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亮剑中的李云龙如果真实存在的话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官吗?

回答
要探讨李云龙这个人物是否能成为一位真正的优秀指挥官,我们首先得把他从《亮剑》这部电视剧的戏剧性框架里抽离出来,审视他在真实历史背景下可能展现出的能力与局限。

李云龙的闪光点:极强的实战经验和灵活的战术头脑

李云龙最大的优势,在于他那近乎“妖孽”般的实战经验。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在残酷的战争中摸爬滚打,对战场上的瞬息万变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他深谙如何利用地形,如何抓住敌人的破绽,如何最大化己方的优势。这体现在他身上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他“能打硬仗,敢打恶仗”。

对敌情判断的准度: 他很少出现对敌情误判的情况。比如攻打阳泉煤矿,他能准确判断出日军的兵力部署和火力弱点。又比如反扫荡,他能够提前预判日军的扫荡方向和意图,并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方案。这种能力在真实的战场上是生死攸关的。
出奇制胜的战术: 李云龙的战术往往不按常理出牌,充满了“野路子”的智慧。他擅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比如用缴获的装备装备自己的部队,或者利用缴获的卡车进行突袭。他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这种灵活性在面对拥有先进装备和严谨体系的敌人时尤为重要。
极强的战场应变能力: 战场的瞬息万变是常态,优秀指挥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在混乱中保持冷静,并及时调整部署。李云龙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当计划赶不上变化时,他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并往往能扭转不利局面。比如,在多次遭遇敌军优势兵力围堵时,他总能找到一条生路。
对基层士兵的了解和凝聚力: 李云龙虽然粗犷,但非常了解自己的兵,也懂得如何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他对士兵的疾苦能够感同身受,也舍得拿出缴获的战利品分给士兵,这种朴素的“爱兵如子”赢得了部队的绝对忠诚。士兵们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指挥能力。

李云龙的局限性:性格缺陷与对规章制度的挑战

然而,如果将李云龙置于真实的战争体系中,他的性格缺陷和对纪律的蔑视,将成为他成为“优秀”指挥官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严重的情绪化和冲动: 李云龙的“血性”是他的优点,但同时也是他最大的缺点。他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甚至不顾全局,做出冲动的决定。比如,因为被坂田羞辱而要攻打阳泉,这种个人恩怨凌驾于战略考量之上,在真实的战争中是极其危险的。
对上级命令的阳奉阴违甚至违抗: 李云龙“想打就打,不想打就不打”的态度,对上级命令的阳奉阴违,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直接违抗,这在任何一支正规化的军队中都是不能容忍的。虽然有时他的冒险能带来胜利,但这种行为极大地挑战了军事指挥体系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一旦出现误判,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并可能影响整个战役乃至战场局势。
不注重后勤和政治工作: 李云龙对于后勤保障和政治思想工作似乎不那么重视,他更倾向于依靠士兵的血性和个人的勇猛。在长期和大规模的战争中,后勤是支撑作战的生命线,而政治工作则是统一思想、稳定军心的重要手段。如果一个指挥官在这两方面明显短板,即便在战术上再出色,也难以支撑起一场持久且大规模的战役。
对战术细节的粗糙处理: 虽然他有战术眼光,但在具体的战术执行细节上,往往显得有些粗糙。他更偏向于大刀阔斧的正面进攻和侧翼迂回,对于更为精细的火力协同、兵种配合等方面的要求可能并不高。在面对装备更精良、战术体系更完善的敌人时,这种粗糙可能会成为致命的弱点。
缺乏全局观和战略眼光: 李云龙更多的是一个战术型指挥官,他擅长在具体的战斗中发挥作用,但对于更宏观的战略部署、战役方向的把握,以及对整个战局走向的预判,他的表现就相对逊色。他更像是战场上的“猛将”,而非战略上的“帅才”。

