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自近代以来艺术重心从创作转向表演?

回答
自近代以来,艺术的重心之所以从纯粹的“创作”逐渐转向“表演”,这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受到社会结构、技术进步、观念演变以及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等多种因素的驱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艺术表现形式和与观众互动方式的深刻转型。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这个现象:

一、社会结构与需求的变化:从精英审美的“赏”到大众娱乐的“看”

近代以来,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封建时代的贵族 patronage 模式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这带来了艺术消费群体和审美需求的变化:

大众化的趋势: 随着识字率提高、城市化进程加速,艺术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属品。戏剧、音乐会、歌剧院等公共表演场所应运而生,吸引了数量庞大的普通民众。这种大众化的需求,自然更倾向于能直接、生动地呈现故事、情感和技巧的表演艺术。
商业化与娱乐性: 艺术的商业属性日益增强。表演艺术更容易被包装、推广和商业化运作。一场精彩的戏剧或音乐会,能够提供即时性的感官刺激和情感共鸣,满足了大众的娱乐需求。相比之下,一件需要静心体会、深入理解的绘画或雕塑,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节奏中,其直接的吸引力可能不如身临其境的表演。
教育与启蒙的功能: 在社会转型时期,艺术也承担着教育和启蒙的功能。戏剧中的故事能够传播历史、道德观念,音乐能够抒发民族情感。表演提供了一种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方式来达到这些目的。

二、技术进步的催化剂:从静止到动态,从局部到全方位

技术是推动艺术重心转移的另一个强大驱动力:

光学与舞台技术革新: 近代以来,舞台布景、灯光、机械装置等技术不断发展。从简单的幕布到精巧的机械装置,从自然光到人造光源的运用,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的表现力,让表演能够创造出更逼真、更梦幻的场景,直接提升了观众的沉浸感。
印刷术与复制品的普及(反向推动): 虽然印刷术的普及让绘画、雕塑的复制品得以广泛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视觉艺术的需求,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原作的独特性和神圣性受到挑战。相比之下,表演艺术的现场性、不可复制性,反而凸显了其价值。观众在现场体验到的情感连接和艺术能量,是复制品无法完全替代的。
摄影与电影的出现(进一步强调动态与叙事): 尤其是摄影和电影的发明,它们本质上就是对“表演”的记录和呈现。它们将“动态”和“叙事性”推向了极致,也间接影响了人们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期待。观众习惯了被精心编排的视觉和听觉内容所吸引,这使得静态艺术的“观看”方式需要被重新思考。

三、观念的演变:从模仿自然到表达主观,从形式到情感

艺术的内在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浪漫主义的兴起与对情感的强调: 浪漫主义运动极大地解放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个人表达。表演艺术,特别是戏剧和音乐,能够更直接、更强烈地传达艺术家内心的激情、痛苦、喜悦等复杂情感。演员通过肢体、声音和情绪的演绎,成为艺术家情感的载体和再现者。
现代主义的探索与对“当下性”的追求: 现代主义艺术更加关注艺术作品的“当下性”和观众的即时体验。表演艺术的现场性,恰恰符合了这种对“此时此刻”的强调。观众与演员在同一时空中进行互动,共同创造艺术体验。
对“意义”的追问与“解释”的挑战: 在一些观念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范畴内,作品的“意义”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观众的“参与”和“诠释”来完成的。表演艺术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为这种“意义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观众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参与到艺术的创造过程中。

四、艺术形式自身的演进:从静态的“独白”到动态的“对话”

视觉艺术的互动化探索: 即便是在视觉艺术领域,我们也看到了向表演和互动的转变。例如,行为艺术就是一种典型的表演艺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身体和行动来完成作品。装置艺术也越来越多地要求观众的参与和互动,模糊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界限。
表演艺术的精细化与综合化: 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内部也在不断精细化和综合化。作曲家、编舞家、剧作家在创作时,已经将表演者的演绎和观众的反应纳入了考量范围。音乐不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情绪的传递;舞蹈不再只是身体的律动,更是情感的表达。

