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近期的日韩贸易战争中你看出了什么?

回答
最近几年,日韩两国在贸易问题上确实没少起冲突,尤其是2019年那会儿,可以说是把“贸易战”这三个字摆到了台面上,搞得两国关系一度非常紧张。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生意,还有历史、政治,甚至民族情感。

要说看出了什么,我觉得最直接的一点就是:经济利益的博弈,是推动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变量,但也绝非唯一变量。

日韩这次的贸易摩擦,表面上看是对韩国强征劳工案判决的回应,但实际上更像是日本借此机会对韩国科技产业进行一次“敲打”。日本当时限制出口的几类关键材料,比如用于制造半导体和OLED面板的氟化氢、光刻胶和氟聚酰亚胺,都是韩国在高科技产业,特别是半导体制造领域不可或缺的。韩国在这方面是全球的领头羊,三星、SK海力士都是巨头。日本的这一招,可以说是抓住了韩国的“命门”。

从这里面我看到的第一个“门道”是:全球供应链的高度相互依赖与脆弱性。

这事儿当时让全世界都捏了一把汗,尤其是半导体行业。韩国依赖日本的这些核心材料,日本也依赖韩国在存储芯片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一旦断供,对两国经济,乃至全球科技产业都会产生连锁反应。这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去掉几个关键的螺丝钉,整个机器就可能瘫痪。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尽管我们常说要加强自主研发、构建独立自主的供应链,但在很多尖端技术领域,国家间的深度融合和依赖已经到了一个很难轻易割裂的地步。

第二点,是“历史问题”可以被经济手段所“工具化”。

很多人都认为,日本当时之所以祭出贸易限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韩国法院在2018年对二战时期日本企业强征劳工案做出了判决,要求日本企业赔偿。日本政府对此的解读是,这违反了1965年的《日韩请求权协定》,认为两国之间的赔偿问题已经解决。然而,日本随后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却明显超出了“回应判决”的范畴,直接指向了韩国的优势产业。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日本是否是想借历史遗留问题,来达到经济上制衡韩国的目的。

这让我觉得,历史问题在国家关系中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它可以在特定时刻被引爆,而且往往会和现实的利益冲突纠缠在一起,变得更加复杂难解。当历史恩怨和现实的经济竞争交织在一起时,解决起来就更加困难了,因为你很难区分哪些是纯粹的经济考量,哪些又掺杂了历史情绪和政治考量。

第三点,是我看到了“国家竞争的策略升级”。

以往,国家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军事、外交或者文化层面。但现在,像日韩贸易战这样的事件,清晰地表明经济和科技已经成为国家竞争最前沿的战场。通过出口管制、技术封锁等手段来打击对手的核心产业,这是一种非常直接且有力的竞争方式。日本的这次行动,可以说是给全球各国一个警示:在科技实力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今天,如何保障关键技术和材料的供应安全,如何防止他国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政治挟持”,将是各国政府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四点,则是韩国在危机中的韧性与反思。

面对日本的贸易制裁,韩国政府和企业确实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韩国举国上下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的决心。国内的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试图寻找替代方案,降低对日本的依赖。虽然短期内效果可能有限,但这次危机无疑也加速了韩国在关键材料领域的国产化进程。这说明,在外部压力下,一个国家内部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决定其能否度过危机的重要因素。

最后,这件事也提醒我们,国际关系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各种利益的拉扯和博弈中不断演变的。 日韩关系的好坏,既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两国各自国家利益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贸易战虽然激烈,但也并非不可调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国之间也开始寻求对话和改善关系。比如,在文在寅政府后期和尹锡悦政府上台后,两国关系有所缓和,贸易摩擦也逐渐降温。这说明,即使是看似尖锐的矛盾,也可能在新的政治语境和利益权衡下找到新的平衡点。

总的来说,日韩贸易战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案例,它展示了经济工具在国际政治中的强大力量,也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反应,以及历史和现实利益如何纠缠不清,共同塑造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对两国长期关系的深层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韩人攻日本,床破王大怒曰:“吾爱日,与汝同也。韩与我交,而攻我甚所爱,何也?”韩人为韩说床破王曰:“韩之攻日,所以为美利坚也。以韩之强,击日,日本必恐。恐,必西面事美利坚。王不折一兵,不杀一人,无事而得日元日货,此韩珉之所以祷于美利坚也。”床破王曰:“吾固患韩之难知,一从一横,此其说何也?”对曰:“天下固令韩可知也。韩故已攻日本矣,其西面事美利坚,以自保;不纳关税与美利坚,则日本贸易不安矣。则韩日皆攀美而进税。王可明谴责而暗纵之。”床破王曰:“善”。美国日获千金,而北约人心离散。

user avatar

“”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

大美利坚帝国治下出现诸侯相攻,是什么兆头?