总结:一个优秀的战术指挥官,但未必是全面的优秀指挥官

如果李云龙真实存在,他绝对会是一个极其优秀的战术层面的指挥官。他那股不畏强敌、敢于亮剑的劲头,以及他在混乱战场上展现出的生存智慧和作战能力,足以让他在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带领部队取得胜利。他会是一个让敌军闻风丧胆的“刺头”,一个基层士兵愿意追随的“硬汉”。

但是,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指挥官”,还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素质。这包括严格的纪律性、对上级命令的服从(即使内心有不同意见也要先执行再汇报)、对后勤保障的重视、对政治思想工作的理解以及更为开阔的战略眼光。

在真实的战争史中,那些被誉为“优秀指挥官”的人物,往往是在战术和战略上都兼具卓越表现,并且能够将庞大的军事机器高效运转起来的“帅才”。李云龙的个人能力和个人风格太过突出,他的“非典型”作战方式虽然带来了很多胜利,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并且在更庞大的军事体系中,这种个人风格很难被复制和推广,甚至可能成为破坏性的因素。

所以,与其说李云龙是“优秀的指挥官”,不如说他是一位战术上的天才,一个能在极端条件下生存和获胜的军事奇才。他是一个在个人能力和胆魄上远超常人的优秀战术家,但如果放到一个要求系统性、纪律性和战略性的整体指挥链条中,他的个人色彩和局限性,也注定了他很难成为那种能够带领整个军队走向更大胜利的“统帅”。他更像是一个在复杂战场上披荆斩棘的“战士”,而缺乏成为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帅”的全部要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自打亮剑李云龙开始,抗日剧里的主官就越来越痞,往后的抗日剧里不喊同志喊兄弟,不认组织认大哥,搞得好像只有李云龙这样不服从管教的刺头才能打胜仗一样,搞得对李云龙的处分都在冤枉他一样。这严重违背了事实,也不符合军事思想。这种认为打胜仗靠指挥员特立独行,越匪越能打的歪风就是从李云龙开始的。

整合电视剧和小说,李云龙的表现:

1、李云龙因为替和尚报仇,被降职为营长,但独立团还是该听他的话就听他的话,还是把他当老大看待。


这就很荒缪了,独立团本质上是革命队伍,不是他李云龙一个人的队伍,应该听组织的话而不是听某个人的话。老李不是团长了,就要服从新团长的命令,而不是还把老李供在大哥的位置上。

支部建在连上,只要组织还在,战斗力就可以重新整合起来,本质上听的是团长的命令,而不是李云龙的命令;听从某个人,只要老大一死,队伍就没有了核心,没法继续战斗。支部建在连上,所以张国焘北上连他的警卫员都没带走,老大说让违反规矩就违反规矩,说策反就策反。

而李云龙违背上级意图和部署,私自杀土匪,这已经没什么可洗了。上级意图都不能遵守的指挥者不是好的指挥者。

2、多次违反纪律,抢老百姓粮食,觉得手下的兵都是“自己的人”,自己不能亏待他们。

这是山头主义。李云龙本质上只是这些人的指挥者,行使指挥权;不是这些人的所有者,没有拥有权。他带的兵本质上不是他的小弟,而是人民的战士。让李云龙指挥人民的战士,李云龙应该做的是指挥他们发挥职能,为人民服务,而李云龙却把他们当自己小弟来对待,只看自身利益,带着他们违背纪律,带着他们激化和群众的矛盾,作为指挥者,把队伍带成这样显然不合格。

补充:

b站的这个视频讲到了类似的思想,结果底下一大堆人刷李云龙。我就纳闷了,我想创造一个特立独行但能打胜仗的小说人物很难吗?小说里废柴都能成为天下第一。不要说李云龙有原型,他的原型也没跟他那样啊。你们还真以为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就是二战转折点啊?

