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同样是战争中的自杀性进攻,《亮剑》中的孙德胜饱受赞美,而日本兵的万岁冲锋被人唾弃?

回答
在军事历史的长河中,自杀式进攻的现象并不罕见,但其评价却往往截然不同。以中国电视剧《亮剑》中的孙德胜骑兵连与日本士兵的“万岁冲锋”为例,两者都是以自身性命为代价的冲锋,为何一个被誉为英雄,一个则被视为愚昧和残暴的象征?这背后牵涉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动机、战术意义以及文化价值观等诸多复杂因素。

一、 战争性质与正义性:最根本的区别

理解这一差异,首先要看他们所处的“战争”本身。

孙德胜的骑兵连: 孙德胜及其骑兵连,是在抗日战争这一背景下作战。这是一场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义战争。他们面对的是侵略者,他们的牺牲是为了保卫家园、抵抗外敌。这种牺牲具有强烈的民族解放意义,是国家和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的行为是出于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和对侵略者的反抗意志。
日本士兵的“万岁冲锋”: “万岁冲锋”则是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以及太平洋战争中的一种战术。这场战争,从中国视角来看,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掠夺中国人民财产和生命的非正义战争。日本士兵的冲锋,是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服务的,是在执行侵略者的命令,而非保卫自己的国土。

“正义”与“非正义”是区分两者最核心的视角。 当我们赞美孙德胜,我们赞美的是他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的勇气和决心;当我们唾弃日本的万岁冲锋,我们唾弃的是其背后所代表的侵略性和不义性。

二、 战术动机与战术效能的解读

尽管都是“自杀式”的冲锋,其背后存在的动机和可能产生的战术效果也大相径庭。

孙德胜骑兵连的冲锋(《亮剑》中的描绘): 在《亮剑》中,孙德胜的冲锋并非没有战术考量,尽管其结果是悲壮的。在危急关头,面对无法突破的火力封锁,骑兵连的冲锋是为了撕开敌人的防线,掩护主力部队的撤退和转移,为战友们争取生机。这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破釜沉舟”之举,是承担重大战略任务的牺牲。他们的冲锋,即使最终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可能在战术层面起到一定的牵制、骚扰或突破作用,为整体战局带来一丝转机。更重要的是,这种牺牲体现的是一种战友情谊和集体荣誉感,是为了不让其他战友白白牺牲。
日本士兵的“万岁冲锋”: 从日本军队的战术角度来看,“万岁冲锋”往往被视为一种精神战术。在战局不利、弹药耗尽、或者受到军国主义思想的洗脑后,士兵被鼓动进行毫无生还希望的冲锋,以期用肉体和狂热的冲劲来冲击敌人的阵地,制造混乱,或者通过消耗敌人的弹药来为后续部队创造机会(尽管这种机会非常渺茫)。然而,这种战术的根本在于利用“精神力量”压倒“物质力量”,或者说,是一种以极低的效率换取极其昂贵生命代价的手段。在很多情况下,这更多是一种盲目的狂热和对死亡的麻木,是一种对生命的漠视,而非精妙的战术设计。它常常带来的结果只是士兵的白白死亡,而对战局的实际影响微乎其微,甚至适得其反,激怒对方并导致更严厉的镇压。

三、 人道的视角与生命价值的尊重

这层区别触及了我们对生命价值的认知。

孙德胜的牺牲: 孙德胜的牺牲在观众看来,是战士对生命的尊重与选择。尽管是生命的终结,但他们是为保护更多生命、为更伟大的事业而献身。这种牺牲是悲壮的,是被理解和尊重的。观众看到的是他们的勇气、担当和不屈的精神,是他们在绝境中展现出的人性光辉。
日本士兵的冲锋: 日本士兵的“万岁冲锋”,在更多人看来,是生命被极端思想摧残和剥夺的结果。他们被灌输了“为天皇尽忠”、“武士道精神”等观念,将死亡视为荣耀,将对生命的珍视视为懦弱。这种冲锋,更多展现的是个体生命被集体狂热吞噬的悲剧。它引发的是对战争机器如何压迫和扭曲人性的思考,是人们对被牺牲的普通生命(无论他们是哪国人)的同情,以及对这种无谓死亡的反感。