总结来说,近代以来艺术重心从创作转向表演,是社会历史进程中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反映了艺术从一种相对静态、个人化的“创造”行为,演变为一种更动态、公共化、互动化的“体验”过程。表演者成为了艺术意图的传递者和情感的放大器,而观众也从被动的审视者,逐渐转化为更积极的参与者和意义的共创者。这并非否定了创作的重要性,而是说创作的成果——剧本、乐谱、舞段等——更多地是为了服务于“表演”这一最终的艺术呈现形式,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其最大的生命力。而这一转变,也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边界和可能性,塑造了我们今天对艺术的普遍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嗯。我说说自己的猜测。不确定。但是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创作本身的成本很高,特别是时间成本是非常不可控的。而且很难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一个音乐作品的创作,如果想经得起时间的推敲,那真的是需要时间去做的。这样的创作是不太符合资本利益的。

资本寻求的是短时间的高额回报。所以,选择年轻漂亮的演奏者,表演者,一方面他们培养的成本大多都是自己负担的,另一方面这样的人也像韭菜一样,一茬茬不断的,至于这些人今后有什么成就和发展,资本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能赚多少钱。一个创作者想成熟起来,可能得20年,这期间,如果资本负担他生活的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投资,问题是,谁也不敢赌最后能有多少回报。所以,投资表演人才最为稳妥。低投资,高回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自近代以来,艺术的重心之所以从纯粹的“创作”逐渐转向“表演”,这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受到社会结构、技术进步、观念演变以及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等多种因素的驱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艺术表现形式和与观众互动方式的深刻转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这个现象:一、社会结构与需求的变化:从精.............
  • 回答
    日本近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治维新之后,其对外扩张的国策的确鲜少在“正义”层面受到其自身主流思想的质疑。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剖析。首先,是明治维新所带来的深刻社会心理转变。长久以来,日本一直处于一种被西方列强视为“野蛮”、“落后”的视角下,这对于一个刚刚经历了辉煌江户时代,拥.............
  • 回答
    自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这些贡献涵盖了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深远且广泛,既有填补空白的开创性突破,也有惠及全球的实用性创新。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科学家们正日益崭露头角。 量子信息领域: 中国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方面的研.............
  • 回答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除了少数非洲和中东国家外)的政权确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定性,这使得许多人开始质疑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理论是否还适用于当今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近代国家崛起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古代王朝的周期性更替,又被.............
  • 回答
    意大利南部,这片曾经孕育出辉煌文明的土地,在近代以来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而令人唏嘘的衰退期。如果要探究其“一蹶不振”的原因,那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话题,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它。历史的沉重包袱:分裂与外来统治的遗毒首先,意大利.............
  • 回答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等,在近代以来对中国持有复杂甚至常常是负面的看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重原因。将这种情绪简单归结为“反华”有些片面,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在与中国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利益,并对中国的崛起及其潜在影响产生了警惕和担忧。.............
  • 回答
    问得好!清朝收复西域这事儿,背后可不是简单的“版图扩张”那么简单,它牵扯到国家安全、经济利益、民族认同,以及当时国际大格局的连锁反应。咱们一点一点捋。一、 历史遗留的沉疴:千年失地之痛首先得明白,西域这块地,虽然在中国历史的版图里若隐若现,但自唐朝之后,中央王朝对这片土地的实际控制力就大不如前了。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并且“糟糕”这个词带有主观判断,需要审慎分析。拉丁文化圈国家在近现代以来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挑战和与其他西方国家(主要是盎格鲁撒克逊和日耳曼文化圈)相比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所有领域都表现得“糟糕”。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面临着独特的挑.............
  • 回答
