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为何对付太平军用了如此长的时间,政府军居然不堪大用,只能靠曾国藩的湘军?

回答
清朝平定太平天国,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其背后暴露出的清廷统治的深层危机和军事体制的弊端,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偶然。要理解为何清廷耗费了十余年之久才将太平军剿灭,且中央政府的八旗、绿营军队表现得如此不堪一击,最终将希望寄托于曾国藩及其湘军,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清朝的军事制度、太平军的性质以及曾国藩个人的崛起等多个层面。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太平天国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被忽视的对手。它并非简单的农民起义,而是在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爆发的。洪秀全的宗教号召力和对现有社会秩序的颠覆性主张,吸引了大量底层民众,尤其是失业的劳动力、破产的农民、以及对清廷不满的士人。太平军在起初阶段,其组织严密、军纪相对严明、作战勇猛,尤其是在其占领南京后,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政权架构,并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吸引了一部分追求公平的民众。其战略上,也曾有过一度北伐西征的辉煌时期,一度威胁到清朝的根基。

然而,比太平军的强大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 清朝中央政府军队的“不堪大用”。这并不是简单的战斗力问题,而是清朝军事体制在时代变迁下的系统性衰败。

在太平军爆发之初,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是 八旗和绿营。

八旗兵,曾是清朝入关定鼎天下的中坚力量,享有世袭的优待和特权,驻扎各地,负责治安和边防。然而,经过两百多年的“承平日久”,八旗兵早已丧失了祖辈的勇武,军纪松弛,腐败盛行。他们更注重自身利益和安逸生活,远离战场,训练废弛。很多八旗将领只知享乐,指挥乏术,士兵也多是偷奸耍滑之辈,战斗意志低下。在面对太平军这样以生命相搏的敌人时,八旗兵往往望风而逃,或是一触即溃,成为清廷剿灭太平军的“累赘”。虽然也有少数八旗将领能够奋勇作战,但他们难以挽救整个体系的颓势。

绿营兵,是清朝在征服全国过程中建立的常备军,规模远超八旗。理论上,绿营兵是清朝陆军的主力。然而,绿营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腐败问题。军官多由捐纳或买官而来,缺乏军事素养,军饷克扣严重,士兵生活困苦,装备落后。训练更是流于形式,很多士兵甚至不会熟练使用火器。绿营的战斗力,在鸦片战争时就已经暴露无遗,面对英法联军的洋枪洋炮,他们不堪一击。太平军的兴起,也正是利用了绿营的腐朽和低效。每当中央派遣绿营去镇压,往往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那么,为何清廷无法迅速组织起有效的军事力量来应对太平军呢?

1. 信息传递与决策迟缓: 太平军的起事地点分散,且初期发展迅速,消息传递到中央需要时间。而当时的通信方式原始,情报的获取和分析也存在滞后性。更关键的是,清廷内部的决策机制冗杂,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不畅,导致应对措施的制定和执行都显得十分缓慢。当中央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太平军已经站稳了脚跟,并且在多条战线上取得了进展。

2. 兵权分散与效率低下: 传统的八旗、绿营的管理体制,虽然保证了中央对军队的直接控制,但也使得军队的机动性和效率大打折扣。每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调动,都需要层层审批,并且要顾及各地的利益平衡。这种集权化的军事指挥模式,在面对一场需要高度灵活和快速反应的全国性叛乱时,显得格格不入。

3. 财政困难与军费支撑: 清朝在对外战争(如两次鸦片战争)和对内镇压叛乱方面,已经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当太平军爆发后,清廷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巨额军费,这对于本已捉襟见肘的财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军费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军队的补给、装备更新和士兵的待遇,进一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廷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了 地方团练。而在这其中, 曾国藩及其湘军的崛起,成为了清朝镇压太平军的关键,也是清廷自身军事力量彻底衰败的必然结果。

曾国藩,作为一名正直且有抱负的官员,在目睹了绿营的腐败和无能后,深感忧虑。他认为,要平定太平军,必须建立一支 “勇于作战、忠于朝廷” 的新式军队。于是,他开始在湖南老家招募士兵,组建了 湘勇。

湘军的成功,并非偶然,其成功之处在于:

1. 以“乡土”为纽带,提高士兵忠诚度和战斗意志: 曾国藩强调“招募乡勇,土著之兵,则亲爱则深,恩义则重,必能勇往向前”。他招募的士兵大多来自湖南本地,大家彼此熟悉,拥有共同的乡土情结。这种“同乡情谊”和对曾国藩个人的信任,使得湘军的凝聚力和战斗意志远超八旗和绿营。湘军士兵更愿意为保护家乡、效忠恩师而战。

2. 将领的选拔与培养: 曾国藩本人治军严谨,他选拔的将领大多是与他有深厚关系或军事才能出众的士人。例如,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等,都是日后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曾国藩注重对将领的培养和激励,使得湘军的指挥体系更加高效和富有责任感。

3. 学习和借鉴西方军事技术: 曾国藩敏锐地意识到,在武器装备上落后于西方是导致国家危机的重要原因。他积极引进和仿制西方的先进火器,如“抬枪”、“火炮”等,并学习西方的军事战术和训练方法。湘军在装备和战术上,开始向近代化军事力量转型,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同样使用冷兵器或装备落后的太平军时,占据了巨大的优势。

4. 严格的军纪和管理: 曾国藩对湘军的军纪要求极高,他强调“整顿纲纪”、“严明赏罚”。尽管湘军在初期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而言,其军纪比八旗和绿营要好得多。士兵的吃穿用度有保障,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士气。

5. 持续的军事改进与作战韧性: 太平军的抵抗十分顽强,湘军在平定过程中也经历了多次挫折和重大损失,例如,在安庆战役中,虽然攻克了安庆,但损失惨重。曾国藩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策略,改进战术,并坚持不懈地进行消耗战,最终耗尽了太平军的实力。

正因为中央的八旗、绿营军队已不堪重用,而曾国藩的湘军凭借其先进的组织模式、更高的战斗意志和逐步引进的西方军事技术,成为了清廷镇压太平军的“唯一希望”。然而,这也就意味着, 太平天国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央权威的失落和地方势力的崛起。 湘军的成功,为后来晚清时期各地方督抚掌握军事实权埋下了伏笔,也深刻地改变了清朝的政治格局。