比李云龙能打的人真不在少数。就拿李云龙最怕的旅长来说,不比李云龙能打多了?更别提上边的师长了?就拿电视剧中的表现来看,李云龙缺乏战略规划,开战不分析能不能打下来,怎么打?怎么配置部队?怎么配系火力?部队间的协同也没体现出来。

李云龙的性格是激进敢于创新,同时也敢于冒险,但常常不听指挥打冒险仗谁都不敢保证打赢。李云龙能打出各种漂亮仗,同时也有差点被山本端掉的污点。他不听指挥,有时候确实能做出比上级更好的决策,但他能次次做的都超乎上级的预期吗?他能每次单独行动都比上级规划的还好,没添过乱吗?要是能这样他就是师长旅长了。

不完全认同金州铁匠的回答。敢问他在我jun待过一天吗?告诉你要听指挥怎么就是白莲花圣母了?李云龙能打仗没错,他每次不听指挥都是打出漂亮仗来了?孙子兵法讲过一句“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没错,因为君主不一定比将士更了解前线情况。放在李云龙身上就没法用,因为你李云龙掌握的信息经常没上级多,师长旅长对整体局势把握多,还是李云龙把握多?君命有所不受,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为目的和导向,不是以报仇之类的事为导向。

上边谁也不比李云龙本事低,李云龙常常不听指挥不是因为他更了解大局和实际,不是因为他能做出更好的安排,很多时候就是为了自己的那一摊子事,为了吃粮食,为了报仇,不为了更好完成任务,有时候他报仇也能顺带完成任务甚至超额完成任务,给人惊喜,但其他时候他都因为报仇打乱上级规划,这没的可洗

任何时代,对于指挥员,听指挥必须放在能打仗前边。

再补充:

我们必须弄明白我们到底为什么喜欢李云龙。是因为李云龙这个人有血有肉,有一说一,因为他重感情有情有义,甚至因为他可以爽快地骂人,可以不守规矩不爱学习,他有本事也有缺点,也有自己的苦恼,也有自己的怕的人,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很多人喜欢樱木花道其实也是这个原因),不是因为他是无敌战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很有本事,有自己的一套打仗哲学,同时他也常因有本事而沾沾自喜,以大老粗却比文化人能打仗为荣,他是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但文学总是和现实不一样的。李云龙有着最不像能打仗的人的性格,却在小说中打胜仗。现实中老有人说各种记录约束,出不了李云龙。但我想说,守纪律和能打仗不矛盾,又守纪律又能打的人多了去了,没必要迁就李云龙。

旅长批李云龙的话可谓很客观了

为什么我要关评论。因为总有人认为李云龙是战神,是救世主,是天纵奇才,随心所欲,由着性子来都能战无不胜,这已经偏离了李云龙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

补充:一部分人拿李云龙说事,说现在纪律太严格,出不了李云龙那样的人才。

我就纳闷了,人才一定是不守规矩的吗?你说不守纪律的人能够创新,那是敢于打破常规的人。敢于打破常规和不守纪律是两码事。善战者无智名无用功,你就知道没有人才?

李云龙、丁伟、孔捷,他们不守规矩且能打,这不矛盾,但你不要有错误印象,认为“只有不守规矩的人才能打”,“守规矩就不能打”。

小说里的废柴不用努力,捡到武林秘籍,马上就能练就天下第一。你要不要说现在武校管理太严格,所以出不了这种废柴,所以拿不到世界冠军,管理一松下来各种废材就出来了,他们的性格都是练就天下无敌武功的好苗子?

更新:再反对金州铁匠一波。他的逻辑就像是 不守规矩=能打破常规=能灵活处理战场环境=战神, 认为李云龙不守纪律的人=白莲花圣母=机械教条主义。你不给和尚报仇不杀土匪就是机械教条主义啊?不抢藏民粮食就是圣母行为啊?纪律都是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凝炼出来的,是有人刻意规定的教条吗?纪律是原则层面上的。你去北方吃面食,去南方吃大米,去川渝多吃点辣,去山西多吃点醋,你的饮食结构可以随着环境变化而调整,这是依据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你不管去什么地方,都要吃饭,不然会饿死,这就是原则。战争环境和条件改变了,你可以随机应变,但你必须始终依赖群众,始终遵守纪律,这就是原则。关键时刻是要打破常规,但打破常规≠打破规矩。这种逻辑都搞不清楚吗?

