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这么多死去的人,怎么到现在那些坟墓都到哪里去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我们看历史剧,常常会看到宏伟的陵墓,想想古代有多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还有无数的普通百姓,他们生前或生活在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或长眠于大地之下,他们的墓穴去了哪里?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变迁、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等方方面面。

首先,我们得承认,大部分普通人的墓穴,尤其是古代的,确实很难追踪。古代人口众多,但保存下来的墓葬,尤其是大规模、有明确记录的,往往是权贵阶层的。普通百姓的墓葬,大多只是在地面上堆起一个小土包,或者简单地挖坑埋葬,没有任何永久性的标记。

那么,这些“不见了”的坟墓,究竟去了哪里呢?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原因来分析:

一、自然力量的侵蚀与改变:

风雨侵蚀与地表变迁: 土质墓穴最怕的是风雨的侵蚀。长年累月的雨水冲刷,会逐渐将坟茔上的泥土冲走,特别是遇到暴雨,可能会导致塌陷。风吹日晒也会让土堆逐渐变得平缓。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尺度下,这些自然作用足以让许多小型的、没有坚固结构的墓穴完全消失在地面上,与周围的土地融为一体。
水土流失与地形改变: 如果坟墓建在山坡上,水土流失会加速其消失。河流的改道、洪水泛滥也可能冲毁、淹没甚至彻底改变墓葬的原有地貌。地质活动,如地震、滑坡等,更是可能将整个墓葬区域掩埋或破坏。
植被的覆盖: 自然界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弃的墓地会逐渐被野草、灌木甚至树木覆盖。这些植被的根系会深入土壤,进一步扰动和分解墓穴结构,也使得原本可能存在的地表痕迹难以辨认。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古战场遗址或古代聚落遗址,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片平地,但地下可能还埋藏着无数的秘密。

二、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城市发展与农业开垦: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随着历史的推进,人类聚落不断扩张,城市不断发展。古老的墓地,尤其是那些位于现代城市边缘或乡村地区的,很可能被后来的建筑、道路、广场等占据。在古代,为了耕种土地,人们也常常会将挡道的墓地平毁,将骨骸迁移或重新埋葬,土地则用于农耕。所以我们现在很多农田下,可能还埋藏着古代的墓葬遗迹。
盗墓活动: 尽管我们现在看到的保存下来的古代墓葬多是未被盗掘的,但历史上,尤其是有明确记载和贵重陪葬品的墓葬,盗墓活动一直存在。盗墓者为了获取财宝,会破坏墓葬结构,将墓穴中的遗骸和陪葬品洗劫一空,然后可能将墓穴填平,使其看起来像是从未被盗掘过一样,或者干脆不填了,任凭自然侵蚀。虽然盗墓者可能不关心普通人的墓葬,但对于有价值的墓穴,这无疑是坟墓消失的重要原因。
战争与政治动荡: 在战乱时期,为了掩埋大量死难者,或者为了掩盖敌人的尸体,会匆忙挖坑集体埋葬,这些墓地往往缺乏标记,事后也难寻。反之,胜利者有时也会故意毁坏战败方的陵墓,以示羞辱,这也会导致坟墓的消失。
迁移与“迁坟”习俗: 在一些文化中,当原有的墓地受到威胁(如洪水、工程建设)或出于其他原因,人们会有“迁坟”的习俗,将祖先的遗骸转移到新的墓地。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墓穴自然就被废弃了。
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发掘古代遗址时,会发现大量的墓葬。但并不是所有的墓葬都会被挖掘,很多时候只是进行勘探或选择性发掘。即使发掘出来,一些结构脆弱的墓葬也可能在发掘过程中遭到进一步破坏,而一些因为保护技术限制,或者出于整体保护考虑,某些墓葬也可能被回填,重新掩埋起来。

三、被遗忘与记忆的模糊:

普通人的遗忘: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生前和死后都很难留下长久的痕迹。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墓地,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家族的口耳相传中逐渐淡去,最终被所有人遗忘。现代社会的人口流动性也很大,很多家族已经很难追溯到几百年前的祖先,更不用说知道他们的具体墓地了。
历史记录的缺失: 古代的历史记录主要集中在统治阶层和重大事件上,对于普通人的生卒年月、葬身之地,除非有什么特殊的记载,否则几乎是空白。

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坟墓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并认识到的古代坟墓,往往是那些非常幸运的:

规模宏大、结构坚固的皇家陵墓和贵族墓葬: 例如秦始皇陵、明十三陵、乾陵等,它们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造了坚固的封土和地下宫殿,能够抵御时间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因此得以保存至今。
考古发掘出来的、保存相对完好的墓葬: 这些是考古工作者辛勤发掘的成果,它们揭示了历史的面貌,但很多时候发掘过程本身也是对墓葬的一种“破坏”,之后可能会进行回填保护或原地展示。
少数地处偏远、未受人类活动干扰且有一定保存条件的墓葬: 偶尔也会有一些小型墓葬因为机缘巧合,保存了下来。

总而言之,古代死去的那么多人,他们的坟墓,不是消失了,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融入了大地,或者被后人的活动改变、覆盖,或者被自然力量一点点地抹去痕迹。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那些巍峨陵墓,更像是历史长河中极少数的“幸存者”,它们的存在本身,也提醒着我们,在它们之下,还有更多淹没在时间里的生命和记忆。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档案库,大部分的卷宗都已遗失,只有极少数被妥善保存了下来,供后人研究和凭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绝大部分坟地没有缺氧环境,也不是干旱无水地区,棺材及尸体都被微生物分解掉了~

广东客家人有殓骨(捡金)的习惯,通常在下葬后3-5年能进行,这个时候的棺材早已破烂不堪,排掉棺材里黑色发臭的尸水之后殓出来的人骨也很难齐全,多数小骨已经被微生物给分解完了。

土葬的坟墓地势较高不会积水,那么在数年之后会变成小动物的巢穴,最终慢慢塌陷下去变成树木生长的好地方。

如果积水则是微生物的乐园,它们处理完骨头及棺木之后坟墓也会塌掉,成为喜水的草木的乐园。


坟墓在无后人打理的时候,不消十年就会因被化、塌方等因素影响而渐渐夷平,如果附近的村落受到战乱或天灾的影响被迫迁移或死绝,那么坟墓很快就会与环境失去差别。

等盛世到来,人口爆炸上升,数十年上百年后后人回来开荒,这些无法分辨的坟地倒是成了沃土,无论如何耕种都不会刨出骨头或棺材板来着。

PS:如果刨出来了也极大可能随手往山沟一丢,没后代打理的死人就不要干扰要吃饭的活人开荒种田了~




题外话:

我们镇上有个抗日期间留下的乱葬坑,死者多为北上江西逃难的广东人,这些难民沿着梅关古道前往江西,一路送儿卖女,一路留下饿殍,三里地不到就有一个乱葬坑。小时候经常能看到雨水将骨头冲刷出来,没多久就开始被微生物腐蚀,好端端的头骨渐渐风化碎成一块块,最终消失不见。

我初恋女友的爷爷就是标准的地主家傻儿子,被家人安置在村里,一辈子都不精通家务,幸好初恋女友家缺个男丁就让他当了上门女婿,他生性又是个逆来顺受的主,解放后家人也来找过,估计是家庭早已不如当初就没带走这个傻儿子。

我奶奶也是受战乱波及的可怜人,原生家庭已不可考据,但名字是相当的秀气,比起泥腿子致死都只有个绰号或小名完全不一样。跟我初恋女友的爷爷一样不精通农务,数次嫁人生娃都因不会持家而被休,最后我爷爷用一碗饭娶回家。


