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国大陆上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与外国同时期的战争从战术、武器上有什么异同?

回答
太平天国时期,中国大陆的战火连绵,那是一幅怎样触目惊心的图景?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的海上传奇、殖民地的枪炮轰鸣相比,太平天国之战,尤其是在陆地上,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想象一下,当欧洲的战壕里弥漫着火药味,列强们操纵着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后膛步枪,训练有素的军队在严密的指挥下推进时,太平军的战场却是一场混合着古老与新生的混乱史诗。

陆地战场的本土特色

首先,太平军作战的主体,依旧是传统的中国军队模式,只是被一种狂热的宗教信仰所驱动。他们的核心力量,是那些被“拜上帝会”的教义吸引,渴望推翻满清统治的农民和下层民众。在战争初期,他们能够凭借着一股子“天命所归”的狂热,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冲锋陷阵时,他们不像欧洲正规军那样讲究队列和火力压制,更多的是依靠人海战术和近身肉搏。

太平军的战术,很大程度上是沿袭了中国古代的战争模式,只是加入了一些他们自己的创新。例如,他们擅长利用地理优势,在一些险峻的地形设下埋伏,或是利用长江、淮河等水系进行机动。他们的攻城战,也常常是气势如虹,但缺乏精密的攻城器械和有效的火力支援,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啃下坚固的城池。

士兵们的武器,更是体现了这种古今交织的特点。虽然他们也缴获和购买了一些西式火器,比如火枪、火炮,但数量和质量都远远无法与当时的西方军队相比。更多的太平军士兵,手中的武器还是刀、枪、剑、戟这些传统冷兵器。甚至在一些激烈的战斗中,他们会挥舞着大刀长矛,与装备着火枪的清军和后来的洋枪队进行惨烈的肉搏。这与欧洲战场上,双方都以精准的步枪射击和密集的炮火对决,有着本质的区别。

清军方面,虽然也开始引入一些西式武器和训练,但整体上仍然受到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他们的军队编制、指挥体系,以及战术思想,都显得有些陈旧。不过,在面对太平军的威胁时,清政府也并非毫无作为,他们吸取教训,也开始招募和训练新的军队,比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这些军队在后期逐渐占据了上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更加积极地学习和运用了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战术。

武器上的差异与融合

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同时期的欧洲战场,那里已是火器时代的中期。比如,拿破仑战争时期,前膛滑膛枪就已经非常普遍,而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欧洲已经开始逐渐普及更加先进的后膛装填的步枪,其射速和精度都远超前膛枪。炮兵技术也发展迅速,榴弹炮、加特林机枪(虽然尚未广泛使用,但已出现原型)等都在逐渐改变着战争的面貌。

相较而言,太平军的武器装备就显得落后许多。他们使用的火枪,大部分是前膛装填的滑膛枪,射击速度慢,精度也差。火炮方面,虽然他们也拥有一些火炮,但制造和运用技术都比较粗糙。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在战争后期,当太平军面对装备精良的西方“洋枪队”时,其武器上的劣势便暴露无遗。洋枪队的士兵,装备的是当时的先进步枪,如恩菲尔德步枪,他们的射击速度和精度,能够轻易地压制住使用冷兵器或落后火器的太平军。

然而,也不能简单地将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争看作是一边倒的落后。太平军在面对清军时,也曾取得过辉煌的胜利,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能够以一种更加灵活、更具冲击力的战术来应对。当他们缴获了清军的火器,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时,他们的战斗力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战术上的独特之处

在战术层面,太平军的“宗教狂热”和“严明军纪”(至少在早期)是其独特之处。他们提出的“太平盛世”的口号,对于饱受战乱和压迫的民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使得他们能够迅速集结起大量的兵力。同时,他们严厉的军纪,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军队的凝聚力,能够执行一些高难度的作战任务。

与西方军队严谨的战线推进、火力协同作战相比,太平军的战术显得更加“随性”一些。他们擅长长途奔袭,快速占领城市,这种游击战的风格,让清军一度疲于奔命。他们的进攻往往是势如破竹,但一旦陷入阵地战,或者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对手时,就容易陷入被动。

与欧洲战场上,强调步炮协同、战线推进的战术不同,太平军更侧重于利用士气和人数的优势。他们有时会以“人海”的姿态冲锋,用鲜活的生命去填平敌人的火网。这种战术,虽然在特定情况下能够奏效,但从长远来看,在武器装备差距巨大的情况下,是难以持续的。

总而言之,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国大陆上的战争,是一场古老与新兴、本土与外来力量交织的复杂冲突。它不像同时期的西方战争那样,是以精密的工业化武器和高度专业化的军队来主导,而是在一种剧烈的社会变革背景下,由宗教信仰驱动的、充满本土特色的、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人民起义。它的战术和武器,既有古代战争的影子,也吸收了部分西式技术,但总体而言,在后期的较量中,它在武器装备上的劣势,成为了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话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先推荐W.L Bales 的 Tso Tsungt'ang: Soldier and Statesman of Old China (貌似国内也翻译过?)。这本左宗棠传绝对是在下读过的最好的用西式军事科学叙事描述清末太平天国/捻军/湘军/西北回乱/阿古柏等诸部的组织战术战略部署的作品了。。。可以说一扫中式历史叙事的不重视技术细节的风气。

