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太平天国后期还有翻盘的可能吗,提几个时间线。第一个是天京事变后,第二个安庆之围,第三个天京之围?

回答
太平天国后期,尤其是天京事变之后,可以说是步入了无可挽回的衰败期。然而,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变数,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时间节点来审视一下,太平天国是否真的没有任何翻盘的可能。

一、天京事变后:昙花一现的短暂回光返照与致命的内耗

天京事变发生在1856年,这是太平天国历史上的一场巨大灾难。洪秀全在杨秀清、韦昌辉相继被杀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大肆杀戮功臣,包括北王韦昌辉及其家眷,以及东王杨秀清旧部。这不仅导致了太平天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严重分裂和人才的巨大损失,更让忠诚于革命的将领们心生寒意,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

如果说此时还有一丝翻盘的可能,那将是极其渺茫的,而且需要一系列极端巧合的发生:

时间线假设:天京事变后的1857年。
转机一:领导层的集体觉醒与团结。 在洪秀全失势,东王杨秀清被杀的巨大打击下,如果洪秀全能够痛定思痛,真正认识到“天父下凡”的虚妄和自己决策的失误,并主动放下权力,与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真正有能力的将领推心置腹,共同商议国是。比如,真心实意地推举石达开这样深受士卒爱戴且有战略眼光的领袖来主持大局,或者至少形成一个能够有效制约洪秀全的集体领导。
转机二:石达开的战略调整与军事胜利。 石达开在洪秀全猜忌下离开天京,但他的“回师援天京”计划本身就带有翻盘的潜力。如果他在离开天京后,能够迅速组织起一支精锐力量,并且能够避开曾国藩湘军的主力围剿,在江西或安徽腹地取得一系列重大军事胜利,尤其是能够击溃一两支湘军主力,并重新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比如占领南昌或者安庆,那么他就有可能形成对天京的呼应,并吸引一部分离散的太平军力量回流。
转机三:外部势力的干扰或转向。 当时,虽然英法联军已经介入,但他们的主要目标是维护通商利益。如果太平天国能够通过某种方式,例如承诺更大的贸易便利,或者在与清廷的冲突中表现出对外国利益的某种“尊重”或“合作”,争取到英法联军的“中立”甚至“有限支持”(这几乎不可能,但作为假设),或许能缓解清军的压力。
转机四:清廷内部的进一步动荡。 如果此时清廷内部因为捻军起义、地方势力坐大或其他原因,导致中央政府力量进一步削弱,无力有效调动全国资源围剿太平天国,也能为太平天国争取一些喘息之机。

然而,这些转机都建立在极为脆弱的“如果”之上。 实际上,天京事变后的太平天国,已经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内部的猜忌和分裂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洪秀全对权力极度迷恋,对有能力的将领心存忌惮,这使得任何团结和改革都难以深入。石达开的战略失误和最终的悲剧性覆灭,更是葬送了太平天国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战略突围机会。

二、安庆之围:最后的战略堡垒的失守,失去战略纵深

安庆,位于长江中游,是太平天国在长江流域的战略重镇,也是联系天京与西北地区的重要门户。安庆围困战始于1861年,到1861年底安庆失守,标志着太平天国失去了其在长江中游的战略依托,对其后的军事行动和战略防御都造成了极其沉重的打击。

在安庆之围期间,太平天国仍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危机,甚至为后期的战略防御争取更长的准备时间。但要实现真正的“翻盘”,难度极大:

时间线假设:安庆围困期间(1861年)。
转机一:陈玉成、李秀成的南北联动与合力救援。 安庆的失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陈玉成在北线牵制清军过重,无力回援。如果此时,陈玉成能够充分发挥其在北线的牵制作用,同时李秀成能够组织起更强大的兵力,突破湘军在江南的封锁,成功抵达安庆周边,与陈玉成部队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是有可能打破围困的。例如,李秀成能够组织一次更大规模的“围魏救赵”,直接威胁到湘军的后方,迫使曾国藩回师。
转机二:集中优势兵力在战略要点决战。 太平天国手中仍然有大量兵力,如果能够将精锐部队集中在安庆附近,而不是分散进行零星作战,并利用长江沿岸的地利,与湘军展开一场决定性的会战,并且能够取得胜利,那么就有可能扭转被动局面。
转机三:调整战略重心,放弃安庆,集中力量于其他区域。 如果能够认识到安庆难以守住,且固守安庆会消耗过多的精力和资源,不如战略性地放弃安庆,集中力量经营其他区域,例如巩固天京周边的防御,或者在更广阔的区域开展游击战和消耗战,争取将战火引向更消耗清军资源的方向。
转机四:加强对外国势力的政策争取。 随着英法联军的“常胜军”和“华尔军”开始支持清政府,太平天国与外国势力的关系变得更加被动。如果太平天国能够在此刻积极与外国势力沟通,争取到他们的同情,甚至提供一些物资援助,或者至少避免他们与清军一同作战,也能为太平天国争取到一些喘息。

然而,安庆围困期间,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和指挥失误再次显现。 陈玉成虽然勇猛,但其战略战术上存在一些局限性。李秀成虽有能力,但其对天京的忠诚和对洪秀全的策略选择也受到一定影响。更重要的是,曾国藩的湘军经过长期的锻炼,已经成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指挥得力的正规军,在战略战术和后勤保障上都远胜于太平军。安庆的失守,不仅是一个军事据点的得失,更是太平天国战略纵深的彻底丧失,为后来的天京失陷埋下了伏笔。

三、天京之围:最后的孤注一掷与最终的落幕

天京围困战发生在1864年,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后阶段。在湘军的强大攻势下,天京城内粮草耗尽,士气低落,最终城破人亡。

在天京围困战的末期,想要实现“翻盘”,可以说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与其说是翻盘,不如说是一次徒劳的挣扎。

时间线假设:天京围困期间(1864年初至年中)。
唯一的,也是几乎不可能的“翻盘”机会:内部的剧变或外部的奇迹。
内部剧变: 如果洪秀全在绝境中突然做出令人震惊的决定,比如主动放弃天京,组织部队突围,并寻求在其他地方重新集结力量。或者,天京城内爆发大规模的民众起义,配合城内守军突围,打乱清军的围攻部署。但事实是,洪秀全在天京陷落前不久就病死,其继任者洪天贵福年幼无能,忠王李秀成虽想突围,但其部队已被消耗,且受洪秀全误导,未能及时行动。
外部奇迹: 比如,捻军起义在此时突然发展壮大,能够突破清军的防线,直接威胁到湘军的后方,迫使湘军回撤。或者,英法联军因为某种原因(比如自身政治危机爆发),突然停止对清廷的支持,甚至采取了对太平天国有利的行动。然而,这些都是极度不现实的设想。

事实上,当湘军围困天京时,太平天国已经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战略主动权。 其军队数量虽然仍有一定规模,但素质参差不齐,士气低落,装备落后。天京城内更是民不聊生,内部矛盾重重,士气早已崩溃。曾国藩的湘军经过多年作战,已经成为一支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并且得到了洋枪洋炮的支援。

总结来说:

天京事变后,虽然损失惨重,但理论上若能实现领导层的团结与战略调整,尚存一丝挽回的可能,但现实中已埋下失败的种子。
安庆之围时,太平天国仍有集结优势兵力、进行战略性撤退或争取外部支持的机会,但其内部问题和战略指挥上的失误,使其错失了延缓失败进程的机会。
天京之围,对于太平天国而言,已是最后的绝望挣扎。此时的它,已经失去了翻盘的任何现实可能,只剩下绝望的抵抗,最终走向了覆灭。历史的洪流一旦形成,尤其是在内耗严重、外敌环伺的情况下,想要扭转乾坤,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清醒的头脑、英明的决策和强大的执行力。而这些,在太平天国后期,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间,特别是太平天国自身建设的时间可以说是无所谓的。相反,历史上太平天国的翻盘时间只有一个,曾国藩实际全面主持围剿太平天国的时间,在此之前太平天国有机会,在此之后,没有机会。

