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以前的歌手比如孙燕姿火了都会被叫「天后」,但现在的歌手就算很火也没人这么叫她们?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音乐市场和大众认知变化的核心。孙燕姿那会儿被称“天后”,而现在即使很火的歌手也很少听到这个称呼了,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聊聊的因素。

首先,我们得明白“天后”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以及它在孙燕姿那个年代所代表的意义。

“天后”的时代烙印:稀缺性、统治力与全方位影响力

音乐市场的生态不同: 孙燕姿出道的时候,是华语乐坛相对“黄金”的时代。唱片销售依然是衡量一个歌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但同时,大型演唱会、颁奖礼、音乐节目、甚至电视广告代言,都构成了歌手的曝光和收入来源。在这个体系里,能够真正“打”动大众,卖出大量唱片,开办场场爆满的演唱会,并且在各大颁奖礼上斩获重要奖项的歌手,是凤毛麟角。这种稀缺性,使得当少数歌手达到某个顶峰时,人们自然会用一个具有高度赞誉的词汇来形容她们。
“天后”的含金量: 当时所谓的“天后”,往往意味着歌手在音乐质量、现场表现、市场号召力、时尚引领、甚至一定程度上是公众形象的维护上,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并且能持续多年保持这种水准。她们不仅仅是唱歌好听,更是一种时代的符号,一种品味的象征。比如王菲,她的音乐风格前卫,歌声空灵,穿搭更是引领潮流,她的歌声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是很多人心中的精神寄托。孙燕姿则以其亲和力、稳定度和优秀的唱功,在情歌和都市小品的演绎上独树一帜,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亚洲流行天后”。
媒体和粉丝的捧与塑: 当时媒体报道和粉丝社群的互动方式也更集中。一旦有歌手展现出强大的音乐实力和市场号召力,媒体自然会用最“顶配”的词汇来冠名,比如“天后”、“天王”。粉丝群体也乐于将自己的偶像推向更高的地位,这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和表达。这种“捧”和“塑”的过程,在当时相对统一的传播环境下,更容易形成一个公认的称谓。
“天后”的象征意义: 那个时候,“天后”不仅仅是对歌手实力的认可,更是一种“女性力量”的象征。在男性歌手占据主流的华语乐坛,“天后”的出现,代表着女性音乐人在事业上达到了顶峰,她们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和才华征服大众,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和业界尊重。

现在的歌手,为何“天后”不轻易说了?

到了今天,虽然依然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歌手,甚至可以说是“巨星”,但“天后”这个称呼却显得不那么常见了。这背后同样有很多原因,而且是比较复杂和多元的:

市场格局的碎片化与多元化:
数字音乐的冲击: 唱片业的衰落,意味着单一的音乐销售不再是衡量歌手影响力的唯一指标。流媒体播放量、社交媒体讨论度、短视频平台的热度等等,都成为了新的衡量维度。这使得音乐市场更加碎片化,没有一个歌手能够像过去那样,用一张唱片就“统治”整个乐坛。
流量经济与粉丝经济的兴盛: 现在很多歌手的火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粉丝群体的活跃度和购买力。她们可能在某一类音乐风格、某一个社交平台或者某个特定圈层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未必能转化为像过去那样普适性的、跨圈层的“天后”级效应。
音乐风格的细分: 现在的音乐风格更加多元和细分。 Hiphop、R&B、电子、说唱、独立音乐等等,各自都有自己的拥趸和影响力。一个歌手可能在一个领域里是绝对的王者,但很难像过去那样,涵盖所有类型的听众,成为一个“全能型”的代表。
“天后”定义标准的模糊化与过度使用:
词汇的贬值: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加速,很多带有褒义的词汇被大量使用,包括“天后”这个词。稍微有点名气的歌手,或者在某个时期表现突出的歌手,可能就会被冠以“天后”的称号。这种滥用反而导致了“天后”这个词本身的含金量下降,失去了其稀缺性和至高性。
评价体系的多样性: 过去对歌手的评价更侧重于唱功、音乐制作、专辑概念等。现在,歌手的影响力还包括了舞台表现力、话题制造能力、时尚感、综艺表现等等。这些因素的权重变化,使得评价一个“天后”的标准变得更加复杂,难以形成一个公认的统一标准。
社交媒体时代的影响力传播方式:
个性化与圈层化: 社交媒体使得粉丝可以更直接地与偶像互动,也让歌手能够通过各种平台展现自己的个性。这种“近距离”的互动,固然能巩固粉丝群体,但同时也可能让歌手的影响力更聚焦于自己的粉丝圈层,难以像过去那样通过强大的音乐作品直接触达更广泛的社会群体。
“人设”与“话题”的驱动: 有些歌手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人设”的打造或者频繁制造的“话题”。一旦“人设”崩塌或话题热度消退,其影响力也可能迅速下滑,难以达到过去那种持续且稳定的“天后”地位。
对“天后”的期望值变化:
更加理性化的审视: 经过了几个时代的音乐市场变迁,观众和媒体对于歌手的评价可能也变得更加理性。人们更看重音乐本身的质量,而非过度包装和名号的堆砌。即使是当红歌手,大家也更倾向于用“实力派”、“当红炸子鸡”之类的词汇来形容,而不是轻易给予“天后”这样具有历史沉淀和高度认可的称号。
“女王”、“巨星”等词汇的出现: 现在的歌手更多的是被冠以“XX女王”、“XX巨星”等词汇,这些词语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过去“天后”的部分功能,但它们可能更侧重于强调歌手在特定领域内的统治力或者其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不是那种综合性的、带有时代印记的认可。

