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以前黄河经常发大水,却很少有记载长江发大水,而近几十年全反过来了?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地理和历史的一些重要方面。我们得从黄河和长江各自的“脾气”以及影响它们“脾气”的因素说起。

首先,说说“过去”的黄河。说黄河过去经常泛滥,这真是太贴切了。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但也常常扮演着“伤心河”的角色。它的名字就来源于它那独特的黄颜色。这黄颜色,其实就是它携带的大量泥沙。这条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一路奔腾下来,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那可真是“黄”得彻底,土质疏松,遇到雨水,很容易就被冲刷下来,变成泥沙。这些泥沙被黄河裹挟着,一路向下游输送。

到了下游,特别是华北平原,黄河的地势变得非常平缓。这就好比一条满载货物的大船,突然进入了一条狭窄而又安静的河道。速度慢下来,载着的泥沙就沉积下来。日积月累,河床里的泥沙越积越多,就把河道抬高了。你可以想象一下,河床越来越高,高得甚至比两岸的地面还要高,这就形成了“地上河”。一旦遇上特大暴雨,河水上涨,超过了堤坝的承受能力,或者堤坝出现决口,那洪水就会倾泻而下,冲毁村庄,淹没良田,给沿岸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这种泥沙淤积抬高河床,导致洪水泛滥,可以说是黄河几千年来的一个顽疾。所以,关于黄河水患的记载,在中国古代史书中是络绎不绝的。

再看看长江。相比之下,长江古时候确实很少有“大规模”的泛滥记载,至少不如黄河那样频繁和破坏力巨大。长江流域,虽然也流经一些高原和山地,但它流经的主要是长江中下游的广阔平原,这些地区的土壤相较于黄土高原来说,黏性更强,不容易被冲刷成大量的泥沙。而且,长江的河道相对宽阔,水流也更为充沛,它不像黄河那样,会把大量的泥沙堆积在河道里,导致河床显著抬高。

此外,长江的源头在青藏高原,但它流经的区域,尤其下游,地形更为多样,有许多湖泊,比如洞庭湖、鄱阳湖等。这些湖泊,在古代就像天然的“海绵”一样,能够吸纳和调蓄洪水。当长江流域普降暴雨时,超量的水会流入这些湖泊,然后再缓慢地释放出来,起到了一个巨大的“蓄洪池”作用。这种天然的调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下游发生大规模洪水的威胁。因此,虽然长江流域也可能有局部的洪涝,但整体而言,其破坏力与频繁度,是远不及“地上河”的黄河的。

那么,近几十年为什么情况似乎“反过来了”呢?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可以说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黄河的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黄河。一系列的治黄工程,比如修建水库(小浪底水库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例子),实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措施,还有对下游河道的疏浚和加固堤防,都极大地改变了黄河的状况。水库可以拦蓄泥沙,调节洪水,而水土保持则从源头上减少了泥沙的产生。这些措施使得黄河下游的“地上河”现象得到了显著的缓解,泥沙的淤积速度大大减缓,洪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可以说,黄河从一个“洪水猛兽”,变成了一个相对温顺的“母亲河”。

与此同时,长江流域的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流域的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开发也更加密集。这带来了对土地的更大需求,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对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湿地的侵占。大量的湖泊被围垦成为农田或者被填埋用于城市建设,使得这些天然的“蓄洪库”的功能大大减弱,甚至丧失。当洪水来临时,没有了这些湖泊的调蓄,长江的水位就会快速上涨,对下游造成更大的威胁。

其次,气候变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长江流域也更容易出现持续性的强降雨,这会给长江的防洪带来巨大的压力。

最后,随着我们对洪水的认识和监测能力的提高,我们对长江的洪水记录也更加详尽和准确。也许以前也有一些洪水,只是由于记载不足或者关注度不够,没有被广泛流传。而现在,任何一次较大的洪水都会得到及时的报道和记录,这也会给人一种“长江发大水”越来越多的感觉。

总而言之,以前黄河频发大水,主要是因为其携带大量泥沙,导致下游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加上古代治理手段的不足。而近几十年情况发生变化,是黄河治理的成功以及长江流域的湖泊湿地萎缩、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变化,更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黄河与长江,在水患形成原因上真是两个体系,黄河水患的形成机制与治理成果,可以移步

为什么近些年很少听说黄河发洪水了? - 路路路路的回答

这里不再重复黄河方面的内容,说点儿我知道的长江治水。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是长江自今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段,河道弯曲狭窄,有九曲回肠之称。且清江、汉江和洞庭湖水系都在这里集中汇入长江,长江干流决口多发生在此,荆江段也是长江中下游最早出现堤防的河段。


荆江牛轭湖段河道变迁图



荆江水患的出现,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居民对湖泊滩涂的围垦密不可分。荆江地区最早是古云梦泽的范围,汪洋一片。



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耳者,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南则有平原广泽,登降陁靡,案衍坛曼。缘以大江,限以巫山。

——西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


你看,我云梦泽辣么大,还是七天王里面最弱的……


荆江沿线的地理变迁,除了天然因素,人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垦殖,二是堵口。咱们先说堵口。


