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曾国藩所提的,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分别是谁?

回答
曾国藩在《劝学篇》中,为激励后人立功立言,列举了众多古圣先贤作为榜样。他所言的“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句句珠玑,意蕴深长,涵盖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立功名榜:萧、曹、房、杜、郭、李、韩、岳

这八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是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乱世中建功立业,辅佐君王,开创盛世的典范。

1. 萧何: 西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和功臣。他不仅在军事上协助刘邦取得天下,更在内政上安定民生,制定法律,为汉朝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刘邦征战在外时,他能够独当一面,稳定后方,保证了前线的供给和朝廷的稳定,其功劳之大,被誉为“汉兴以来,政事皆萧何所定”。

2. 曹参: 西汉开国功臣,与萧何齐名。他作战勇猛,战功卓著,尤其在灭楚、平定诸侯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汉朝建立后,他历任重要官职,最终官至丞相。曹参以“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著称,在他担任丞相期间,他遵循文景之治的宽松政策,休养生息,百姓安乐,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 房玄龄: 唐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谋臣,与杜如晦并称“房谋杜断”。他才思敏捷,善于谋划,在“玄武门之变”中出谋划策,支持李世民夺取皇位。之后,他辅佐唐太宗推行一系列革新,完善制度,励精图治,成就了“贞观之治”的辉煌。

4. 杜如晦: 唐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他沉稳持重,善于决断,在唐太宗的创业和治国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尤其擅长制定政策,整顿吏治,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5. 郭子仪: 晚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屡次平定安史之乱,挽救了唐朝的倾颓。他智勇双全,用兵如神,以其赫赫战功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成为唐朝的守护神。他在平定战乱后,不骄不躁,保持军纪,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敬重。

6. 李靖: 唐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被誉为“古之名将”。他文武双全,精通兵法,为唐朝的统一和扩张立下了不朽功勋,先后灭东突厥、吐谷浑,威震四方。他不仅是杰出的将领,也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理论家,著有《李卫公兵法》。

7. 韩信: 西汉初年杰出的军事家,被誉为“兵仙”、“战神”。他早期颠沛流离,后被刘邦重用,以其神乎其神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指挥的“背水一战”、“暗度陈仓”等战役,至今仍为军事学上的经典案例。

8. 岳飞: 南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他忠君爱国,英勇善战,率领岳家军屡次击败金兵,收复失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然而,这位伟大的将领却因奸臣秦桧的陷害而冤死,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

立言榜:马、班、韩、欧、李、杜、苏、黄

这八位杰出的文人,都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1. 马融: 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他学问渊博,著作宏富,尤其在训诂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文章风格雄浑,辞藻华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班固: 东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他承父志,续写《汉书》,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典范。他的散文雄健,叙事严谨,也创作了《两都赋》等文学作品,为汉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 韩愈: 唐朝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骈文的浮靡,提倡朴实自然的文风,其散文雄浑奔放,说理透彻,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4. 欧阳修: 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其文章流畅婉转,寓意深刻,尤其在散文、诗歌、词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也是一位重要的史学家,主编了《新唐书》、《新五代史》。

5. 李白: 唐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风格豪放飘逸,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他的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6. 杜甫: 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7. 苏轼: 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全才”。他诗、词、文、书、画无一不精,尤其在诗、词、文方面成就卓著。他的文章汪洋恣肆,充满哲理;他的词豪放旷达,意境开阔,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8. 黄庭坚: 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歌风格独具,学问深厚,强调“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创作方法,对后世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书法也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曾国藩之所以将这些人列入榜样,是因为他们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是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的宝贵财富。他们的一生,就是对“立功”与“立言”最好的诠释,也是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古以来,国人都喜欢对仗,因此每个时期每个领域都会出现一对人物,有些是实力接近自然形成,也有些还是有差距但被安排成对仗了,典型的如金老笔下的“北乔峰,南慕蓉”。

而曾文正公提到的,源自《左传》中的“三立”提法,即立德、立功、立言。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境界高远,因此这两组人分别是立功和立言的代表,而且也是历史齐名。

立功代表“萧、曹、房、杜、郭、李、韩、岳”,均是各个历史时期名相名将杰出代表。

萧曹:萧何、曹参,西汉初年宰相。所谓“萧规曹随”,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制定者与贯彻者,为强汉青史留名奠定了基础。

