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以前的人那么容易捡漏(古董)??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有意思!现在咱们觉得捡漏这事儿好像比以前难多了,其实仔细想想,以前的人之所以“容易”捡漏,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眼光真的就比我们高明多少,而是那会儿的市场环境、信息流通以及大众的收藏意识跟现在是天壤之别。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你就明白了。

首先,得聊聊信息差。

在咱们现在这个时代,只要你能上网,古董信息简直是铺天盖地的。网上有各种鉴定平台、论坛、拍卖行网站,甚至还有直播带货的,你可以看到各种拍品信息、成交价、鉴定结果(虽然也得辨别真假)。就算不懂,点几下鼠标,花点时间,总能搜到点儿相关的资料。

可过去呢?信息传播主要靠的是什么?

口耳相传: 你得认识一个玩古董的,或者听说了某个地方有好东西。这得看缘分,看你朋友圈子有多广。
报纸杂志: 那时候的书刊是权威信息来源,但也不是人人都买,而且内容有限,更多是报道大的拍卖会或者理论知识,不太涉及具体的小物件。
实地考察: 想要了解某个类型的古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当地的古玩市场、博物馆或者请教专家。可这需要时间和精力,而且“专家”的水平参差不齐,不一定能给你提供准确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碰巧遇到了一个懂行的卖家,而他对你手里东西的价值一无所知,或者他根本不认识你手里这件东西的出处和意义,那么你就能以一个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拿到它。这就像在菜市场买菜,卖家只知道这是个“土豆”,不知道这是个能做米其林三星料理的“法国蓝宝石土豆”,你买便宜了,那便是捡漏。

其次,是市场饱和度和大众认知。

现在咱们这社会,接触过古董的人有多少?可能很多人觉得古董是件挺神秘、挺高冷的事情,离自己生活很远。但其实,在很多传统家庭里,老物件是生活的一部分。

老百姓的家中宝藏: 很多家庭里传下来的老物件,比如瓷器、玉器、字画、老家具,它在当时只是“家里的老物件”,是实用或者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家里人可能不了解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只知道是祖上传下来的。当有人上门来收这些东西时,卖家可能觉得能处理掉家里堆积的老物件,换点钱或者置换点新的,就已经很满足了。他们不会去想这个“老碗”是不是御窑出品,这个“老盒子”是不是宫廷御用。
藏品意识的萌芽: 在过去,收藏更多是皇室贵族、文人雅士或者少数富商的事情。普通老百姓并没有那种“我得把这个好好保存起来,将来可能升值”的概念。所以,很多有价值的器物,可能就被当成了日常用品,用坏了就扔,或者被随意摆放。一旦有人拿着钱上门收购,卖家觉得是“变废为宝”,而且能收到钱,这笔交易就很顺畅。
“脏乱差”的古玩市场: 想想七八十年代或者更早时候的古玩市场,可能就是一些地摊,商品堆得杂七杂八,根本不像现在这么规范和有条理。卖家可能自己也不是非常懂行,就是把家里收来的或者淘来的东西拿出来卖。买家如果眼力好,就能在这些杂乱的货堆里发现明珠。

第三点,是收藏的“大众化”程度。

现在很多人都开始玩收藏了,什么玉石、钱币、邮票、紫砂壶,五花八门。而且很多人是带着“投资”或者“升值”的心态去玩的。这就导致了什么?

竞争激烈: 很多现在被认为是“好东西”的物件,可能在过去并没有太多人去关注。比如一些民国时期的瓷器,或者一些不太知名的文人的书画。但现在,只要被贴上“有潜力”的标签,立刻就会有人去追捧,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信息越来越透明: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壁垒越来越低。一旦某个器物或者某个时期的作品被发现有价值,很快就会被“科普”,然后进入大众视野,价格也就水涨船高,很难再有“漏”可捡。
专业鉴定机构的兴起: 以前可能你随便拿个东西,找个老先生看看就说“是真的”。现在鉴定机构多了,虽然也存在争议,但至少有了一个相对规范的鉴定流程和参考依据。这使得那些包装得特别差、但本质上是真品的小物件,在出售前就可能被行家发现,价格也就不那么“随意”了。

