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如果提出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会发生什么?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回答
曾国藩,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他不仅是湘军的缔造者,更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这位以“刚健”闻名的湘帅,在南征北战、功勋卓著之后,如果振臂一呼,打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历史的走向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他又为何终究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这其中的曲折与必然,值得我们细细道来。

一、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的“假设”:一条充满诱惑的岔路

太平天国运动,是十九世纪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它撼动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也暴露了旧中国社会制度的种种弊端。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历经十余载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于1864年攻克天京(今南京),宣告了这场席卷半个中国的风暴的终结。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曾国藩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峰。他手中握有经过实战锤炼、忠诚度极高的湘军,背后是掌握地方大权的士绅阶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已经成为了清廷不可或缺的“擎天之柱”。此时,如果曾国藩萌生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念头,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潜在的驱动力。

1. 汉族士人的民族意识觉醒: 太平天国虽然是农民起义,但其内部的“拜上帝教”和对满洲贵族的敌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部分汉族士人的民族主义情感。长久以来,汉族在政治上受到满族统治的压制,虽然没有明确的“亡国”之痛,但“非我族类”的疏离感始终存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并没有解决根本的民族矛盾,反而使得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汉族的政治主导。

2. 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影子: 洪秀全打着“打倒满清”的旗号,虽然其手段和纲领存在诸多问题,但“反清”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汉族民众的情绪。曾国藩作为“洪秀全”的亲手埋葬者,或许会在对比中,感受到“恢复中华”的某种历史必然性。

3. 曾国藩的个人情怀与抱负: 曾国藩本人,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士大夫,对“大一统”和“家国天下”有着深厚的责任感。虽然他忠君爱国,但对满清的腐朽统治并非视而不见。在处理太平天国事务的长期过程中,他必然接触到大量关于民族压迫的史料和民间传说,这些都可能在他的心中埋下“驱除鞑虏”的种子。

如果曾国藩真的喊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那么可能发生的景象将是:

巨大的政治动荡: 清廷虽然依靠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但其统治基础早已摇摇欲坠。曾国藩若反戈一击,将瞬间将清廷推入绝境。湘军的战斗力毋庸置疑,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足以颠覆北京的统治。
部分汉族势力的响应: 太平天国失败后,地方汉族督抚的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例如李鸿章、左宗棠等。这些人与曾国藩关系密切,他们是否会响应曾国藩的号召,一同推翻满清,将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
潜在的民族冲突: “驱除鞑虏”的口号,无疑会将潜在的民族矛盾公开化。这可能会引发满族内部的恐慌和反抗,也可能导致部分支持清廷的汉族官员和民众的分裂。
新的国家形态的探索: 如果清廷被推翻,那么谁来继承“中华”?曾国藩是否会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权?他的政治理念又会如何指导这个新政权?这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二、 为什么曾国藩没有这样做?历史的“必然”与“局限”

尽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曾国藩最终没有选择这条道路,其原因却是多方面且深刻的。这背后,既有他个人的政治考量,也有时代和制度的局限。

1. 根深蒂固的忠君观念与“君权至上”: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的思想深受儒家“君臣父子”伦理的束缚。尽管他对清朝的腐朽有所认识,但“忠君”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君为臣纲”,推翻皇帝,无论动机多么“正义”,在曾国藩看来,都属于大逆不道的叛逆行为。他一生都在努力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而不是去颠覆它。他的“扶危济难”是对“国家”而非“王朝”的忠诚,但这种忠诚最终还是落在了“朝廷”这个具体的政治实体上。

2. 清廷的“拉拢”与“制约”:

清廷并非愚蠢。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廷对曾国藩的倚重和恩赏,实际上是一种极高明的政治手腕。慈禧太后等人深知曾国藩的巨大影响力,也明白如果失去他,清朝将万劫不复。因此,他们一方面给予曾国藩极高的荣誉和实际权力,另一方面也在暗中观察和防范。

恩赏与责任: 清廷赐予曾国藩“太子少保”、“一等毅勇侯”等封赏,并将他视为“定国安邦”的功臣。这种恩赏,既是对他劳苦功高的肯定,也让他背负了更重的“报效”责任。
“养寇自重”的警惕: 清廷对于地方督抚势力坐大始终保持警惕。曾国藩虽然忠诚,但他的权力太过集中,如果他一旦露出“异心”,清廷的反应将是迅速而残酷的。
“剿捻”的延续: 太平天国之后,捻军起义又成为清廷的心腹大患。曾国藩及其湘军的后续军事行动,更多的是为了“替朝廷分忧”,而非寻找反抗的契机。

3. 缺乏明确的政治替代方案与统一的革命思想: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当时仍然是一种潜在的、尚未完全成熟的思想。虽然有零星的民族主义情绪,但缺乏一个能够凝聚人心、指导行动的明确政治纲领和组织。