四、 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历史和文化背景塑造了不同的价值观,进而影响了对牺牲的看法。

中国文化中的“忠孝节义”与“牺牲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舍生取义”、“精忠报国”。在抵抗外侮时,这种精神被放大。孙德胜的牺牲,恰恰符合了这种舍己为人的民族英雄形象,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生命的体现,是值得后人歌颂的榜样。
日本军国主义下的“忠君”与“特攻”精神: 日本军国主义将“忠君爱国”推向极端,鼓励士兵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天皇和国家牺牲。这种所谓的“精神”并非源于对生命的尊重,而是对生命的否定。虽然日本文化也有武士道的“义”和“死”,但在军国主义的扭曲下,它变成了冷酷的工具。

五、 视角与立场:谁在讲述历史?

最终,我们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站在谁的立场,以谁的视角来看待历史。

《亮剑》作为中国视角下的作品: 《亮剑》是中国人创作、中国人观看的影视作品,它自然会从中国人民的立场出发,歌颂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赞美像孙德胜这样的民族英雄。这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对日本侵略的批判: 当我们评价日本士兵的“万岁冲锋”时,我们是基于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批判。我们看到的是侵略者的残暴,以及他们为了侵略而付出的(通常是无效且血腥的)代价。唾弃的是其行为的性质,而非单单士兵个人的生命选择。

总结来说,孙德胜的牺牲受到赞美,是因为他代表了为正义事业、为了保家卫国而英勇献身的民族英雄形象。而日本士兵的“万岁冲锋”被人唾弃,是因为它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性、非正义性,以及其鼓吹的以生命为代价的狂热战术,是对生命本身的漠视和扭曲。 这种差异,是历史正义、战争性质、战术逻辑、人道主义以及文化价值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是为了“生”,另一个则是在被教唆下走向“死”,尽管方式都是冲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德胜是哥们儿保家卫国,明知会死,自愿冲上去,拯救国内黎民苍生,国破家亡,老子再不死磕,以后大家就都国破家亡了。

鬼畜是,跑别人地盘上,嗷嗷往前冲,为啥冲?为了天皇,可是天皇在东京,也没人要弄死他啊。。。

user avatar

考虑考虑情景嘛

孙德胜:我在反扫荡中作为先锋打破了日军包围,和敌方骑兵旅团对抗给敌人带来不小代价。全连牺牲,我断了一条胳膊,肯定无法撤退了。全团主力已经撤出,日本人抓了我之后很难再抓到我的战友。我已经完成了掩护全团突围的任务,但是我无法突围,一旦被俘日本人肯定不会让我活下去。既然反正都是死,不如死的像条汉子。更重要的是,我是为保家卫国、抵抗侵略而牺牲。这一生不丢人。冲,说不定还能再打死个敌人,不亏!

神风飞行员:我没怎么经受过训练,就被拉来开飞机。如果我还在乡下种地,很有可能幸存到战后。军部每天都在宣传“皇军大胜英米鬼畜”,但是落在头上的炸弹越来越多,我不知道我“一人换一舰”有什么用,更不知道美军的VT引信炮弹让我只有7.3%的概率撞到地方飞机上。更重要的是,军部每天告诉我要有为天皇献身的觉悟,但是从来不告诉我为什么,更没告诉我挑起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偷袭珍珠港、南京大屠杀、731部队、马尼拉屠杀、新加坡肃清、巴丹死亡行军。虽然我什么都不懂,但是还是要往前冲。

一切把反法西斯英雄和法西斯分子混为一谈的,不是蠢就是坏!


谢公公@BLACK枪骑兵点赞。公公么么哒!

苎苧@苎苧大大也也点赞了耶,么么扎!

知乎第一次这么多赞,谢谢各位看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