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每次改朝换代都会消灭一多半人口,古代战争怎么会造成这么大的破坏?

回答
“改朝换代必损半数人口”的说法,在中国古代确实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却又时有发生的规律。这背后的原因绝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共同酿成了古代战争的巨大破坏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去审视。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和残酷性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没有现代化的武器,没有精确的制导,战争往往意味着最原始的血腥对抗。冷兵器时代的厮杀,长矛刺穿甲胄,刀剑砍断肢体,箭雨遮天蔽日,这些画面本身就充满了毁灭性。而一旦战争爆发,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士兵,整个社会都会被卷入其中。

一、征战的规模与士兵的消耗:

古代的军队规模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庞大得多。为了争夺天下,君王会动用全国绝大部分的青壮年男性,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甚至百万。这些士兵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专业军人,他们多是农民出身,在农忙时节被征召入伍。一旦开战,他们就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远离家庭,成为消耗品。

一场战役的失败,往往意味着军队的覆灭。而古代交通不便,后勤补给困难重重,士兵在行军过程中就可能因疾病、饥饿和疲劳而大量死亡。即使是所谓的“胜利”,也往往是惨胜,军队损失惨重。数次大规模的战役下来,青壮年男性的数量锐减是必然的结果。

二、战争对社会结构的摧毁:

古代的社会结构非常脆弱,一旦战争打响,这种脆弱性就会被放大。

基层社会的崩溃: 战争的破坏力首先体现在基层社会。当一个地区被战火波及,庄稼被毁,村庄被焚,人民流离失所,原本稳定的家庭和社区就此破裂。大量人口被迫逃亡,饥荒和瘟疫随之而来,成为比直接战死更可怕的杀手。
生产力的毁灭: 战争不仅摧毁人力,也摧毁生产力。田地荒芜,耕牛被征用或宰杀,农具被破坏,这些都意味着农业生产的停滞。失去了农业这个最根本的生存基础,整个社会就陷入了饥饿的深渊。即使战争结束,重建家园也需要漫长的时间,在此期间,饥荒和疾病会继续收割生命。
经济的凋敝: 战争消耗了巨大的物资和人力,导致财政枯竭。战败者会被征收巨额赔款,胜者也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重建和安抚。这种经济上的双重打击,使得社会整体变得贫困,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的死亡率。

三、战争之外的“附带杀伤”:

人们往往只关注战场上的杀戮,但战争的破坏力远不止于此。

饥荒与瘟疫: 这是古代战争最可怕的“副产品”。军队的征集和调动扰乱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破坏了粮道,导致粮食短缺。即使没有直接被杀,无数人也会死于饥饿。同时,人口的聚集和迁移,特别是军队的流动,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古代卫生条件差,医疗水平低下,一旦瘟疫爆发,往往会造成比战争本身更严重的死亡。历史上许多朝代的覆灭,都伴随着大规模的饥荒和瘟疫,它们往往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收割了战争未及之处的生命。
屠城与报复: 在古代,战争的残酷性还体现在“屠城”和“报复性杀戮”。攻占一座城市后,胜利者为了震慑敌人或发泄仇恨,常常会对城内居民进行大规模的屠杀,不分男女老幼。这种极端暴力行为,会迅速减少人口数量。而战败一方的残余力量,为了生存或报复,也可能劫掠和杀戮,进一步扩大破坏范围。
流民与社会动荡: 战争导致大量人口失去家园,成为流民。这些流民不仅自身生存艰难,更容易成为盗匪,进一步破坏社会秩序,加剧动荡。而统治者为了镇压流民,也会动用武力,再次造成人员伤亡。

四、统治者的策略与战争的诱因:

当然,古代战争的频率和规模也与统治者的策略和野心息息相关。

争夺权力的合法性: 许多改朝换代并非简单的内部权力交接,而是伴随着激烈的内部权力斗争。一方要推翻旧王朝,另一方要维护统治,双方都需要通过战争来确立自己的合法性,这就意味着持续的冲突。
统一与扩张的动力: 统一是一个漫长而血腥的过程。在分裂时期,为了实现统一,各个势力之间会展开你死我活的争夺。而统一之后,新的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巩固边疆,也可能发动对外战争,进一步消耗人口。
土地兼并与农民起义: 历史上,土地兼并是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因素。当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底层农民失去生存空间时,就容易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这些起义,在初期往往伴随着暴力冲突和对既得利益者的报复,进而引发统治者的镇压,形成恶性循环。

总结起来,古代改朝换代之所以会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口损失,是因为战争的破坏力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它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刀兵相见,更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摧毁,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对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因饥荒、瘟疫、屠杀等因素造成的“附带杀伤”。人口数量,尤其是青壮年男性的数量,是战争最直接的消耗品,而社会的整体承载能力也因为战争而急剧下降。当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消灭一多半人口”成为一个令人悲伤却又在许多历史时期真实发生过的残酷现实。每一次王朝的更替,都是一次对社会元气的巨大损耗,而幸存下来的人们,则需要在废墟之上,重新开始艰难的重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多数确实是因为战争屠杀,以及因此导致的饥荒与瘟疫,造成了人口大幅度死亡。

但是的确也有一部分是逃入山林,导致了人口流失。

这部分就是中国人对这片大陆的被动殖民,很凄惨的过程。元明以后无地可殖了,才会出现后人叠前人的客家现象。

南方许许多多山村的历史,都是躲避战乱,他们都是桃花源系列房地产项目;北方的太行山区、山西Valley,河西走廊,也都如此。

等到新朝代站稳脚跟,圣祖一出,这些逃亡人口就纷纷走出山林,计入税簿,于是人口大增,

user avatar

因为改朝换代的原因和第一个结果都是地方豪族势力上升,中央政府控制的纳税人口下降。明朝中期太平盛世,人口迅速下降,难道是士大夫们把自己的佃户都杀了?三国蜀汉投降的时候只有90多万人口,就靠这个三分天下?所有朝代的中央政权一旦确立权威,调查户籍,人口立刻暴增,难道是政府发放促排卵药?


显然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豪族的力量消长。清朝中期人口密度已经很高,但在新作物扩散之前,人口也迅速上升,这显然是“摊丁入亩”,隐匿人口不再影响税收的结果。


古代社会治理之隐匿户口

“太祖当兵燹之后,户口顾极盛,其后承平日久,反不及焉!”(《明史·食货志》

“士卒(此指达到兵役年龄的男子)之逃事伏匿,附托有威之门以避傜赋,而上不得者万数”(《韩非子·诡使》)


明代人口变动的考察

在永乐至嘉靖(1403—1566年)的163年中,人口变化很大,但从黄册的人口统计数字来看,人口数量始终处于徘徊状态,并没有增加多少。嘉靖41年(1562年)全国人口为63,654,248,仅比洪武26年的人口增加3,108,436,这个数字与实际人口差距较大,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主要是明中期政治逐渐腐败,统治阶级不重视人口的统计,因之典册的编制失实,人丁隐瞒。虽然黄册记载人口,但每次编造黄册,舞弊多端,往往是旧册的抄袭,仅依赖户部的复查,是无法得到精确数据的。所以王世贞说:“国家户口登耗有绝不可信者”


在明朝中期人口的消长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北增南减的现象,据《明会典》记载:万历6年北方五省(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的人口较明初增加了1100余万,而南方各地的人口却减少了960余万。尤其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人口减少更多,如浙江减少500余万,江西减少300余万,松江府与湖州府的人口都几乎减少了一半。至于所减少的大量人口的去向,这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离北京越远人口减少越快,经济越发展人口越少,你应该知道大明是怎么亡的了?)