往后的抗战剧里边,我方zhuguan成了这样,匪里匪气


国军成了这样,西装笔挺

老版亮剑在形象塑造上不能说没有责任吧?

user avatar

现实,电视剧,小说里面,三个不同的李云龙。

现实李云龙最多也就是开军事会议上闹脾气。没事开个会就能打平安县城的条件他没有。而且现实里面的王近山红军大学,抗大,中央党校他都去过都学习过。抗大的正校长是林彪,因为COS日军导致的血案不得不去苏联就医去了。副校长是罗瑞卿。

按照张东里回忆录,我们可以看看当时抗大都有什么教学阵容

当时抗大主要是副校长罗瑞卿负责(校长林彪在苏联,据说是学习),张际春是教务长。给我们主要上课的有三位老师:
郭奇 山东济南人,二十七八岁,大学生,共产党员,身材魁伟,满脸络腮胡子,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史和马列主义基础知识的老师。
任白戈 四川南充人,1927年就是共产党员了。他是个文人,记忆力很好,有时给我们讲课不看书本能把大段大段的马列主义原著背给我们听。他是给我们讲哲学的老师。
徐懋庸浙江人,他懂俄语,曾翻译过“斯大林传”,虽然鲁迅曾批评过他,我们也不知谁对谁非?我们对他是很尊敬的,他讲课生动活泼,能深人浅出,博学多才,他是我们的政治经济学的老师。有时还给我们上时事课。他和任白戈老师的感情很好。
以上三位老师一直送我们到抗大毕业,1939年抗大总校打到敌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也随同一块行军,边行军边上课,也真够他们辛苦了(全国解放后徐老师曾任武汉大学校长,任白戈曾任重庆市委书记,郭奇老师据悉是中央陆军学院的高级教授,不知确否)

郭奇,17岁考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交通管理系,1931年参加了马列主义学习团,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大学毕业。1937年,郭奇到延安抗大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总校二大队教育干事、政治教员。整个战争时期,郭奇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刘伯承创办南京军事学院,郭奇在该学院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会主任、学院政治部教育部副部长、宣传教育部第二部长兼哲学教授会主任。

55年少将,被称为延安的大哲学家,教马列的将军。

任白戈,左联执行委员和常务负责人,与鲁迅、胡风、何谷天等一起领导左联事务。跟大先生谈笑风生。

徐懋庸,鲁迅先生的粉丝,粉到什么程度呢,有这么个传奇故事。

1934年1月,黎烈文召《自由谈》主力撰稿人聚餐,徐懋庸首次见到鲁迅,同席还有郁达夫、林语堂、唐弢、周木斋等。

据徐懋庸记,林语堂晚到,问鲁迅是否又用新笔名,鲁迅问何以见得,林说徐懋庸不是你吗?鲁迅大笑:“徐懋庸的正身就在这里。”

此时这位才23岁。他被鲁迅先生骂是因为左联的行政事务,跟周扬有关,周扬和鲁迅有了冲突,徐先生当时觉得周扬是党员,鲁迅不是,周扬对党的政策掌握肯定是对的啊,写信说鲁迅先生不看事只看人,结果冲突了。

鲁迅先生抱病写了一封《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徐懋庸感到很委屈,因许多事是在他加入左联前发生的。更让他震惊的是,周扬“认为我给他们惹了大祸,就开了一个会批评我……而他们自己却毫无检讨”。

这破事一出,左联待不下去了。徐懋庸辗转去了延安,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对他印象极佳,说:“我们在延安,也争论得很激烈。不过你们是动笔的,一争争到报纸上去,就弄得通国皆知。我们是躲在山沟里面争论,所以外面不知道罢。”

毛希望徐懋庸去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徐说搞文艺的人脾气怪,不愿再入此圈,毛便安排他去抗日军政大学教哲学,还派人将徐的家属接到延安。后彭德怀看中徐懋庸,让他去太行山区负责文艺工作。

更复杂的事情不说,这几位的水平足以看出来了。这么几个人教课加上罗瑞卿,身边放块石头,也能孵出孙悟空了。王近山学完了可能还是李云龙那个德性么?