举个例子来说:

过去,比如孙燕姿发布一张新专辑,可能会引发全国范围内的购买热潮,各大电视台播放她的MV,电台循环播放她的歌曲,各大媒体报道她获得多少奖项。她的音乐风格可能也代表了当时流行音乐的一个方向。

而现在,一位非常火的歌手,可能在某音乐平台的播放量惊人,在社交媒体上话题不断,粉丝的打投能力非常强。但她的音乐可能更多是在某个音乐类型里受到追捧,其影响力也更多地集中在她的粉丝群体和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中。她的“火”,更多是建立在流量和话题之上,而非过去那种全方位、高维度的市场统治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的歌手不优秀,很多歌手的音乐才华、舞台魅力以及对音乐产业的贡献依然非常突出。只是“天后”这个称谓,在不同的时代,承载的意义和标准已经有所不同了。它更多的是一个时代音乐市场环境、大众审美偏好以及媒体传播方式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现在没有“天后”了,也许不是因为没有达到那个高度的歌手,而是因为那个“天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多元化、碎片化、以及由数据和流量驱动的新型影响力衡量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燕姿是千禧年最成功的华语领域高集成高整合的天后级歌手,她是双李兄弟最得意的学生,也是新加坡打入华语流行市场最成功的案例(比JJ还成功)。

此外,你还会发现

有些歌曲,只有孙燕姿能唱

换了谁都不对

比如:《天黑黑》《开始懂了》《遇见》《我不难过》《爱情证书》《逆光》《克卜勒》…

你见过整个华语乐坛有任何一个歌手能翻唱超越孙燕姿原唱吗?

仔细想想,还真没有。

而且孙燕姿的翻唱自选集还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不论是英文抒情摇滚还是早期台湾民谣,她都能唱成自己的作品,不复刻、不扭捏、有独特的理解。

这就是孙燕姿被称之为天后的理由之一。

孙燕姿强在乐感、语感、辨识、悟性,强在她有两位新加坡数一数二的流行乐大师做自己的老师(李偲菘李伟菘),而且这些老师甘愿为孙燕姿这样的声音写好多高质量的作品。

现在那些很火的歌手,我姑且称她们为抖音歌手吧。有些歌手唱得确实不错,有的音色百里挑一,有的音域强无敌,但是时过境迁,环境变了,中高端听众对歌手的要求越来越苛刻,高级资深的制作人也正处于换代过程。

说直接一些,就算这个时代会出现第二个孙燕姿,也未必会有第二个李偲菘李伟菘。

好歌手也需要肥沃的土壤、独具慧眼的伯乐、拥有一定审美的好听众,多重因素之下才有可能出现“天后”。否则出一堆会唱歌的翻唱机器,也只是昙花一现,因为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翻唱机器。

最后,时代造就英雄,即便是孙燕姿,迄今为止也是华语独树一帜的风景,而风景对岸有个和她同年出道的小伙,名叫周杰伦。

user avatar

因为香港台湾娱乐媒体已经不是主流了。

因为唱片产业已经不复存在了。没有了少数竞争的唱片公司,没有了港台没什么深浅下线的娱乐媒体。这种处处封王封后的破事儿自然就没有了。

大陆娱乐虽然也没下限,但是在大陆这潭浑水里要封王封后,那还是不可能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