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晋认为辽左险阻就在于辽沈,辽沈失守后辽东成了残局,广宁是最后底线,广宁失守后,辽东没有险阻可以凭据,布置再多兵马,也是送经验包,因此全师退入山海关比较合适。他称山海关是退无可退,并且认为辽沈、开铁等地都是重镇况且失陷,山海关薄弱,怎能抵挡。
因此认为退入山海关后,京师到关城之间都要布置兵垒,再无宁日。所以他并不是一心软弱的撤入山海关,而是觉得熊、王失去广宁,明朝已经被迫走这最后一步棋。
孙承宗认为广宁以后退入山海关,不如在山海关外苟延残喘,今天抠一点、明天抠一点,总不至于全部丢失。并且索性把关外文武权力统统交给武将,让他们世家门阀化,做一个边陲的诸侯群体。
我感觉孙承宗比较对,我们作为事后诸葛亮,明明白白的看到了天启以后崇祯的危局,如果撤回关内以后便不可能再度收复辽西走廊,因此能撑一会是一会总是好的。
在关外要面对清兵,在关内同样也要面对。连王在晋都承认山海关无险可守,不可能做长久之计。何况辽西仍然有大量辽民,台面上来说不能保境安民,要天子何用呢?私下来说,辽民中能够征兵、屯田,又是一个助益,何必丢给清军。
而且王在晋的说法太过悲观,广宁失守以后清朝刚刚开始降服蒙古,明朝仍然有搅屎的机会,矗在关外做个二愣子,未必清朝不怕。
辽东军费过高也不是孙承宗的问题,明朝军费是屯田粮食不够吃就用民运,民运不够就用盐粮,盐粮不够就从京城调派,而万历二十一年时就从京城调派了六十万两银子。辽东米价是飞涨的,成化十二年一两银子四石,万历十九年一两银子一石,天启元年八两银子一石,天启二年涨到十二两。孙承宗用的军费按照米价涨的速度来看,已经足够克制了。当时明朝岁入二百万两,出支五百万两,如果都是孙承宗用的,那他也只不过是根据万历二十一年的标准在领工资而已。
米价涨了十二倍,军费如果涨了12倍就是720万两,据传说孙承宗最夸张的军费数额就是这个数。
王在晋没有提出太好的解决办法,只是悲观的认为明军已败,应该退入山海关。
卫督骆思恭大谈史料信度,却引用了《孙承宗集》页一三○六《明史》〈孙承宗传〉中的“在晋无以难”,然后说“王在晋对可能出现的战局形势根本毫无预案,被孙承宗几句话问得哑口无言。”
《孙承宗集》明明就有孙承宗于天启二年七月十八日奏的〈以守修战疏〉,页七六二他自己写的则是“臣无以应”。全文為:
經臣曰:「於山建山寨三,以為退守計,而三道關俱可入。」蓋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經臣言:「邊兵之善走也,即殺,不能止,況大勢散,誰復為殺者,故為兩城,以固其心,而實置之死,以厲其必死之氣。」臣無以應。
这部《孙承宗集》收了孙承宗的《阅关奏稿》、《督师奏疏》等稀见史料,非常珍贵,书本身也不算常见。但卫督骆思恭不引用孙承宗的奏疏,却引用了里头收录的明史说法,或者是刻意鱼目混珠,或者是没有仔细看书。
4/14新增:这是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十页三三-三四。全文為:
经臣曰:“于山建山寨三,以为退守计,而三道关俱可入。”盖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经臣言:“边兵之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故为两城,以固其心,而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臣遂无以应。
除了“厉”字改为“励”,以及“臣遂无以应”多一个“遂”字之外,和孙承宗的〈以守修战疏〉内容完全相同。
记载“在晋无以难”的《明史》卷二五○〈孙承宗传〉全文为:
