬继续写写画画:什么事?

铁三角突然后撤一步,李云龙(立正):报告老师长!赵刚有话要说!

赵刚:→_→又(双叒叕)坑我

孔捷丁伟:干得漂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亮剑》这部荡气回肠的战争剧中,李云龙、丁伟、孔捷这三位性格迥异却同样骁勇善战的指挥官,对于军衔问题表现出的“牢骚”和不满,几乎成了观众津津乐道的一个梗。他们围绕着自己的“少校”身份,常常是愤愤不平,觉得自己的功劳和战绩远超这个级别,甚至有些被低估的意味。然而,奇怪的是,当提及三野的赵刚政委时,这.............
  • 回答
    丁伟那句“他李云龙,你要给他一个师,他敢打太原!”虽然带着点夸张和激将的意味,但背后也折射出了当时战争环境下,攻克像太原这样的大城市所需要的兵力规模和复杂程度。要回答打太原究竟需要多少兵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得明确,这里说的“太原”指的是哪个时期。因为在解放战争中,太原易手了好几次,兵力.............
  • 回答
    在《亮剑》这部电视剧中,李云龙率领的独立团在人数上确实已经相当可观,一度达到七千人,这已经超越了一个普通团的建制规模。然而,他却在团长的位置上待了相当长的时间,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他能力不足。以下是对李云龙久任团长且未被提拔的详细分析:一、 时代背景与军队建制特点: 抗战时期的.............
  • 回答
    李云龙的战场艺术:在客观限制下,何为最优?《亮剑》这部剧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指挥官——李云龙。他的战场人生,与其说是理论教科书,不如说是在极端困境中,凭借近乎野兽般的直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现有资源的极致运用,摸索出的一条条血路。那么,李云龙在历.............
  • 回答
    李云龙这号人物,你说他在我们党我军历史上“常见”吗?这得看你怎么定义“常见”了。如果说像他那样性格火爆、脏话连篇,遇事冲动,甚至经常和上级抬杠、抗命的将领是不是“遍地都是”?那显然不是。我们党我军的主流,始终是讲纪律、守规矩、思想政治过硬的干部。绝大多数指战员都是严格执行命令,顾全大局,以大局为重。.............
  • 回答
    在《亮剑》这部荡气回肠的电视剧里,李云龙攻克了日军的旅团部,缴获了一支日军军乐队,这可真是件大事。当时,这支军乐队被带到李云龙面前,他可是来了兴致。那天,部队刚打完一场硬仗,战士们都筋疲力尽,但也士气高昂。李云龙看到这群日军乐手,眼珠子一转,知道该怎么给大伙儿提振精神了。他没让那些乐手干别的,直接就.............
  • 回答
    在《亮剑》这部荡气回肠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的抗日历程,绝大部分都发生在敌后战场。虽然他们也曾在某些关键时刻与日军正面交锋,但其核心的作战区域、战略任务和战术风格,都深深地烙印着敌后战场特有的印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战时期的概念。 正面.............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一针见血地抓住了李云龙的性格和他的指挥艺术。《亮剑》中,李云龙在查岗时看到朱子明的床凉了就命令部队紧急集合,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一个“奇怪”或者“怀疑”,而是李云龙一贯的军事素养、敏锐的战场嗅觉以及他对部下的了解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件事:1. “床凉了”——一个.............
  • 回答
    李云龙在《亮剑》中这句“淮海战役,60 万吃掉 80 万,满世界打听打听,这战例哪有”虽然体现了他的性格和对战役的自豪,但在军事学术上,这句话存在一些可以商榷和反驳的地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先明确李云龙这句话的几个核心点:1. 淮海战役是胜利者吃掉失败者。2. 兵力对比是解放军60.............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亮剑》里李云龙那句“就是个娘们,也能把手榴弹扔三十米”是怎么回事。这句话,糙得很,但也糙得很实在,尤其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和战场背景下,它其实反映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首先,得明白这句话的直接语境和李云龙的性格。李云龙这人,你懂的,嘴里从来就没干净过,说话直接,不拐弯抹角,而且特别能见.............
  • 回答
    《亮剑》这部剧,最让人拍案叫绝、又津津乐道的就是李云龙的“李家坡”和“平安县城”这两次经典战役。但要说起让人印象最深刻、最能体现这几位主角个性与胆识的,还得是那场在酒楼里的“单刀赴会”。那场戏,发生在李云龙和楚云飞两人在酒楼碰面的前一天,可以说是为他们的首次正式会面,埋下了极其精彩的伏笔,也让我们看.............