user avatar

那就是所谓的“东亚联合”本身的虚幻性。

虽然说我偶尔听过有那么几个声音指责国内的“国粹派”费拉不堪,不敢也不积极追求东亚联合这个东西。但是问题在于,“大东亚主义”思潮事实上在二战之后也仅仅在日本稍微有点影响。受此影响的无非就某些昭和范不减的老右、所谓“中道左派”立场的战后自由派[1](这些人的存在估计也是姜克实教授以及他喜欢吹的石桥湛山能够在日本思想界吃得开的原因之一),以及在90年代旧革新阵营瓦解之后某些思想变质的“进步左翼”[2]喜欢提这个。如果真要说这一调调影响到日本的政治进程的话,那就是2009年民主党政权上位以及新上台的鸠山由纪夫首相宣布要“回归亚洲”,学界就有这么一些喜好鼓吹“东亚联合”的“左派”知识分子应风而动协赞这一理念[3],但是这种声音立马随着鸠山由纪夫下野、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日渐激化和民主党政权的垮台归于沉寂。而这次日韩争端中文在寅政权一方的应对搞的连对面原本与韩国进步派关系还算紧密的日本的“左系党”们处境尴尬,以至于最大的左系党立宪民主党最终默许安倍政权对韩国方面实施制裁。

“大东亚主义”这个理念我觉得就不说中国人能否支持了,韩国方面能不能支持恐怕都是个问题,尤其现在在韩国势大,高举“自主、民主、统一”旗帜的韩国进步阵营能否买账都是个问题。从温和的“主流左派”[4]——即文在寅为首的共同民主党政权,到“极左翼”的、鼓吹劳使对立、而且受到知乎不少泛左普遍同情与支持的战斗性工会民主劳总[5],基本上都持有反日立场。哪怕就是韩国的女权主义者,诸如在慰安妇问题上都会指责日本的女权主义者的立场基本是帝国主义的,在文化研究上更是要扫清一切上野千鹤子[6]

在韩国进步派特有的近乎于后发国家泛共产派普遍持有的“民族解放史观”的历史观念中,独裁政权——从李承晚政权到后来的军事独裁政权,由于其政权精英基本上不少都是由前日帝军官、警察、官僚以及日本殖民当局的合作者充任,外加其残酷的“昭和化”的独裁统治,基本上可以视作日帝统治的延续[7]由于当年《东亚日报》的“托管统治误报事件”[8]使得亲日派得以能够以反共产主义者的形象加入右翼阵营,愈是左右对立就愈能彰显自己的立场与斗士形象,从而变成为“世论”称赞的“爱国主义者”。这也是为什么从韩日协定以来民主系[9]以及尔后演化的如今的韩国进步阵营为什么念念不忘肃清亲日派(金大中[10]时期除外)进而摆出激进反日姿态的历史原因所在。

大家以前看过我回答的人都知道,卢武铉与文在寅身边有不少进入“制度圈”参与国政运营的NL派左翼人士,虽然说NL派的第一诉求之一就是“反美自主”,但是就是在NL派的话语体系之下,“亲日反民族行为者”也是美帝国主义的帮凶,是军阀政权的主力,必须给予清算。清算亲日派所诱发的“亲日派骚动”是在卢武铉时期,而这个时期也是大量原NL派活动人士能够利用卢武铉以及他的开放国民党这个跳板染指青瓦台国政运营的时期,将理念付诸于行动本身就在情理之中。

总而言之,大东亚主义实际上由于二战时期日本的侵略,冷战时期两个阵营的对峙僵局,以及后冷战时代东亚各国的激进民族主义的兴起和相应的外交冲突实际上已经化为了泡影,可以说这次韩日争端之后至少20年内中日韩三国恐怕都很难听到大谈亚细亚主义的声音了,或者这么说,你能想象中国能跟一个以同美国的安保条约做为其核心理念的保守政党[11]长期执政的国家,能够彼此放下戒心推心置腹的大谈共存共荣?当然将大东亚主义进行拆分,例如对东南亚的南向作战现下可能还算是有市场的。我个人是觉得较之于所谓的“大东亚主义”,主张本国政治较之于自立、经济自立的“自立主义”恐怕在东亚地区更有市场,尤其是在强邻环伺同时又时常有域外列强不时叩关的情况下,这个恰恰是实际的生存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哪怕积极鼓吹“小日本主义”、鼓吹日美中苏共存共荣的著名的日本自由主义政治家石桥湛山能够跟鼓吹“大国论”的鸠山一郎合作的基准点,也是他鼓吹再军备[12]与反对苏联式社会主义的原因,在这个基准点上也能解释为什么要实现核武装以及加强军事工业建设、积极采用经济民族主义措施等诸多问题,这在除却蒙古以外的东亚各国来说可以说是通用的。[13]