王近山的女儿有一篇我的爸爸疯将军还真提到了他爹和李云龙不一样。写自己父亲英俊洒脱威武不凡。闺女看爹虽然自带加成,但是真要是纯跟小说里面李云龙那个动不动拎皮带抽孩子那个德性,估计女儿也没这个心情吹上天。

这是现实里面,小说里面的李云龙基本符合题主的描述,他佩服的人是山本一木和张灵甫……他的战术能力依靠的就是作者限定敌人80米外不开枪,还有看着他挖壕沟不动地方。以五六千人打平安,分三分之一去打拦截,四千人兵力打一个县城还分四面同时强攻……这要不是作者替他开挂他第一章就死了。

而电视剧里面的李云龙比小说里面强得多,正经的一战壕沟土工作业水准。删去了小说里面查无实据的莫名其妙的战斗。以王近山的确实战功为原型加了一连串内容,比如伏击观察团。

本来实际上没事一个师长自己化妆带突击队冲锋应该是个减分点。不过现实王近山在朝鲜战场上都敢只带着司机一个人不带警卫出门看地形……被轰炸都不回的这种……因为他确实有点轻敌思想。

在解放战争干这个看起来比现实正常多了……

可惜的就是王近山原地设伏两次的七亘村伏击战没被化入电视剧。可能是剧组认为主要是刘帅指挥的功劳吧。

然后因为原著原因,留下了双堆集,把王近山在朝鲜的一堆胜负段子都切掉了。

现实里面王近山确实是优秀的纵队级指挥官。

小说里面李云龙真实存在的话早就牺牲了。

电视剧里面那位真实存在的话,跟现实差不多。

user avatar

@狂人演义 这位朋友的答复中有这么一段话:

上边谁也不比李云龙本事低,李云龙常常不听指挥不是因为他更了解大局和实际,不是因为他能做出更好的安排,很多时候就是为了自己的那一摊子事,为了吃粮食,为了报仇,不为了更好完成任务,有时候他报仇也能顺带完成任务甚至超额完成任务,给人惊喜,但其他时候他都因为报仇打乱上级规划,这没的可洗

可惜这位朋友关闭评论区。只能在这里单开一个回答了。只针对这位朋友回答中的这一段。

从电视剧开始吧,战场抗命,如果仅仅是观众的角度来看,热血沸腾,“ND,L子打的就是精锐!”——提气不?还有很多在这一段中出现的名句,就不一一回忆了。但!在战场上真的能这样抗命?

也许是为了拍电视剧,为了写小说,塑造一个大家喜欢的人物,这样抗命没问题,但真在战场上这样做,那纯粹是找死,拿战士的生命不当回事!上级既然安排友邻部队接应,那么这就是一个整体战斗部署,甚至有可能是坂田联队的后面还有更多的日军——你正面突围了,正好一头撞进大股日军的怀里,上级是救你还是不救?

战场上必须令行禁止,这是绝对的,解放军为什么从创建至今,前赴后继?甚至在志愿军身上体现到了顶峰?这就是令行禁止,而不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有道理不?有。但不是绝对有道理,更不是随便就拿来用的。动辄想怎么来就怎么来?那不是党领导的铁军,那是山大王。