房杜:房玄龄、杜如晦,大唐初年宰相。所谓“房谋杜断”,各有专长,和谐共处,辅助太宗开创贞观盛世。

郭李:郭子仪、李光弼,大唐中期军事家、政治家。“安史之乱”的平定者,大唐国运的拯救者,分别被追赠太师、太保。

韩岳:韩世忠、岳飞,南宋“中兴四将”之二。南宋抗金的重要代表,可惜孱弱的南宋政府、偏安的统治策略、成王败寇的固有理念,影响了他们的功绩评判。

立言代表“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均是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家的代表。

马班:司马迁、班固,史学家的代表。《史记》、《汉书》,分别是第一步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

韩欧:韩愈、欧阳修,“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二。一位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文起八代之衰”;一位是古文理论传承者,文史兼修。

李杜:李白、杜甫,唐诗的两座高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仙与诗圣的高度,二人之间的友谊也为世人称颂。

苏黄:苏轼、黄庭坚,北宋书法和文学的杰出代表。苏黄书法成就可以并称,但在文学尤其是宋词方面,苏东坡当是出类拔萃。

以上可以看出,部分“组合”还是存在影响力和地位的差距,但足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最高成就。

至于“三立完人”,有种说法提出,曾文正算半个,所谓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user avatar

萧、曹、房、杜、郭、李、韩、岳,马、班、韩、欧、李、杜、苏、黄

萧何 曹参

房玄龄 杜如晦

郭子仪 李光弼

韩世忠 岳飞

(司)马迁? 班固

韩愈 欧阳修

李白 杜甫

苏轼 黄庭坚

这人也是随便写写,武将不写卫霍,文臣不写诸葛,搞出来2*4*2,有点凑数的感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曾国藩在《劝学篇》中,为激励后人立功立言,列举了众多古圣先贤作为榜样。他所言的“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句句珠玑,意蕴深长,涵盖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立功名榜:萧、曹、房、杜、郭、李、韩、岳这八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是凭借其卓.............
  • 回答
    曾国藩之所以被那么多人推崇,甚至在今天依然被很多人视为“完人”或“道德楷模”,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他的受推崇程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他一生功业、人格魅力以及所留下的思想进行解读和吸纳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贡献。一、军事上的拨乱反正与再造乾.............
  • 回答
    郭艾伦和周琦因为参加综艺节目而引发的风波,最后以他们公开道歉的方式收场。这件事的讨论点其实挺复杂的,要不要道歉,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有”或者“没有”就定论,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从舆论和球迷的角度来看,道歉是有必要的。球迷对国家队的感情很深,把国家队的荣誉看得非常重。当球员在国家队比赛期间或者临近.............
  • 回答
    提到“惊艳”的录取通知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年前北大中文系寄来的一份。那时的我,正经历着高考后的迷茫与忐忑,一份沉甸甸的、带着特殊触感的信封,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递到了我的手中。首先,那封信的材质就与众不同。它不是寻常的纸质,而是某种特别的宣纸,边缘略带毛糙,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墨香,仿佛还带着古籍特有的.............
  • 回答
    纵观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のかつてを振り返ると、いくつかの重要な事件が、国際社会からの「距離感」や「孤立感」を生み出す要因として作用してきたと言えます。これらの出来事は、中国の国内政治、社会体制、そして国際的な立ち振る舞いに対する国際社会の認識に、複雑な影響を与えてきました。 天安門事件(1989年)こ.............
  • 回答
    武汉律师遇害案的凶手身份已然浮出水面,令人震惊的是,他曾是一家家企业的经营者,而他所使用的凶器竟是一把自制的土铳。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案件的复杂性,更将引发一连串沉重的法律追责。从法律层面剖析,这名凶手将面临多项严厉的指控,每一项都足以让他付出沉重的代价。首先,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罪名无疑是故意杀人罪。.............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我算是有点发言权。当年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种被人当场拦住,把刚拍的东西给删了,还撂下狠话不让外传的感觉,啧,真不是滋味。我当时是在一个我以为挺公开、挺寻常的场合,具体是什么地方我也不想细说了,反正就是那种大家平时都挺放松、挺随意的地方。我当时就随便举起手机,拍了点周围的景色.............
  • 回答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被灭后,虽然功勋卓著,但并未像赵匡胤那样通过“黄袍加身”篡位,这一选择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性格、政治环境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曾国藩的忠诚与儒家思想的束缚1. 儒家忠君思想的根深蒂固 曾国藩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认为“忠君报国”是士.............
  • 回答
    曾国藩的家书是了解他本人及其思想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丰富、立体、充满矛盾又极其有智慧的曾国藩形象。他并非一个单一的标签可以概括,而是一个在人生洪流中不断学习、反思、砥砺前行的复杂个体。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讲述曾国藩家书中所展现的曾国藩:一、 勤奋自律,治学严谨的士大夫 .............