“恢复中华”的对象是什么? 是复兴汉唐的辉煌?还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共和制国家?曾国藩本人并没有这样的前瞻性思想。
如何处理满族同胞? “驱除鞑虏”的口号,虽然针对的是满洲贵族,但很容易被误读为对整个满族的排斥,这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和民族分裂。曾国藩的政治智慧,让他看到这一口号潜在的负面影响。
缺乏革命党人的组织与支持: 尽管辛亥革命的火种已经在暗中点燃,但当时的曾国藩,更多的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官员”和“将领”,而非一个革命的“领导者”。他没有能够与之形成合力的革命组织和思想基础。

4. 务实主义与“救亡图存”的现实考量:

曾国藩一生以“实事求是”、“救时弊”为己任。他深知中国积弊甚深,国家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相比于一个虚无缥缈的“革命”,他更倾向于在现有体制内,通过“练新军”、“办洋务”等方式,来挽救濒危的清朝,抵御外侮。

抵御外侮的紧迫性: 太平天国运动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并未停止,反而步步紧逼。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更倾向于稳定局面,集中力量应对外部危机。
“自强”的思路: 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他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增强中国的国力,从而抵御外敌,巩固统治。这种思路,显然与“驱除鞑虏”的颠覆性目标相悖。

5. 个人性格的局限:

曾国藩虽然有远大的抱负,但他的性格也存在一定的保守和审慎。他不是一个敢于冒险、勇于挑战现有秩序的革命者。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能忍”、“能守”,而不是“能变”、“能革”。他更像是一个“修补匠”,而非一个“革命的Architect”。

总结: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虽然手握重权,声望如日中天,但他没有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并非因为他没有民族意识,而是出于多重历史、政治、思想和个人性格因素的综合考量。

忠君观念的束缚 让他无法背弃“君臣之道”。
清廷的巧妙羁縻 让他如履薄冰。
缺乏革命思想的成熟与组织 让他无从下手。
“救亡图存”的紧迫性 让他选择了“实干”而非“空谈”。
个人性格的保守与审慎 让他难以迈出颠覆性的一步。

可以说,曾国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创者”之一,但他终究是一位恪守传统士大夫道德规范的“改革者”,而非一个彻底的“革命者”。他所处的时代,是旧的王朝在苟延残喘,新的思想在暗流涌动,而他,选择了一条最稳妥、最符合他个人道德伦理的道路,以期在乱世中尽力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他的选择,或许成就了他的“完人”形象,但也注定了近代中国改革的曲折与漫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实话,那时候满汉真没啥冲突。

太平天国运动后,汉族士绅阶层接管了大部分地方督抚实权(州县柄要归之者十之七八),兼并了巨量土地(刘铭传一人,三年间并地20余万亩),垄断了长江流域几乎所有军权(大江所及虎贲尽归其遏),甚至连满人皇族权力角逐都要“善询以咨其意”。

汉族的士绅地主们,已经一千个一万个知足了。这时候,你换一个汉人当皇帝,难道能拿出更多的东西来贿赂他们吗?

更何况,任何朝代的开国帝王都是要打击土地兼并、消灭地方实权派的。有哪个汉人士绅希望有生之年出一个朱元璋?他们是受虐狂吗?