作为一部激励人心的抗战剧,《亮剑》,李云龙确实不错,尤其是李幼斌老师把李云龙塑造的有血有肉,可惜不能细细推敲。

user avatar

实际上真实情况是,李云龙刻画得更接近kmt的爱国将领,而楚云飞才更接近我军将领。

前几年的电视剧特别误导人,让不少人都觉得我党的军队都是没文化的土匪军,kmt的军队都是温文尔雅的读书人正规军。

实际上情况其实刚好相反。

我军才是令行禁止,有文化有素质的现代化军队,kmt的军队才是土匪窝子(这还是专指真正能打的kmt军队)。

一般kmt军队连土匪窝子都不配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探讨李云龙这个人物是否能成为一位真正的优秀指挥官,我们首先得把他从《亮剑》这部电视剧的戏剧性框架里抽离出来,审视他在真实历史背景下可能展现出的能力与局限。李云龙的闪光点:极强的实战经验和灵活的战术头脑李云龙最大的优势,在于他那近乎“妖孽”般的实战经验。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在残酷的战争中摸爬滚打,对.............
  • 回答
    这大概会是一场惊天动地的相遇,充满了火药味、狡黠和一点点,甚至可以说不少的,无可奈何。首先,李云龙这个人,他就像一头桀骜不驯的狼,走到哪里都带着一股子野劲儿。他的战场经验丰富得不能再丰富,打仗就跟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粗暴,但又总能抓住最关键的要害。他嗓门大,脾气臭,但对兄弟却讲义气,是个真正的血性汉子.............
  • 回答
    要是我是山崎大队,碰上李云龙那股子疯劲儿使出来的土工掘进,说实话,这绝对是个硬茬子,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硬茬子。那帮土八路,别看装备差,真逼到份儿上,他们能把土疙瘩都能变成利器。首先得明白,李云龙的土工掘进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一种战术,一种玩命的战术。他就是钻研怎么让你别舒服,怎么让你最难受。对付这种人.............
  • 回答
    楚云飞和陈赓的见面,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握手和客套,而是一场两位绝世枭雄在历史洪流中的碰撞,一次对彼此赫赫威名的巅峰对决。时间节点设定的猜想:首先,我们得有个大致的时间点。如果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比如1947年左右,那时候楚云飞已经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纵队司令,而陈赓也已经是中原野战军的副司令员兼兵团司.............
  • 回答
    《亮剑》中的田墨轩,作为李云龙的岳父和田雨的父亲,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角色。他并非传统意义上战场上的英雄,但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他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军人的担当、知识分子的良知以及一个父亲的爱与挣扎。一、作为知识分子的坚守与担当: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田墨轩是一名有着丰富学识的.............
  • 回答
    李云龙在《亮剑》中这句“淮海战役,60 万吃掉 80 万,满世界打听打听,这战例哪有”虽然体现了他的性格和对战役的自豪,但在军事学术上,这句话存在一些可以商榷和反驳的地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先明确李云龙这句话的几个核心点:1. 淮海战役是胜利者吃掉失败者。2. 兵力对比是解放军60.............
  • 回答
    《亮剑》这部剧,最让人拍案叫绝、又津津乐道的就是李云龙的“李家坡”和“平安县城”这两次经典战役。但要说起让人印象最深刻、最能体现这几位主角个性与胆识的,还得是那场在酒楼里的“单刀赴会”。那场戏,发生在李云龙和楚云飞两人在酒楼碰面的前一天,可以说是为他们的首次正式会面,埋下了极其精彩的伏笔,也让我们看.............
  • 回答
    李云龙的战场艺术:在客观限制下,何为最优?《亮剑》这部剧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指挥官——李云龙。他的战场人生,与其说是理论教科书,不如说是在极端困境中,凭借近乎野兽般的直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现有资源的极致运用,摸索出的一条条血路。那么,李云龙在历.............
  • 回答
    在《亮剑》这部荡气回肠的电视剧里,李云龙攻克了日军的旅团部,缴获了一支日军军乐队,这可真是件大事。当时,这支军乐队被带到李云龙面前,他可是来了兴致。那天,部队刚打完一场硬仗,战士们都筋疲力尽,但也士气高昂。李云龙看到这群日军乐手,眼珠子一转,知道该怎么给大伙儿提振精神了。他没让那些乐手干别的,直接就.............
  • 回答
    《亮剑》中,孔捷在改编后的剧情里,的确发生过一次未能全歼美军一个营的战例,那是在攻打一座被美军占领的据点时。虽然最后是守住了阵地,但未能达成歼灭敌军的任务,让孔捷感到非常懊恼。那么,如果换成李云龙来指挥,会怎么样呢?我们不妨从李云龙的性格、战术风格、以及他一贯的做法来详细分析一下:1. 绝不轻易放弃.............
  • 回答