明朝末期,由于自然灾害延续时间长、范围广、腐朽的明政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灾情,最后导至农民起义和清朝入关,尤其是明统治者对农民军采取的残酷镇压政策和清统治者在统一战争中所实行的野蛮屠杀手段,造成明清之际的“浩劫”,使人口大量死亡。虽然如此,但由于人口底数大,损失1千万至2千万人口,仍能保持1亿左右的人口,给清朝人口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明朝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的大一统传统比较浓厚,除了极少数流寇之外,其他的大贵族、军阀、将领都不认为割据状态可以长久。所以无论这些军官在改朝换代的动荡中多么残暴,一旦坐大就立刻开始保护辖区人口,作为争夺天下的本钱,对于新抢到的领地也不会一味屠杀。所以,改朝换代的人口损失绝对数量虽然巨大,但肯定要比户籍人口的损失要小得多。战后新王朝锐气尚在,对地方的控制力相当强,户籍人口的“增长”当然很快。


相比之下,贵族封建传统浓厚的地区一旦打红了眼,雇佣兵和临时征发的农民兵把家乡之外的人口都视为异族甚至异类,贵族和雇佣兵头领也不打算把攻占的城镇变成自己稳固的领地,大屠杀起来才骇人呢。1880年德国驻伦敦大使哈茨费尔德亲王说:


“德国对于三十年战争和七年战争的损失,到现在仍未恢复,所以德国政策重点应为阻止这类灾难再次发生”


注意三十年战争是1618年的事情,而七年战争也过去120年了。


补充,来一个近现代中国封建化军队残害地方的例子:


华东一年来自卫战争的初步总结——陈毅

两广军队是很顽强的,是蒋军中战斗力最强的,硬不缴枪。真是蛮子蛮打,非打死不缴枪,伤兵还拿枪打你,伙夫挑起担子逃跑还骂"丢他妈"。你提他,他放下担子就用扁担打。他不做工事,一到村子,排长就用刺刀在围墙上划几个圈圈(梅花形),以重机枪架起来打,通通通就成了枪眼,十多分钟就把阵地摆好,射击很准确的。他们都是老兵,有些营连长还是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学生。他们把我们看作"异民族",他们封建团结很厉害,他们说:"广西人打败仗就没饭吃,打胜仗了老蒋还要我们。"他们的战术好,可是纪律很坏。打开每个碉堡都关着三、四个老百姓姑娘。他们长官也说"只要打胜仗都行",奸淫烧杀是不管的


争天下的野心固然客观上和老百姓无关,但和那些只知道守领地和发洋财的封建军事贵族比起来,还是要“善良”很多。


相关回答:

白起坑杀 40 万降卒和南京屠杀 30 万人口有哪些异同? - 马前卒的回答


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恶人做过哪些泽被后世的事? - 马前卒的回答


历史上有哪些战乱分裂时期产生的有趣小国家?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大家都知道,每个封建王朝的末期,都是饿殍满地,到处都是饥荒和难民。史书的评价一般都是王朝末期官员的贪污腐败导致,其实这是个误区,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

从明清的史料来看,王朝初期的官员腐败程度,和王朝末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从量上也没有太大的区别,那为什么王朝初期欣欣向荣,百姓安康富足,王朝末期遍地饥民动乱频发呢?

这自然是有原因的,核心原因就是每一个王朝建立初期,都是经过30年以上的战乱,人口相较旧王朝巅峰相比,一般都会缩水90%,很多人不相信这个数据,我给大家掰掰历史。

唐朝:

最近的五大朝代,唐宋元明清,唐朝公元618年建立,他比较特殊,所以多说点。唐前的战乱从公元220年的三国时代,就没停息过,公元280年,打了60年的乱仗,晋灭吴,三国时代结束。太平了30多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然后开启鼎鼎大名的五胡乱华,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整个中原大地尸横遍野,最后北魏把东晋和杂七杂八的其他种族一起收拾了。你以为结束了?几十年后他又被隋朝灭了,你以为又结束了?几十年后隋又被唐灭了。所以唐以前战乱遍地,人口一直起不来,韭菜刚冒尖就被抓去打仗了,从来没有过繁荣盛世,90%定律对唐的确不成立,因为他人口太少,皇帝连5匹一样的马都凑不齐,宰相出行靠牛拉车,国家的国力你应该知道有多差。