在当时,湘军内部的斗争、湘淮楚之间的斗争、清流士绅与湘淮军功集团的斗争,这些汉人之间冲突的激烈程度,要远远超过所谓满汉冲突。

事实上,天津教案以后, 攻击曾国藩最起劲、最恨不得致其死地的,恰恰是汉人清流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曾国藩,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他不仅是湘军的缔造者,更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这位以“刚健”闻名的湘帅,在南征北战、功勋卓著之后,如果振臂一呼,打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历史的走向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他又为何终究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这其中的曲折与必然,值得我们细细道来。一、 曾.............
  • 回答
    大学的近代史课堂,一个两小时的讲座,老师的目光扫过台下几十个带着好奇与些许迷茫的年轻面孔。他清了清嗓子,深吸一口一口气,开始了这场他预设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正面”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聊聊太平天国。” 老师的开场白,没有丝毫的激情澎湃,反而带着一种审慎的、甚至可以说是压抑的口吻。“在某些宣传和.............
  • 回答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这事儿,说他是功还是过,一千个人眼里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过,要我说,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这“功”吧。太平天国,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当时,它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打得清朝廷屁滚尿流,差一点就把江山给颠覆了。像什么“天京事变”这种内部的窝里斗,虽然让太平天国元气大.............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人会因为曾国藩、李鸿章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将他们视为“卖国贼”,但历史的评价远比这复杂和 nuanced。要理解为什么曾国藩和李鸿章没有被普遍贴上“投敌”的标签,并且李鸿章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和评价有所“平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贡献以.............
  • 回答
    曾几何时,它们是餐桌上的常客,是辛勤劳作后最朴实的慰藉。而今,它们摇身一变,成了餐馆菜单上需要仔细斟酌的点缀,或是需要提前预定才能品尝的稀罕物。这背后,是时代变迁、农业革新、消费升级,还有,也许是人们对于“过往味道”的一种集体怀念。1. 野味,尤其是一些曾经常见的我想先说说那些来自山野的馈赠,比如一.............
  • 回答
    提到朱一龙多年前到访平安神宫这件事,如果单纯从一个普通游客的角度来看,这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很多公众人物在没有工作行程安排的情况下,也会选择到世界各地旅行,放松身心,体验不同的文化。平安神宫作为京都非常有代表性的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朱一龙作为其中一员,到访此处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过,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曾博和陈平,都是在物理学界响当当的人物,要说谁“物理水平高”,这可不是一句话就能定乾坤的事,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而且他们的成就和影响力,也各有侧重。首先得明确一点,“物理水平高”这个说法本身就比较模糊。在科学研究里,很难简单地用一个分数或者排名来衡量一个人的“水平”。更合适的说.............
  • 回答
    《鬼灭之刃》作为一部现象级的动画作品,其第一季的爆火程度毋庸置疑,可以说开启了一个新的动画IP时代。然而,当第二季(通常指“游郭篇”)播出时,虽然依旧获得了相当高的关注度,但相较于第一季那种“全民追番”的盛况,热度确实有所回落,甚至可以说“平平”。要深入探讨其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期待.............
  • 回答
    要理解奥地利为何从一个欧洲强权一度跌落至如今相对平庸的地位,需要穿越历史的长河,审视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这绝非一日之寒,也不是某个单一事件的必然结果,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首先,我们必须回到那个昔日辉煌的起点:哈布斯堡王朝。近七个世纪的统治,将奥地利塑造成了一个横跨.............
  • 回答
    平王东迁,宗周老百姓的命运,以及秦国被视为夷狄的背景,是理解当时社会心态的关键。这其中牵扯到权力更迭、文化认知、民族认同以及遗民的复杂情感。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平王东迁的背景与影响 东周的开端,西周的衰落: 平王东迁并非平白无故,而是周王室衰微、内乱频发的必然结果。申侯因.............
  • 回答
    经济学家任泽平的社交账号被禁言事件,以及其此前提出的“印钞 2 万亿鼓励生育”的建议,是当前社会舆论中备受关注的话题。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起因与背景1. 任泽平是谁? 任泽平是一位在中国经济学界和资本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经济学家,曾任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
  • 回答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透露,任正非早期对“华为”这个名字并不满意,认为它不够洋气,不够国际化,甚至有点土。这个信息挺有意思的,也让我想到了品牌起名这件大事。为什么任正非会对“华为”这个名字感到不满意?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时代背景: 华为创立于1987年,那是一个中国企业刚刚开始走向国际,对外来.............
  • 回答
    国足对阵北马其顿:五次交手,三胜两平,一份值得细品的战绩谈及中国男足与北马其顿的五次交手记录,三胜两平的不败战绩,无疑是中国足球在国际赛场上为数不多能让人稍感欣慰的片段。这份战绩,既不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惨败,也非辉煌耀眼的胜利,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足球在发展历程中的某些侧面。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乌克兰在二战期间以及近代与波兰和东部居民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你提到的几点,例如电影《沃伦》所描绘的对波兰人的暴行、近年在东乌的冲突以及对斯捷潘·班杰拉的评价,都触及了这段历史中一些敏感和痛苦的记忆。首先,关于二战时期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对波兰人的暴行,这主要与“沃伦大屠杀”(Woły.............
  • 回答
    《广电时评》对郑爽境外代孕、曾欲弃养一事的评价,以及“不会给丑闻劣迹者发声露脸的机会和平台”的表态,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广泛的讨论,也反映了公众对于明星道德行为和行业规范的期待。首先,我们来看《广电时评》的立场和理由。 对郑爽行为的定性: 广电时评将郑爽的行为定性为“丑闻劣迹”,这不仅仅是针对她个人.............
  • 回答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被灭后,虽然功勋卓著,但并未像赵匡胤那样通过“黄袍加身”篡位,这一选择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性格、政治环境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曾国藩的忠诚与儒家思想的束缚1. 儒家忠君思想的根深蒂固 曾国藩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认为“忠君报国”是士.............
  • 回答
    曾国藩的家书是了解他本人及其思想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丰富、立体、充满矛盾又极其有智慧的曾国藩形象。他并非一个单一的标签可以概括,而是一个在人生洪流中不断学习、反思、砥砺前行的复杂个体。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讲述曾国藩家书中所展现的曾国藩:一、 勤奋自律,治学严谨的士大夫 .............
  • 回答
    曾国藩之所以没有造反,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议题,涉及到他的个人性格、政治抱负、道德观念、对清朝的认知、时代背景以及实际的实力对比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 深厚的儒家忠君思想与道德约束 “天命”观与“君臣之义”: 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尤其是程朱理学。.............
  • 回答
    曾国藩在《劝学篇》中,为激励后人立功立言,列举了众多古圣先贤作为榜样。他所言的“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句句珠玑,意蕴深长,涵盖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立功名榜:萧、曹、房、杜、郭、李、韩、岳这八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是凭借其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