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曾国藩是加速还是延缓满清灭亡?

回答
曾国藩,这位晚清名臣,其功过是非,尤其是对于他是否加速或延缓了满清的灭亡,一直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选择以及他所引发的一系列效应来审视。

时代的大背景:摇摇欲坠的帝国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满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鸦片战争的炮火不仅轰开了国门,更击碎了“天朝上国”的幻象。内部,腐败的官僚体系、低效的经济模式、陈旧的社会结构,早已无法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内部的积弊。太平天国起义更是如同燎原之火,几乎要将整个清朝的统治彻底颠覆。

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个人,即使是像曾国藩这样能力超群的人物,想要“挽救”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他的一系列行动,无论初衷如何,都不可避免地会被置于这个大框架下进行评估。

曾国藩的核心贡献:湘军的崛起与镇压太平天国

曾国藩最显著的功绩,便是他一手创建并领导的湘军。这支军队的出现,可以说是在清廷八旗、绿营军队腐朽不堪、丧失战斗力之际,挽救了清朝统治的最后稻草。

军事上的有效性: 湘军以其严明的纪律、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因地制宜的战术,在与太平天国的长期拉锯战中,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太平天国的扩张,保全了清朝的半壁江山,避免了立刻的灭亡。从这个角度看,曾国藩无疑是“延缓”了满清灭亡。如果没有湘军,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完全不同,清朝很可能在太平天国时期就已崩溃。

重塑汉人武力: 湘军的崛起,标志着汉人在军事力量上的重新崛起。此前,清朝统治高度依赖满洲贵族的军事特权。曾国藩的成功,让清廷重新重视并依靠汉族士大夫的军事才能。这固然能在短期内解决了兵力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也为后来汉族势力与满清中央政府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曾国藩的“延缓”:巩固了旧体制的统治

曾国藩的镇压行动,其直接后果是稳固了清朝的统治秩序。他不仅打败了农民起义,还平定了捻军等一系列反清势力,为清朝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粉碎了革命的希望: 太平天国虽然是农民起义,但其洪秀全的“拜上帝会”思想,以及“天下一家”的口号,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超越传统封建礼教的色彩,具备一定的近代革命的萌芽。曾国藩以其坚定的儒家思想和忠君观念,彻底扑灭了这场以“推翻满清”为明确目标的起义。如果太平天国成功,满清政权将不复存在,历史的进程将被彻底改写。

强化了传统忠君观念: 曾国藩一生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其核心是“忠君”。他将平定太平天国视为“保卫圣朝”,是维护纲常伦理的必要之举。这种强大的忠君意识,使他即便在掌握了巨大的军事和政治权力时,也始终忠于光绪皇帝,从未有过僭越之念。这使得他成为了晚清改革的“保守派”代表,他所推行的洋务运动,也只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下进行,并未触及根本性的政治体制改革。

曾国藩的“加速”:间接催生了后来的革命

然而,如果只看“延缓”,那便是片面之论。曾国藩的很多行为,在无意之中,也为清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更深的伏笔。

汉人势力的坐大: 湘军的成功,以及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湘系、淮系官员在地方上掌握军政大权,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势力。这股势力虽然效忠朝廷,但其根基在地方,影响力也主要在地方。随着满清中央政府的衰弱,这些地方实力派的话语权越来越重,最终形成了一种“中央权威旁落、地方实力膨胀”的局面。这种力量的分散,使得清廷在面对重大危机时,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决策和行动。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开创者之一,他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工业生产。然而,洋务运动的本质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其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的统治,而不是要改变落后的制度。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最终无法解决中国面临的深层矛盾。反而,在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也引入了新的思想观念。

革命思想的传播: 曾国藩所代表的传统士大夫阶层,其思想依然根植于儒家文化。但与他同时期,甚至在他之后,出现了更多接受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对清朝的腐败和无能深恶痛绝,开始倡导推翻满清,建立共和。梁启超、孙中山等革命家,虽然在很多地方与曾国藩的政治主张南辕北辙,但他们思想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洋务运动带来的信息流通便利,以及晚清政治体制改革迟缓所造成的社会不满。

为后来的革命者提供了对比: 曾国藩虽然是晚清的“中兴名臣”,但他所维护的体制,恰恰是革命者想要推翻的对象。他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也凸显了晚清体制的顽固和无力。当革命者看到连曾国藩这样的人物都无法挽救这个王朝时,他们更加坚定了革命的决心。

结论:一个复杂的双刃剑

综合来看,曾国藩的行为,更像是一把双刃剑。

短期内,他无疑延缓了满清的灭亡。 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影响力,在关键时刻阻止了清朝的土崩瓦解,为清廷续命了几十年。