宋朝

唐以后就比较符合规律了,因为唐朝开启了一次太平盛世,唐从公元618建立,一直到公元884年才灭亡,足足270年没有战乱,人口繁衍到了土地承载极致。随后就是五代十国,打了80年的乱仗,宋朝在公元960年建立,打了80年的仗,80年里建立了5个朝代,10个国家,屠城无数,能活下来几个百姓你应该有数。

元朝

宋比较坚强,公元960启,公元1127年北宋灭,南宋开始,抗了217年,公元1276年元灭南宋,又抗了160多年,很长寿。元朝入主中原,屠城是家常便饭,最开始的想法是屠尽汉,把中原大地全部变成养马的草场,后来虽然改了,但是蒙古人所过之处,无论中原还是欧洲,都是十室九空,这是中外史书一致记载的。

明朝

元朝比较短暂,存活了不到80年,公元1368年元灭明建,虽然朱元璋问鼎中原也打了很多仗死了不少人,但是人口缩减并不是特别厉害,并没有到90%那么多,一部分原因是元朝当年屠杀了太多人,人口还没有复原,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元朝的户籍统计的很乱,元末到底有多少人口不好统计。

清朝

公元1644年,明灭亡,明清时代的史料建立的就比较完善了,清灭明,史学家统计,人口下降最少也有90%以上,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清军入关,由于八旗士兵总量太少,靠屠城来震慑汉人并提升士兵士气是军事上必须做的。灭明之战死亡最惨重的就是四川,清军占领四川后由于伤亡惨重,为了泄愤屠了整整3个月,整个四川省百姓从一百多万下降到不足2000人,人口死亡率高达99.8%,最后清朝不得已发动了湖广填四川,别看四川话那么溜,正经的四川人早死绝了,现在的四川人都是湖广来的。


从历史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社会战争是很克制的,哪怕是世界大战,死人都很少,而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是建立在一片废墟和尸山血海之上,刚开国的时候,每一任帝王的任务都是休养生息,人口是第一生产力,就是生生生,只要有人口,遍地都是荒地,开垦了荒地,就有额外的税收和粮食,国力就能强大。

在这种条件下,人口增长10倍,一般需要百年时间,帝国的制度已经成型并且历经百年验证有效,已经固化,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变。

这个时候,人口达到了土地承载的极限,饱和了。问题就来了,还按照以前的方法治国,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民不聊生。风调雨顺有口粮的时候自然还是生生生,哪怕古代婴儿存活率不足50%,还是能活下来不少的,一旦遇到小型天灾,立马就会饥荒降临,而这种小型天灾,放到开国的时候,根本不算事。

所以一个王朝的后期,饿殍满地是必然的,并且不可避免,由此引发的动乱和起义,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全是良君贤臣,天下百姓免于饥荒,富足了,百姓的小孩居然没有饿死一个,全部成活了,人口翻了一倍,你是不是还有能力用现有的固定数量土地养活再多一倍的人口?你够牛X的话,人口再翻一倍,你是否有信心养活4倍的人口?你是能力100分的神,你做到了。你的继任者,能力达不到100分,只有95分,其实也算明君了,但是很可惜,他的能力只够用现有土地养活3倍的人口,于是全国人口活活饿死30%,饿殍满地降临了,到处都是起义,暴动的部队毁掉了更多的农田和生产,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生活来源,被迫造反引发恶性循环,大厦就此崩塌。

所以,王朝末日是不可避免降临的,君臣贤明,只能稳住当朝,而把更大的炸弹扔给后一代,并且要祈祷后一代治国能力一定比自己强。

解决办法只有一个,从王朝中期开始,不断的对外发动战争消耗以及移民人口,同时对外掠夺的物资,一定要大于自己的消耗。

这个要求太难,所以中国王朝自古以来循环不息的灭亡,号称三百年一大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