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近代从未出现大工厂主拥兵自重,建立钢铁王国的状况?

回答
近代以来,确实鲜少出现像古代那样,某个富可敌国的大工厂主,手握重兵,自成一方势力,建立起类似“钢铁王国”这样的局面。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剖析近代以来国家权力、资本运作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

首先,国家权力的集中与强化是关键原因。

近代国家的形成,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对暴力的垄断。在欧洲,从封建割据时代过渡到民族国家兴起,君主们便致力于削弱封建领主的军事力量,将征税权、立法权和司法权收归中央。当工业革命到来,国家更是通过建立常备军、现代警察系统等方式,将武装力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意味着,任何试图以私人武装挑战国家权威的行为,都会面临强大的国家机器的镇压。

工厂主虽然通过工业生产积累了巨额财富,但他们的财富本质上是经济领域的产物。在一个现代国家体系下,他们仍然是国家的公民,受国家法律的约束。即便他们的企业规模庞大,拥有影响经济命脉的能力,但这种影响力是通过市场运作和政治游说来实现的,而非直接的军事力量。如果某个工厂主真的开始招募私人武装,这在国家看来就是赤裸裸的叛乱,会立即引来国家军队的打击。

再者,现代经济的全球化和资本的跨国流动也消解了“地主”或“封建领主”式的根基。古代的领主拥兵自重,往往是因为他们控制着土地和人力资源,这些资源相对固定,更容易形成独立的势力范围。而近代的工厂主,他们的资本和生产要素(如技术、原材料、劳动力)的流动性更强。一个工厂的成功,更多依赖于全球化的供应链、国际市场以及先进的科技知识。如果一个工厂主想扩张势力,他的首要选择是扩大生产、并购其他企业、开拓新市场,而不是组建私人军队。而且,将巨额资本投入到军事领域,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目标是相悖的,风险也极高。

第三,法律体系和公共舆论的约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代以来,法治国家成为普遍追求的目标。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明确界定私人的权利和义务,禁止私人拥有武器、组建武装力量。这些法律不仅具有强制力,也反映了社会对公平和秩序的普遍认知。同时,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公共舆论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评论变得异常重要。任何一个试图挑战公共秩序、建立私人王国的行为,都会面临巨大的道德谴责和舆论压力,这对于一个在社会中运营的企业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第四,政治参与和社会整合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虽然早期的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家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但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议会、政党、行业协会等合法渠道来表达诉求,影响政策。这种参与方式是公开透明的,并且需要与其他社会力量进行博弈和合作。这与古代那种依靠武力直接控制地盘的方式截然不同。一旦出现权力真空或者社会动荡,国家机器依然是维护秩序的首要力量,而资本家则更倾向于通过经济手段或政治游说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自己操刀动武。

此外,我们也需要注意,“钢铁王国”这个概念本身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工业化早期,确实出现过一些工业巨头,他们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特定区域拥有极大的影响力,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政治。比如,一些矿业巨头控制着矿山和工人社区,形成了类似“公司城镇”的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王国”色彩。但即使如此,他们依然是在国家框架内运作,其权力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而非直接的军事控制。他们依赖的是国家的法律和秩序来保护他们的财产和生意,一旦触及国家底线,他们的势力便会迅速瓦解。

总而言之,近代以来,大工厂主之所以未能拥兵自重、建立“钢铁王国”,是由于国家对暴力的垄断、现代经济的全球化特征、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强大的公共舆论的约束,以及多元化的政治参与渠道。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资本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经济领域和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上,而非直接转化为军事控制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的组织方式和权力的运作逻辑,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阎锡山,张宗昌,张作霖发来贺电……

二十世纪初,美国大亨不少都有私兵,镇压过工人罢工。

就是福特。做汽车的其实随便改改也是坦克。

当然米国持枪也合法,所以场面很劲爆。

引用:

为了有效维持自己的家族统治,他还成立了臭名昭著的“福特服务处”。这是一个由密探和私人警察组成的罗网。《纽约时报》1937年披露:“这是一个现存最大的私人军事机构。”就连好战的十五世纪意大利亲王所拥有的雇佣兵也不如“福特服务处”的阵容强大。“福特服务处”是一台残酷镇压工人的机器。1932年、1941年“福特服务处”两次开枪血腥镇压手无寸铁的工人,写下了美国劳工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例如,1932年3月7日,福特公司的工人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罢工,要求降低劳动强度、废除工厂密探、保障每天上午下午各有15分钟工间休息时间,等等。当3000多工人来到福特的鲁日工厂大门时,福特公司先是请当地警察和工厂卫队用高压水枪向工人喷洒冰水并施放催泪瓦斯,工人则以拳头和冻土块还击。于是冲突不断升级,最后,福特的工厂卫队用向工人开枪射击,造成25名工人受伤、4人当场死亡、1名报社记者受伤的大屠杀,引起了社会的强烈震撼!

