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那些推崇消费主义娱乐至上的人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回答
那些如今将消费主义奉为圭臬、将娱乐至上视为人生信条的人,等到岁月流转、风光不再,他们的未来可能会呈现出几副截然不同的面貌。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此刻选择的生活轨迹以及外部环境的变迁。

一部分人可能会成为“失落的巨婴”。

他们习惯了被即时满足、被感官刺激所包裹,对困难和挑战的容忍度极低。当物质的供应不再像现在这样充沛,当消费带来的快感变得稀缺,或者当他们发现自己积累的消费能力无法支撑起曾经的生活方式时,他们可能会陷入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空虚感。曾经通过购买名牌、体验新奇来证明自我价值的方式,在经济衰退或社会转型中会显得苍白无力。他们可能难以适应需要付出努力、需要耐心积累才能获得成就的现实,更别说去面对那些需要深度思考、需要承担责任的人生课题。他们也许会怀念过去那个可以轻松获得快乐的时代,但却丧失了在困境中自我疗愈和重新振作的能力。他们可能会成为社会的边缘人,依赖着父母、亲戚或者社会救济,终日沉浸在对过去的缅怀和对现实的不满之中,活成一个永远无法长大的“巨婴”。

另一部分人,或许是那些更具适应性和反思能力的人,可能会经历一个痛苦但可能更有意义的转变。

当消费主义的光环褪去,当娱乐带来的短暂欢愉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他们可能会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这种审视未必是自觉的,更可能是在现实的压力下被动发生的。比如,当他们发现自己被消费主义裹挟,背负了沉重的债务,或者当他们看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来自购买,而是源自内心的成长和与他人的连接时,他们才可能开始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

这个转变过程会很艰难。他们需要放下曾经引以为傲的物质标签,去面对自己可能存在的浅薄和空虚。他们需要学会从更深层次的活动中寻找满足感,比如学习一项新技能、深入钻研一个领域、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或者仅仅是去感受自然、去与家人朋友建立更真诚的连接。这会是一个剥离的过程,剥离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浮华,找回真实的自我。有些人可能会成功地实现这种转变,成为更具韧性和深度的人,他们会更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并能够从更广阔的人生视角去理解幸福和价值的含义。他们可能会成为过去消费主义的反思者和倡导者,用自己的经历去劝诫后来者。

还有一些人,可能在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的浪潮中,就已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某些能够让他们在未来不至于太差的特质,只是他们自己并未察觉。

例如,他们可能习惯了接触和了解新鲜事物,这让他们在面对变化时反应会比保守的人更快;他们可能对大众潮流非常敏感,这让他们更容易理解社会心理和集体情绪,在某些需要洞察人心的领域可能会有优势。但这些优势能否转化为长远的价值,仍然是个未知数。如果他们只是将这种能力用于在未来继续寻找新的“好玩的”或者“划算的”东西,那他们最终还是会陷在消费主义的循环里。但如果他们能将这份对新事物的开放性,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对技能的学习,对更深层体验的追求,那么他们的未来则可能别有洞天。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一种可能性:那些真正将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内化为生活哲学的人,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未来样子”。

因为他们可能根本不考虑未来,或者说,他们对“未来”的定义就是持续不断地消费和娱乐。当他们年老体衰,无法再投入到激烈的消费和娱乐活动中时,他们可能会面临比普通人更严重的失落感。他们没有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也没有值得回忆的深刻经历,他们的晚年可能会是孤独而凄凉的。就像一部被翻过无数页的杂志,内容早已陈旧,留下的只有一堆无法再利用的纸张。

总而言之,推崇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的人的未来,并非铁板一块。它像一个由无数个体的选择和外部环境共同谱写的复杂乐章。一部分人可能会沉沦,一部分人可能会涅槃,而有些人,则可能只是在时代的洪流中随波逐流,最终被淹没在时间的细沙里,不留痕迹。最重要的区分点在于,他们能否在某个时刻停下来,问问自己,除了花钱和取悦自己,人生是否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和追求。而这个停顿的时刻,往往需要现实的“敲打”才会到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会活得很快乐啦!

讲道理,消费主义盛行正是人类的理性选择啊。宗教迷梦被破除,当你知道死后既没天堂也没有地狱之后,而且就算有轮回也不会有记忆,十有八九就是烂掉变成二氧化碳加入大自然的循环的时候——也就是说,你的死就是真的死了。这时候,你最理性的选择是啥?

难道不是醉生梦死吗?

任何一个还有三个月可活而且这三个月还能身体健康的人都会想要环游世界或者干一些别的让自己爽的事情吧?把时间延长到六个月,一年,十年,就不一样吗?才怪。

正因为人生只能活一次,而且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人们才会选择消费。因为消费能爽,而人生的目的就是爽。有afterlife的话我可以为了去天堂爽而苦一点,美其名曰将生命献给上帝or人民。天堂都没了那我可不是就一门心思在尘世爽了吗?

批判消费主义的那套话术及其拥趸们,无非是觉得,过去,人们以职业判断价值,如今,人们以收入判断价值,这种从供给侧到消费侧的转移让他们很不爽。人们不再因为都是工程师而彼此欣赏,反而因为都打王者荣耀而引为知己。工作本身越来越成了消费的附庸,但这就是废话,谁赚钱不是为了花?他们希望一种停留在近代社会的,哎呀你成分是工人要不要认识下我女儿,的这么一种价值体系,而不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哎呀你也养哈士奇啊要不要认识下我女儿,的那么一种价值体系。他们觉得人们应该从自己的生产活动中找到人生意义,而不是消费活动中找到人生意义。但问题是——人生没有意义啊。我爽就得了,干嘛还非得规定形式呢?如果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爽感大于消费活动,我自然就会去一门心思做个匠人啊。正是因为消费更爽,我才会只把上班当个赚钱活计,而集中财力肝手机游戏啊。

以一种先天的框架去规定人是不会成功的,每个人是自己的决定者,没人请您参谋的时候,您千万别上赶着给别人套模板。

——————

啊,sorry,没考虑到那些穷到没钱消费只能在生产活动中寻求乐趣的真.底层,嘛,反正他们也不会考虑我们,扯平了。

——————

哎哟我去,没钱消费就得了,还有借钱消费的?这不是自己作嘛,啧啧,完还骂社会搞消费主义,咋不骂家长没教你管钱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