但从长远来看,他的很多行为,无意中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他巩固了旧的统治模式,强化了阻碍改革的力量,其兴起的汉人地方势力,在日后成为了中央政府的挑战者。更重要的是,他所代表的“维护旧体制”的努力,与时代进步和革命浪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出清朝统治的落后和腐朽,间接为革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可以说,曾国藩以一己之力,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尽其所能地去“修补”这个行将倾覆的庞然大物。他成功地阻止了眼前最致命的危机,但他也无法扭转历史的大趋势。他所做的一切努力,更像是用一堆旧木料去加固一座早已朽烂的房屋,虽然能支撑一时,但最终也无法抵挡时代的巨变。

因此,与其简单地说他加速或延缓,不如说他是晚清体制下,一个尽忠职守,但终究无法逆转历史潮流的悲剧性人物。他的出现,让晚清多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但也正是因为他这种“保旧”的努力,让后来的革命者不得不以更激进的方式,去彻底推翻这个积重难返的旧王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显然是延缓了满清灭亡,我觉得很多人容易忘记的一点是满清统治中国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合法性,完全依靠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军事高压进行统治,所以满族入主中原对汉人精神的破坏是系统的,对汉族特别是底层汉族生存环境的破坏更是不言自明的。

满清入主中原这个过程的本身展现的就是阶级矛盾大于民族矛盾,如果说汉人和满人是民族矛盾的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汉族地主阶级在面对汉族农民起义军时宁可选择勾结满族,也不选择同农民站在一起抵抗外侮。这和美军登陆日本后日本财阀集团组织下层妇女作为慰安妇来安定美军并无不同。

绿营这个组织本身就是汉族地主阶级同满清合作的产物,而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以至于后来的袁世凯的北洋军,都是一路货色。这种组织对汉族底层百姓的恶毒是一脉相承的,清朝初年一系列由清军实施的大屠杀主要侩子手不是满族而是归附满清的地主武装,曾国藩的剃头政策实质上不过是对其前辈的继承,充分反映了阶级斗争的残酷性。

假使当年没有欧美国家的持续进犯,我们可以确定湘军淮军不过会像过去的绿营和川楚教乱期间的汉族武装一样慢慢腐化并不断被清廷掺沙子最终对清廷毫无威胁。可以说,满清的灭亡根本还是在于外国持续入侵导致的国家危机。

user avatar

曾国藩并非主导清末中国命运的最关键人物,他所凭借的潮流是洪秀全、杨秀清的太平天国起义,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

梁启超、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都有如此看法,许多近代史大家类似郭廷以、白寿彝也大抵认为太平天国起义是汉人在清末崛起的一次转折点。南方中国人民在英国倾销下被逼破产所发出无奈的反抗,力量强大到满族无法与之对抗,而既有的绿营已经腐化至极,因此在极不情愿下清廷被迫给予曾国藩一部分兵权,让他去惨杀他自己的同胞,这也是曾国藩得以飞黄腾达的原因。


自康熙时清代就形成了满人中枢政治系统,杜绝了汉人的参与,太平天国和一系列反抗以后,清廷增加了五分之一的生员录取名额来换取汉人士绅背叛他们奄奄一息的民族,并开始大量卖官鬻爵来创造一些虚假的上升希望。