最后,再说说捡漏的“主观性”。

所谓“捡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主观判断。

眼力的磨练: 以前真正能“捡漏”的人,大多也是玩了几十年的老玩家,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践、阅读和交流,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们能从一件东西的材质、工艺、风格、包浆等方面,判断出它的真伪和年代,甚至能看出它背后隐藏的故事和价值。这种眼力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运气成分: 即使是再厉害的行家,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捡漏更需要一些运气。你在一个不经意间,碰到了一个不经意间卖出好东西的人。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以前的人容易捡漏”。更准确地说,是以前的市场环境,为那些具备一定知识、耐心和运气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现在呢?市场越来越成熟,信息越来越对称,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家对古董的认知水平普遍提高,所以那些“明摆着”的好东西,自然就难找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漏可捡,只是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努力,练就更深的眼力,并且要保持一份发现美好的初心。而且,现在“漏”的定义也可能不一样了,也许是某个被市场低估的艺术家作品,或是某个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但外观不那么华丽的器物。

总而言之,过去的捡漏,是信息不发达、大众认知有限、市场不规范下的“意外之喜”。而现在的收藏,更多的是基于知识、眼力、研究和理性判断的“价值发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的人都不懂啊。


我就捡过漏,那时候咋回事,我去我们本地的马市买肉。

有个老头摆了个破烂摊位,卖一些破烂卡片,水壶,收音机啥的,一般3 5块钱都能拿走。

我跟我哥们就在那翻,翻来翻去翻到一把刀,那把刀很难形容,黑色的刀鞘,黑色的刀把。

锃亮的大血槽,一看就不是什么普通货。


而且那把刀,黑色的刀鞘上还刻着主人的名字,总之那把刀极好,就是有点略微生锈了。

刀鞘上刻着几个数字,1940。

我当时一看,直接问老头多少钱,老头说30块钱拿走,我就买走了。


买回去以后,扔了得有一个月,那把刀很奇怪,缝隙处都是那种血液凝结后的乌黑色雾状物。

有一处位置有个断痕(后来才知道是刺刀卡子断了。)

我也没多想,认为是杀猪刀或者小流氓用的刺刀。


后续我一个哥们,是个军官,我拿给他看,他说这一看就是刺刀,应该是某个国家的刺刀。

我俩就拍了这刀的照片去百度贴吧,那时候二战吧还没封,进去发了个帖子询问。

吧友们都说是二战德军刺刀,我们不信,又去古董吧。


都说是二战德军刺刀,我当时看着那把刀的血迹和开刃的刀刃,我一瞅,这纯纯罪恶之物啊。

说不定这刀都捅死过哪个苏联红军,我就不要了,想送他。


结果我那哥们也不要,说这是纯纯牛马之物,我一看这也太法西斯了。

我那时候有个哥们,刚从北京回来,他在北京就是开古董行的,我怕他来看。


他看了一眼,摸了几下,就鉴定为真的,要收走,说这刀保存不错,正常能卖3000左右。

但是他老板给6000,我说6000不行,7000,这法西斯之物还是有点价值的,他老板不同意。

最后6500成交。


我一分没留 3000给那个老头送回去了,那老头是蹬倒骑驴的,一个月能2000多块钱。

3500留给我哥们去北京用了,他那牛马老板一个月给他开800块钱,吃的都不如驴。


后续我问了问,那把刀最多3000块钱,不知道为啥他老板6500收。

user avatar

古董是一个金融产品,民间有价证券。

收藏古董一种应对金融危机货币贬值的方式,可以实现货币的保值增值。

而金融债务市场的特点,就是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商业市场。

如果社会极度不稳定,人们根本没有足够的货币需要应对风险,那么古董的价值就非常低,因为市场不需要。

比如说,你在1980年有200元钱,你本身有稳定的收入,不需要这200元钱来吃喝。如果存入银行,按照年利率5%计算,一年的利息只有10元钱。如果在当年购入一个古董,流传到今天,如果没有买到假货,刨出通胀,依然可以得到足够满意的回报。