所以,清朝对付太平军长达十余年,政府军不堪大用,最终依赖曾国藩的湘军,这是清朝统治危机、军事体制腐朽、太平军的挑战以及曾国藩个人能力和时代机遇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其中充满了政治、军事和社会的复杂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通常战争通常会刺激军备的进步,为何当时内战没有出现现代陆战的样式,大刀长矛打了许久
user avatar
通常战争通常会刺激军备的进步,为何当时内战没有出现现代陆战的样式,大刀长矛打了许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平定太平天国,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其背后暴露出的清廷统治的深层危机和军事体制的弊端,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偶然。要理解为何清廷耗费了十余年之久才将太平军剿灭,且中央政府的八旗、绿营军队表现得如此不堪一击,最终将希望寄托于曾国藩及其湘军,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清朝的军事制度、太平军的性质以.............
  • 回答
    晚清时期,清朝之所以未能有效地采取“合纵连横”策略来对抗外国侵略,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以及国际关系的多个层面。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内部政治结构的僵化与保守1. 皇权至上与官僚体系的低效: 皇权束缚: 晚清时.............
  • 回答
    .......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灭百越之时,社会刚刚经历战乱,人口基数虽然庞大,但能够动员的青壮年男性数量是有限的。秦朝之所以能集结五十万大军,并非仅仅是征兵那么简单,这背后包含了当时的军事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战略考量。首先,秦朝的军事制度是郡县制与兵役制的结合。秦朝实行普遍的兵役制度,年龄在20至60岁的男性都有服兵.............
  • 回答
    要理解中国人对“五胡乱华”、元朝和清朝认可程度的差异,得从历史的厚重感、民族认同的构建以及对“统一”与“异族统治”的不同解读说起。这并非简单的喜恶,而是复杂历史叙事和情感投射的体现。首先,让我们看看“五胡乱华”。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悲情和动荡的色彩。它指的是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这段时期,北方大片土.............
  • 回答
    说起清代的文字狱,那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但绝大多数人更倾向于“恨”的沉重话题。为什么大家普遍对它持负面评价?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人文考量,绝不是一句“压制思想”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时间倒回那个被历史长河冲刷过的时代,看看文字狱是怎么一步步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的。一、 扼杀创造力,.............
  • 回答
    明朝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处理方式与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策略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元朝残余势力的特殊性1. 元朝的“帝国式统治”与分裂后的脆弱性 元朝(1271–1368)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帝国.............
  • 回答
    在谈论人们对清朝和元朝认同感高低的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认同感”这个词在历史语境下,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包含了对一个王朝的文化归属、政治正统性、民族融合以及国家统一的接受程度等等。而清朝和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的朝代,它们在很多方面都造成了人们认同感上的巨大差异。一、民族属性与文.............
  • 回答
    网络上对于“复旦大学学生在清华落水”事件的反应,如果用“冷漠”来形容,或许有些过于笼统。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集体情绪和关注点转移。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为何大众在面对这样一个本应引起广泛同情和关注的事件时,显得不那么“热烈”或“义愤填膺”。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饱和度.............
  • 回答
    在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撕裂了清王朝虚假的繁荣,也惊醒了沉睡中的国人。随之而来的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动荡与变革,在这段时期里,从朝廷到民间,无数有识之士都曾尝试为风雨飘摇的国家寻找出路。然而,纵观1840年至1898年这看似漫长的探索历程,为何最终多数归于失败?这背后交织着深刻的时代局限、体制性障碍.............
  • 回答
    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深层原因与多维度解读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动因,反映了经济学家对于人才配置效率、创新活力以及国家长远发展方向的忧虑。要全面评价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经济学家为何感到遗憾?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叙事中一个复杂且常被误读的层面。要理解为何汉族为主的中国人对清朝(一个由满族建立的王朝)普遍没有“被奴役”的厌恶情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1. 历史叙事的演变与“正统”观念: “改朝换代”的认知: 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中,“改朝换代”是常态。每一次王朝更迭.............
  • 回答
    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确实可以理解为一种对“说清楚”这种执念的深刻质疑,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愿说清楚”的艺术。当然,这里的“说清楚”不是指日常交流中简单的清晰表达,而是特指西方哲学传统中那种追求绝对确定性、普遍真理,并将言语(logos)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思维模式。要想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 回答
    又是一年清明,雨丝绵绵,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当沉甸甸的“英烈”二字落在心头,思绪便如潮水般涌来,涌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我们今日之幸福,为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百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积贫积弱,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你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
  • 回答
    清兵入關後,對於明朝皇室的處理,並非一概的「趕盡殺絕」,而是呈現出複雜且多樣的局面。這其中既有針對性地清算,也有策略性的懷柔,更有因時制宜的妥協。清兵入關後對明朝皇室的處理:首先,我們需要釐清「趕盡殺絕」的定義。如果指的是將所有明朝宗室成員,不論老幼男女,全部殺戮殆盡,那事實上並非如此。清朝的統治者.............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且发人深省的假设。如果清初剃发易服时,只是简单地要求所有男性剃成平头或寸头,不强制留辫子,那么我们现代人对“剃发易服”这件事的看法,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对它的憎恶和反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历史的特定表现形式,尤其是那象征性的“金钱鼠尾”和后来的辫子。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把历史.............
  • 回答
    清朝对汉人的政策,确实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说清朝“如此打压汉人”可能有些片面,更准确的说法是,清朝在维持其统治的特殊历史时期,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巩固满族统治、平衡民族关系的政策,其中一些政策对汉人造成了实际的限制和压迫。而“民族和谐共同发展”的理想,在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历史条件下,实现起来异.............
  • 回答
    清朝之所以没有建立起与明朝高度相似的厂卫制度,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政治体制的继承、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统治集团的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环境的变化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明朝厂卫制度的特点以及清朝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明朝厂卫制度的根基与运作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明朝厂卫制度为何出现,以及它是.............
  • 回答
    一个王朝的盛衰,君主的贡献固然重要,但历史的长河中,影响一个时代的因素更是盘根错节,远非一两位君主能够完全左右。说清朝在乾隆之后再无“伟大”的君主,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看乾隆之后,清朝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反过来制约了后来的统治者。首先,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