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王夫之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为什么曾国藩如此推崇他?

回答
王夫之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后世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也正是因为其思想中蕴含着许多与他自身治世、治学理念相契合的精髓。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王夫之的思想掰开了揉碎了说,再看看曾国藩为何会对他如此情有独钟。

王夫之思想的几个核心支柱:

首先,得说说王夫之最鲜明的旗帜——“气”本论。这玩意儿可不是我们日常说的“生气”或者“勇气”那么简单。在王夫之这里,“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根本。他认为,天地万物,从最细微的尘埃到最宏大的宇宙,都是由“气”所化生、所构成。“气”有阴阳之分,有刚柔之别,运动不息,变化无穷。这种思想,可以说是对宋明理学中“理”的绝对地位的一种修正和超越。

打破“理”的至高性: 很多宋明理学家,尤其是程朱一派,讲究“理在气先”,认为“理”是先于“气”存在的,是支配“气”的。王夫之则认为,理和气是“不可斯须相离”的,理寓于气之中,气就是理的载体。没有气,理就无所依附;没有理,气也就成了无序的混沌。他用“气”来解释世界的生成和万物的运行,强调的是实在性、过程性和运动性。这对于理解事物的“怎么来”、“怎么变”提供了更具象、更接地气的视角。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 过去,人们常常把“理”看作是形而上的、抽象的本体,而把“气”看作是形而下的、具体的物质。王夫之通过“气本论”,将这两者紧密结合。他认为,形而上的道理,也体现在具体的事物之中,是可以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体悟而获得的。他反对那种脱离实际、空谈义理的学风。

其次,王夫之极力倡导“体用一致”。这是他从“气本论”自然延伸出来的一个重要观点。

“体”即“用”,“用”即“体”: 他认为,事物的“体”(本体、本质)和“用”(功用、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本体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的“理”,而是就存在于具体事物的“用”之中。而功用,也正是本体的体现。比如说,一把刀的“体”就是它的钢材和形状,它的“用”就是用来切割。王夫之强调,不能孤立地谈论本体,也不能离开本体来谈论功用。我们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深入研究它的实际功用和运作方式。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直接导向了对实践的重视。既然本体存在于功用之中,那么要认识本体,就必须通过实践去体验、去探索。他反对那种坐而论道的空谈,认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道理。这为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者,王夫之的“致用”思想贯穿了他治学和论政的始终。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家,而是一个深怀经世济民之志的学者。

学以致用,事功为先: 他认为,读书做学问,最终目的在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事功”。他尤其反对那种只为自娱自乐,或者满足于皓首穷经的学问。他认为,真正的学问,必须是对社会、对民生有所贡献。
关注现实问题,批判时弊: 在他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和批评。他关注民生疾苦,对国家衰败、民族危亡充满忧患意识。这种强烈的现实关怀,使得他的思想具有了极强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

最后,咱们不能不提王夫之的“循名责实”和“日用常行”的功夫论。

“循名责实”: 他强调要认真对待事物的名(名称、概念)和实(实际、真理)。要审慎地考察事物的名称是否与其实相符,不能被虚名所迷惑。这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日用常行”: 这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概念。他认为,真正的圣贤之道,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体现在普通人的一言一行之中。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神秘的秘诀,而是他能够将 everyday 的事情做得比别人更好、更合乎道理。这是一种将崇高之道融入寻常百姓家的智慧,也是一种反对故作高深、矫揉造作的学风。

曾国藩为何如此推崇王夫之?