好了,下面是感恩时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我们看历史剧,常常会看到宏伟的陵墓,想想古代有多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还有无数的普通百姓,他们生前或生活在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或长眠于大地之下,他们的墓穴去了哪里?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变迁、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承认,大部分普通人的墓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古代社会结构和民生保障的本质。我们常常会误以为古代的物质生活“原始”且“廉价”,因此推断生活应该更容易安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古代社会的无家可归现象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和制度原因。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下“古代房价便宜”这个概念。 “便宜”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生命、轮回和存在的本质,很多人在思考人生时都会被这个问题困扰。如果咱们假设灵魂转世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要解释现在人口爆炸式增长的灵魂来源,确实需要一些更细致的想象和推演。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基本前提:如果灵魂转世是“一个固定数量的灵魂在循环使用”,那人口爆炸就说不通了。所以.............
  • 回答
    古代的进士举人数量繁多,但政府是否需要这么多官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笼统地说,“需要”或“不需要”都过于简单。实际上,这涉及到当时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官员的职能等诸多因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古代政府的职能与层级结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
  • 回答
    古代斩首示众是一种公开的刑罚,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处死罪犯,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开的处刑来震慑民众、警示社会、维护统治秩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斩首示众的场合通常会吸引大量的围观者,这在很多历史记载中都有体现。围观人数的多少,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罪犯的身份和案件的影响力: 重大案件的.............
  • 回答
    中国人口之所以如此庞大,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根源,既有古代“底子”的累积,也有建国初期特定时期思想和政策的影响。一、古代“底子”的深厚积淀:繁衍的沃土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是人口能够持续增长并达到如此规模的.............
  • 回答
    古代人做饭确实需要大量的柴火,这在今天看来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但仔细想想,古代人能有如此充足的柴火,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 极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生产力: 农业社会的基础就是土地和森林: 在古代,绝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森林则提供了除了食物之外的另一项关键.............
  • 回答
    您好!古剑奇谭三(简称古剑3)和原神这两款游戏,确实在很多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也因此在热度和营收上拉开了巨大的差距。您觉得古剑3整体素质更高,这个感受其实并不少见,很多玩家,尤其是对剧情、角色塑造、国风文化有深刻认同的玩家,都对古剑3给予了高度评价。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
  • 回答
    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为何能存在?几个女人如何生活在一起?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婚姻制度并非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一夫一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形式。这种制度的出现和延续,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根源。而在这制度下,一个男人、一个妻子(正妻)和多个妾室共存的生活模式,也并非如同字面般简单,而.............
  • 回答
    要回答“欧洲古代宫廷当王后、国王情妇的风险是否比中国古代当皇后、后宫嫔妃低得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者在权力结构、政治环境、社会观念和个人命运方面的差异。简单来说,欧洲王室的情妇地位与中国后宫嫔妃的风险绝不能简单地划为高低,两者面临的挑战和危险类型截然不同,但整体而言,一个中国古代的皇后或者受宠的嫔.............
  • 回答
    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士兵的轻甲与欧洲中世纪重甲的差异,以及这背后与铁产量之间的关联,咱们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这可不是简单一句“铁多铁少”就能解释清楚的。一、 军事思想与战术的根本差异首先,咱们得承认,决定士兵穿什么甲的,不光是物质条件,更是军事思想和战场的需求。 中国古代:更侧重灵活机.............
  • 回答
    古代社会普遍保守,但中国古代却出现了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缝隙”与社会变革的土壤: 汉朝“女主临朝”的先例(虽然并非称帝): 汉朝时期出现过吕后垂帘听政,虽然她没有正式称帝,但.............
  • 回答
    古代皇子死亡率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事实上,这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生理上的挑战,也包含政治上的危险,更有时代背景下医疗、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先天的脆弱与疾病的侵袭 近亲通婚的隐患: 为了巩固皇室血脉、防止外戚势力过大,历代皇室.............
  • 回答
    “掩耳盗铃”这句成语,每次听到,总觉得它讲的那个偷铃铛的人,未免也太傻了点。难道古时候真的就有人愚蠢到这种程度,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其实,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当做一个纯粹的笑话来看,确实觉得匪夷所思。一个人想要偷一个巨大的铜铃,他知道铜铃一旦被触碰,就会发出巨大的声响,被人发现。于是,他.............
  • 回答
    “古代西方战争格局小”,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但细究起来,可能需要先掰扯清楚“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以及我们对比的参照系是什么。如果我们把“小”理解为参与战争的国家数量少、地理范围窄、动员能力弱、对社会影响有限,那么从某些角度看,早期古代西方(比如希腊城邦时代,或者罗马早期)的战争,确实与我们想象.............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和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一个衙门之所以能够包办很多事情,主要是由于其 职能范围的相对简单、社会分工的不够精细、信息传递的低效以及管理模式的集权和经验主义。而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分设众多部门,则源于其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专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古代战争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将帅的武勇与统帅才能的平衡。确实,大多数情况下,古代的将军并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身先士卒,第一个冲进敌阵。他们更可能出现在后方指挥的位置,运筹帷幄。但即便如此,将军的武力依然至关重要,原因有很多,而且这些原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对将军武.............
  • 回答
    英国贵族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而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类似的强大制衡力量,这背后涉及了中英两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英国贵族的形成与权力基础1. 封建制度的遗产: 英国的贵族阶层是诺曼征服(1066年)后封建制度的产物。威廉一世.............
  • 回答
    古时候单手锤的重量,可不是个固定死的数字,它会随着时间和用途的演变,以及不同地区的锻造技艺和材料,有着相当大的变动范围。一般来说,我们讨论单手锤,重量大概会在二三斤到七八斤这个区间里比较常见。当然,这只是个大概的说法,有些特别轻巧的,可能也就一斤多点,而一些更沉重的,甚至可能超过十斤,但那种就有点往.............
  • 回答
    “改朝换代必损半数人口”的说法,在中国古代确实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却又时有发生的规律。这背后的原因绝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共同酿成了古代战争的巨大破坏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和残酷性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没有现代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