    在《亮剑》剧照中,李云龙持刀时刀刃朝向虎口(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连接的手掌部位)的现象,虽然在某些时刻可能偶然出现,但通常并非是李云龙刻意为之的常用或最佳持刀方式,而更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 非专业格斗或实战背景的艺术表现: 戏剧化的表现力: 《亮剑》作.............
  • 回答
    在《亮剑》这部荡气回肠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的抗日历程,绝大部分都发生在敌后战场。虽然他们也曾在某些关键时刻与日军正面交锋,但其核心的作战区域、战略任务和战术风格,都深深地烙印着敌后战场特有的印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战时期的概念。 正面.............
  • 回答
    李云龙这号人物,你说他在我们党我军历史上“常见”吗?这得看你怎么定义“常见”了。如果说像他那样性格火爆、脏话连篇,遇事冲动,甚至经常和上级抬杠、抗命的将领是不是“遍地都是”?那显然不是。我们党我军的主流,始终是讲纪律、守规矩、思想政治过硬的干部。绝大多数指战员都是严格执行命令,顾全大局,以大局为重。.............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一针见血地抓住了李云龙的性格和他的指挥艺术。《亮剑》中,李云龙在查岗时看到朱子明的床凉了就命令部队紧急集合,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一个“奇怪”或者“怀疑”,而是李云龙一贯的军事素养、敏锐的战场嗅觉以及他对部下的了解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件事:1. “床凉了”——一个.............
  • 回答
    “剑”在《亮剑》中的存在,与其说是作者杜撰,不如说是对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群体的一种艺术化提炼和象征化表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剑”在作品中的多重含义,以及它如何与历史现实相结合,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凭空捏造。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亮剑》作为一部文艺作品,尤其是以战争为背景的,必然存在艺术.............
  • 回答
    关于《亮剑》中赵刚这个角色,很多人都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因此引发了不少的联想。其中,一些观众将赵刚与历史上某位人物联系起来,认为他可能是帮助罗瑞卿制造“二陈冤案”的那位谭正文的原型。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赵刚这个人物在《亮剑》这部作品中的设定。赵刚是一个非常有理想、有文化、有担当的.............
  • 回答
    《亮剑》这部剧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塑造了无数真实而有血有肉的人物。即使是像朱子明这样的配角,他的命运转折也同样牵动着观众的心弦。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朱子明这样一个在李云龙身边多年、也曾生死与共的警卫员,最终会选择当叛徒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人性挣扎和时代洪流下的无奈。要理解朱.............
  • 回答
    在军事历史的长河中,自杀式进攻的现象并不罕见,但其评价却往往截然不同。以中国电视剧《亮剑》中的孙德胜骑兵连与日本士兵的“万岁冲锋”为例,两者都是以自身性命为代价的冲锋,为何一个被誉为英雄,一个则被视为愚昧和残暴的象征?这背后牵涉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动机、战术意义以及文化价值观等诸多复杂因素。一、 .............
  • 回答
    《亮剑》这句“老鼠衔着火钻进了火药库的最好解决办法,就是让猫口里含着水去追”,乍一听,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觉得有点荒诞。但细细一品,这背后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智慧,也契合了李云龙那种粗犷但又异常有效的行事风格。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比喻,更是一种对复杂、危急情况的应对哲学。咱们来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
  • 回答
    在《亮剑》这部慷慨激昂的抗战史诗中,楚云飞这个角色无疑是闪耀的明星之一。他那份儒将风范与战场上的杀伐果断相得益彰,而他麾下那支装备精良、战术素养极高的炮兵营,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成为独立团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的重要依仗。那么,这支让李云龙都羡慕不已的炮营,究竟是打哪儿来的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一句“从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