曰:“关外有三道关可入也。”曰:“若此,则敌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曰:“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曰:“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是教之溃也。且溃兵可入,敌亦可尾之入。今不为恢复计,画关而守,将尽撤籓篱,日哄堂奥,畿东其有宁宇乎?”在晋无以难。
《明史》〈孙承宗传〉该段是抄自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四十七的〈孙公行状〉,除了添加孙承宗〈以守修战疏〉没有的内容,还又把王在晋对于“边兵善走”的说明删掉了。全文为:
曰:“关外有三道关可入。”公曰:“若是则虏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曰:“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公曰:“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是教之溃也。若是,则又安用重关?且败兵入三道关,虏不可尾而入乎?人心一溃,不又为全辽之续乎?”曰:“将于八里内南负山,北抵海,掘沟二十里,以限胡马。”公曰:“徐中山之经度斯地也,左山右海,砂少土多,故扼要为关。今将践砂凿石,火烧水激而成河,不亦难乎?成祖弃大宁诸城,而独守辽东,以大宁退有蓟门天险,辽西非辽东不可守也。今不为恢复大计,切切然画关而守,将尽撤藩篱,日闹堂奥,畿东有宁宇乎?”关门诸辽佐俱从,在晋数目之,颇倚以为助。公出袖中揭帖视之,曰:“诸君皆以为不可,今日何默默也?”在晋语塞而止。
4/15新增:这是关于〈以守修战疏〉和〈孙承宗传〉、〈孙公行状〉的内容比较。
《三朝辽事实录》与〈以守修战疏〉的文字内容是一致的,而〈以守修战疏〉是收在孙承宗的《阅关奏稿》,《阅关奏稿》内容只收孙承宗巡视山海关期间的奏疏,很可能是于天启年间即付梓。《三朝辽事实录》成书于崇祯年间,应该比《阅关奏稿》晚。
〈以守修战疏〉是孙承宗自己的奏疏,王在晋收录在《三朝辽事实录》中。我们以前只能看到《三朝辽事实录》,现在有了《孙承宗集》,因此可以确定这是孙承宗自己对于该次问答的叙述,并不是王在晋写的。
孙承宗说他当时抱持偏见“臣时执边见”询问王在晋的城守策略。
上述均是引自〈以守修战疏〉,孙承宗自己叙述了与王在晋的讨论,王在晋告诉他因为边兵善走,因此要设置山寨等退路让溃兵进入死地死战。
孙承宗巡关之后,上奏称赞王在晋策略谨慎而且安排有后手“……此经臣老成之见,臣未之敢易者。且经臣已遣将经营觉华岛,则其微意更令人服耳。”(《孙承宗集》页792,天启二年八月十二日,〈录呈同行代拟之辞疏〉,该疏为鹿善继代拟,見《鹿忠节公集》卷二)
但是到了钱谦益《牧斋初学集》的〈孙公行状〉,两人讨论的内容和顺序就不一样了,〈孙公行状〉的说法是孙承宗问城守策略。
钱谦益〈孙公行状〉的描述和孙承宗自己的〈以守修战疏〉差别非常大,变成孙承宗不断质问王在晋防守策略,逐一反驳,然后指责他只想防守,让王在晋说不出话来。可以看到钱谦益删掉了王在晋回答“边兵之善走也”的设置退路原因,添加了王在晋又想挖壕沟,让孙承宗指责王在晋不懂地理土质,并且龟缩防守“今不为恢复大计,切切然画关而守”,把王在晋骂得说不出话来。
在钱谦益的描述中,孙承宗在大局观、战术观都完胜王在晋,而王在晋除了只想畏惧退缩之外,连地理土质都不懂,真是废柴一枚,而且孙承宗是当着辽东官员的面驳倒了王在晋。
这个描述加油添醋很精彩喔,可是和孙承宗本人的叙述差别非常大。《明史》〈孙承宗传〉节录了钱谦益〈孙公行状〉,再把故事结尾改成“在晋无以难”。
在这两则冲突的史料之中,你认为孙承宗〈以守修战疏〉的叙述正确?或是钱谦益〈孙公行状〉的描述正确?