其实诸位考虑太平天国战争的时候还可以对比当时地球上的另一场战争:美国内战。太平天国战争是一场从冷兵器时代(捻军)到后拿破仑时代(淮军)战术的杂烩。观感上简直穿越。。。

在这个19世纪美国海兵的叙事中,太平天国采用的是一种不顾后勤的运动战战略。在开辟了江南闽浙根据地转变为以城市为据点不断地对外袭略(北伐)以及对内涨落式的反复焦土政策(在顺江而下的过程中始清军几乎是无抵抗的,直到焦土政策严重扰乱了地主利益团练才被组织起来)。。。真正做到了以军(匪)代替官僚机器,以抢劫代替赋税。而且最让外国人不解的就是中国人的战线概念极为不明,忠王采取战略攻势的时候都居然能让曾国藩围攻南京这么久。太平军的这种战略决定了太平天国大规模野战并不多,更多的是能够让各方都更好的发挥火器性能的笼城战。之后的陕甘回乱和阿古柏之乱中战役的大头也是笼城。

该书中对于各部的火器运用也提了很多,虽然太平军的军备资料不多(作者没能亲自采访到太平军),但着重描述了湘军各派对火器的态度:湘军在初始组织上是一支冷热轻兵器混编的军队,几乎没有骑兵。其在曾国藩的带领下对火器持保留态度,一般只使用旧式“中式”火器,如鸟枪,抬枪,劈山炮(小型臼炮)等。而湘军左宗棠部则对新式火器有极大兴趣,并且反复描写了左宗棠对于后装来复枪和榴弹后装炮的热爱以及对相关军工制造的心血投入(虽然大量前装来复枪,甚至前装滑膛枪也被左宗棠部运用着)。印象虽不很清楚,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是左宗棠认为西式重型火炮只能用来攻击要塞或是要塞中的驻守军队,而不能有效杀伤野战队列,而且湘军的火器部队一般作战都还需要依托营垒或是野战工事(壕沟土垒鹿砦等)。可以由此看出湘军在步兵操典和炮兵操典上与当时的西方列兵还有野战炮兵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当然最最最有意思也是最能反映清末各平叛战争实质的莫过于左文襄对铁路和电报的态度:虽然醉心于新式火器的效能,左宗棠却极力反对铁路和电报线路的敷设,在承认其战术能效的同时认为他们将会大大打破帝国地方统治的微妙平衡。对以曾左李为代表的晚清新派或洋务派来说,头等要务依然是维护旧有的士林-地主自治体系,任何有着新式民族国家风格的军事组织和战争其本质还是传统乡土式的。