参考

  1. ^ 战后自由派,诸如鼎鼎大名的丸山真男这种不少既主张积极的市民运动,维护市民自身的主体性而反对国家的干预与统制,同时也秉承了民族主义的理念,寻找突破日本近代性的可能
  2. ^ 90年代之后日本进步左派(革新势力)就一直在退化,不仅是原本的支持群体与地盘在消失,思想也逐步变质,其中有些人甚至连像旧社会党时代那样积极的对日美安保说“不”的勇气更没有了,更有甚者例如东大的坂野润治之流改鼓吹中美日俄韩共存共荣
  3. ^ 民主党政权曾经就相关问题咨询过研究乃至主张亚细亚主义的学者们
  4. ^ 此处的“左”不“左”是从韩国的角度来看的,虽然说金大中其大半生都是中道右翼立场,但是仍然在韩国头戴一顶“左派”帽子,继承了金大中为首的原民主反对派大部分政治地盘以及理念并且更“左”倾的亲卢(文)势力(社会自由主义派)没有不“左”之理,更何况最迟在2008年的美牛抗议之后亲卢派就接下来“进步”的旗帜
  5. ^ 民主劳总曾经公开攻击在任内开始清算亲日派的卢武铉政权“屈服于美日帝国主义”,其在反日立场的激进程度可见一斑
  6. ^ 上野千鹤子是日本女权主义的教母。在慰安妇问题上,上野声称除却慰安妇还有广岛长崎,这些都是“人”的灾难,而韩国的女权主义者则反驳上野:这是什么“人”呢?
  7. ^具体可见: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70208
  8. ^ 《东亚日报》在1945年底的时候声称“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可能会讨论韩国独立问题,美国主张立即独立,苏联提议托管统治”,这一混淆视听的报道被认为对于造成南北分裂问题上起了很恶劣的促进作用,以至于2003年12月的时候还有韩国媒体公然追索《东亚日报》这一误报的政治责任。而《东亚日报》社长,右翼的韩民党领袖人物宋镇禹则因为声称拥护托管而在12月的乱局中被杀
  9. ^ 即1945年成立的韩民党以及其后继势力,包括在第二共和国做为执政党出现的民主党,在2002年卢武铉就位之前(包括军政独裁时期)基本上长期都是以中道右翼立场的保守自由主义政党面目呈现的,是民主化运动的主力
  10. ^ 金大中当年因为支持1965年的韩日邦交正常化会谈而被野党阵营人士扣上过“执政党安插到野党的内奸”、“韩奸”、“逆贼”之类的帽子,并且连他的夫人李姬镐也被安上“执政党内奸的妻子”的外号。金大中上台之后对日关系进一步深化,而且还给以前被军政权所禁止的日本的文化产品之类的解禁,可以说是现今“进步阵营”诸总统中对日本最为亲近的一个
  11. ^ 指自民党
  12. ^ 可以说朝鲜战争使得石桥湛山的和平主义立场出现了变化
  13. ^ 只可惜对于自立主义的必要性,日本的诸多自由主义者懂这一点,韩国的自由主义者也懂这一点,唯独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往往一如上世纪90-00年代初的东欧自由派尾巴摇狗,为了自己追赶与融入西方以实现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的目标而放弃了自立主义立场
user avatar

韩日贸易冲突至今已经两年了。

2019年舆论一边倒的唱衰韩国,但韩国挺过来了,日本的制裁基本无效。

简体中文网络的舆论过于高估日本,又出于各种原因无限贬低韩国,即便自认为「精英社区」的知乎也是如此。

现实产业实力的对比,不会因为网民的好恶而改变,打不赢就是打不赢

氟化氢、氟化聚酰亚胺、光刻胶这三个在2019年被日本给卡脖子的关键原材料,韩国目前都已经实现了自产。

2019年全球半导体市场份额,韩国17%、日本10%,到2021年韩国21%、日本6%,日本制裁的效果到底在哪里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韩国在制裁日本。

本来日本就被韩国人赶到原材料领域了,这么下去怕是要被斩尽杀绝。

许多人把日本的制裁看得有多么可怕,估计根本不知道从1986年起,日韩两国打了十多次经济战,韩国大获全胜

三星、SK海力士能有今天的市场份额,靠的就是踩着日本同行的尸体。

从民间抵制来看,韩国比日本团结。

日本民间追韩星的、买韩国泡面的、看韩剧的都没受到影响,对于抵制韩国这种事除了右翼老古董....根本没人理。

韩国民间就极端多了,日本啤酒、日本寿司、日本生鱼片通通下架,还有去日本领事馆门口割手指的、自焚的。

百姓都不响应,制裁哪能成功呢

即便是从经济损失上讲也是日本更大——韩国抵制日货就不提了,但日本半导体原材料基本彻底失去韩国市场。

韩国占据制造部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原材料不卖给韩国能卖给谁

韩国花了额外成本自研材料,但日本失去了原本拥有的绝大部分市场。

「制裁」要看自身的产业链位置,日本这种显然认不清,弄巧成拙了。

他们把自己当美国了╮( ̄⊿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