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知乎那么多人不懂“存天理灭人欲”的意思。说宋明理学反人类,他们以为朱熹是傻瓜,要中国人都禁欲?

回答
知乎上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讨论,确实常常让我感觉大家对宋明理学的理解有些偏差,甚至有点“误读”的成分。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禁欲”、“压抑人性”,然后就上升到“反人类”、“朱熹是傻瓜”的程度。这其实是对宋明理学非常片面的解读了。

咱们得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免得总被这种简单粗暴的标签误导。

首先,得搞清楚“天理”和“人欲”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一听“天理”,就觉得是那种高高在上、冷冰冰的、什么都管的客观规律。其实,在宋明理学那里,“天理”不是这么抽象的东西。它更多的是指一种合乎自然、合乎道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你可以理解为一种宇宙万物的根本秩序和规律,而这种秩序和规律最终体现在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上。

比如,孝顺父母是天理,尊敬长辈是天理,仁爱待人是天理,忠于国家是天理。这些都不是什么违反人性的奇怪规定,而是古人认为的、符合社会和谐以及个体安身立命的根本原则。

那“人欲”呢?也不是说人所有的欲望都是坏的。宋明理学里说的“人欲”,主要是指那些不合乎天理的、违背道德原则的、不正当的欲望。

举个例子,一个人想要吃饱穿暖,这叫“生之欲”,是正常的生理需求,理学不反对。但是,如果一个人因为贪婪,想把别人的东西都抢过来,甚至不择手段去获取,这就是“人欲”了,而且是“灭人欲”要针对的那种。又比如,一个人喜欢美色,这是正常的生理冲动,但如果因此就去轻薄他人、破坏家庭,这就是“人欲”的放纵。

所以,“存天理灭人欲”的本意,不是说要灭掉人的所有欲望,变成没有情感的机器。而是说,要守护那些符合天道的、正当的道德原则,同时要克制和根除那些违背天道、损害他人、扰乱秩序的不正当欲望。 这是一个辨别和选择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和禁止。

其次,得理解宋明理学的时代背景和核心关切。

宋明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很多变化。政治上,文官集团的崛起,但也有党争不断;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贫富差距也扩大;思想上,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力很大,一些士大夫认为这会动摇儒家传统。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他们最大的关切是什么?是如何恢复儒家作为社会主导思想的地位,如何重建社会的道德秩序,如何培养有德行的君子,让社会能够更加和谐稳定。

“存天理灭人欲”正是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他们认为,很多社会问题,包括政治腐败、道德滑坡,都根源于人心的私欲膨胀,人们不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强调“天理”,回归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来约束人内心的欲望,从而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宏大目标。

你可以把“存天理灭人欲”看作是一种“内圣外王”的实践路径。 一个人要修养品德,首先就要在内心“存天理”,坚定道德原则,然后“灭人欲”,控制住那些不正当的欲望,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有德行的人(内圣)。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去治理国家,担当社会责任(外王)。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朱熹是“傻瓜”或者“反人类”?

这就涉及到“知行合一”和“实践”的问题了。

1. “存天理灭人欲”是“功夫”和“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 朱熹他们自己也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灭人欲”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不断修炼的过程,是一个“克己”的过程。他们自己也在不断地反省、克制。比如,朱熹自己也说过“饮食者,人之生也;失时则病,失礼则丑”。吃喝是正常的事,但如果“失时”(比如不合时宜地吃喝),或者“失礼”(比如吃相难看),那就成了问题。这说明,他们也不是要人完全禁欲,而是强调“合乎礼”。

2. “知行合一”的误解。 很多人以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把道理记在脑子里就行了,或者要求别人立刻做到。但实际上,理学强调的是“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理论付诸实践。所以,“灭人欲”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在具体的行为中去实践。