整个腐朽的清廷政治被太平天国革命重击之下有些许的流动,满人也被迫放弃了过分高傲的自尊心。回到这个问题来看,曾国藩身处于被收买的汉族豪强阶级,他延缓了满清的灭亡。

清廷使用理学和荣禄拉拢这些士人杀害他们的同胞,割让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换取列强的支持,内外两个盟友保护着他们的统治,使他们平安度过本该改朝换代的大起义时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曾国藩,这位晚清名臣,其功过是非,尤其是对于他是否加速或延缓了满清的灭亡,一直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选择以及他所引发的一系列效应来审视。时代的大背景:摇摇欲坠的帝国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满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
  • 回答
    曾国藩,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说他是圣人,是因为他匡扶了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以一身正气,涤荡了晚清的腐败。说他是罪人,则是因为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那是一场席卷中国大半江山的农民起义,无数生命在那场浩劫中消逝。曾国藩的一生,无疑是充满争议的。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圣人”或“罪人”两个标签.............
  • 回答
    要给曾国藩贴上“圣人”或“恶魔”的标签,都未免过于简化和片面。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像曾国藩这样身处复杂时代、扮演重要角色的公众人物,需要将其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细致审视其言行、动机以及所带来的影响。曾国藩,这位晚清名臣,其人生轨迹充满了争议,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使得后人对他的评价至今仍是众说.............
  • 回答
    .......
  • 回答
    “曾国藩笨”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带有特定语境和评价标准的刻板印象,而非对他整体能力的真实写照。实际上,曾国藩的一生,无论是在治学、治军、治政还是个人修养上,都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毅力和能力。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曾国藩笨”的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为什么会有人说曾国藩笨?—— 表面.............
  • 回答
    曾国藩的家书是了解他本人及其思想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丰富、立体、充满矛盾又极其有智慧的曾国藩形象。他并非一个单一的标签可以概括,而是一个在人生洪流中不断学习、反思、砥砺前行的复杂个体。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讲述曾国藩家书中所展现的曾国藩:一、 勤奋自律,治学严谨的士大夫 .............
  • 回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字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最高人生追求,是衡量一个人功业德行的标杆。在追求这一至高境界的历代英杰中,曾国藩和王阳明无疑是两位最耀眼的明星。然而,当我们细究“平天下”这一环节时,为何许多人会将曾国藩置于王阳明之上,认为他才是践行“平天下”的第一人?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历史功绩的简单.............
  • 回答
    关于曾博七月一日在微信群自称曾国藩曾孙子,并与“勃家军”对线一事,这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事件本身的性质来看,这可能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身份的真实性问题: 这是最核心的争议点。声称自己是历史名人后裔,尤其像曾国藩这样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
  • 回答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这事儿,说他是功还是过,一千个人眼里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过,要我说,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这“功”吧。太平天国,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当时,它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打得清朝廷屁滚尿流,差一点就把江山给颠覆了。像什么“天京事变”这种内部的窝里斗,虽然让太平天国元气大.............
  • 回答
    陈玉成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太平天国名将,在面对曾国藩主导的湘军时,除了三河一役的辉煌,确实遭遇了更多的挫折。然而,曾国藩那句“汉唐以来,未有如此贼之悍者”,并非仅仅是对战绩的简单评价,而是饱含着他对陈玉成这个人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复杂的感情。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一、超越战绩的“悍”:陈玉.............
  • 回答
    .......
  • 回答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封建制度是一抹浓墨重彩的印记,而爵位,更是其中最为直观的等级划分。在这些琳琅满目的爵位中,“公”与“侯”,无疑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你提到诸葛亮、曾国藩这样的名臣,为何只能封侯,而不能封公,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与历史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
  • 回答
    王夫之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后世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也正是因为其思想中蕴含着许多与他自身治世、治学理念相契合的精髓。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王夫之的思想掰开了揉碎了说,再看看曾国藩为何会对他如此情有独钟。王夫之思想的几个核心支柱:首先,得说说王夫之最鲜明的旗帜——“气”.............
  • 回答
    曾国藩在《劝学篇》中,为激励后人立功立言,列举了众多古圣先贤作为榜样。他所言的“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句句珠玑,意蕴深长,涵盖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立功名榜:萧、曹、房、杜、郭、李、韩、岳这八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是凭借其卓.............
  • 回答
    要评价历史人物是否是“汉奸”,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并遵循严谨的史学方法,避免简单标签化。所谓“汉奸”,通常是指在国家危难之际,为了个人利益或政治目的,出卖国家、民族利益,与外敌勾结或投靠敌对势力的人。咱们先来看看您提到的几位人物:吴三桂与汪精卫:为何常被视为汉奸? 吴三桂: 他的“汉奸”标.............
  • 回答
    清朝末年为何“惨淡”,而慈禧成为众矢之的,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被捧,甚至“洗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清朝末年的“惨淡”是事实,但原因复杂:首先要承认,清朝末年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和屈辱的时期。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国家主权丧失、民不聊.............
  • 回答
    嘿,各位!今天咱们来聊聊曾国藩的《讨粤匪檄》,这玩意儿可是个硬茬,写出来直接把太平天国给整得够呛。别看这玩意儿写得文绉绉的,但里头藏着大智慧,要不怎么说曾国藩是晚清的“中兴名臣”呢?《讨粤匪檄》为啥这么牛?首先,咱们得说这《檄文》的立意就够高。曾国藩写这玩意儿,不是光想打仗,他是要给“讨伐”一个正当.............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沉重印记的农民起义,关于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并没有一个精确到“1.6亿”的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这场浩劫造成了惊人的生命损失,估计在数千万到数亿之间。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死亡人数?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导致如此大规模的人员伤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
  • 回答
    王安石、王阳明、曾国藩,这三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身居要职,治国理政,同时也在思想学术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身上都带着那个时代士大夫的抱负与风骨,而他们共同推崇孟子,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儒家思想精髓的深刻领悟和对现实政治的独特思考。首先,我们来看看王安石。这位北宋的改革家,一生都在.............
  • 回答
    听到“永远的佐罗”阿兰·德龙选择安乐死的消息,心中着实五味杂陈。这位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银幕男神,他身上那股桀骜不驯的英气,那深邃迷人的眼神,至今仍是许多影迷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如今,他选择以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尊严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对阿兰·德龙选择安乐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