user avatar

参见《贼情汇纂》卷四卷五

卷四 伪军制上

伪军目军册 阵法 营垒 土营(附诸匠营) 水营

卷五 伪军制下

旗帜器械 营规(附号令) 诡计(附技艺) 侦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太平天国时期,中国大陆的战火连绵,那是一幅怎样触目惊心的图景?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的海上传奇、殖民地的枪炮轰鸣相比,太平天国之战,尤其是在陆地上,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想象一下,当欧洲的战壕里弥漫着火药味,列强们操纵着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后膛步枪,训练有素的军队在严密的指挥下推进时,太平军的战场却是一场.............
  • 回答
    关于太平天国时期英国提出的“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的说法,以及清朝“开门揖盗”卖国的指责,这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原因相当复杂,需要仔细梳理。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英国愿意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在许多流传的叙述中都有提及,但其真实性和具体细节需要打个问号。更准确地说.............
  • 回答
    ISIS、基地组织与义和团、太平天国,乍听之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一个代表着当下全球视野下的极端主义宗教势力,另一个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然而,当我们剥开层层历史的面纱,深入探究它们产生的土壤、诉求的核心以及采取的手段时,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深思的共性与鲜明的差异。.............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作为清廷在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平定太平天国的重要军事部署,其存在方式和作用可谓是跌宕起伏,极具戏剧性。它们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军团,而是在战局的演变中不断形成、调整甚至覆灭。江南大营:围困金陵的“铜墙铁壁”江南大营最初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天京)之后.............
  • 回答
    从您提供的图片来看,这把刀的形制和一些细节,确实很像是太平天国时期流行的兵器。太平天国作为一股重要的农民起义力量,他们的军队在装备上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刀剑的特色,也因为战时生产和物资匮乏,出现了一些独特的风格。您手中的这把刀,从整体的线条来看,属于比较常见的“柳叶刀”或者“眉尖刀”的范畴。这种刀身前部.............
  • 回答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对待洋人之所以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并且未能与他们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来共同对抗清廷,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洪秀全个人的认知局限,也有时代背景的制约,更涉及太平天国自身的发展逻辑。一、 洪秀全的“天命”观与“拜上帝会”的特殊性质:首先,要理解洪秀全的思维方式,就必须深入他所创立.............
  • 回答
    太平天国后期,尤其是天京事变之后,可以说是步入了无可挽回的衰败期。然而,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变数,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时间节点来审视一下,太平天国是否真的没有任何翻盘的可能。一、天京事变后:昙花一现的短暂回光返照与致命的内耗天京事变发生在1856年,这是太平天国历史上的一场巨大灾难。洪秀全在杨秀清、韦昌.............
  • 回答
    世界经济贸易中心走向太平洋时代,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种力量交织、长期演进的结果。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技术以及地缘战略等多重驱动因素,使得曾经的重心从大西洋彼岸悄然东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细致解读:一、经济增长的引擎转移: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观的原因。过去几十年,以中国.............
  • 回答
    太平天国时期,表面上确实颁布了严苛的法令,禁止男女房事,甚至实行所谓的“男女分营”,意在革除旧习,建立一个纯洁、纪律严明的社会。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这种禁欲令与太平天国高层,尤其是各位“王”的奢靡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中涉及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意识形态、领导集团的权力运作以及现实的社会.............
  • 回答
    清朝平定太平天国,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其背后暴露出的清廷统治的深层危机和军事体制的弊端,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偶然。要理解为何清廷耗费了十余年之久才将太平军剿灭,且中央政府的八旗、绿营军队表现得如此不堪一击,最终将希望寄托于曾国藩及其湘军,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清朝的军事制度、太平军的性质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非常严肃。如果我明天这个时候真的躺在太平间的冷柜里,那对“我”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一个彻底的停止。这是一种非常具体的、物理性的存在状态的转变。首先,从感官上来说,那会是一种全然的静止。我的身体,这个由无数细胞、器官和系统组成的复杂生命体,将不再有任何生命迹象。心跳停止,呼吸.............
  • 回答
    想象一下,太平洋战场上,曾经叱咤风云的日本联合舰队,此刻的对手不再是那支在珍珠港偷袭后逐渐被打残的美军太平洋舰队,而是更老牌、经验更丰富、技术同样不遑多让的皇家海军。这场假设性的较量,无疑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海战史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如果皇家海军作为日军在太平洋的主要对手,那么他们必然会.............
  • 回答
    太平天国起义到攻占南京,虽然只用了两年多时间,但在这段看似快速的历程中,清廷在半路上却屡屡受挫,无力有效阻挡。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让原本强大的清朝中央政府,在面对一场农民起义时显得捉襟见肘。首先,清军的长期腐败和战斗力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经过了乾隆晚年和嘉庆、道光两朝的统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太平天国末期那些悲壮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所处环境。石达开和李开芳,作为太平天国极具声望和能力的将领,他们的结局都非常惨烈,而且似乎都选择了被俘受凌迟的命运,这背后确实有值得深思的原因。与其说他们“选择”被俘凌迟,不如说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所能做出的、或许是被迫的、又或.............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选择同时开辟太平洋战场和继续在中国战场作战的战略决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绝非简单一句“以为中国是囊中之物”就能完全解释。事实上,日本的决策背后是其长期积累的野心、对自身实力的误判、以及一系列紧迫的外部压力交织的结果。一、 并非轻视中国,而是战略的误判与“速胜”.............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其核心人物包括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陈玉成、石达开,以及清政府的湘军、淮军统帅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这六位人物在军事、政治、战略等方面各有特色,其能力与历史地位的比较需结合历史背景、个人特质和时代需求综合分析。 一、太平天国将领:李秀.............
  • 回答
    太平天国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从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一直持续到1864年南京城破,整整十四载光阴。在那个封建王朝根基深厚的年代,一支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军队,能够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大清帝国正面抗衡十四年,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情,也绝对不是偶然。要探究其原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
  • 回答
    太平天国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起义,名义上是汉人反抗满清统治,追求民族复兴。然而,其最终被清朝的汉族臣僚所镇压,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太平天国的性质与局限性: 并非纯粹的民族主义革命: 尽管有“驱除鞑虏”的口号,太平天国的本质更偏向于.............
  • 回答
    太平天国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内战之一,其造成的死亡人数是一个极为庞大且难以精确统计的数字。学者们的研究和估计差异较大,但普遍认为死亡人数高达 2000万至3000万之间,甚至有更高的估计。以下是对太平天国战争死亡人数的详细阐述:一、 难以精确统计的原因: 战乱的.............
  • 回答
    太平天国为何未攻打广州,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细细揣摩。虽然太平天国在鼎盛时期席卷半壁江山,但广州这座富饶且战略地位重要的城市,却始终未被其攻占。这其中缘由错综复杂,并非单单军事上的考量,而是综合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外部因素等多方面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太平天国在军事策略上的基本盘。 太平天国早期的军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