    民族主义的强大战斗力以及近代国家以民族主义作为团结意识,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历史和社会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民族主义的本质、它如何激发情感、它与国家构建的关系以及其历史演变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民族主义战斗力为何强大?民族主义之所以能产生强大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能够触及并激发人类最.............
  • 回答
    教科书里,咱们常看到近代那些个侵略国,打仗前总得折腾出点“事儿”,然后以此为名头才动手。你说为啥不直接点,来个“我就是看你不顺眼,我打”呢?这背后门道可不少,简单来说,是为了“师出有名”,更是为了“名正言顺”。你想想,战争这事儿,可不是小孩子打架,说了算就完事儿。它牵扯到国家、人民、国际关系,一打起.............
  • 回答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人”,更有人称他为“近代圣人”。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主要源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以及其深邃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有人认为曾国藩是“近代圣人”以及为何如此推崇他。一、 曾国藩何以被视为“近代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观察,确实,与过去相比,现在对节约用水的呼声似乎不如以往那么强烈。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到社会、经济、技术、认知以及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尝试详细阐述:一、 供水保障能力的提升,缓解了燃眉之急的心理预期: 基础设施的改善: 过去很多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供水.............
  • 回答
    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一直非常抢眼,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现象级的存在。但与此同时,消费者们也常常抱怨大众品牌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比如长期以来的加价提车现象、部分经销商的服务态度不佳,以及近期的断轴等质量风波。在这些负面声音此起彼伏的情况下,大众的销量为何依然能够“傲视群雄”?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多维度因素.............
  • 回答
    哎呀,孩子的手指戳到眼睛,这可真是让做父母的心惊胆战。你描述的这种情况,眼睛酸痛到睁不开,过了一阵子视力又恢复了,一天后近视又回来了,听起来挺奇怪的,但也算是有迹可循。咱们仔细捋捋是怎么回事。首先,你得知道,眼睛是个非常精细的器官,特别是眼球表面那层薄薄的角膜,还有里面的晶状体,它们对任何细微的损伤.............
  • 回答
    最近知乎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此前不太关注军事政治的用户,近期开始高强度地批判俄罗斯的现象。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并且具体到不同用户的动机也会有所差异。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俄乌冲突的直接影响与信息传播: 事件的全球性关注度提升: 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是近代欧.............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地理和历史的一些重要方面。我们得从黄河和长江各自的“脾气”以及影响它们“脾气”的因素说起。首先,说说“过去”的黄河。说黄河过去经常泛滥,这真是太贴切了。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但也常常扮演着“伤心河”的角色。它的名字就来源于它那独特的黄颜色。这黄颜色,其实就是.............
  • 回答
    近世之前,日本作为一座岛屿国家,未能像英国在欧洲大陆那样发挥离岸平衡者的作用,对中国乃至内亚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其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非是日本“没有”想过,而是其所处的环境、自身的实力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使得它扮演的角色与英国截然不同。地理与战略位置的差异:.............
  • 回答
    我们星球自转的稳定,确实是个迷人的话题,尤其是在亿万年的尺度上来看。毕竟,万物皆有损耗,为何地球这颗庞大天体,似乎能够“抵抗”住时间无情的侵蚀,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速度?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入手,一步步揭开地球自转“不衰减”的奥秘。首先,我们得承认,地球的自转并非完全不变,它确实在缓慢地.............
  • 回答
    西欧自中世纪以来,战火连绵,几乎没有哪一年能安然度过。然而,这片土地上的国家,却在一次次战争的洗礼中,愈发强大,最终引领了世界走向近代。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同炼钢需要高温和锤打,西欧的强大也是在战争的熔炉中淬炼而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世纪的西欧是一个怎样的政治格局。.............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为何中国没有像印度那样,被一个或少数几个外国势力彻底瓜分并沦为殖民地?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其中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中国自身的特殊性,更离不开当时世界格局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确实在近代遭受了严重的半殖民地化。列强通过鸦片战争、一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