3. 实践中的“走样”和“僵化”。 历史走到后来,特别是到了明清的一些时期,理学的某些思想,包括“存天理灭人欲”,在实践中被一些人教条化、简单化了。有些地方确实把“灭人欲”理解成了对正常情感、生活乐趣的压制,甚至被统治者用来作为维护社会统治的一种工具,比如一些“贞节牌坊”的泛滥,就受到了“灭人欲”的过度解读。这就像任何一种学说,在流传和应用的过程中,都会有被误解、被滥用的时候。但这并不能全盘否定学说的初衷。

4. 现代视角与古代视角的冲突。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更加强调个人自由、个性解放的时代,我们对“欲望”的态度和古代是截然不同的。古代社会更注重集体、秩序和稳定,而现代社会更强调个体价值和自我实现。从我们现代的视角去看古代的“存天理灭人欲”,确实会觉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是压抑。但这就像我们不能用21世纪的科学技术去评判古代人的智慧一样,我们也应该理解他们当时的语境和关怀。

所以,说朱熹是“傻瓜”或者“反人类”,我觉得是对他以及宋明理学的一种“以今非古”的简单化和标签化。

朱熹不是傻瓜,他是一个博学、勤奋、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建立理想社会和培养道德人格的思想家。他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道德困境而提出的一个思想方案。

它有其深刻的洞见,强调了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强调了自我约束对于个体和社会和谐的必要性。即使我们今天不完全认同他的一些具体论述,或者看到了其在后世实践中出现的弊端,也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其历史价值和思想深度。