需要说明一点,没有所谓的“关宁铁骑”这支听起来成建制的军队,这个词出现在清代野史,纯属后人附会。明代有载的辽东称得上铁骑的军队只有两支,一支是杨嗣昌成立的“关门铁骑”,驻守山海关,听名字就知道,是守关门的,只有两千人,后调入关内平叛被农民军所灭,存在时间很短,跟孙承宗、袁崇焕及辽东将领没有关系。另一支是祖大寿的私兵“缘边铁骑”,人数亦不足两千,后来估计跟着降清了。
辽东明与清的历次战役中,参战明军的成分比较复杂,总体来看各军头私兵+卫所军(关外堡垒驻屯军)+关内客军,共同构成辽东军防守关宁锦防线,其中进攻性的战役辽东军头的战意不足,逃跑很擅长,尾随敌人也是专家(己巳之变),但防守个城堡还凑活(废话,守不住自家田亩就归满人了)。辽东军的军阀化倾向从李成梁时代就埋下了种子,李成梁和同时期的戚继光走的是完全相反的路子,戚帅把练出来的精兵变成忠诚的朝廷军队,纪律严明,从不畏战,有死无降;李成梁则完全倚仗自己私兵,为后来开了一个恶例。军阀化的是辽东将门世家及其私兵,这帮人能打但往往待价而沽,出不出死力全看是什么仗。至于有人说辽东军两头玩猫腻,从历史的结果看其实证据不足,因为祖大寿和吴三桂两个最大的辽东军头反而是最后才降清的,且都是在形势极为无奈之时,祖大寿还曾诈降又跑了,松锦之战死守锦州那也拼了老命。降清后的祖大寿郁郁而终。这帮人虽然不那么让皇帝放心,但也是不想轻易就降清的。
回到孙王之争。我认为在天启时期孙承宗的战略更为妥当,或者说努尔哈赤时期这个战略是很有效的,那时财力尚能支持,努尔哈赤战略头脑并不好,他晚年时期的后金经济被明朝堡垒战术和经济封锁挤压得几近崩溃,又杀戮太重,基本到了眼看撑不住的地步。但这时他死了,皇太极救了后金。随着明朝财力的恶化,加之皇太极的应对极为高明,对明军坚定地围点打援,对内则聚拢人心,很有弹性。孙承宗和袁崇焕主导的修堡推进战略这时就等于自投死路,而王在晋回收防线、把第一条防线放到山海关外的想法此时就是正确的了。脱离接触,坚壁清野,关内练兵,辅以不停地骚扰,伺机而动,吸引清军来攻,消耗其后勤。因为清当时的经济问题是十分严重的,根本经不起一场大军出动几百里去攻山海关这样的坚城的旷日持久的大战。即便攻下了,关内是早有准备的收缩回来的明军,又是一场严重的消耗,且要冒着被明军抄后路关门打狗的巨大危险,满人死得起吗,耗得起吗?反对这一策略的人看不到这一点。皇太极不是傻子,他最想看到的是明军不断修堡推进,正好实施他的伐大树战略,围点打援,以逸待劳地消耗明军粮饷和精锐战兵,让明朝慢慢失血。
王在晋的思路这时从军事、后勤角度是对的,但让皇帝做出这个决策也极其为难——辽东将门及其私兵怎么安排?这些人彪悍能战(打自己人厉害得很),在关外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产,他们想放弃吗?放弃之后,至少几十万人入关,如何在关内安置他们?利益如何协调?土地如何分配?恐怕这是朝堂之上无法通过的主要原因之一。
放弃关外的决策一直到了1644年闯军直逼京师时才做出,吴三桂军之所以行动迟缓,并非有意耽误行程,实是崇祯命令下得太晚,因为放弃关外牵涉到的不止是军队入关救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世代在关外打仗的军人尤其是将领们的私兵拖家带口(能打的还就是这几千私兵),还有那么多的军属、财物,要全数随军撤入关内,就是刀架脖子上,也快不起来。军队从理论上当然可以抛下一切不管不顾,急行军去救皇帝,但实际上你让他们扔下自己家业,冒着让清军在后边拣便宜的风险,他们是不会干的,估计当时就反了。
从所谓的“辽人守辽土”这一错误战略提出来,辽东问题就成了一个死结。还是对辽东基层认识深刻的熊廷弼看得清楚,辽东问题必须用客军解决,辽兵只能用于防守,不能作为进攻的主力。在一段时间内,关外适当收缩防线以守为主,省出钱来关内抓紧练兵,等待变化,伺机收复,才是最正确的策略。可惜了熊大人。
某答主偷偷地把原文里的九十七万两改成了九十三万两却不对其他的谬误进行回应和订正真是令人不齿啊 @墨在朱之上
分割线……………………………………………………………
某些答主也甚是讨厌,自己说的史料要辩证着看转头自己就把这条给忘了。