曾国藩一生治军治政,以严谨务实著称,他之所以对王夫之如此推崇,正是因为王夫之的思想与他自身的追求和实践高度契合。可以说,王夫之的思想是曾国藩的“精神食粮”和“思想导师”。

1. 王夫之的“气本论”与曾国藩对“实际”的重视: 曾国藩一向反对空谈,讲究“办实事”。王夫之将天地万物归结于“气”,强调的是事物的实在性、物质性和运动性,这与曾国藩注重事物运作的实际过程,关注事物的“形而下”层面有着天然的共鸣。曾国藩在处理政务、军事时,总是力求把握事物的根本和脉络,而不是被虚名或者抽象的道理所束缚,这正是王夫之“气本论”所倡导的“实”。

2. 王夫之的“体用一致”与曾国藩的“经世致用”: 曾国藩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经世致用”思想。他做事不拘泥于形式,而是注重实际效果,看重事物的功用。王夫之“体用一致”的观点,认为本体就存在于功用之中,这恰恰与曾国藩“学以致用”、“实事求是”的理念不谋而合。曾国藩通过治军、兴办洋务等实践,来检验和实现自己的学问,这本身就是对“体用一致”的最好诠释。

3. 王夫之的“致用”思想与曾国藩的“天下为己任”: 王夫之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他的学问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存在的。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名臣,肩负着挽救危局的重任,他同样将个人的学问和抱负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王夫之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批判,以及他“求诸己”的担当精神,都深深触动了曾国藩。曾国藩在最困难的时候,常以王夫之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来自我激励和鞭策。

4. 王夫之的“日用常行”与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 曾国藩一生以修身律己为本,他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实践和日常生活的规范。王夫之的“日用常行”思想,将圣贤之道还原于日常的平凡之中,强调的是将道理落实到每一天的行为之中。这与曾国藩注重“躬行实践”、“日积月累”的修身方法论十分吻合。曾国藩从治家治学做起,一步步走向治军治国,正是王夫之“日用常行”思想的生动体现。他通过“八条龙”等治家格言,将朴素的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以达到“家齐”乃至“国平”的境界。

5. 王夫之的批判精神与曾国藩的革新意识: 王夫之虽然是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但他并非墨守成规。他敢于批判程朱理学的僵化,敢于挑战传统观念,这体现了一种独立的批判精神。曾国藩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能够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文化沙文主义,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背后也有着一种开放和革新的意识,这与王夫之的思想中有相互呼应之处。

总结一下:

曾国藩推崇王夫之,不是因为王夫之有什么玄妙的空论,而是因为王夫之的思想体系为曾国藩提供了一种务实、有根基、有力量的哲学支撑。王夫之的“气本论”让曾国藩看到了事物的实在和运动;“体用一致”教会了曾国藩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致用”思想激励着曾国藩为国为民担当;而“日用常行”则为曾国藩的修身养性、治家治国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准则。

可以说,王夫之的思想犹如一泓活水,滋养了曾国藩那颗怀抱经世济民理想的心,也为他理解和应对晚清社会的种种挑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曾国藩对王夫之的推崇,不仅仅是对一位哲人的景仰,更是对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治学与人生态度的认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邀请。萧萐父和许苏民两位先生为这个问题写了厚厚的一本《王夫之评传》,区区研习船山先生学问时日未久,尚无深入剖析探讨的功力,仅能谈谈自己学习的一些体会,疏漏谬误之处,还望贤君子雅正,亦期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学术源流

船山先生作为「宋明道学的总结者与终结者,又是初具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新思想的开创者和先驱者」①,他在神州沉陆、禹甸为墟而不得不做首阳山下的遗民时,凭借深厚的学问功底和久经浮沉忧患的社会经历,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和不竭的创造力,在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创造性的理论建设,在哲学、史学、道德伦理、政治经济、文艺美学、宗教等方面都表达了前所未有的独到见解,「其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与同时代的诸大师比,虽然音学考据不如顾炎武,天文历算不及黄宗羲,然而在思想的博大精深方面,特别是在哲学思想的建树方面,则大有过之而无不及。」②其思想已经大大超越了宋明道学的范畴,作为明末启蒙思潮中最为突出的大师之一,已然为儒学的传承开创了全新的局面,深刻影响了后世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一众思想家。

————————————————

① 萧萐父 许苏民:《王夫之评传》第九章.第605页

②萧萐父 许苏民:《王夫之评传》第九章.第627页


船山先生虽然对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其受影响最深的、构成其思想体系基石的还是张载的气学。

船山先生私淑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对其思想推崇备至,这一点在其自题墓石中已然自道其志:

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含恤以永世。

张横渠即张载。

张载的学派,若以地域论则称为关学,若以学术要旨论则可称为气学,与理学、心学鼎足而立,共同构成宋明道学,气学与心学一样,皆处在较为非主流的地位。


1、船山先生完全继承了张载气学的主要论点。气学的首要主张为「天地万物皆气也」,且认为「虚实皆气」,即并不存在有无的区别,只有「气」的显隐之别,常人所认为的「无」只不过是「气」的隐匿不可察的状态。其次即「理气一元」,即认为天理并不是独立的存在,还是蕴含在「气」的不断攻取变化之中并与之为一体的存在。这两点是气学的主要支柱,船山先生完全继承了这一点,并以此为基石,构建其学术体系的大厦。因此船山先生的《张子正蒙注》可谓是其学问的枢要。


2、以《易》为学问根基。船山先生继承张载学说的另一个特点,体现在对待《易》的态度上。朱熹重四书而轻《易》,以为其不过是「巫卜之书」,而张载则完全不同,其学问最重《易》,并认为其余五经所含之理皆自《易》所发。朱张二人对待《易》态度的不同,体现了学问根基的不同,张载认为「天理」并非至高无上、永恒不变的,是与「气」为一体的且与「气」一同不断变化的,朱熹则认为「天理」是永恒不变的,实然不过是应然的派生,而《易》的要旨就是「与时偕行」、「不可为典要」,两人对其不同的态度也可想见。船山先生亦继承了张载对待《易》的态度,对张载的学说极力褒扬:

张子之学,无非《易》也,即无非《诗》之志,《书》之事,《礼》之节,《乐》之和,《春秋》之大法也,《论》、《孟》之要归也。自朱子虑学者之鹜远而忘迩,测微而遗显;其教门人也、以《易》为占筮之书而不使之学,盖亦矫柱之过;几令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继天立极,扶.正人心之大法、下同京房、管格、郭璞、贾耽壬遁奇禽之小技。而张子言无非《易》,立天,立地,立人,反经研几,精义存神,以纲维三才。贞生而安死,则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

而在对《易》如何阐释的问题上,船山先生继承和发挥了张载「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的论点,否定了象数派结合天文历算、五行学说对《易》的过度发挥,对义理派杂老庄之说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因此,船山先生在继承张载「虚实皆气」、「理气一元」的基础上,最为重视对《易》的阐释,可谓是以《易》为宗,其《周易内传》、《周易稗疏》、《周易大象解》、《周易外传》可谓是其学术的「内功要诀」。

————————————

①《张子正蒙注》序论


3、伦理学说。在对待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态度上,船山先生是批判继承的。他批判了程朱、陆王以「天理」为本源的学说,对陆王以心起理,忽视客观世界的「逃禅」之说批判尤烈,然而在程朱偏重「道问学」和陆王「尊德性」的问题上,力求合二者为一,但更加偏向王文成公讳守仁,在高扬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希冀以程朱「道问学」之法避免明末王学逞情任性、袖手谈心性的流弊。即侯外庐光生所认为的:对于程朱理学,是「否定式的修正」,对于陆王心学则是「肯定式的扬弃」。另外,船山先生也与张载一样,重视礼的修炼,这也是以「礼」来修正王学的致良知之功,使之得以有的放矢。

4、政治经济的学说。船山先生目睹了明末党争给国家带来的混乱,明朝高度集中的君权应对内忧外患的无力,亲自经历了异族入主中原的时代巨变,同时在流亡途中亲身考察了苗、瑶等上古社会的活化石,其丰富的社会经历为其提出创造性的政治经济思想提供了基础,同时自王文成公讳守仁创明末启蒙思潮之滥觞,明末资本主义萌芽及社会巨变,迫使着一批精英士大夫对旧有的政治经济学说进行重新思考,船山先生作为同时代的一员,亦对此有着深入的思考。


二、后世显名

船山先生学术的显扬,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是邓显鹤曾国藩的作用更多的是增加了船山先生的影响力。