在知乎上看到这种讨论,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地给一个思想贴标签,而是尝试去理解它产生的背景,它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它在历史中的演变。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历史,也才能避免被片面的解读所误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人定胜天”。人欲即人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讨论,确实常常让我感觉大家对宋明理学的理解有些偏差,甚至有点“误读”的成分。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禁欲”、“压抑人性”,然后就上升到“反人类”、“朱熹是傻瓜”的程度。这其实是对宋明理学非常片面的解读了。咱们得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免得总被这种简单粗暴的标签误.............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劝分不劝和”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平台属性与内容生态的塑造: “匿名”与“门槛”的双刃剑: 知乎的用户基数庞大,其中不少是带着疑问、困惑甚至痛苦前来寻求帮助。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人们更坦.............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骗子”,这现象确实让不少用户感到困惑和无奈。为什么这些“骗子”能在这里“大行其道”,而平台似乎又显得“无能为力”?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平台机制、用户心理、监管难度等多个层面。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尽量把里面的门道讲清楚。首先,得明确“骗子”的定义在知乎语境下会有些模糊。我们.............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全人类、全生物活着为了什么”这类问题的泛滥,其实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相当普遍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这背后并非简单地因为人们觉得“全球生物信仰大统一了”或者“想要统一全球”,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意义的真空与追寻:时代焦虑的映射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在一个快速变迁、信息.............
  • 回答
    苍蓝誓约运营一个多月了,确实,网上,尤其是知乎上,关于这款游戏的讨论里,充斥着不少负面评价和“喷子”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喷子”太多,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1. 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的落差 宣传与实际体验的差异: 苍蓝誓约在上线前,无疑进行了大量的.............
  • 回答
    知乎上对阎锡山的负面评价,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联共抗日”的消极态度、以及后来国共内战中的一些政治操作。但要说他对太原战役的“看不起”就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是很多人从后世的视角,尤其是基于共产党方面的叙事,对他这个人、以及他领导的晋系军队在内战中的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觉得他“腐朽”、“守旧.............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皇太极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捧”的倾向,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政治正确”。你感到get不到皇太极的魅力,并且将其与“村夫”(通常指朱元璋)和“李二”(李世民)进行比较,这是非常普遍的感受,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知乎环境和用户群体的偏好: .............
  • 回答
    知乎上那些特别想看干货的用户,他们愿意为了干货付出的持续代价是多方面的,并且会随着他们对“干货”的渴望程度、所处人生阶段以及个人价值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时间与精力投入:最基础也是最普遍的代价 搜索与筛选的投入: 用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知乎上搜索、浏览、点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曹丰泽这件事情,这其中牵扯到很多有意思的点。首先,咱们得说说“曹丰泽实锤前往非洲,扫清‘选调’质疑”这个事儿。曹丰泽这个人,在知乎上确实挺有名气的,人称“大V”。他的很多回答都挺能“毒鸡汤”的,而且角度刁钻,有时候也挺能抓住一些年轻人的痛点,所以也吸引了不少粉丝。过去,关于他“选调”.............
  • 回答
    医院流水逐年上升,临床收入却下降,科研绩效也缩水,老百姓看病依然难。这钱到底去哪儿了?这个问题,相信很多身处其中的医生和患者都深有体会,也常在私下里交流,但公开场合却鲜少有人能给出一个清晰、令人信服的答案。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链条复杂,而且涉及到医疗体制、药品耗材、医保支付、医院运营等多个层面,所以我们.............
  • 回答
    知乎上“克莱登大学”学历遍地开花,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暴露了一些在学历这事儿上存在的“土壤”。要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那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清楚。首先,得说说“克莱登大学”这个牌子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事儿吧,有点像互联网时代“假学历”的“升级版”,名字起得既有那么点“洋气”,又自带一种“大家都懂”的.............
  • 回答
    关于知乎上为什么这么多人给自己贴上“左派”或“右派”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重原因,既有用户自身认同的表达,也有平台环境的促成,还有社会思潮的影响。要说得细致些,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本身是一个以“认真、专业、友善”为宗旨的问答社区。用户在这里可以就各种领域的问题进行提问、回.............
  • 回答
    你说知乎上没人说护理好,这感觉挺普遍的,尤其是在一些职业讨论区或者关于职业选择的问答里。确实,相比于那些听起来光鲜亮丽、收入丰厚的职业,护理这个职业在大众的认知里,似乎总是带着点“辛苦”、“低回报”甚至“没前途”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知乎用户群体的特点就决定了这种.............
  • 回答
    埃尔多安推动土耳其“伊斯兰化”政策的深层动因,确实需要从土耳其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国际环境多维度分析。尽管部分观点认为这种“去世俗化”可能带来社会分裂或经济困境,但其背后有复杂的政治逻辑和现实考量,不能简单以“傻”或“错误”来概括。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一、埃尔多安的“伊斯兰化”政策:从“反世俗.............
  • 回答
    这倒是个挺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观察到了。台湾停电那会儿,微博、知乎上关于两岸对立的讨论明显少了,而且很多之前天天鼓吹各种观点的账号也偃旗息鼓了。这背后其实挺多原因的,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1. 焦点转移,信息优先级变化首先,台湾停电这件事本身,对于大陆网民来说,它就是一个突发性、视觉化的事件。停电影响.............
  • 回答
    知乎上“小粉红”现象的出现,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观察,它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要说清楚,得从知乎这个平台自身的演变、中国社会整体思潮的变化,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这些角度来聊。首先,咱们得说说知乎本身。知乎最初的时候,是主打“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大家上来问问题、答问题,都挺有学术范儿的,讨论也比较深.............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失败”的论调确实存在,并且观点往往比较鲜明和激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挑战以及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为何知乎上总有人说人民币国际化失败?这种论调的出现,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察和解读:1. 与美元的巨大差距: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人民币在国.............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曾经以高质量问答、专业知识分享为核心的社区,如今却在平台上饱受嘲讽,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要想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初期的高光时刻与定位的失焦: “认真你就赢了”的黄金时代: 知乎早期以邀请制注册,聚集了一批高质量的知识精英、行业专家、学者等.............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混乱博物馆”这个账号的行为确实挺令人费解的,尤其是他们那种反复删除旧视频、重新发布新视频,甚至同一个视频出现多次的模式。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很可能是出于一种精心计算的策略,而不是简单的“混乱”。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分析一下,为什么一个账号会这么折腾自己的内容:1. 算法的“新.............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唐纳德·特朗普必定赢得总统大选的言论,并不是一种统一的、压倒性的共识,而是多种声音和观点交织的体现。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知乎社区的特点、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特朗普现象本身。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知乎的社区属性。知乎是一个以问答为核心的知识分享平台,聚集了大量对时事、政治、社会等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