  • 回答
    要探讨李云龙这个人物是否能成为一位真正的优秀指挥官,我们首先得把他从《亮剑》这部电视剧的戏剧性框架里抽离出来,审视他在真实历史背景下可能展现出的能力与局限。李云龙的闪光点:极强的实战经验和灵活的战术头脑李云龙最大的优势,在于他那近乎“妖孽”般的实战经验。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在残酷的战争中摸爬滚打,对.............
  • 回答
    这大概会是一场惊天动地的相遇,充满了火药味、狡黠和一点点,甚至可以说不少的,无可奈何。首先,李云龙这个人,他就像一头桀骜不驯的狼,走到哪里都带着一股子野劲儿。他的战场经验丰富得不能再丰富,打仗就跟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粗暴,但又总能抓住最关键的要害。他嗓门大,脾气臭,但对兄弟却讲义气,是个真正的血性汉子.............
  • 回答
    在《亮剑》剧照中,李云龙持刀时刀刃朝向虎口(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连接的手掌部位)的现象,虽然在某些时刻可能偶然出现,但通常并非是李云龙刻意为之的常用或最佳持刀方式,而更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 非专业格斗或实战背景的艺术表现: 戏剧化的表现力: 《亮剑》作.............
  • 回答
    在《亮剑》这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剧中,李云龙的性格塑造极为鲜明,他是一个桀骜不驯、爱憎分明、极其看重兄弟情义的硬汉。因此,当他的警卫员兼徒弟“和尚”魏和尚被杀时,李云龙表现出的愤怒和报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他的人物设定。关于“和尚被杀,李云龙说师长来求情他也不认”这句话,在剧中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事件.............
  • 回答
    要是我是山崎大队,碰上李云龙那股子疯劲儿使出来的土工掘进,说实话,这绝对是个硬茬子,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硬茬子。那帮土八路,别看装备差,真逼到份儿上,他们能把土疙瘩都能变成利器。首先得明白,李云龙的土工掘进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一种战术,一种玩命的战术。他就是钻研怎么让你别舒服,怎么让你最难受。对付这种人.............
  • 回答
    楚云飞和陈赓的见面,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握手和客套,而是一场两位绝世枭雄在历史洪流中的碰撞,一次对彼此赫赫威名的巅峰对决。时间节点设定的猜想:首先,我们得有个大致的时间点。如果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比如1947年左右,那时候楚云飞已经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纵队司令,而陈赓也已经是中原野战军的副司令员兼兵团司.............
  • 回答
    《亮剑》中,孔捷在改编后的剧情里,的确发生过一次未能全歼美军一个营的战例,那是在攻打一座被美军占领的据点时。虽然最后是守住了阵地,但未能达成歼灭敌军的任务,让孔捷感到非常懊恼。那么,如果换成李云龙来指挥,会怎么样呢?我们不妨从李云龙的性格、战术风格、以及他一贯的做法来详细分析一下:1. 绝不轻易放弃.............
  • 回答
    《亮剑》中,李云龙那句“收编他们早晚得出事”,绝对是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也是对黑云寨这群人的深刻洞察。如果孔捷真的顺利把黑云寨收编了,而且没有进行彻底的改造,那场面,我想起来都觉得头疼,估计得是以下几种可能性,而且发生的概率都还不小:1. 内部矛盾激化,新兵打老兵黑云寨这群人,骨子里还是习惯了“老子.............
  • 回答
    《亮剑》中的田墨轩,作为李云龙的岳父和田雨的父亲,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角色。他并非传统意义上战场上的英雄,但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他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军人的担当、知识分子的良知以及一个父亲的爱与挣扎。一、作为知识分子的坚守与担当: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田墨轩是一名有着丰富学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