船山先生作为明末遗老,对于清朝的统治,采取的是完全不合作的态度,不但在政治上不合作,在学术上也完全与官方乃至彻与江、浙、中原学者断绝往来,只在深山中隐居,发愤著书。这样有意的隐晦自己的学说,一方面是船山先生认为在道消正隐的时代,应当奉行「无誉无咎」的处世哲学,若冒然将自己的「正学」传播于世,则不免重蹈孔鮒冒然投奔陈涉而渎道的覆辙,另一方面,船山先生的学术内容包含着为时所不容的观点,冒然传播则不免有身家之戮。因此船山先生身前曾经叮嘱其子孙,当「尽藏其书,二百年后乃可出」。因此其著作主要在其家族及亲族好友中小范围传播。

然而其子王敔并不忍其父之学湮没无闻,但顾忌到清廷文字狱之酷烈,因此采撷了其中未干犯时忌的著作27种进行刊刻,这是湘西草堂版《王船山先生书集》

到了修编四库全书时,官方将其定性为考据学家,并且收录了其六种考据著作。

由于船山先生著作未能广泛传播,时人对于他的学术尚不能窥其全貌,对他的定性尚不准确,更无法认识到其学说的伟大,直到邓显鹤的出现。

邓显鹤是清末湖湘学派中一个重要人物,梁启超称他为「湘学复兴之导师」。他广泛与湖湘名士进行交游,提携了魏源、邹汉勋、何绍基等后学英才,对于湖湘学派的兴起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对湖南本土文献的整理出版,《清史稿》说他:

尝以为洞庭以南,服岭以北,屈原、贾谊伤心之地也,历代通人志士相望,而文字湮郁不宣。乃从事搜讨,每得贞烈遗行于残简断册中,为之惊喜狂拜,汲汲彰显,若大谴随其后。

在这过程中,他发现了船山先生的著作,于1839年与友人欧阳兆熊、邹汉勋等搜集编校船山先生的译著,于1842年刊布船山先生著作18种,共150卷,以《船山遗书》命名,这是「守遗经书屋」版。

同时,邓显鹤在于湖湘名士交游及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大力宣传船山先生的学说,使得船山先生学术成为了清末湖湘学派重要的支柱。也是他首先将船山先生提到了与明末顾炎武、黄宗羲二人并驾齐驱的地位。

湖湘学派诸贤君子在他的影响下,无不以船山先生作为精神上的导师,作为湖湘学派一份子的曾国藩大力推崇船山先生的学说也就不奇怪了。

至于曾国藩在金陵刊刻船山遗书,这倒不是由他起意的,而是由他的弟弟曾国荃推动的。曾国藩在《王船山遗书序》中写道:

咸丰四年,寇犯湘潭,板毁于火。同治初元,吾弟国荃乃谋重刻,而增益百七十二卷,仍以欧阳君董其役。南汇张文虎啸山、仪征刘毓嵩伯山等,分任校雠。庀局于安庆,蒇事于金陵。先生之书,于是粗备。

当然还有其他涉及政治的说法,这里就不道了。

三、学术要旨

因船山先生学说可谓是博大精深,单其著作就有48种之多,区区修习时日太浅,实在无力深入分析,因此仅罗列部分读书所得,以飨诸君子。

1、虚实皆有,虚实皆气

这点继承自张载,即并不存在有无的对立,并不存在包容气的虚空,而是虚空本身即是气的一部分,一切不过是气显隐状态的区别,一物之生是气聚,一物之亡是气散。这一立论破了玄释虚与空的理论,为儒家世界观的阐释开辟了新的局面,之前汉儒及理学、心学在世界观的阐释上面,仍然时不时需要借助玄释之说,张载的气学也未能完全否认包容气的虚空,而船山先生得以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人之所见为太虚者,气也,非虚也,虚涵气,气充虚,无有所谓无者。①
虚空者,气之量:气弥纶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②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问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③

气的显现,因可为人的感官所感知,因此人产生了有的概念,但是人不能因感官无法感知就否认了隐匿的气的存在,天地运行自有其理,人即便是圣人也无法完全和天理同一,因此人敬天,然而人可以部分的与天地之理相通,并以此为人处世,这一点为修身中道德标准的来源做了阐释,排除了心学以一己作为道德衡量尺度的学说,防止了肆意阐释圣典的流弊。以现代的话来说,是明确了人理性的局限,但是又为人类不断提升自己的理性划出了努力的空间。