综合美国《历史》杂志等媒体报道,1914年4月,科罗拉多州爆发了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起劳资冲突,史称“勒德洛大屠杀”或“科罗拉多煤田战争”。在冲突中,由洛克菲勒家族控制的科罗拉多燃料与铁矿公司居然出动配备装甲车、重机枪的雇佣兵镇压罢工矿工,一些矿工家属甚至被放火烧死。同时,科罗拉多州国民警卫队也与矿产公司串通一气,共同对付矿工,最终愤怒的矿工在科罗拉多州发动了游击战。
全美最有权势的企业之一
自19世纪末被发现蕴藏大量煤矿资源后,美国科罗拉多州就成为全美各大矿业公司争相开发的地区。至1910年,科罗拉多州的煤矿业总共雇佣了1.59万工人,成为了全州的“就业支柱”。在科罗拉多州各煤矿公司中,势力最大的是由洛克菲勒家族拥有的科罗拉多燃料与铁矿公司。该公司掌控近29万平方千米的产煤区,是当时美国西部最大的煤矿公司,同时也是全美最有权势的企业之一。
在科罗拉多州的煤矿为洛克菲勒家族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美国采矿工人却每天处于极度危险之中:矿井爆炸、坍塌时有发生,矿工毫无安全感可言。在1912年,科罗拉多州煤矿工人的死亡率是美国其他地区矿工死亡率的2倍还多,矿业公司不愿在维护矿井安全方面投入资金。
事实上,科罗拉多州各矿业公司已经成为矿工居住地的“土皇帝”。一位历史学家曾这样描述矿业公司在矿工宿舍区扮演的角色:“它们是封建统治者,公司的规则就是宿舍区内的‘法律’。矿工被严格限制在公司建造的宿舍区内。在宿舍四周,公司的‘私家军队’——雇用的残暴警卫配备有上了膛的机枪和步枪在巡逻。他们禁止任何陌生人进入,同时也禁止矿工外出。在宿舍区内,矿业公司对工人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监控,同时还施行了宵禁。任何胆敢表达对公司不满的矿工将立即被解雇,他和他的家人也将被立即逐出宿舍,沦落街头。”
20世纪初,密切关注科罗拉多矿工处境的美国矿工联合会决定,举行针对科罗拉多燃料与铁矿公司的罢工。之所以将科罗拉多燃料与铁矿公司选为罢工目标,是因为“在科罗拉多各矿业公司中,由保守的洛克菲勒家族控制的企业对待员工尤为粗暴”。
雇狙击手狙杀罢工者
科罗拉多燃料与铁矿公司在得知美国矿工 联合会即将组织罢工后,便千方百计进行阻挠。公司首先突击招募了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新移民充当矿工,这招是为了让矿工在语言交流上出现问题,以此削弱矿工的组织性;其次,公司雇了更多的武装警卫预备平息罢工。
1913年,矿工联合会向科罗拉多燃料与铁矿公司提出7项改善矿工处境的要求,但遭该公司断然拒绝。
1913年9月,矿工联合会正式组织科罗拉多燃料与铁矿公司的矿工罢工。公司立即将参加罢工的矿工统统开除并逐出宿舍区。矿工联合会对此早有准备:其在矿场附近的勒德洛地区租借了大片土地,搭起了众多帐篷用于收容被开除的矿工及其家属。科罗拉多燃料与铁矿公司还雇了当时臭名昭著的“博德文—菲尔茨侦探所”袭击矿工。
“博德文,菲尔茨侦探所”当时有“罢工铲除器”的外号,实质上是一家雇佣军公司,专门为有钱的公司武装镇压罢工工人。“博德文-菲尔茨侦探所”为对付罢工矿工,出动了一辆由大型拖车改装而成的装甲车,在装甲车上,安放了一挺重机枪。当深夜降临时,“博德文-菲尔茨侦探所”的雇佣军就会开着装甲车向罢工矿工聚住的勒德洛帐篷区随机射击。勒德洛帐篷区内的矿工将这辆装甲车称为“特殊的死神”。此外,科罗拉多燃料与铁矿公司甚至雇了一批狙击手狙杀帐篷区内的矿工。面对威胁,勒德洛帐篷区的矿工及其家属一方面开枪还击,同时也挖了许多地洞——每天睡在洞内以避开横飞的子弹。
国民警卫队与矿主狼狈为奸