宋代以前,长江干流上保留有大量与大小湖泊连通的水口,天然湖泊仍保留着较好的调蓄作用,荆江沿线的堤防以保护围垸农田和城市为主,并未连成一线,留有大量“穴口”,元代有“九穴十三口”之称。





明成化年间(1465—1470年),江陵城东长江北岸的黄滩堤被改为石堤,嘉庆二十一年(1542年),江堤北岸的郝穴被堵塞。自此,荆江大堤上至堆金台,下至拖茅埠,长达124公里的堤段连成整体,时称万城大堤。

清代靖江两岸堤防不断延伸加高,北岸江陵、监利和沔阳境内的江堤长达600余里,南岸江陵、公安和石首境内的江堤长达300余里。

为加强荆江大堤的管理,明隆庆元年(1567年)设堤甲法,以民夫修守,北岸7300余人,南岸3800余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水,大堤溃决,淹没江陵城,乾隆拨发库银200万辆堵塞决口,加培堤身,设石尺水志,规定堤防保固期限,改民堤为官堤。


江陵城(今荆州古城)荆江大堤历史发展示意图


简单来说,最早的时候,这一带有很多湖泊,都与长江水系连通,相互自由进出,宋代开始,零星围起来一些地方,明清时期,堤坝由围城、围田慢慢推进,最终变成了围江,发展成了沿江堤防,穴口先后堵掉,长江水只能在河道里淌了……


然而,长江虽不及黄河这么夸张,也是有携带泥沙的,荆江这一带九曲十八弯,长江出三峡后流速骤然变缓,天长日久河道还是会壅塞。举个栗子:



这是明代建在长江边上的万寿宝塔



由于荆江大堤不断加高,现在已经……




呐,就是这个状况了。


那么,堵穴口建大堤的根子又在哪里呢?围垸垦殖。


“洞庭湖为湖南北水利之枢纽,贫穷私垦,豪强争占,五方集处,讼狱日滋。惟洲地愈积愈宽,则湖面愈占愈狭,容水之区日逼,必致横溢四出。湖北则荆江大堤受其害,湖南则滨湖州县被其灾,盖湖中之水既渐变而为田,则湖外之田,将胥变而为水,此必然之势也。臣上年到任后,察悉情形,以为湖南之大患,无有过于此者。明知已成之洲,万不能再事刬除,俾复全湖之旧。然救弊补偏,亦正岌岌不可终日。”

——清代湖南巡抚王文韶《片陈南洲水患》


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古人不是不懂,也实在是无能为力。断人生计得罪豪强激起民变这种事……我还是把大堤尽量再修结实点吧……


长江垦殖是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底子太好(湖北号称千湖之省),所以矛盾在宋才出现,明清才严重起来,清后期,才开始变大灾了。


图片来源见水印~这是黄陵庙

这是张飞庙


几次大灾如下: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和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大水,江汉平原一片汪洋,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圩堤大多溃决,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6省150余县受灾,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广东等省258个县受灾。


1860年(清咸丰十年),长江上中游普降暴雨,干流发生特大洪水。屏山、丰都、万县等10余个沿江州县被水围,城垣坍塌,房屋倒塌,人畜大量漂没。此次大水冲开了藕池口,大量洪水分入洞庭湖,洞庭湖区大部被淹。此外,苏北大水,里运河堤决。浙江沿海风暴潮灾,钱塘江海塘毁坏严重。


1870年(清同治九年),长江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洪水。从四川盆地到长江中游平原湖区,约30000平方公里的地区被淹,嘉陵江各河沿岸、重庆至汉口长江沿岸城镇农田普遍遭到淹没,合川、万县、丰都、宜昌等县全城尽成泽国。宜昌以下,圩堤普遍溃决。荆江南岸公安县“大水溃城淹平屋脊”,监利以下荆江北岸堤防多处溃决,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一片汪洋。全国各省189个县受灾。


1931年(民国二十年),气候反常,珠江、长江、淮河及松辽流域,连降数月大到暴雨,“南起百粤北至关外大小河川尽告涨溢”,造成全国性的特大水灾。全国受灾区域达16个省592个县市,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灾情十分严重。长江各大支流普遍发生洪水,中下游江堤圩垸普遍决口,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太湖区大部被淹,武汉三镇受淹达3个月之久。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8省合计受灾人口5127万,占当时人口的1/4,受灾农田973万公顷,占当时耕地面积28%,死亡约40万人,经济损失22.54亿元,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严重的一次大水灾。


总体上呈现集中爆发的趋势。


至于现在长江上的三峡等水利枢纽,由于长江水量和黄河水量真心不是一个数量级,人工干预的效果并不是那么立竿见影。



三峡蓄水量再大,比之九百里云梦、八百里洞庭如何?


所以才有了:湖北第二大湖梁子湖与牛山湖隔堤今晨爆破分洪 永久性退垸还湖


总之:


三峡尽力了,洪水别怪它,

洞庭瘦成狗,鄱阳长草啦,

千湖都成垸,各自看好家,

我这不淹水,江堤随他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