这个所谓的时间是太平天国究竟是个什么政权?即使他灭亡了在捻军中仍然是清廷的心腹大患可以制造无数麻烦。但对于太平天国本身还是那个问题,他是什么政权??特别是在定都天京之后,很遗憾,他就是一个城市政权,他的一切宗旨都是保卫天京小天堂,这样一个在农业社会中存在的城市政权,当他面临对手集中农村力量来对付他的时候,他就没有任何机会,哪怕给他十个陈玉成李秀成也没机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最后的天京沦陷战,李秀成苦心经营的苏南几乎一夜崩塌,城市串联起来的小天堂就是这么脆弱。可以说这个定义为农民起义的政权在他成为政权的建设中,是真没农民什么事,他就没抓住过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过,哪怕他失败了星散的残余仍然可以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和跟随也从没让他醒悟过他究竟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user avatar

除非一战提前半个世纪爆发,清政府成为战败国被肢解,否则太平天国绝对不可能成功。

太平天国建国十几年,席卷长江中下游,但始终没摆脱“粤匪”的称呼。匪字暂且不论,这个粤字,就是太平天国的命门,就是地主团练武装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就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太平天国后期,尤其是天京事变之后,可以说是步入了无可挽回的衰败期。然而,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变数,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时间节点来审视一下,太平天国是否真的没有任何翻盘的可能。一、天京事变后:昙花一现的短暂回光返照与致命的内耗天京事变发生在1856年,这是太平天国历史上的一场巨大灾难。洪秀全在杨秀清、韦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兴衰的节点。明朝和清朝确实都经历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细细道来,别学那些机器写出来的干巴巴的论调。首先,咱们得把明朝是怎么被“流寇和后金几套组合拳打炸了”这件事说清楚。明朝末年,那真是内忧外患到了骨子里。为什.............
  • 回答
    曾国藩,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他不仅是湘军的缔造者,更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这位以“刚健”闻名的湘帅,在南征北战、功勋卓著之后,如果振臂一呼,打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历史的走向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他又为何终究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这其中的曲折与必然,值得我们细细道来。一、 曾.............
  • 回答
    太平天国封王之风盛行,其背后既有政治制度的考量,也有实际战争的需求。要准确统计太平天国前后一共封了多少王爵,需要梳理不同时期封王的特点和数量,并避免一些普遍存在的误解。太平天国封王的几个关键时期与特点:一、 天王之下,众王初设(前期:1851年金田起义至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起义之初,洪秀全以.............
  • 回答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被灭后,虽然功勋卓著,但并未像赵匡胤那样通过“黄袍加身”篡位,这一选择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性格、政治环境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曾国藩的忠诚与儒家思想的束缚1. 儒家忠君思想的根深蒂固 曾国藩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认为“忠君报国”是士.............
  • 回答
    太平天国,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其崛起与衰败,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政治腐败,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而多维度的启示。探究这段历史,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次失败的叛乱,而应从其发生的土壤、运动的特质、以及最终的走向中,汲取经验与教训,理解其对中国历史进程.............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一笔,其初期对旗人的搜捕,以及事败后义军遭受的残酷报复,都是这段历史中令人触目惊心,也极具争议的篇章。评价这两件事,需要我们剥离仇恨与情绪,冷静地审视其历史背景、动机以及造成的后果。太平天国初期义军搜捕旗人:起义的愤怒与复杂性太平天国的兴起,绝非空中楼阁,而是根.............
  • 回答
    好的,作为一名刚刚结束大学历史课程的学生,我对曾国藩和太平天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着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更像是透过尘封的史料,窥视着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人性的复杂与国家的命运。太平天国:理想主义的狂潮与失控的革命首先谈谈太平天国。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
  • 回答
    大学的近代史课堂,一个两小时的讲座,老师的目光扫过台下几十个带着好奇与些许迷茫的年轻面孔。他清了清嗓子,深吸一口一口气,开始了这场他预设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正面”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聊聊太平天国。” 老师的开场白,没有丝毫的激情澎湃,反而带着一种审慎的、甚至可以说是压抑的口吻。“在某些宣传和.............