  • 回答
    曾国藩之所以没有造反,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议题,涉及到他的个人性格、政治抱负、道德观念、对清朝的认知、时代背景以及实际的实力对比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 深厚的儒家忠君思想与道德约束 “天命”观与“君臣之义”: 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尤其是程朱理学。.............
  • 回答
    曾国藩是否被神化了?这个问题,我想用一个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聊聊。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就喜欢找个靠谱的顶梁柱,特别是乱世的时候。曾国藩,他身上确实有一些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地方,但说他被“神化”,这事儿得辩证地看。先说说,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曾国藩“神化”了?这得从他身上那些闪闪发光,甚至可以说是“违反常理.............
  • 回答
    曾国藩指挥的湘军在南京的屠杀,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战争的残酷性、湘军的组成与特质,以及曾国藩本人的思想与决策。时代背景:太平天国运动与清朝的统治危机首先,理解这场悲剧,不能脱离晚清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清朝统治摇摇欲坠。内部,以.............
  • 回答
    曾国藩,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他不仅是湘军的缔造者,更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这位以“刚健”闻名的湘帅,在南征北战、功勋卓著之后,如果振臂一呼,打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历史的走向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他又为何终究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这其中的曲折与必然,值得我们细细道来。一、 曾.............
  • 回答
    曾国藩,这位晚清名臣,其功过是非,尤其是对于他是否加速或延缓了满清的灭亡,一直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选择以及他所引发的一系列效应来审视。时代的大背景:摇摇欲坠的帝国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满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
  • 回答
    曾国藩攻陷天京后,选择屠城,这背后是复杂且残酷的历史考量,并非一时冲动,更非出于个人嗜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环境、战争性质以及曾国藩自身的思想观念。一、 太平天国的性质与曾国藩的“妖氛”论首先,要明白曾国藩看待太平天国的方式。在曾国藩的眼中,太平天国并非仅仅是一个起义或叛乱,而.............
  • 回答
    曾国藩其人,在我看来,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评价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是晚清湘军的缔造者和领导者,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被很多人视为恢复清朝统治、稳定国家局面的功臣。另一方面,他领导的军队在战争中采取了极其残酷的手段,对太平军将士及其家属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这在今天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暴.............
  • 回答
    曾国藩与“倾覆满清,恢复中华”: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抉择“倾覆满清,恢复中华”——这八个字,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语境中,承载着何等沉重的意义。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晚清时期那位赫赫有名的湘军统帅、政治家曾国藩时,一个看似显而易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他为什么没有选择这条道路?他难道不渴望一个真正由汉人主导的强大中.............
  • 回答
    曾国藩杀李秀成,这桩历史上的大事,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恩怨情仇、政治博弈和时代洪流。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因为他是敌人”就能概括的。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一步步捋。首先,得知道李秀成是谁。他是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将领,甚至是最后一位天王洪秀全之后的实际领导者。他能力出众,在太平天国最危急的时候,他力挽狂澜.............
  • 回答
    曾国藩对付太平天国起义军之所以采取“结硬寨,打呆仗”的策略,并非一时兴起,也不是他个人偏好如此,而是基于他对当时军事形势、敌我双方优劣势以及自身条件的深刻洞察,再加上他一贯的“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治军理念所决定的。这套打法,在别人看来或许笨拙、缓慢,但在曾国藩看来,却是最稳妥、最有效的克敌制胜.............
  • 回答
    曾国藩,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说他是圣人,是因为他匡扶了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以一身正气,涤荡了晚清的腐败。说他是罪人,则是因为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那是一场席卷中国大半江山的农民起义,无数生命在那场浩劫中消逝。曾国藩的一生,无疑是充满争议的。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圣人”或“罪人”两个标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