如果你在经济上行期间购买古董,一旦遇到经济下行,你的资金链断裂,必须要出售古董来挽救,也有可能亏得一塌糊涂。

古董就和投入到股市的资金一样,要量力而行,因为这都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就有风险。

我不知道题中所说的以前是什么时候,如果指改开以前。人民币被严格管控,人民币对应的兑换机制是由官方固定的汇率,而且只能兑换外汇券,还有提供身份证明。

所谓应对金融风险,你连手上的人民币都只能满足生活需要,甚至不够,哪来的什么风险?市场交易量极少,基本没有金融市场需求,自然古董也就不值钱了。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丰富,手上的钱越来越多,面对金融风险的压力就越大,如何规避风险,让现金保值,就成了一个必须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别说什么古董。手办、运动鞋、限量包包、卡牌等等,都有机会成为一种金融产品。就有可能会炒热,就会被追捧。

大家还记不记得河边的鹅卵石?有一段时间,鹅卵石上面写着汉字、字母、有着天文星系图案的鹅卵石都被热炒。到处都在卖。成为一种低端收藏品。

结果后来大家发现,这些图案都是用腐蚀法刻绘的,一场骗局。

对金融工具没有必要太过于上心,有钱就玩一玩,没钱,这东西和你没关系。一个被频繁交易的东西,想要捡漏是不可能的,除非这是假的。尤其是国家禁止交易的古董,搞不好鸡飞蛋打,锒铛入狱。