他引用王在晋奏疏中所谓的筑城八里铺我没在图书馆没有翻,不过他的错误也实在是太明显了。他说王在晋拿了朝廷九十七万两白银却只是干了一点点水活,完全的贪墨公帑,还要在书里为自己洗白,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我们可以在《明熹宗实录》里找到关于这一段的记录:
“在晋又再申筑城,前议于关外,由八里铺绕角山而东,傍三道关起脚,逶迤至海,计长三十七里,筑墙建台,结寨造营房,设公厅,共估九十三万,请发帑金。上许发帑金二十万,仍谕令酌节省,毋致虚糜。”
看到没有? @墨在朱之上 皇上批复了王在晋的八里铺,还先行拨了二十万两银子开工并且还嘱咐王在晋勤俭持家,不要浪费了。紧接着王在晋就拿着这二十万两银子欢天喜地地开工了,但是这时蹦出个袁崇焕,一状把王在晋告到首辅叶向高那里,叶向高马上就派孙承宗前往山海关考察八里铺新城,之后就爆发了那次著名的争论,孙承宗回京之后又在皇帝面前告了王在晋一状,然后王在晋失势被送到南京兵部养老,八里铺也就黄了。
见《明史 孙承宗传》
“……其他制置军事又十余疏。帝嘉纳。无何,御讲筵,承宗面奏在晋不足任,乃改南京兵部尚书,并斥逃臣慎言等,而八里筑城之议遂熄。 ”
前前后后就是王在晋提了个九十三万两的预算,就等于王拿着这么多银子施工了?天底下有这么好当的乙方?
您还说我扯着您小错误不放,可是您连这都错了就太说不过去了吧。您如果连实录这样重要的书都不看的话妄谈治史是不是给人一种大话的感觉?
除了经费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他引用史料时犯的另一个严重错误,那就是全然不理解史料的本意,也许是初中文言文基础没打好还是故意使坏误导读者就不得而知了。
根据他列举的三朝辽事实录原文能得出他的结论吗?结果显然是不能的。
王在晋题:『臣因严关墙低土薄,旧边止三丈二三尺,今加高至四丈,土帮止八九尺,今填阔至二丈二三尺。墙则砖灰坚砌,土则夯杵并加,虽南北二部尚有一千八百丈未修,而已修者粉堞崔嵬相望矣。城外錾濠,濠外掘品字沟,沟中下暗签,沟外间一摆空营,众工毕举,窃意计期可成,又于八里铺筑新边,已完土墙二百余丈,臣不时往返,身先调度,勤者赏劳,惰加罚,终日兢兢,如临大敌。 ————《三朝辽事实录》
我们看到王在晋在报告时提到他拿着天启皇帝批的二十万两白银既修了八里铺还重修了旧城,并且提到重修的旧城“已修者粉堞崔嵬相望矣”(然而某答主却说这是王在晋形容修的新城,我就很纳闷了王在晋自己都承认八里铺修的是土墙了,你还让他在奏表里这么形容,你当他和皇帝的智商都和您一样吗?)对比某黑洞一样的著名防线,这难道不是一种省钱的好方法吗?
至于他说什么山海关一共二十里我是不知道他是如何得出来的,他难道不知道什么叫长城,罗城,翼城,瓮城吗?更何况山海关城的城墙也不到二十里啊?
ps.您的文言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真的需要提高,还有别把所有指出你低级错误的人都叫杠精,这样很耻辱的。
。。。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
最高赞回答黑王在晋和三朝辽事实录还把谢国祯老爷子拉出来站台说谢老爷子认为三朝辽事实录一文不名。 @墨在朱之上 然而实际上呢?
谢老爷子在《 万历至崇祯上 第三节记万历朝史事之书的 王在晋所著 越镌二十一卷这一小节中写到“……经略辽东,著有三朝辽事实录十七卷,已著录于清开国史料考中。”
很明显嘛,老爷子是把他放在《清开国史料考》中的,而不是某答主所谓的老爷子认为该书不具有史学价值balabalabala………某答主脑补的够可以的。
看来答主是书都没看仔细读过,看着目录没有就脑补谢老爷子的想法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清开国史料考》中怎么说三朝辽事实录的。
卷三 明代之记载上
“唯是书上起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下迄天启丁卯十二月,十余年之事,记载綦详,裒然巨帙,为治辽事者所必参考之书也。”
你看看你看看,谢老爷子都说了研究明末辽东史必须要参考这本书,极大地肯定了这本书的史学价值,某些答主自娱自乐,读书不精,治史不精,还需要再学习一个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