  • 回答
    韩寒在2013年首次访问台湾后所写的《太平洋的风》,无疑是当时一篇引起广泛讨论的文章,也为他本人和读者带来了一些新的视角。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包括它的写作背景、文本内容、主要观点以及其影响。写作背景与动机:首先,这篇文章的出现,与韩寒这个人本身的标签和大众期待息息相关。作为中国.............
  • 回答
    太平军第一次攻下武昌后,虽然士气高涨,但如果立刻全军北上,想要一举灭亡清王朝,机会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并非完全没有。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利弊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太平军首次北上武昌的背景和目标:1853年初,太平军在占领南京后,确实有过一次北伐的行动,但这次行动并非“攻下武昌后直接全军北上”,而是.............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选择同时开辟太平洋战场和继续在中国战场作战的战略决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绝非简单一句“以为中国是囊中之物”就能完全解释。事实上,日本的决策背后是其长期积累的野心、对自身实力的误判、以及一系列紧迫的外部压力交织的结果。一、 并非轻视中国,而是战略的误判与“速胜”.............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其核心人物包括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陈玉成、石达开,以及清政府的湘军、淮军统帅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这六位人物在军事、政治、战略等方面各有特色,其能力与历史地位的比较需结合历史背景、个人特质和时代需求综合分析。 一、太平天国将领:李秀.............
  • 回答
    太平天国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从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一直持续到1864年南京城破,整整十四载光阴。在那个封建王朝根基深厚的年代,一支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军队,能够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大清帝国正面抗衡十四年,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情,也绝对不是偶然。要探究其原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
  • 回答
    太平天国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起义,名义上是汉人反抗满清统治,追求民族复兴。然而,其最终被清朝的汉族臣僚所镇压,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太平天国的性质与局限性: 并非纯粹的民族主义革命: 尽管有“驱除鞑虏”的口号,太平天国的本质更偏向于.............
  • 回答
    太平天国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内战之一,其造成的死亡人数是一个极为庞大且难以精确统计的数字。学者们的研究和估计差异较大,但普遍认为死亡人数高达 2000万至3000万之间,甚至有更高的估计。以下是对太平天国战争死亡人数的详细阐述:一、 难以精确统计的原因: 战乱的.............
  • 回答
    太平天国为何未攻打广州,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细细揣摩。虽然太平天国在鼎盛时期席卷半壁江山,但广州这座富饶且战略地位重要的城市,却始终未被其攻占。这其中缘由错综复杂,并非单单军事上的考量,而是综合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外部因素等多方面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太平天国在军事策略上的基本盘。 太平天国早期的军事.............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作为清廷在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平定太平天国的重要军事部署,其存在方式和作用可谓是跌宕起伏,极具戏剧性。它们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军团,而是在战局的演变中不断形成、调整甚至覆灭。江南大营:围困金陵的“铜墙铁壁”江南大营最初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天京)之后.............
  • 回答
    “太平天国基本没有正面意义”的观点是一个比较片面且带有一定争议的看法。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目标、政策及其影响,并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复杂性和历史局限性。 它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其诞生和发展深深植根于19世纪中叶中国社.............
  • 回答
    太平天国洪秀全滥封王爵,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太平天国的政治体制、洪秀全的个人特质、军事战略以及社会背景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以下将详细阐述洪秀全滥封王爵的几个主要原因:一、 制度设计的内在缺陷与权力巩固的需求: 早期“兄弟会”模式的延续与变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