同时为了人作为气聚而产生的物,必然要散去,为了能把自己完整的归还给上天,同时让世间存留更多的正气,所以必须要修身养德,即船山先生所谓的「贞生贞死」。这一立论解决了道德修养的动力问题,也是对玄释虚空之说导致人对于现世道德教条无向心力的境况的破解。

——————————————————————

①《张子正蒙注》卷一

②《张子正蒙注》卷一

③《张子正蒙注》卷一

2、理气一元

凡言理者有二,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一则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气受为性之至理。二者皆全乎天之事。①

理者,天所昭著之秩序也。②

理与气互相为体,而气外无理,理外亦不能成其气,善言理气者必不判然离析之。③

理只是以象二仪之妙,气方是二仪之实;健者,气之健也;顺者,气之顺也;天人之蕴,一气而已。从乎气之善而谓之理,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④

简单来讲,这就是朴素的唯物辩证主义。气的攻取变化必然导致理的变化,天理不是如朱熹所说恒定不变的。

——————————————————————

①读四书大全说卷五

②张子正蒙注卷三

③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④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3、变动不居,因时得宜

凡物皆太和絪緼之气所成。①

言太和絪緼为太虚,以有体无形为性,可以资广生大生而无所倚,道之本体也。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②

絪緼之中,阴阳具足,而变易以出,万物不相肖而各成形色,并育于其中,随感而出,无能越此二端。③

太极者,本动者也。动以入动,不息不滞。④

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⑤

气机物化,皆有往未。原于道之流荡,推移吐纳,妙于不静。⑥

——————————————————

①张子正蒙注卷二

②周易内传卷六

③张子正蒙注卷九

④周易外传

⑤读四书大全说

⑥老子衍

至于历史思想、政治思想、文学思想、伦理道德思想、宗教思想,如要做一大致了解,可见《王夫之评传》第九章。(饶了我吧,实在写不动了)


四、学术感悟

船山先生曾经在《俟解》中说过:「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诚然,纵观儒学学术长河中的诸贤君子,哪一位不是如此?孔子周游诸国,为得就是能正衰乱之人心,邪妄之世道;孟子峣峣雄辩,力辟朱墨,至有千万人吾往矣之豪言;张载早年慨然有经略西陲之志,为范纯文一语折服,而开关学之说;文成公赣南平叛,扶大厦之将倾,建千古卓绝之功。修身治国平天下,既是圣贤垂训后世的教诲,又何尝不是圣贤自道其豪杰之志呢?

豪杰是胸怀大志之人。圣贤之学,本来就是代天而立百世之教,若无怀揣着吞吐天地、缚龙捕鲸、治平天下的气魄,又何能在学术上做开天辟地之举?

豪杰是元气充沛之人。王夫之在周易内传乾卦中解元亨利贞之意时,对乾元一道推崇备至,认为圣贤之几在于此,而豪杰者,自强不息、刚健不止、元气充盈之人,因此若无这股充沛淋漓的元气,又何能臻圣贤之境?

豪杰亦是勇于决断之人。倘若没有毅然舍弃邪佞之道的魄力,又何能够克己复礼,改过迁善唯恐不速呢?又怎能在生命与道义之间做出无悔的选择呢?

王夫之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位豪杰,他在晦暗的时代,为了坚守其正道,毅然放弃了儒生治国平天下的志愿,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气魄,从事学问的探讨,更重要的是,他完全放弃了身前以卓绝学问的扬名天下的机会,一心一意的探索天道的希微,令人油然而生敬佩之心。正如船山这块顽石一样,王夫之以其苦心孤诣的「抱独之情」,自觉选择了崇高与孤独,期盼着以自己一己之力,让圣贤的学说润泽百代之下的苍生。

百年之后的我们,当时刻毋忘这股沛然的元气,方能无愧于千载圣圣相传的殷勤期盼!



敬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