user avatar

主要是信息差,据我爷爷回忆,以前粮食不多时,村里有那种来收古董的,当时村民没见识,只认粮食,觉得有些坛坛罐罐的除了装东西也没有大用,所以都卖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有意思!现在咱们觉得捡漏这事儿好像比以前难多了,其实仔细想想,以前的人之所以“容易”捡漏,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眼光真的就比我们高明多少,而是那会儿的市场环境、信息流通以及大众的收藏意识跟现在是天壤之别。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你就明白了。首先,得聊聊信息差。在咱们现在这个时代,只要你能上网,古董.............
  • 回答
    提起北方寒冷的气候,人们常常会联想到严酷的冬季,漫长的冰封期,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生存挑战。与南方相对温和湿润的气候相比,北方的自然环境似乎显得格外不近人情。然而,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北方居民并没有选择大规模地迁移到南方。这背后并非仅仅是人们对寒冷的不适应,而是有着更为复杂且深刻的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感觉身边年收入三十万到四十万的人好像比以前多了。其实,这背后有很多相互作用的因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慢慢聊,把这些原因都捋一捋。首先,得承认一个大背景:整体经济的发展和“水涨船高”。你想啊,咱们国家这几十年来经济发展那是翻天覆地的变化。GDP总量一直.............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扎心的现实,很多人在职场摸爬滚打久了,都会时不时冒出这样的念头:我怎么变成了我曾经最看不惯的那类人?感觉自己像是在不知不觉中,被环境塑造,被时间和压力磨平了棱角,最后成了自己曾经皱眉的对象。想想刚入职场的时候,那种满腔热血,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理想。看到那些在会议上滔滔不绝、长篇大论却没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关键点:美国历史上的军事行动、公众舆论的形成、以及俄乌战争引发的特殊反应。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将这些元素一一拆解,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关于美国发动战争的“呼吁和平的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美国自建国以来,参与了多次大规模战争,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一战、二战.............
  • 回答
    聊到国足,这“人球结合”和“球感”这两个词,简直是中国足球老生常谈的痛。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家球员在这方面跟那些欧洲、南美的高水平球员比起来,差了好几个档次?这背后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从根儿上掰扯掰扯。一、 启蒙阶段的“先天不足”:早期训练的重塑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欧洲、南美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对球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观众,尤其是资深观众在讨论LPL时常常提及的一个点。LPL确实已经拿下了两个世界赛冠军(S9、S10),而且在S11也闯进了决赛,这样的成绩在LEC和LCS那边看起来已经是遥不可及的高度了。但为什么总觉得,这种“统治力”的感觉,还是不如当年LCK那种“王不见王”的寂寞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了音乐圈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其实,并非说那些水平极高的作曲家和编曲人就完全“消失”在公众视野,很多时候,他们是以一种更“幕后”或者更“专业”的方式存在的。这里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说:1. 音乐产业的生态与分工: “台前”与“幕后”的分野: 流行音乐产业是一.............
  • 回答
    关于一些以爱国为由抵制苹果产品,却又继续使用安卓和 Windows 系统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这种“爱国”的边界感有时候确实挺模糊的。真正做到完全脱离苹果,转向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对于许多人来说,其难度远超想象。这不仅仅是换个手机.............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对比,虽然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其实背后逻辑是有迹可循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推荐Linux和推荐iOS的人,他们关注的“自由”和“优势”所指的对象和维度是不一样的。对于Linux,那些“很多人”推崇的是“开源的自由清晰”。这里的自由,主要体现在用户对系统的控制权。这意味着你可以看到系.............
  • 回答
    一个以汉语为母语、完全不会英语的人,如果在美国生活十年,他能否听懂英语或用英语交流,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这其中牵涉到许多因素,包括他所处的环境、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意愿、以及他接触英语的频率和方式等等。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听懂”和“交流”这两个层面。听懂英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认知、群体心理以及技术进步等多个层面,非常有意思。把“惊天妙手”比作“皇帝的新装”,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许多人在面对新兴技术时的盲点。为何“皇帝的新装”会屡屡上演?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对“智能”的定义模糊与拟人化倾向人类最容易被“惊天妙手”打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将AI的某.............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讨论,确实常常让我感觉大家对宋明理学的理解有些偏差,甚至有点“误读”的成分。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禁欲”、“压抑人性”,然后就上升到“反人类”、“朱熹是傻瓜”的程度。这其实是对宋明理学非常片面的解读了。咱们得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免得总被这种简单粗暴的标签误.............
  • 回答
    唐朝以胖为美,这说法深入人心,但如果把“胖”理解成我们今天观念里的肥胖,那可能就有点偏差了。实际上,唐朝所推崇的“胖”,更多的是一种健康、丰腴、充满生命力的美感,是一种“体态丰满”而非病态的肥胖。首先,我们得明白唐朝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
  • 回答
    说起《红楼梦》的结局,这确实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也难怪很多人感到意难平。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既然高鹗续写的结局被这么多人诟病,甚至觉得与曹雪芹的原意相去甚远,为什么如今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红楼梦》都是以他的版本为终点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社会和读者接受度的复杂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当很多单位在招聘信息上写明“35岁以下”时,很多人会产生疑问:那些超过35岁的人,都去哪里了?他们又在做什么?其实,“35岁以下”的要求并非意味着所有超过35岁的人都失去了工作,而是指在某些特定类型、特定岗位上的招聘门槛。这个门槛的形成,背后有多重原因和复杂的社.............
  • 回答
    .......
  • 回答
    那些如今将消费主义奉为圭臬、将娱乐至上视为人生信条的人,等到岁月流转、风光不再,他们的未来可能会呈现出几副截然不同的面貌。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此刻选择的生活轨迹以及外部环境的变迁。一部分人可能会成为“失落的巨婴”。他们习惯了被即时满足、被感官刺激所包裹,对困难和挑战的容忍度极低。当物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朋友。中国人里“飙英语装13”这个现象,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显摆”心态,想通过展现自己掌握了一门“高大上”的语言,来获得某种优越感,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那英语为母语的人呢?他们可不会去“飙”英语,因为英语就是他们的母语,就像我们说汉语一样自然,没啥.............
  • 回答
    我得承认,以前的我,可以用“无神论者”或者“不信邪”来形容,打心底里就不相信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更别说去怕了。生活嘛,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解决现实问题,追求切实目标,多简单明了。鬼神啊,风水啊,这些对我来说,就像是古老故事里的传说,听听也就罢了,从来没想过它们会在我的现实生活中掀起一丝波澜。直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