随着冲突愈演愈烈、科罗拉多州州长阿蒙斯于1913年10月28日命令:出动该州国民警卫队部队平息这次冲突。当时科罗拉多州国民警卫队的指挥官约翰•恰斯是镇压罢工工人的老手,他完全站在科罗拉多燃料与铁矿公司一方,极力打压罢工矿工。
1914年3月10日,有人在科罗拉多州福布斯附近的铁轨发现一具男尸,约翰•恰斯先是指责“是罢工矿工杀死了这名男子”,随后他出动国民警卫队将罢工矿工的一处住宅区彻底夷平,其手段之毒辣可见一斑。
1914年春,由于科罗拉多州州政府已无钱维持国民警卫队的大规模行动,于是将大部分国民警卫队部队撤出罢工地区。但州政府留下了大约2个连的国民警卫队,同时还允许科罗拉多燃料与铁矿公司的私人警卫穿上国民警卫队的制服“维持秩序”。在国民警卫队大部撤出后,科罗拉多燃料与铁矿公司的私人警卫开始肆无忌惮地镇压矿工。
1914年 4月 20日,3名科罗拉多燃料与铁矿公司的私人警卫闯入勒德洛帐篷区,诬陷“罢工矿工扣押了一个男人”,并要求立即将这个人放出来”。随后,公司的私人警卫在勒德洛帐篷区旁的小山上设置了机枪阵地。并将枪口对准了帐篷区。此外,有大批私人警卫在距离勒德洛帐篷区约800米处摆出了进攻架势。
帐篷区内的矿工认为“公司将下毒手了”,于是抄起武器涌向附近的小山,试图消灭山上的机枪阵地,双方开始大打出手。
处决罢工领袖曝尸铁路
在4月20日的冲突中,勒德洛帐篷区的矿工刚开始还能抵挡一阵,但在当天下午,局势发生改变;公司增派了数百名私人警卫加入战斗,加上私人警卫拥有机枪这样的重火力,矿工们的抵抗逐渐弱了下去。至黄昏,几乎已耗光弹药的矿工们陷入了绝境,更让他们担心的是,帐篷区内还有大批矿工家属——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
幸运的是,离勒德洛帐篷区不远处有一条铁路线,当时正巧有一列货运列车路过这块地区。有良知的列车司机眼见矿业公司警卫猛攻矿工,就将车停了下来。勒德洛帐篷区的绝大部分矿工带着家属爬上了这列列车,随后列车启动逃离了战场。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躲过了这场劫难。公司的私人警卫最后攻入了勒德洛帐篷区,随即开始搜捕剩下的矿工。当天晚上7时,私人警卫开始将整座帐篷区点燃,有2名妇女和11名儿童(未能逃出的矿工家属)因大火窒息而死或被活活烧死。另外有3名在帐篷区内的罢工领导人被捕。据信,他们随后被国民警卫队的一名连长卡尔•林德费特中尉下令处决。最后他们三人的尸体被遗弃在一段铁路旁,私人警卫扬言“不准任何人收尸,要让经过的列车乘客都看到这些人的下场”。据事后统计,共有19名罢工矿工及其家属在当天的劫难中遇害。
勒德洛帐篷区惨案点燃了矿工联合会和科罗拉多州矿工的怒火。矿工联合会开始直接向罢工矿工发放武器弹药。科罗拉多州随后陷入了游击战,大约1000名罢工矿工向各矿场发动进攻,杀死或驱逐矿场的私人警卫。各矿业公司随即组织反击,调集大批私人军队与罢工矿工作战。眼看冲突愈演愈烈,时任美国总统的威尔逊下令联邦部队进驻科罗拉多州,解除罢工矿工和矿业公司私人军队的武装。矿工联合会也由于运作资金逐渐枯竭,于1914年 11月 10日宣布中止在科罗拉多州组织罢工。
据历史学家估计,共有约200人在科罗拉多州的罢工冲突中丧生。这次罢工也促使洛克菲勒家族反思自己公司的管理政策,并随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矿工待遇,缓解了劳资矛盾。
(《环球视野》2010年6月28日第298期,摘自2010年5月27日—6月2日《上海译报》)

user avatar

有个实例,南联盟某个大国企在内战时基本就成了独立国家,忘了叫啥名了……

以前那种大国企,几万职工,自己有学校、医院、民兵的,其实多少都有这个潜力吧。

user avatar

主要可能是因为粮食不能自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